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

董仲舒生于广川县董故庄(今河北景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字宽夫。

清人苏舆《董子年表》认为董仲舒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179年,即汉文帝元年《春秋繁露义证》附,中华书局1992年);今人施之勉《董子年表订误》(《东方杂志》41卷24期,1945年)则以为董仲舒的生年应在孝惠高后时,具体何年则不知。周桂钿《董子探微》第一章《董仲舒考》及其所附《董子年谱考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则定为生于汉高帝九年,即公元前198年,卒年为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后,即公元前106年前后,享年90多岁。则未免显得太过长寿。由是可知,董仲舒的生年实际上尚无法准确断定。

《广舆记》:“董家里景州广川镇,仲舒下帷于此。”

是时,汉沿用秦正,以十月为岁首。

文帝好刑名之言。

贾谊以为从西汉建国至此已20余年,天下和洽,宜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然而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贾谊的建议遂不了了之。

公元前178年,文帝二年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

灌婴为丞相。

公元前176年,文帝四年

丞相灌婴薨。

公元前175年,文帝五年

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

公元前173年,文帝七年

公元前172年,文帝八年

公元前171年,文帝九年

公元前170年,文帝十年

公元前169年,文帝十一年

公元前168年,文帝十二年

文帝亲耕蚕。除秘祝。

公元前167年,文帝十三年

公元前166年,文帝十四年

黄龙见。

诏议郊祀。

公元前165年,文帝十五年

公孙臣明服色。

新垣平设五庙。

文帝幸雍。

始郊见五帝。

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之士,文帝亲自策问之。

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

郊祀五帝于渭阳。

新垣平诈令人献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寿”。令天下聚会饮酒。明年改元。苏舆《董子年表》谓:“案(《春秋繁露》)书中有《玉杯篇》,疑是纪论此事。今所辑则与《玉杯》无涉,不敢臆说,附著于此。”

公元前163年,文帝后元年

诛新垣平。

公元前162年,文帝后二年

匈奴和亲。

公元前161年,文帝后三年

公元前160年,文帝后四年

公元前159年,文帝后五年

公元前158年,文帝后六年

民得卖爵。

公元前157年,文帝后七年

文帝崩。令吏民出临,三日释服,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元年

易王非立为汝南王。

《史记·儒林传》说,董仲舒“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董仲舒为博士史无准确年份,姑系于是年。周桂钿《董子年谱考略》将董仲舒为博士也系于是年,但按他所确定的董仲舒生年,董仲舒此时(景帝元年)为58岁。如果董仲舒为博士是在景帝在位的之间或末年,则60多岁。而公孙弘为博士60岁,被《史记》、《汉书》大肆渲染。苏舆《董子年表》说:董仲舒“为博士不知何年,故通著于景帝。然仲舒至元狩间即以老病致仕,则其博士时,虽不如平津侯六十之年,亦非贾生弱冠之比矣”。由此可见,周的考订可能是有问题的。

《史记·儒林传序》:“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汉书·儒林传》:“胡毋生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与董仲舒同业。”

关于董仲舒的师承情况,《公羊序疏》引戴宏的话说:“子夏传公羊高,高传子平,平传子地,地传子敢,敢传子至汉景帝时,寿乃公孙弘弟子齐人胡毋生著于竹帛,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疏》又引《孝经》说云:“子夏传于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苏舆《董子年表》指出,按照这个说法,董仲舒与胡毋生同为子夏的六传弟子。但“秦二世时,已有‘人臣无将’语。见《史记·刘敬叔孙通传》。宣十二年《传疏》以公羊子为景帝时人,误矣”。

《晋书·荀崧传》:“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词义清俊,断决明审,董仲舒之所善也。”

