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粮食自给率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从来都是说不太清楚的概念。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2010 年中国又是一个丰收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46 亿吨,增产2.9%,连续5 年保持在5 亿吨以上的产量。与此同时,2010 年中国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分别为120 万吨和157 万吨,大米进口只有36.6 万吨。总计进口粮食大概310 万吨。如果只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中国粮食自给率依然很高,超过99%。

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因为中国的统计又“欺骗”了你。

延伸阅读:中国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农产品自给率的目标

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确保粮食自给率95% 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 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 亿吨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同时,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1 亿亩以上,产量达到3500 万吨。油菜面积稳定在1 亿亩以上,花生面积达到7000 万亩,含油率提高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力争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棉花面积稳定在8000 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700 万吨以上,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糖料面积稳定在2900 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吨以上,保障国内食糖消费基本自给。力争蔬菜稳定供应。

蔬菜面积稳定在2.8 亿亩,总产量稳定在6.5 亿吨左右,努力做到不脱销、不断档。

按照中国的统计,粮食只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却不包括大豆。中国在2010 年进口大豆5480 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单纯论数量,仅这一项占到粮食产量的10% ;如果考虑到大豆的单产,只有粮食作物的1/3(据统计,2008 年中国大豆和粮食作物每公顷产量分别为1703 公斤和 4951 公斤)。如果按种植面积计,将大豆换算成粮食,中国需要进口30% 的粮食。如果再考虑棉花的因素,中国在2010 年进口了260 万吨的棉花,考虑到棉花单产只有粮食的1/4,差不多进口了相当于1000 万吨粮食。

按这样的算法,2010 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只有70%。

以种植面积计算自给水平的方法,应该是一个可资参考的视角。庄稼是要用地来种的,要吃多少东西,就要有多少地种出来;自己的地不够种,才会用别人的地来种自己吃的粮(进口粮食),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著名农产品贸易专家程国强曾经计算过,2010 年中国进口植物油(棕榈油)与进口油籽、大豆折油计算共2035 万吨,如果这部分全都在国内生产,需要约9.6 亿亩的油料种植面积,相当于要挤占全国所有的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也意味着必须以减少全国68% 的粮食总产量为代价。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大步跃进的背景下,可耕地逐渐减少,这是不可挽回的现实。在这个视角下来看中国粮食自给水平,70% 的自给率应当还是保守的数字。

即使是按照“传统”算法,即单纯看进口数量与消费总量之比(进口依赖率),也明确可知,中国粮食自给率已不到90%。2012 年3 ~ 4 月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2011 年全国进口的粮食超过了1200 亿斤,核算下来,事实上我国现在的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陈锡文明确表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另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计,以大米、小麦、玉米等口粮为先,以玉米、豆粕等饲料粮为次,以大豆油、棕榈油等油脂为再次,我国粮食自给警戒水平正逐步降低。油脂已然失陷(80% 依赖进口),饲料粮正处在危险之中,口粮特别是小麦和大米还算安全。

但一切都在变化中。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称,2012 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比去年增长2.8%,超过1997 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九连丰”、“九连增”。

而在另一方面,海关数据显示,2012 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的粮食中,大豆进口2905 万吨,同比增长22.5% ;玉米进口240.54 万吨,同比增长6535.2% ;小麦进口219.35 万吨,同比增长294.9% ;大麦进口150.94 万吨,同比增长62.3% ;稻谷和大米进口118.67 万吨,同比增长226.9%。

尽管2012 年全国夏粮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2995 万吨,但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4085 万吨的总量仍显得偏高,即便跟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 万吨相比,上半年进口量也相当于占到7.2%。即使下半年我国停止进口小麦、玉米和水稻,但由于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硬性的进口任务决定了下半年至少还需进口2000 万吨以上才能弥补缺口。这样一来,2012 年粮食进口占总产量比例超10% 之势已比较明朗。

中国粮食产量在连年增长的情况下,为何出现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这让人费解。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对此十分忧虑,他就此呼吁:“上半年粮食大量进口非常值得警惕,我国需要鼓励自己的农业生产,避免重蹈大豆的覆辙。”

期待中国种植业“十二五”规划各项指标的完成!

