吃进去的嘌呤生成的尿酸属于外源性因素,这种物质约占人体尿酸总数的20%。人体代谢产生的嘌呤生成的尿酸属于内源性因素,占人体尿酸总数的80%。两种来源的嘌呤都在肝脏、小肠及肾脏中分解代谢成为尿酸,最终三分之一由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脏排出。

正常情况下,嘌呤的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正常人血浆中尿酸含量为0.12~0.36毫摩尔/升(2~6毫克/分升)。男性平均为0.27毫摩尔/升(4.5毫克/分升),女性平均为0.21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

大家对吃进去的嘌呤比较在意,其实这只是尿酸来源的20%,更多的是由内源性因素造成的增高。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含嘌呤食物的成分表格,里面会清清楚楚地标明某种食物的嘌呤含量。看表格之后的问题在于,对照着它,大家依然会比较困惑:“这些高嘌呤食物我很少吃呀,怎么尿酸还高呢?”所以,大家还要知道,身体细胞自身代谢产生的嘌呤占大多数,大家要对这方面的因素有所认识。

人体细胞每一天都要新陈代谢,产生内源性的尿酸,哪怕你待着一动不动,也依然如此。

而很多因素都会加快人体自身细胞的死亡速度,比如过度健身、手术、化疗、体内炎症反应、感染,等等。

三类造成尿酸异常的因素

我们来看一下,造成尿酸生成增多的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酶的缺陷:与嘌呤代谢有关的酶活性异常或者酶的数量增多,会导致尿酸增多。

第二,损伤因素:药物、创伤、溶血,部分慢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银屑病、横纹肌溶解等,会引起身体组织损坏,导致核酸分解代谢的数量和速度增加,也就是导致尿酸值增高。又如,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疗、放疗过程中,大量异常增殖细胞被破坏,核酸分解代谢异常增强,这些因素也会造成尿酸生成增多。此外,癫痫状态持续,剧烈运动,短时间内大量吸烟,可使ATP大量分解,导致血尿酸增加。

第三,高嘌呤饮食、饮酒:这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理解的知识点,食物中所含有的嘌呤是增加体内尿酸负荷的一个因素。有些食物中含有大量嘌呤类物质,如鱼类、内脏、肉汤、芦笋、蘑菇、啤酒等,会使已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病情加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异常”的现象也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很多人的尿酸数值并不是很高,但会出现痛风症状;而另外一些人的尿酸数值已非常高,却依然没有出现痛风症状。这与人的遗传基因影响密不可分。

再来看一下影响尿酸排出的一些因素:

第一,肾脏存在问题。

首先,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会造成尿酸排出减少。尿酸长年处于高饱和状态,血糖增高造成微血管病变,长年高血压造成肾脏损伤等肾脏疾病,都会使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

其次,肾脏对尿酸分泌与重吸收能力下降。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多囊肾和铅中毒;服用某些药物如塞嗪类利尿剂、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环孢素等,也可导致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减少或重吸收增加。

第二,竞争抑制作用。

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酸碱代谢失衡(常见的有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饥饿性酮症)、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都会竞争性抑制肾小管的尿酸分泌。

乳酸盐和尿酸在肾小管中竞争排泄,也会导致尿酸增加。另外,慢性缺氧,如睡眠呼吸暂停时,体内的乳酸增加,也会导致尿酸增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造成尿酸值高的混合型因素。

最常见的就是饮酒。饮酒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前面说了,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同时,大量饮酒还会促进肝脏ATP的降解,使嘌呤分解速度加快,产生较多尿酸。

有一些人喜欢一边吃含大量嘌呤的食物,一边吃一些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如呋塞米、氢氯噻嗪、阿司匹林和某些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也会导致尿酸值高。

部分患者身上既有造成嘌呤增高的因素,又有影响尿酸排出的问题。例如,糖尿病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产生体内慢性炎症,同时长年的糖尿病会损伤小血管,最后导致慢性肾脏损伤。

讲了这么多,归结成一句话,血尿酸的水平取决于尿酸产生和排泄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在面对一个高尿酸患者时,要把这些影响因素排排队。

到底是吃的嘌呤类食物多了,还是排出的尿酸少了,还是两种因素都有?

如果是由来源增多造成的,到底是外源性因素导致尿酸高,还是内源性因素导致尿酸多?

外源性的因素容易被发现,比如吃嘌呤类的食物多了引发的痛风。但是内源性的因素不太容易被发现,比如,人在疲劳、感染、受伤之后,或者运动过多,减肥不正确,经常熬夜的时候,或者有炎性病变的时候,都很容易出现尿酸高。

如果因为排泄量少,是肾脏本身的问题导致,还是竞争抑制的问题导致?