董仲舒的学术特征是以儒学为主,兼容他家。而在儒学之内,则其重点是研究和传授《公羊春秋》一系的学说。苏舆《董子年表》:“案:《汉书》本传云:‘少治《春秋》。’知仲舒治《春秋》在景帝前。而考其书所引,兼及《诗》、《书》、《礼》、《易》、《孝经》、《论语》。是董子又兼通群经。而以《春秋》为归宿者。故《儒林传》云:董仲舒通《五经》。又案:汉初儒者皆习道家,如贾谊、司马谈父子皆然。以窦太后好尚,为臣子者故当讲求。董子请统一儒术,而其初固亦兼习道家。(《春秋繁露》)书中《保权位》、《立元神》诸篇,有道家学。《循天之道篇》明引道家语,是其证矣。程朱恶佛,而其初由佛入,风会所趋,未容全不钻研,贸然辟拒也。”

《史记·董仲舒传》: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已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又,《史记·儒林传》:“仲舒弟子通者以百数。”苏舆《董子年表》案:下帷为修学时事,《传》序于“为博士”下,盖追溯之。《太平御览》897引邹子云:“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圃,乘马不知牝牡。”又,840引邹子云:“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又,976引桓谭《新论》云:“董仲舒专精于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王充《论衡·儒增篇》:“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

又,苏舆《董子年表》引《太平御览》912引《幽明录》云:“董仲舒尝下帷独咏,有客来诣,语遂移日,仲舒知其非常客。又日欲雨,仲舒因此戏之曰:‘巢居知风,穴居寿。知雨。卿非狐狸,则是鼹鼠。’客闻此言,色动形坏,化成老狐狸也。”

又,《太平御览》724引《神仙传》云:“李少君与议郎董仲舒相亲,见仲舒宿有固疾,体枯气少”云云。苏舆《董子年表》说:董仲舒为议郎,史传不见。《抱朴子·论仙篇》亦引董仲舒《李少君家录》。《汉武内传》亦有“东方朔、董仲舒侍”之文。盖并董仲君之讹。董仲君为方士,见《广弘明集》。王应麟《困学纪闻》十,疑仲舒儒者,不肯为方士家录,断为依托。不知是误文也。附志于此。

公元前155年,景帝二年

胶西王端立。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

易王非徙江都。

公元前153年,景帝四年

公元前152年,景帝五年

公元前151年,景帝六年

公元前150年,景帝七年

公元前149年,景帝中元年

公元前148年,景帝中二年

公元前147年,景帝中三年

公元前146年,景帝中四年

公元前145年,景帝中五年

公元前144年,景帝中六年

公元前143年,景帝后元年

令士赀算四得官。

公元前142年,景帝后二年

公元前141年,景帝后三年

《汉书·五行志》云:“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

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对,出为江都相。班固对董仲舒的策文评价道:“说言访对,为世纯儒。”

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知儒学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王一林《通鉴答问》四云:“武帝虽因仲舒之对,兴学校之官,然而皇建有极,是彝是训,以尽君师之责者,帝未之知也。倘能以仲舒为三公,俾之师保万民,用申公、辕固生为太常,以明师道于朝廷,则四方风动,化行俗美,汉其三代矣。惜也,帝不用仲舒之真儒,而劝学之议,乃发于公孙弘。帝之好儒,其叶公之好龙与?”又云:“诸侯相之疏远,不若中朝臣之亲近。”

公元前139年,武帝建元二年

《盐铁论·褒贤篇》说:“赵绾、王臧之徒,以儒术擢为上卿。”

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

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非薄《五经》,以事下赵绾、王臧狱。赵、王皆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免。

初置茂陵邑。

董仲舒在江都相任内的情况,据《史记》本传说:“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其欲。”《春秋繁露》中有《求雨止雨》及言阴阳、五行诸篇,皆应作于董仲舒任江都相之时。

