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的一场巨大震动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政府紧急救援的同时,普通人的互助精神也空前高涨,涌现了大量感人的事迹。无论多少,各方都在纷纷捐款,血库里也挤满前来无偿献血的人。大批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在鲜血与瓦砾混杂的场所,他们挖掘出了更多令人震撼的场景:有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以给他人带来一线生存的希望。

这并不是本章的主题,人类的利他行为及其解释将另行阐述,因为这涉及道德与伦理的因素,以及一些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心理活动。在此之前,本章首先关注动物利他行为,这最终将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利他行为以及道德层面的生物学理解。

互帮互助在动物界及至整个生物界都不是单独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利他行为。

质粒是一种环状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有极少为核糖核酸(RNA),主要生活在细菌中,并可以在细菌之间转移,与细菌大体上形成一种类似共生的关系:它们利用细菌提供的一些设备用于自我复制,并为细菌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这种小小的环状DNA竟然也可以表现出利他行为,当环境不利时,部分质粒就指导它们所在的细菌合成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会把这个细菌杀死;如果认为质粒有生命的话,那么质粒自己也同时被杀死了。

质粒的死亡带来什么效果呢?它所居住的细菌被杀死后破裂,毒素被释放出来,继而杀死附近没有质粒的细菌,而含有这种质粒的细菌则可以免遭毒手。通过这种奇特的方式,这个质粒被认为是通过自己的死亡而帮助了那些与它序列相同的质粒,那些质粒所在的细菌因为竞争得到缓解而可以生活得更好,当然也就意味着住在它们体内质粒的日子也会更好过些。

质粒这种牺牲自己而帮助同类的行为,正是典型的利他行为。

大致可以把利他行为简单分为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亲缘利他行为一般出现在亲族之间。下面的蜜罐蚁和蜜蜂的故事即属于此种类型。

在蜜罐蚁蚁群中,各类蚂蚁有严格的分工。其中有些工蚁的生活极为奇特,它什么事都不做,一辈子都被吊在蚁巢顶部,腹部极度膨大而透明。相比之下,它的头部竟然变成了一个淡淡的小点,而它的脖子里面却塞满了食物,纯粹是作为其他工蚁食物的仓库而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的保质期。这个大肚子的家伙明显地是在做一件利他的工作,因为这件事实在是没有什么意趣可言,连女朋友都找不着。

而在蜜蜂群中则有更出格的事情发生,蜂后的女儿自己不生育儿女,却一生勤勤恳恳全力以赴地喂养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干起活儿来任劳任怨,可是它们却并不期望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它们根本不产生后代!

高等动物也是如此,鲸鱼会背着行动不便的同伴到处游动以帮助它们恢复健康;不可一世的雄狮可以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终身战斗小组;狒狒的举止更是感人,遇到险情时,狒狒群中的带头大哥往往会大吼一声,一边让同伴们躲开,一边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死力掩护同伴撤离险境。此种壮举,就算是萧峰在世,也得要抱拳相向。

汤姆森瞪羚是研究利他行为的一个著名样本。这种动物在发现敌人后,会不断高高跳起,以此提醒伙伴注意危险来临,而跳跃者本身却会因为这种过于招摇的动作而暴露在捕食者的血盆大口之下。然而大批生物不顾此种危险,仍然存在明显的报警行为,特别是鸟类的报警行为最为著名,因为它们的叫声往往也会被人类听到。

另一种利他行为称互惠利他行为。在互惠利他行为中,个体之间不一定存在亲缘关系,甚至是在不同种之间互帮互惠。比如海葵与寄居蟹,海葵的刺细胞可以起到保护寄居蟹的作用,而寄居蟹可以背着海葵到处跑寻找食物,两者离了对方日子都不好过。白蚁之所以能够大啃木材,是因为肠道寄居着一种鞭毛虫。这种鞭毛虫有效地帮助白蚁消化木材纤维,当然,鞭毛虫在白蚁的肚子里日子过得也很温暖舒适。

在鹰捉兔子的游戏中也存在这种互惠关系。几只鹰会临时组成战斗小组,有一只鹰先在地上乱走,把草丛中的兔子吓出来,然后在空中盘旋的鹰就会飞速攻击。通过这种合作,捉兔子的成功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有一种吸血蝙蝠,只能靠吸食其他动物的鲜血为生,三夜吸不到血就会饿死。但是吸血这个事情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并非每只吸血蝙蝠每夜都能吸到血,这时,那些吸到血的蝙蝠就会很大方地把自己吸来的血吐给身边快饿晕了头的笨蛋,大家得以共渡难关。这种行为听起来是如此高尚,根本不会因为吸血蝙蝠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而受到半点削弱。