二、“中国需求”:跨国粮企的盛宴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确危言耸听,但未尝不可将之喻为逆耳忠言、苦口良药。

担心中国粮食危机的其实从来都没少过。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08年10 月召开的日本“描画食品未来研讨会”上,东京大学农学系主任生源寺真一在谈到中国等人口大国的经济增长时,即称“日本一直都是想买多少全球粮食就买多少。如果人口是日本10 倍的中国也这么做,总有一天地球会停下脚步”。

冷静想一想,不能说日本人的担心没有道理。中国的粮食进口放开一个小口子,国际市场就会被捅出一个大窟窿,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简单算一算。按2011 年全年粮食总产5.7 亿吨计算,中国进口粮食6100 万吨,进口总量已经超过生产总量的12% 以上,如果进口粮食占比达到20%,如果这个20% 的进口量中有10% 是大米,即全年中国进口大米1140 万吨,那对国际大米市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大米进口量占到全球大米贸易量(最高年份是1600 万吨)的2/3 以上。此一规模将如何影响国际市场供求乃至价格,难以想象。

国际粮食市场是容不下这样的“中国需求”的。

更需要警醒的是,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上,同样是跨国粮企的天下。当中国尝试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才知道“中国需求”在实现时之难、之险、之不可能。

还是以大豆为例。

四大跨国粮企不但能够控制进口大豆的定价机制、质量认证标准以及签订保护卖方利益的条款,还能通过参股下游生产企业,让中国买家不得不高价购买其原材料。精密的布局让四大跨国粮企拥有了针对中国的诸多不平等锐器。《三农直通车》对此做了“一线报道”。

首先看跨国粮企在掌握大豆的质量认证标准上是如何大赚中国之钱的。

谁都无法相信,美国人运到中国码头的大豆杂质率每每都精准到合同规定的2% !何勇是国内一家粮食央企的高层,他考察过大豆最主要的产地巴西和美国。在这两个国家的田间,他看到类似的场景:大豆收割全部采用收割机机械化操作,“从田间收割的大豆,杂质率不足0.5%。” 但是,美国产的大豆运到中国后,杂质率已经精准地达到2%,“恰恰,我们合同上签署的杂质率就是2%。”何勇表示,同样情况下,巴西大豆运往中国,杂质就比美国大豆少得多。何勇观察,美国大豆的杂质“主要是玉米、粉尘、秸秆等等,我们统称为码头经营性杂质”。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们考察的时候了解到,国际粮商在收购的时候,与豆农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不到1%,而与我们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3%”。

想改变有关杂质率的合同条款并不容易。目前中国有60% 以上的压榨工厂,被国际四大粮企持股,“因为存在着持股关系,购买大豆的压榨工厂不会对股东提出这样的要求。”

再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利用合同保护卖方利益的。

目前中国企业与四大传统国际粮企ABCD 签订的是卖方协议,而卖方协议通常是保护卖方利益的。

不平等首先体现在定价依据上。因为这四大粮企都是美国企业,所以中美双方大豆交割价格依据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制定。中国企业认为这一定价方法并不合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大豆产量不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大涨,而此后,预计大豆的另外一个主要产区南美大豆将会获得丰收,价格应该下降,可是卖家还是要求以涨价后的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结算。”

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种季节,美国大豆的销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此时连创新高,使得美国豆商获取了高额的市场利润;而当4 ~ 5 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后,就会赶上CBOT 大豆期价快速大幅下挫,这样,以CBOT 大豆期价为基准价格的的国际市场定价自然下降。

但是,当中方提出改变价格制定方式的时候,“卖方非常敏感,并且坚决反对”。目前世界大豆产量是2.6 亿吨,美国产量9000 万吨,南美产量为1.6 亿吨,中国产量为1000 万吨。据透露,中国买家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结算方式,“按照产量占比,美国芝加哥期货价格占50%,巴西价格占30%,大连期货交易所价格占30%。”在与ABCD 讨论的时候,“受到了它们的抵制”。

谈不下去的原因仍然在于,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大部分掌握在这些跨国粮企手中。它们并不指望这些压榨企业创造利润,它们只靠向中国出售高价大豆就行了!