公元前138年,武帝建元三年

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公元前137年,武帝建元四年

公元前136年,武帝建元五年

置《五经》博士。

公元前135年,武帝建元六年

春二月,辽东高庙灾。夏四月,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

《汉书·董仲舒传》:“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书见《汉书·五行志》。

《史记·主父偃传》说,主父偃因揭发董仲舒有功,受宠。“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汉书·刘向传》引韩说曰:“董仲舒坐私为灾异书,主父偃取奏之,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诛,复为中大夫、胶西相,以老病免归。汉有所欲兴,尝有诏问。仲舒为世儒宗,定议有益天下。”

洪迈云:“以武帝之嗜杀,临御方数岁,可与为善。庙殿之灾,岂无他说,仲舒首劝其杀骨肉大臣,与平生学术大为乖刺。驯至淮南、衡山二狱,死者数万人。然则下吏几死,非不幸也。”

苏舆《董子年表》说:“案:仲舒此书,因时之论。使武帝早从其言,何至兴彼大狱。仲舒学术尚仁,而有时主刑,所以为大儒也。洪(迈)论失之。”

五月,窦太后崩。

通夜郎。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

《西京杂记》五:七月,京师雹。鲍敞问仲舒:“雹何物?”仲舒答之。

冬十一月,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史记·主父偃传》:“孝武元光中,(主父偃)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主父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严安上书曰:今欲招南夷,朝夜郎,……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茏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

夏五月,复征贤良对策。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对既毕,天子以董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公元前133年,武帝元光二年

上初至雍,郊见五畴。后常三岁一见。

《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八月甲申,朔。丙午,江都相董仲舒告内史中尉: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江都二十一即元光二年。

《汉书·吾丘寿王传》:“诏使(吾丘寿王)从中大夫受《春秋》。”

公元前132年,武帝元光三年

公元前131年,武帝元光四年

公元前130年,武帝元光五年

河间王德薨。

夏,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险阻。

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史记·平津侯传》:“元光五年,有诏贤良文学,淄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公孙弘复征对策,“天子擢弘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

江都王上书,愿击匈奴。武帝不许。周桂钿《董子年谱考略》说:董仲舒可能与此事有牵连,被废为中大夫。

《史记·儒林传》: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

公元前129年,武帝元光六年

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

江都王薨。

定不举孝廉罪。

公元前127年,武帝元朔二年

主父偃出为齐相。

诛主父偃。

董仲舒复从中大夫升为江都相。

公元前126年,武帝元朔三年

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中大夫张汤为廷尉。

苏舆《董子年表》:“《儒林传》,仲舒与韩婴论于武帝前,当在此数年中。”

公元前125年,武帝元朔四年

公元前124年,武帝元朔五年

公孙弘代薛泽为丞相。

《古文苑》有《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谓:“江都相董仲舒叩头死罪,再拜上言君侯以周召自然休质擢升三公。”

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公孙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于是董仲舒从江都相徙胶西相。

《冯衍传》云:“仲舒言道德,见嫉于公孙弘,此忠臣所为流泪也。”

王应麟《通鉴答问》四云:“《春秋》之学,所以明王道,辨是非也。弘不能胜利欲之心,舍所学以求诡遇之。获宰相、封侯,人以为荣,识者则曰:‘儒之辱也。’《太史公自序》云:‘公孙弘以儒显。’其意微矣。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若董子可以为儒矣。而武帝不能用,弘不能容也。《儒林传》云:‘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学士,靡不乡风。’夫弘以佞谀致斯位,犹翰音之登天,梯稗之有秋。而学者为之风动,明经志青紫,稽古矜车马,慕人爵之势荣,忘天爵之良贵,弘实启之。”

公元前123年,武帝元朔六年

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衡山王赐谋反伏诛。

上思董仲舒前言,使董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王狱,以《春秋》义专断于外,还奏,上皆是之。

《儒林传》:“江公受《谷梁春秋》,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子。于是上尊《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

立皇太子。

公元前121年,武帝元狩二年

公孙弘薨。

江都王建有罪,自杀。

胶西王闻董仲舒乃当世大儒,善待之。但董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汉书·叙传》:“抑抑仲舒,再相诸侯,身修国治,致仕悬车,下帷罩思,论道属书,说言访对,为世纯儒。”