很多时候是因为摄入大量不含嘌呤的甜食或者甜饮料,引起体内炎性反应,或者影响了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尿酸值增高。

另外,还要考虑哪些酸性物质与尿酸在肾脏内竞争,这些酸性物质可能是代谢产物,也可能是某些药物。

总之,需要经过系统思考来找到根源,而不是一拍脑袋就以为少吃海鲜、少喝啤酒或吃药就能解决高尿酸的痛苦。这和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一样,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如何看痛风患者的化验单

体检时,关于肾功能有三个必做的化验:尿素、尿酸和肌酐。化验结果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三项检查数值显示全部正常。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值得庆贺。但是对于有的患者来说,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可能是吃了降尿酸药而使指标维持在正常水平,并不代表没事。

第二种:尿酸值高,尿素和肌酐值正常,这表明可能正处于痛风无症状期或者间歇期(指两次痛风发作期间隔的一段时间)。很多痛风患者在病情发作前都是处于无症状期,看到尿酸值高,并不当回事,事实上,此时体内的尿酸值已经超过临界值了,只是还没表现出症状。

第三种:尿酸、尿素和肌酐值都高。这种情况说明肾脏已经受累,而且肾脏储备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痛风发展的4个阶段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会红肿热痛,痛感像刀割、咬噬一样。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患者痛得想死的心都有,而且大多数人都是在半夜被痛醒的。

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要感谢这种疼痛,因为它是在报警,用让你疼痛难忍的表达方式告诉你:你做错了,你必须重视自己的身体,必须矫正自己的行为,否则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呢!

对于剧烈的疼痛,你可以用毅力去忍受,用药物去减轻,但是,长期高浓度的尿酸积累产生的“痛风石”会沉淀在身体各处,造成关节畸形,影响手足的运动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由于尿酸主要由肾脏排出,因此肾脏是痛风患者除了关节以外最常受到侵犯的部位。几乎每个痛风患者都有肾脏损伤现象,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肾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大约1/3的患者在痛风发作过程中可以查到肾脏损伤症状,而痛风肾是痛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尿酸盐在肾脏内沉淀,会引起肾脏损伤,导致尿蛋白阳性、高血压、腰痛、浮肿等症状,晚期还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不仅如此,沉淀在肾脏内的尿酸结晶形成的肾结石可以从肾脏沿着输尿管到达**,这一路上,任何一个地方被结石卡住,患者都会出现剧烈绞痛和血尿等情况。

所以,要听懂自己身体发出的警告,身体报了警,就一定要停住(某些错误行为),而不是挺住(忍受疼痛)。反省一下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先把造成痛风发作的原因搞明白,从中吸取教训。

从尿酸开始增高,到痛风发作,再到并发症出现,通常患者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症状期:仅尿酸值高,没有疼痛的感觉。

第二阶段,急性关节炎期:饮食、饮酒、劳累、服用某些药物等诱因造成关节红、肿、热、痛,并且这些症状是急性发作。

第三阶段,慢性关节炎期:急性痛风发作之后,反复出现多个关节疼痛的症状,同时尿酸值增高。

第四阶段,肾结石和肾脏病变期:出现肾脏损害、肾结石等症状。如果出现肌酐增高的情况,说明已经到了氮质血症期,肾功能也已开始衰竭。

不同阶段的饮食原则

我们前面讲过,高尿酸血症会经历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慢性关节炎期、肾结石和肾脏病变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营养方案是不同的。

无症状期:仅有血尿酸值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而没有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等临床表现。从血尿酸值增高至症状出现,时间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有些患者可能终生不出现症状。

这类患者很有可能伴有其他问题,比如血糖高、血压高、胰岛素抵抗等。

此时最重要的是找到尿酸值增高的原因,最好是找到一因多果的上游因素。例如,是不是经常暴饮暴食、饮酒。要弄清楚哪些食物是鼓励食用的,哪些是应该少食用的。

急性关节炎期:出现关节剧痛、红肿、发热的症状。这段时间,患者肯定会抱着腿坐在沙发上痛苦不堪。此时要严格戒酒,减少食用嘌呤高的食物,同时要吃一些治疗痛风的药物。

慢性关节炎期:多由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发展而来,也可见于未经治疗或虽治疗但没有达到治疗目标的患者。

这类患者尿酸值虽然不一定很高,但很容易发生急性痛风情况。而且,痛风石的出现,会造成关节畸形,行动困难。

这段时间最重要的营养治疗原则是:找到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比如运动问题、饮食问题、饮酒问题、某种疾病问题等,再根据查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要努力减少嘌呤的摄入,减少肾脏的负荷量。

肾结石和肾脏病变期:肾脏受累,肌酐值可能增高,尿液里可能有蛋白质。如果有肾尿酸结石,还会出现血尿。

此时在营养治疗的原则上,要特别关注肾小球滤过率,同时找到造成肾脏损伤的各种因素,关注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