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时,就对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曾经效仿“桃园三结义”,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友善,称为“三个豪杰”。“豪杰”一词,是毛泽东采用《三国演义》里的常用语,表示不仅有力量和勇气,而且智慧过人,品德高尚。

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

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

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

毛泽东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

随着深入研读《三国志》以及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刘、关、张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毛泽东评刘备:善于用人,但感情用事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毛泽认为刘备能成就大事的原因有两个: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即兴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还对这首词加以解释。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时,就聊起“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来。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同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毛泽东多次强调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起了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有关评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刘备的长处是善于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

毛泽东认为,刘备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分不清主次矛盾,好感情用事。

1941年年初,毛泽东曾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

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毛泽东接着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身边的警卫员们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在涿州同关羽和张飞结拜成异姓兄弟的,这里就是书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鉴于这两点,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毛泽东评关羽:忠义勇武,但自负孤傲

毛泽东对刘备的二弟关羽关云长的看法也是一分为二的:既赞赏他的过人之处,又对他的致命弱点多次谈及。

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时,经过三湾改编的工农革命军里只有两个营长,即第一营营长黄子吉,第三营营长张子清。

1927年10月23日黄昏之际,工农革命军在快要进入遂川大汾的镇外,遭到遂川县靖卫团肖家璧部500余人的袭击。肖匪早已派人探实了工农革命军的行踪,选择地形埋伏好对其突然袭击。战斗打响后,张子清指挥第三营攻夺被敌占据的制高点,被肖匪隔断,无法与团部联系。部队沿着山梁向左侧撤走,暮夜中不辨方向,离大汾越来越远,以至于偏向桂东方向。当夜,毛泽东只率第一营一个连与团部特务连共200多人,这样的险情是秋收起义以来最为严重的。

11月上旬,工农革命军200多人从茨坪回到茅坪。不久,扰袭茶陵的两个连也由宛希先带领回来了,而张子清的第三营一直杳无音讯。这时候,有人在毛泽东面前说:张子清带走第三营离开了这么长时间,有可能投到国民党那边去了。理由是张子清是湖南人,过去在湘军陆军第十二区司令部任过上尉副官,去找他的老部队了。毛泽东第一次听到有的人这样说,并不在意,只是说了一句“不会吧”。可是没过几天,他又听到了类似的言论,而且是第一营营长黄子吉等人说的。毛泽东脸色有些凝重地看了看黄营长,缓缓地说道:“我看张子清绝对不会带部队投降敌人的。三国时候的关云长,也在兵败后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买利用这个智能双全的大将,又是封官赐爵,又是赠送金银、美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费了多少心机!可是,关云长一旦得到了刘备的消息,立即骑上吕布的赤兔马,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终于回到了兵少将寡的刘备身边,关云长的毅然之举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入党多年的同志,就比不上一个关云长?我看他决然不会投降敌人的!”

毛泽东说到这里,稍作停顿,又语调激动地补充了一句:“我是这样看的,信不信由你们。”

不到一个月,毛泽东在茅坪说过的那番话得到了验证。12月下旬,第二次攻打茶陵的工农革命军第一营,在与反攻之敌战斗最为激烈,渐渐地力不能支的时候,一支400多人的援军突然而至,投入战斗,击败了敌人。这支援军就是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是从桂东那边赶来的。原来第三营在大汾误入桂东县境后,在农村游击了一段时间,进入鹅形山以后,与正在崇义上堡进行整训的南昌起义余部接上了联系,见到陈毅。陈毅告诉张子清:报纸上报道湘东茶陵有一支“毛匪”在活动。张子清估计是井冈山的红军,就带着第三营一路赶来了。

1939年12月,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大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在谈到知识青年投奔延安,沿途关防遍设、通途困难时,说:现在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没有自由,没有走路之权。例如从西安到延安的这一条路上,遍设关防,进步的知识青年要通过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既没有青龙偃月刀、嘶风赤兔马,又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那只有被赶到集中营“训练团”里去。这些事情似乎有些难办。但是,如果知识分子跟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结合起来,就是说,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起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关公其实并不姓关,关公是指关为姓。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毛泽东也分别给周谷城、谈家桢、赵超构、杨尚昆等人讲过。这个“关羽不姓关”的故事,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未注意到。可见,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十分深入细致。

毛泽东在肯定关羽的忠义神勇的同时,评论关羽更多的是他的致命缺点和不足。

1932年年初,毛泽东在与山西籍的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出身下层社会,是刘备的心腹之臣,随其周旋,不避艰险,死后被尊为“武圣人”。到处都修建有关帝庙。他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在谈话中,以关羽为例,说: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毛泽东在与警卫员谈到河北人会打胜仗时,放声大笑说:哈哈,河北人就一定打胜仗?三国时候,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是叫山西人关云长给杀了嘛!警卫员说:山西人也不一定行,关云长就不如彭老总。关云长走麦城,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毛泽东听了连连称赞。不久,他在与周恩来、任弼时交谈时说: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对华北局负责人薄一波等人讲过:清朝所以能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就因为满族统治者一开始就制定了一条统一战线政策,用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以少数团结了多数。《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以关云长“走麦城”为例,提醒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谦虚,不要骄傲。

1950年2月,在中国军事顾问团赴越南前夕,毛泽东对韦国清等人说:我们的胜利,人家是知道的,不用自己去表示。对待人家的缺点错误,少讲“过五关斩六将”。

“九·一三”事变前夕,197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人谈话,讲了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问题等。他在谈话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打掉一艘军舰就翘尾巴,我不赞成,有什么了不起。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到后来走麦城失败。当然,那时没有反骄破满啦。

到了晚年,毛泽东对关羽有一个判断,认为关羽“武圣人”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1974年12月,毛泽东在长沙对周恩来说: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关云长是武圣也打倒了。

毛泽东评张飞:粗中有细,有高度的原则性

与关羽相比较,毛泽东似乎更喜欢张飞。

1934年,毛泽东对来中央苏区开会的红军将领王震谈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关羽、张飞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劣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他以此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1949年12月,毛泽东又谈到了《古城会》,他说:当时在古城的三弟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二哥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于是开门迎接关羽,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

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作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激励和赞许。1947年,毛泽东指示在陕北战场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务必歼灭国民党军刘戡部。他对彭德怀说:《三国演义》里说,张飞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所以,后来彭德怀说:“我这个张飞是主席叫出来的。”1947年6月,毛泽东在陕北调陈赓部队回师,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拒胡宗南,他对陈赓说:你做个当阳桥上的猛张飞吧!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华者花也,不要只开花不结果矣;不要粗而不细,要学张飞“粗中有细”。

有趣的是,晚年毛泽东对张飞也“颇有微词”,这要从他对机要秘书张玉凤的一次批评说起。

从1970年到1976年,张玉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6年。毛泽东曾说张玉凤是“张飞的后代”。原来,有一次,毛泽东有客人来,而张玉凤那天脸上的神情不大高兴。事后,毛泽东批评了她,但张玉凤仍要辩解,毛泽东一怒之下瞪着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滚。”张玉凤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了家。在家待了20多天,心情难过极了,她无法接受被敬爱的毛主席辞退的现实。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但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叫她去向毛主席认错,她也没有去。后来,她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于是打电话给护士长吴旭君。吴旭君接到电话后很快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去接你。”就这样,张玉凤又回到了中南海。于是,毛泽东给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可见,在毛泽东的眼里,张飞的缺点就是脾气急躁,一触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