董仲舒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盖自是不复出矣。

《后汉收·应劭传》:“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232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公元前120年,武帝元狩三年

廷尉张汤迁御史大夫。

《汉书·食货志》:董仲舒建议“使关中民益种宿麦”。

公元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

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

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汉书·食货志》:董仲舒建议:“盐铁皆归于民。”

公元前117年,武帝元狩六年

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

得鼎于汾水上。董仲舒的弟子吾丘寿王称之为“汉鼎”

公元前115后,武帝元鼎二年

张汤有罪自杀。

起柏梁台。

三月,大雨雪,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

公元前114年,武帝元鼎三年

夏四月,雨雹,关东郡国十余饥,人相食。《汉书·食货志》曰:“河灾”,《汉书·吾行志》说:“雨雪”。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

天子郊雍。

诏司马谈等议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

封姬嘉为周子南君,奉周祀。

公元前112年,武帝元鼎五年

立泰畴甘泉,天子亲郊见,拜赐于郊。

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

武帝巡边垂,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于里,威震匈奴。

武帝登封泰山。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

苏舆《董子年表》:“《通典》十载武帝时仲舒说上曰:‘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人必病之。’当在此时,或家居所条奏耶?”

公元前109年,武帝元封二年

武帝作明堂于泰山下。

武帝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公元前108年,武帝元封三年

胶西王薨。

公元前107年,武帝元封四年

上幸河东,祠后土。

《汉书·匈奴传》:董仲舒建议对匈奴要“质其爱子以累其心”。杨信使匈奴,向单于提出:“即欲和亲,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单于以“非故约”,不肯。对此,班固说:“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匈奴……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

公元前106年,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105年,武帝元封六年

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

十一月甲子朔旦,上令祀上帝于明堂。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苏舆案:三代时子丑寅三正迭建,秦改用亥,违天道矣。武帝尊孔子,改用夏正建寅,至今不变,则贾【谊】、董【仲舒】诸人之力也。

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苏舆《董子年表》:“仲舒著书,皆未改正朔以前事,则其卒于太初前可知。故断自是年止。”

葬长安下马陵。苏舆《董子年表》:《陕西通志》引《马溪田集》,墓在长安故城二十里。武帝幸芙蓉园,过此下马。一时文士,莫不下马,故名。今在西安府城内胭脂坡下。又,李肇《国史补》:董仲舒墓在长安。武帝幸宜春园,至此下马。时谓之下马陵。

《汉书·食货志》:“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董仲舒的著述除《春秋繁露》及《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的《天人三策》外,可考者尚有:

王充《论衡·案书》云:“仲舒之书,不违儒家,不反孔子。”又,《超奇篇》云:“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之文在仲舒。”

《玉海》55《周太公金版玉匮》条引《论衡》云:“案古太公望、近世董仲舒,造传作书百有余。”

《论衡·别通篇》:“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晓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又云:“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又《超奇篇》云:“陆贾、董仲舒论说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又《案书篇》:“董仲舒著书不称子者,意殆自谓过诸子也。”又引《谶书》云:“董仲舒乱我书。盖孔子言也。”

许慎《五经异义》载有《公羊董仲舒说》。

《后汉书·应劭传》说董仲舒有《春秋决狱》232事。苏舆《董子年表》案:《决狱书》今亡。东晋咸和间,贺乔妻于氏上表引仲舒所断疑狱二事,当出此书。宋王懋《野客丛书》亦引其文。

《文选·北山移文》注引董仲舒集七言《琴歌》二首。

《辨命论》注仲舒集有《士不遇赋》。

董仲舒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可考者尚有:

郑玄《六艺论》:“治《公羊》胡毋生、董仲舒。仲舒弟子赢公,赢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严彭祖及颜安乐,安乐弟子阴丰、刘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