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考

马英勇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它既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机遇,同时也形成严峻挑战。执政党必须抓住机遇,同时面对挑战,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党的新闻执政能力,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感染力,建立党的新兴媒体传播主阵地,健全法规制度,培养党员干部驾驭新媒体的本领,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执政能力;机遇;挑战;对策

当今时代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的各种媒体,它包括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博客、播客、维客、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简易聚合、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等。仅就互联网而言,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1.8%。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6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人。IPv4地址数达2.5亿个,域名总数达1121万个,其中.CN域名数为725万个,网站数达279万个,国际出口带宽达998,217Mbps。它使得信息不仅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而且给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又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现代化建设急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党的建设自身也处在改革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也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新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所特有的消解性、便捷性、交互性、多元性、透明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开创并且构成了新的数字民主,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机遇。

1.新媒体为党提高执政效率构建新平台

执政效率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执政效率的提高需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占有信息,科学优化信息,及时传递信息。截至2009年底,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拥有7795.5万名党员,379.2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如何高效率地管好这样一个大党,不仅是党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体现。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已经逐渐成为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互联网连通世界的各个角落,能够迅速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数字信息进行传播,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接受,能够将党的科学决策迅速通过信息化的途径转化为执政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媒体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对他们进行政策宣传、思想教育、组织关系接转等方面有独特优势,这样既方便组织管理,又提高工作效率。

2.新媒体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架起新桥梁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媒体为党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搭建了新平台。新媒体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其超时空传播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成为知民情、解民意、聚民智的重要渠道。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传递原生态的群众情绪和民意,执政党与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着力寻找党心和民意的“共鸣点”,促进民意与政策的互动,提高执政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潜移默化之中,巩固了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3.新媒体为党民主执政加强监督营造新环境

新时期党的建设要求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党员要充分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表达权的呼声日渐增强。因为党员人数较多,不可能直接听取每个党员的呼声要求,但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充分收集大多数党员的意见,及时传达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馈,让广大党员参与各种不便广泛召集的活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政府运作透明化,行政信息公开化,人们控制信息的能力大为增强,公众的知情意识、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新媒体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通过网民的政治监督、舆论监督、网络举报、网上反腐、网民问责、网络议程设置,实现公众政治民主权利的落实,形成群众监督新环境。

4.新媒体为党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提供新手段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中的地域限制,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新媒体正在由被动的传统媒体发布新闻的平台,变成更为主动的新闻线索发现者、新闻热点设定者、新闻评论发布者,为党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提供了新手段。通过对新媒体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强化内外舆情的实时监控,分析研判处理舆情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消除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净化网络空气,保证党的主旋律的弘扬。

二、新媒体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大众化,不仅打破了特定社会阶层对政治信息的垄断。而且打破了对信息传播的限制。新媒体技术在强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民众的独立性。新媒体对党提高执政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

1.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的挑战。网络等新媒体既可以凝聚民族力量,也能削弱政府权威。难以控制的跨国信息流动,为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我国以及敌对分子进行政治颠覆提供了新工具。西方国家凭借科技优势控制信息的输出发布,在网上兜售西方的民主观念、政治模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

式,以和平方式入侵我们的文化领域,企图瓦解民族感情、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分裂势力也肆意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蛊惑人心、混淆视听、借题发挥。西方媒体曾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藏独、疆独、台独等反动势力,在境外开办了反动中文网站。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上的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攻击与反攻击将更加频繁,和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而艰巨。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扭转劣势的难度将会成倍地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2.对意识形态构建形成挑战。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是向人民群众单向性地传播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使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体现出了鲜明的导向性。而网络等新媒体弱化了个体对权威的相对依附,过去依靠组织的权威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优势不复存在。新媒体信息的复杂性,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提出了挑战,增大了社会思想整合和凝聚人心的难度。普通人民群众在信息的甄别和选择上常常无所适从,原有的意识形态构建就会出现裂缝,民众政治参与的理性必受影响。新媒体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对维护稳定工作形成挑战。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许多大事喜事难事,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从新疆“7·5事件”到上海世博,这些大事为新媒体提供了展现的空间。无论是从信息量还是从观点数量来看,新媒体都无可争辩地压倒了传统媒体,已经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发源地。但也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常常伴有信息虚假不实、情绪偏激狭隘、分析缺乏深度的缺陷,有些地方性、局部性的事件,如上海杨佳袭警案、云南孟连警民冲突、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邓玉娇事件等一夜之间被放大,舆论发酵,民意沸腾,许多不明真向的群众上街聚集,更有不法分子借机挑衅闹事,对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4.对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构成挑战。党的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不仅决定了对新媒体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挥,而且决定了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对于新媒体的认识、使用和发展程度。而一些领导干部不能与时俱进,不愿去学习掌握新媒体,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低、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党在新媒体背景下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发挥。