保护卖方利益还给中国购买者带来多方的不平等待遇。一是大豆品质以装港时的证书为准。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大豆在中国码头卸货时明明是“4 号”大豆,可人家拿出来的出港证书却标明是品质更好的“2 号”大豆。

这让中方买家无话可说。二是船期延误由买家负责,一旦发生纠纷由卖家指定争议解决地,这样明显对中方买家不利。类似的“保护卖家”不平等条款还有很多。

不止如此,跨国粮企还联合起来炒作“中国需求”,狙击中国低价买豆。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2011 年10 月11 日和11 月初,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委托中储粮分别两次向国际大豆市场询价,两次询价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的暴涨。在国储2011 年10 月11 日向国际市场询价的当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暴涨。其中,交投最活跃的CBOT 11 月大豆期货收盘攀升58 美分,涨幅4.9%,报收于12.35 美元/蒲式耳。由于国储委托中储粮进行采购,而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很少露面,因此国际市场对此非常敏感。中储粮在询价后,市场立即做出了上涨的反应,国储不得已购买了价格上涨的大豆。作为决策机构的国家粮食局非常无奈。一位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也参与到国储进口大豆的政策制定中,采购大豆的时间是机密”。这并不是中国这一方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在国际上卖大豆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外商,询价也只能向他们询价,很难不被别人知道”。 因为中储粮大豆压榨业务较少,很少向市场询价,一旦询价,“市场就很快知道是中国国家储备在采购,不管采购量的大小,都会引起期货市场的上涨”。一位粮食央企高层向记者表示。

2011 年,中储粮已经申请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席位,但却未能获得批准,其中缘由让人不免惶想。

基于国际粮食贸易的上述现实,我们无法想象,当中国国内粮食产业链无法控制,粮食自给能力逐渐丧失,而寻求国际市场调剂粮食时,由此带来的高粮价甚至有钱买不到粮的情形,对中国老百姓、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又将是怎样一个打击;我们也无法想象,当中国向这个我们并不掌握定价权的国际市场寻求粮食时,跨国粮企们又会是怎样的欢欣鼓舞,迎来一个又一个大赚其钱的黄金年代。

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变为现实!

三、应对高粮价时代的来临

但高粮价毕竟还是来临了,在美国人开始把玉米转变成燃料乙醇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事实。让我们来摘录一些权威机构对未来国际粮食市场走向的看法吧。

(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预测

《OECD/FAO 农产品市场展望2011~2020》对未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如下预测:

一是农产品价格将继续走高。未来10 年谷物产品的真实价格水平将比过去10 年(2001 ~ 2010)提高20%,其中玉米和大米的真实价格涨幅分别为20% 和15% ;肉类产品的真实价格水平将提高30%。二是库存对保持市场稳定至关重要。预计未来10 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和阿根廷等主要出口方的粮食库存量将维持在2010 年水平。三是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量增长放缓。未来10 年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将由过去10 年的2.6% 降至1.7%,但生产成本将会增加。四是口粮消费下降,饲料粮消费增长。未来10 年全球人均小麦消费量下降,而动物蛋白特别是家禽人均消费量会增加,到2020 年饲料粮的消费量预计比期初新增1.2亿吨。五是贸易增长放缓但结构出现新变化。未来10 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不超过2%,只有过去10 年的一半。在贸易结构上,发达国家在某些农产品出口市场上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市场份额将逐渐让渡给发展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等东欧和中亚国家的谷物出口将快速增加,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进口将增长。六是生物能源将进一步拉动农产品需求。到2020 年全球乙醇产量预计会超过1500 亿升,比2008 ~ 2010 年(基期)产量增加70%,同期生物柴油的产量将由基期的180 亿升增至420 亿升,增长140%。受生物能源发展拉动,2020 年,谷物工业用量占谷物全部消费量的比重将提高到9%,植物油的工业用量将提高到15%,生产乙醇所耗用的甘蔗量将超过30%。

(二)美国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的预测FAPRI 发布的《2011 年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展望》对主要农产品和生物燃料的市场形势预测如下:

小麦。2025 年,全球小麦净进口量将达到1.4 亿吨,届时美国在全球小麦市场上的份额将下降到15.4%,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小麦净进口国,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小麦净进口量将分别增加120 万吨、1350 万吨,美洲国家的小麦净出口量将达到2840 万吨。全球谷物价格预计为260 美元/ 吨。

玉米。2025 年,玉米库存消费比将下降到13.7%,玉米价格将保持在190 美元/ 吨,贸易量将达到1.3 亿吨。美国将保持现有的市场主导地位,巴西和阿根廷的市场份额将下降,到2016 年中国将成为净进口国,其净进口量到2025 年将增至640 万吨。

大豆。到2020 年巴西有望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到2025年美国大豆的出口市场份额将由目前的46% 下降到36%,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将占到世界大豆产量的30%,进口量将占到全球大豆进口量的70%。

