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你因为生病而输液的时候,很容易胃口变得很差,而且舌苔非常腻,等输液停了,过一段时间,往往就恢复正常了。很多人觉得出现舌苔腻、胃口差的情况是因为生病了,其实,这两个表现主要是因为输液,它们都是典型的“寒湿困脾”的表现。
脾胃虚弱是因为“寒湿困脾”
在输液时,身体猛然间被输进大量的、远远超过脾气日常能运化的水液,很容易因此生湿。如果长时间大量输液,寒湿严重就会困脾,很多人脾胃虚弱就是动不动就输液导致的,这点在孩子身上尤为常见。
我们知道,脾是“后天之本”,它是随着增龄逐渐变强壮的,一般要到学龄时,脾气才可以健运。而学龄前的、脾气尚未健运的孩子特别容易生病,一些家长急于给孩子退烧往往会滥用输液疗法,因此在孩子脾气尚弱之时就会伤脾。
可能有人会奇怪:输进去的水液又不进胃里,而是进到血液里,怎么就能影响到脾胃呢?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不同,中医的脾主运化,不仅负责消化系统,还负责全身水液的代谢。当身体摄入的水超过脾的运化能力时,脾就会被耗虚、累垮,这也是为什么一旦脾虚,表现往往是全身性的,而不只是消化不良。
我曾经见过一个病人,他因为肠梗阻不能吃饭,只能靠静脉输液补充营养。虽然通过输液,他所需的营养补充够了,但他在输液后变得特别没力气。在输液前,他还可以出去散步,输液后,他反倒虚弱得卧床了。这就是“水湿困脾”的结果,因为脾主肌肉,脾虚时肌肉无力,人自然变得乏力疲劳。
对心功能不好的人,输液的量往往是要严格把控的。从中医角度讲,寒湿严重不仅会困脾导致脾虚,还可以“水气凌心”,诱发、加重心脏衰竭。从西医角度讲,输液时,**直接进到血液循环中,突然增加的循环血量对心脏是个考验。原本心脏只是拉个小车,输液之后,负荷加大了,小车上好像装满了砖块,心脏会很吃力。
输液的同时怎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寒湿的产生呢?
其实,西医对输液一直是很慎重的,西医讲究: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过程对身体生理规律的干涉。
可是,有些病又非输液不可,那么,怎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寒湿的产生呢?很多医生会在病人因为输液而舌苔腻、胃口差的时候给病人开健胃消食片。这是对的,但这只对了一半,因为他们的胃口差不是食积所致,不是单纯的健胃消食药所能解决的,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的身体运化寒湿,这就要用到白术。
白术是入脾经的,它的运脾功能强于健脾。这个“运”就是运化水液、燥湿的意思。对于寒湿内停导致的舌苔腻、胃口差,炒白术是必用的。
以炒白术为主药的中成药对运化寒湿都有不错的效果。比较适合输液时预防寒湿的是“参苓白术丸”,它的配伍里除了有炒白术,还有可以补气的人参,以及可以健脾渗湿的茯苓、薏米。需要强调的是,健胃消食片和参苓白术丸这个搭配只适合因为输液导致的“寒湿困脾”,大家一定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明确自己的情况后,再选择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