如果说前面两种行为听起来还可以理解的话,那第三种利他行为,也就是纯粹利他行为,则有点不可思议了。因为这些个体看上去简直就是在不求任何回报地在牺牲自己造福别人。用人类那充满煽情效果的话来说,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行为大多发生在人类身上,当然,动物也有,比如螳螂,这种冷峻的动物在举手投足之间看上去是那么的具有高贵气质,但是其婚姻形式却让人大跌眼镜。**之后,雌螳螂就会毫不心疼地将雄螳螂吞入腹中,而此种惨无人道的暴行绝非雌螳螂所特有。悲壮的雄螳螂似乎就是在从事纯粹的利他工作。

蜜蜂不但是勤奋的,也是勇敢的。它们总是毫不犹豫地将尾刺扎向敌人,并把刺留了下来,同时拉出毒腺和内脏。它的生命虽然因此而断送,但它的使命却没有就此结束,尾刺在敌人身上仍然不断散发出报警物质,以招集其他战士继续参战,直到把敌人蛰到浑身肿胖逃之夭夭方才罢兵。

非洲白蚂蚁群中有一种战斗蚁,其行为更是激烈。在与敌人作战时,它们会从嘴里喷出黄色**,把自己与敌人黏在一起然后进行厮打;有时由于用力过猛,导致腹部炸裂,黄色**便四处喷射,杀伤力极强;当然,它自己也壮烈牺牲。

只要认真去寻找,还可以发现很多种出人意料的利他行为,比如放弃食物也是利他行为。母亲饿着肚子却要把唯一的一块饼塞进孩子嘴里始终是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场景之一。对敌手的容忍也是利他行为,明明有实力也有机会把对手置于死地,却有意地高抬贵手放他一马,是兵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随着对利他行为认识的深入,现在倾向于不承认纯粹利他行为。除了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壮举完全可以列入前两种行为。

利他行为是对达尔文理论的一个严重挑战。他对此大惑不解,承认这对自然选择理论是一些特别困难的反例。生存竞争和利他行为,是不容易在同一个体系中同时得到完美解释的。虽然达尔文不承认大自然的每一个爪牙都沾满了血腥,但也还不至于宽容到允许生物界到处都充满了利他行为。而事实上,这种行为几乎遍地皆是。撇开人类报纸上的充满了正义与深情的报道以外,从单细胞生物到与人相近的大猩猩,似乎都懂得利他行为,并且也都做得像模像样!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生物个体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自私自利。他们为了争夺资源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就是没有理由帮助他人。对于这种明显没有理由的行为,达尔文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华莱士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第一个对生物互助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的是过去的俄罗斯贵族克鲁泡特金(PyotrKropotkin)。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并在西方引起热议后,这个克鲁泡特金正深入中国满洲进行考察,并一直深入到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后因政治原因而辗转流亡,1886年移居伦敦。安居以后的克鲁泡特金撰写了大量著作,并于1902年出版《互助论,一种进化的因素》。与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观点不同,他主张动物界还存有另一种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互助合作。组成群体的动物更适于生存,而那些不懂得互助合作的动物种类更容易走向灭亡。

基于这种认识,克鲁泡特金提出了著名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是松散结合的团体,以简单的互助与合作来组成社会,而不需要政治、宗教和军队的强力干预。然后他走得更远,提出取消私人财产,实行按需分配。所以,克鲁泡特金死前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优待。

毕竟不是一个严格的生物学家,充满理想主义的描述本身就是一个缺陷。克鲁泡特金对合作进化的概念表达得过于模糊和简单,加上生物学家本身对于利他行为也缺少足够的认识,仅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现象,所以一直没有开展系统性研究。一直到1964年汉密尔顿(WilliamHamilton)提出亲缘选择理论,才开启了对利他行为的系统研究序幕。自此以后,大批相关理论出台。这些人都很聪明,表达起来都很流畅,听起来也都很有道理,可以给人一次完美的智力洗礼。