豆油。2025 年,全球豆油需求将增加1230 万吨,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增长最为强劲。

食糖。2025 年,全球食糖产量和消费量预计比2010 年增长27.2% 和28.2%。食糖价格高位会一直保持到2020 年。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出口国的净出口量将分别增长52%、9.5%、22.4%,俄罗斯和日本的食糖净进口量预期分别下降14.4% 和11.4%,欧盟、巴基斯坦以及印尼的食糖净进口量则会增加。

肉类。全球肉类人均消费量将由基期(2010/2011 年)的9.4 公斤增至2025 年的62.7 公斤,其中猪肉的市场份额最大,禽肉次之。2025 年,全球肉类贸易量将增长43.8%。牲畜和禽肉价格将保持高位上涨。

乳品。2025 年,全球牛奶产量预期增长32.5%。欧盟和美国仍是最主要的牛奶生产国(地区),中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的产量增长较快。

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和美国在全球脱脂干奶粉的市场份额将由现在的90% 降至78%,印度、巴西和乌克兰的出口会增加,东盟进口量将占全球进口量的35.5%,中国和日本的进口量将占11%。

生物燃料。2010 年美国由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但自2011 年起美国重新变为净进口国,预计到2025 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将达472 万吨,而净进口量将达10 万吨;巴西的燃料乙醇产量和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39万吨和394 万吨;欧盟生物柴油的产量将增加到126 万吨。

数字是冷冰冰的,但在数字的背后,我们能看懂许多不愿看到的未来情形。

未来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将会呈现什么样的走势?

1. 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未来农产品供求状况既取决于人口增长、畜牧业发展等因素的自然增长,更取决于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全球农产品需求变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按目前各国制定的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生产生物能源原料所占用的耕地量将超过全球耕地面积的10%,这将严重影响到全球粮食供给的保障程度。尽管未来可供开发的耕地面积与现有耕地面积相当,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完善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以及全球粮食供给能力仍有大幅提高的潜力,但日益受制于水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基于以上因素,全球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2. 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由市场机制决定,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将逐步提高,生物质能源发展以及能源价格的上升也将带动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这些都将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FAO 等多家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震**。全球气候变化、金融资本投机、跨国公司控制农业产业链等非传统因素对农业影响不断加深,未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剧。

3. 粮食进出口格局将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出口增速均快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小麦、粗粮和乳制品贸易上仍会占据主导地位,受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基本饱和、安全和环境标准日益严格等因素的限制,发展中国家难以扩大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在此背景下,南南贸易将会进一步增加。非洲将成为最大的小麦进口地区,预期小麦进口量将达到全球小麦进口量的40% 左右,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将成为最主要的进口国。乌克兰、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出口增加,北美出口趋于下降。

玉米贸易格局变化不大,日本、墨西哥和埃及仍将是最大的进口国,美国在世界玉米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份额逐步下降,阿根廷和乌克兰的份额会显著增加。大米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泰国和越南是最主要的出口国,而菲律宾、孟加拉国、印尼和尼日利亚等国则是主要进口国。

4. 发达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掌控力进一步增强。全球粮食供给偏紧将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增加。研究发现,70 个低收入缺粮国家的谷物进口量已从20 世纪90 年代的4000 多万吨增至2007 年的1.1 亿吨左右,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一半以上的谷物依赖进口。因粮价上涨,2008 年孟加拉国、伊拉克、马拉维、墨西哥、菲律宾和南非等国的转移支出(包括农业补贴)占其GDP 的2% ~ 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发现粮价上涨使43 个粮食净进口国的进口成本增加72 亿美元。而生产力相对过剩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会以粮食为武器,利用其在技术、资金、定价、期货以及投资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跨国公司巩固和加强其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掌控力。据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显示,杜邦和孟山都两大跨国公司控制全球65% 的玉米种子市场和44% 的大豆种子市场;先正达、拜尔、孟山都等六大跨国公司控制世界75 ~ 80% 的农药市场;孟山都一家公司就控制了全球91% 的转基因种子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大多数都属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这种趋势大大加剧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垄断风险,对粮食进口大国的影响不容低估。

在上述的情形下,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显得越发重要。针对当前国际粮食市场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趋势,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不断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在生物质能源、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国际政策协调,许多国家也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维护农产品市场乃至社会稳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