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诊病的要诀是什么呢?”
岐伯答:“关键在于理解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比如,随着季节的更替,人体的五脏之气也会有所变化。春天和初夏,天气渐暖,地气萌生,人体的肝气也随之活跃;春夏之交,天气明朗,地气盛长,脾气就与之相应;夏天,天气最热,地气上升,人体的头部气血充盈;进入秋冬,天气转凉,开始有萧瑟之感,这时人体的肺气较为旺盛;秋冬之交,天气更冷,出现冰冻,地气潜藏,人体的心气与之相应;冬天最冷时,阳气深藏,地气密闭,人体的肾气最为旺盛。
“因为人体的五脏之气会随着天地的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春天针刺时,应选取经脉上的穴位,刺得稍深一些,达到肌肉纹理的层面,一见到血就停针。如果病情较重,留针时间要长些,等气血流通后再拔针;病情轻的,留针时间短些,气血循环一周后即可拔针。
“夏天针刺时,应选取孙络上的穴位,也是见血即停针,以排出病邪,然后用手指按住针孔,等气血循环一周后,病痛就会消失。
“秋天针刺时,主要刺激皮肤,顺着肌肤的纹理进针,不论刺上部还是下部的穴位都采用这个方法。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色变化,一旦有好转的迹象就可以停针。
“冬天针刺时,要深刺筋骨间的穴位,病情重的可以直刺深入,病情轻的可以从不同方向斜刺,而且进针速度要慢。
“总之,春夏秋冬四季针刺的方法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气血运行的位置来确定针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该刺的部位,就会损伤心气,导致脉象混乱,心气虚弱,邪气深入骨髓,病就很难治好了。而且,心火不能滋养脾土,病人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气息微弱的症状。同样地,如果春天刺了秋天该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肺气,引发咳嗽等肺部疾病;如果春天刺了冬天该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肾气,导致腹胀等症状。其他季节误刺的情况也是如此。
“此外,在针刺胸腹的穴位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要刺伤五脏。比如,如果刺中心脏,经气环流全身后就会立即死亡;如果刺中脾脏,五天后就会死亡;如果刺中肾脏,七天后就会死亡;如果刺中肺脏,五天后就会死亡;如果刺中膈膜,五脏都会受到损伤,即使疾病暂时减轻,但病人一年内还是会死亡。为了避免刺伤五脏,针刺时要懂得‘逆从’的道理。‘从’就是要了解膈膜和脾肾等脏器的位置,以便避开它们;如果不知道它们的位置而盲目进针,就会伤及五脏,这就是‘逆’。在针刺胸腹部位时,应该在这些部位覆盖布帛,从布帛上进针,以免刺得过深。如果一次没有治愈,可以再次针刺。
“在针刺时,环境要保持安静,以等待气血的到来。如果用针刺法治疗脓肿,可以用摇大针孔的方法使脓血排出;如果治疗经脉的疾病,就不要摇动针身。这些就是针刺的基本法则。”
黄帝又问:“十二经脉气血衰竭时会有什么表现呢?”
岐伯答道:“太阳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两眼上翻,眼球不能转动,背部反弓,手足抽搐,面色苍白,出绝汗,一旦汗出就会很快死亡。少阳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耳聋,全身骨节松懈,两眼直视如惊,一旦眼珠不动就会很快死亡。临死前会面色先青后白。阳明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口眼歪斜颤抖,容易惊恐,胡言乱语,面色发黄。如果经脉所过之处都出现燥热盛大的现象,并逐渐发展到肌肉麻痹不仁就会很快死亡。少阴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面色发黑,牙齿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满,上下之气阻隔不通就会很快死亡。太阴经脉气血衰竭时腹部胀满严重,呼吸不畅,时常嗳气并伴有呕吐现象。如果气不上逆就会出现上下之气阻隔不通的现象导致面色发黑。当出现皮毛干枯时就会死亡。厥阴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频繁心胸满闷。当出现舌头卷曲、睾丸上缩的症状时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