英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兹(WynneEdwards)于1962年出版《群体选择理论》,开始对利他主义作出了初步探讨。群体选择理论认为遗传进化是在生物种群层次上进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的整体利益。种群生活得好,个体当然也就生活得好了。这是对利他行为最基本的理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紧接着,汉密尔顿就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又称汉密尔顿法则。该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主要出现在亲族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利他行为越是明显。因为亲缘关系越近,表明它们体内的相同基因就越多。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是在间接地帮助自己。

比如,在与人类似的二倍体物种中,父母各有一半的信息遗传给子女,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一半的基因大致是相同的,而兄弟和姐妹之间也同样拥有一半的相同基因,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则完全相同。以此类推,祖父母与孙辈之间就只有四分之一的相同基因了。经过不同的婚姻链条,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可以计算的。亲缘选择理论最漂亮和最直接的陈述就是,在特殊条件下,如果可以牺牲自己去换取两位兄弟的性命或是八个表兄弟的性命,也是一个不亏本的买卖。

蜜蜂的社会分工是各种理论都关注的典型,也是运用亲缘选择理论加以解释的漂亮案例。如果把它们的情况介绍清楚,后面谈起来就方便了。

蜜蜂虽然也有雌雄两性,但与人类生殖方式略有不同。蜂后产下的卵子不经受精也可以发育成个体,这就是孤雌生殖,长出来的是雄蜂。在一个蜂巢中,所有雄蜂的基因都是其母亲的一半;受精卵会发育成二倍体的工蜂或蜂后,它们有一半基因与母亲相同,一半与父亲相同。

所以,一个蜂巢中会有三类蜂:蜂后、雄蜂和工蜂。这里面当然属蜂后的日子过得最爽了,每个蜂巢只有一个蜂后,如果有两只蜂后出现,就意味着要分家了。蜂后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优质的营养保证,而且整天啥事不做,主要工作就是**和产卵。

雄蜂的任务非常简单,只负责与蜂后**,但这个工作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在激情四溢的飞行**过后,**就拉不回来了,雄蜂也因此而命丧石榴裙下,平均寿命只有几个月。雄蜂忍痛舍命留下它们的小是为了防止蜂后再与其他雄蜂**,但事实上收效甚微。因为蜂后在每次**后会飞回蜂巢由工蜂取出前夫的小,然后飞出来继续大战其他雄蜂。蜂后收集到的精液会贮存在体内,以后的几年中,就靠这些**来和卵子配对了。虽然蜂后的老情人们早已命丧黄泉,但蜂后并不会怀念它们,在**数量不够时,蜂后会再次出行,另行采集其他雄蜂的精液。雄蜂因为没有手艺,一旦蜂巢中营养不足,就首先会被工蜂处理掉,人老珠黄并不只是美女的悲剧。

工蜂,顾名思义,就是要不停地工作的蜂子,一切脏活累活全是它们的。工蜂也有内部分工,有的负责采蜜,有的负责当饲养员,甚至有些工蜂专门负责处理生病和死亡的蜜蜂。所有的工蜂本来都有机会发育成蜂后,但因为受到蜂后的激素控制,加上营养不足,所以只能做苦力了。

在这种结构的蜜蜂社会中,有一个明显不符合达尔文理论的现象,那就是工蜂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却不生育后代。现在知道,此种现象在生物界里并非独一无二,有些鸟类也与此类似。它们自己不生育,只是在兄弟姐妹的巢里帮忙照看小鸟而已。

汉密尔顿用亲缘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工蜂忙忙碌碌,是有其生物学原因的。因为每一只工蜂和它们的姐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基因共性,它们都从父亲那里继承得到完全相同的基因,然后从母亲那里得到一半的基因。所以,工蜂姐妹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是3/4;而蜂后和工蜂之间的亲缘关系只是1/2。也就是说,工蜂姐妹之间的关系要比母女之间的关系还要亲密。

如此一来就好理解了,假如一只工蜂自己生育的话,它与子女的亲缘关系也不过是1/2而已。这样反而不如好好照顾蜂后得到的结果来得划算,因为蜂后生下来的孩子和这只工蜂的亲缘关系是3/4。

可是,在雄蜂与工蜂之间,也就是兄妹之间,情况又有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不如人类的兄妹关系来得亲密,只有区区1/4罢了。既然如此,工蜂当然对雄蜂的照顾就远不那么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