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是一支“预防针”

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具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属性和鲜明特征。树立底线思维,对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尤其需要对底线思维的运用。比如,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改革的共性和差异性,不同利益群体对改革的承受力,机构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维系正常行政运作的平衡,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小心求证,从而在实践中既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又稳妥把握、务求必胜。就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如果把底线思维筑牢,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细,“想一万、想到万一”,就能够从容应对“不测”因素,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创新、调整、总结,顺利推进各项事业。

底线思维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后顾性。与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超前思维等注重前瞻性的思维取向有所不同,底线思维更加注重思维取向的后顾性,就是说底线思维注重的是对危机、风险的重视和防范,对困难、问题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足一些,特别是对不利因素做更加充分的估计和更加充足的准备,确保“托底”“保底”“守底”,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或许有人会说,这种后顾性使得底线思维显得过于消极,事情还没做,就想着不成

功,令人泄气。其实,从坏处准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是坏的结果,而是提前在心理上打一支“预防针”,在行动上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好的结果。当事与愿违时,我们通过前期准备把风险损失降至最小,当事如所愿时,之前的努力也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强调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凸显了对现实困难的直面、对长远发展的洞察,体现了自我检验、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清醒认识。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政法机关迅速组织力量全力侦破案件,依法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坚决将其嚣张气焰打下去。要精心做好受伤和遇难群众的救治、善后工作。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强化底线思维,以坚决态度、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里就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后顾性。

底线思维的最核心的特征是预警性。底线思维强调对有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的预测与估计,可以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从气象灾害预警,到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我国社会预警体系的建设就是一种对底线思维的应用。

底线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局性。底线思维好像与我们常说的危机意识相同,诚然,两者均注重对负面因素和各种变故的充分估计。但是,底线思维比危机意识更具全局观念。底线思维的核心要旨在于对事物发展全过程进行通盘考虑,在考虑正面或积极因素的同时,盘算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或消极因素,做到矛盾扫描全天候、问题查摆全覆盖。底线思维不仅是一种全局性思维,更是一种重点性思维,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让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善于取舍,看到事物的远景并有相应的对策,“做最坏打算,朝最好方向努力”,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而得以高瞻远瞩。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限制下行底端而无限接近上行顶端的有机结合,没有守住底端限制就难达其顶部的高度,相反没有攀高,守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正所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此外,底线思维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人为因素,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来说,要更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更加注重人的行为可以做到的防范措施和系统建设,更加注重从减少负面影响的角度,来顺利推进工作达成目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