三、新媒体环境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策思考

在新媒体环境中,党的执政能力将经受严峻考验,对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能力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只有提高运用新媒体、管理新媒体、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1.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面对新媒体,党的执政环境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公众性、多元性的特征。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都涉及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需要发挥多个学科的各类人才的集体智慧,依靠科学方法才能解决。当前,世界范围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和强大武器。我们处于新媒体的信息海洋中,作为执政党,要充分占有信息,提高信息甄别判断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只有如此,方能实现科学决策,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民主执政要求决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体现民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还要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民主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言路畅通,才能政治清明,推进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必须通过新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手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执政过程的透明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提高党的新闻执政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媒体以其及时、海量、互动等特点,使来自全球范围的思想、观念、文化**,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平台、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在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日益强大,特别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新闻媒体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实践表明,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如何进行信息沟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软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理中维护社会稳定有序这一“硬目标”的达成。近年来,借助迅捷的大众传媒,我们目睹了许多突发性事件,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吉林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等。这些突发事件因其事起骤然,短时间内各方力量交集,各种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对政府的管理应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有的因及时果断,“早说话、说实话、会说话”,为政府的后续处置赢得了先机,有的则因处置不善,甚至引发了新闻次生灾害,一度使工作陷入被动。突发事件一发生,公众急于知情,既出于自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以往突发事件,由于政府担心信息公开会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稳定,因此要求控制媒体,不予报道。但是在当今媒体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所有网民都是“记者”,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放上网。所有的突发事件,媒体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甚至早于处置事件的官员;网民也会大大早于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因此,我们要真正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重视新闻执政的作用,研究新闻执政的技巧,探索新闻执政的手段,加强新闻执政的能力,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这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标的重要途径。

3.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感染力

在“新媒体时代”

,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发展的新领域。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一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传承和传播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古籍保护、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构建中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二是要推进现代科技与文艺创作特别是演艺创作、生产相结合,提升演艺产品的表现力并进而扩大其影响力。三是要推动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交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并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四是要明晰文化科技工作的目标,调整文化领域的学科布局,促进系统内外的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吸引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的科技人才投身文化建设。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媒体资源特别是音视频媒体资源的整合和融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建立党的新兴媒体传播主阵地,加强正面舆论宣传

长期以来,大众传媒对我党的建设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党的建设环境、对象、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宣传思想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先进科技成果,牢牢把握媒体传播斗争的主动权,加强先进意识形态的传播,大力加强网络等新媒体党的宣传“喉舌”的主阵地建设,发挥传媒的舆论强势,树立新媒体传播权威信息源,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清除西方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和网中丑恶现象,净化网络空气,造成有利于受众健康成长的媒体环境以保证主旋律的弘扬。我们要利用网络强有力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做到在新媒体上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准则的展现,从而坚决抵制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等反党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还为我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泽润了华夏子孙,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行进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抓住新兴媒体时代的机遇,用反映中华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息资源占领阵地,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宣传展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向世界推介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5.健全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制

依法管理新媒体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来看,要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守道德底线、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下制订修订法规制度。出台层级较高的法律,修订完善现有法规,清理部门规章,还可以将规范现实社会行为的法律法规延伸到新媒体上。新媒体的管理涉及宣传、广电、通信、公安、安全等多个部门。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责任不明、效率不高、扯皮推诿等现象。既不能放其自流,任其发布不利言论,又要符合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规律。一是建立新媒体管理专职机构。把新媒体宣传管理的相关行政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改变“多头管理、都管都不管”的情况。二是建立新媒体管理联席工作制度。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完整的管理责任链,形成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各部门掌握的新情况,在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上,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合力。

6.培养党员干部驾驭新媒体的本领,提高执政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要把运用新媒体的水平当作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政治生活,并善于把新媒体当作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一要构建新媒体环境中领导干部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办成多层次、交互式的领导干部新媒体教育培训基地,并设置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培训,使领导干部更加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不断提高他们使用和管理新媒体的能力,使新媒体成为党的重要舆论阵地,成为传播知识和精神文明的阵地,成为连接党和人民的互动纽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平台。二要提高分析能力。由于在新媒体中社会话题聚焦和事件组织有着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突发性等特点,控制得不好,很容易对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引起社会混乱。为此,就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对信息的分析控制能力,努力研究并提高新媒体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技术能力,切实改进舆论宣传工作,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互动的话语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要培养创新思维。新媒体日益成为执政党了解民意、上下沟通的窗口和桥梁。一个有创新思维的领导干部,不仅要经常下基层调研,而且要到互联网上去调研,经常参与互联网上的各种讨论,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四要提高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缺乏沟通能力就无法进入新媒体互动状态,更无法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新媒体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见互换,领导干部如果具备了较高的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就可以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可以侧重于从党的执政角度考虑问题,又可以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这样既体现了网络言论的平等又容易掌握网络互动的主控权,并且在网络互动中不断吸收网络营养,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形式、内容、途径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要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的社会认同,并使党的执政活动建立在科学、民主、法治的基点上,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