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视野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

张文彪

内容概要: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问题的重要性正日益突显。而现阶段文化发展的两项最基本任务:一是文化建设,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这是两项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一个时期以来中央关于这一领域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要有新的飞跃,不断运用唯物史观探索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当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的同时,深入思考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之辩证关系,牢牢把握住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需要我们在深刻领会执政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图前提下,在具体的发展路径方面形成独特的文化发展与竞争优势,真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两项最基本任务:一是文化建设,二是文化体制改革。一个时期以来,中央就这一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所做的重要讲话,更是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当前形势下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指出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说,这是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共中央在发展领域又一次提出的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的制度性变革目标,反映了党对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文化建设在认识上的新飞跃

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是当前中国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内容,其中文化建设是中心,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文化发展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指出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知道,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生的巨大变革,综合竞争力问题成为近些年国际性的各门社会科学、新闻媒介、产业部门和政府机构所关注的理论和政策焦点。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的高低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取决于一国的国民素质、教育体制、科技创新和扩散机制、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无不与文化的建设紧密相连。事实上,每一个现代化国家不仅都把文化理解成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更是将之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主要的是以文化的方式体现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最后都要归结到文化层面,体现为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在波澜壮阔地推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文化放在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体制中进行思考,打破了原来只把文化当做宣传的附属品的局限,这为我们把文化战略问题更为深入地融进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提供了指导性的思想依据。

首先,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一个国家文化的兴衰与其经济实力的兴衰息息相关。经济衰败往往是文化衰败的前兆,而经济崛起往往预示了文化的复兴,这一观点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论断。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是基础,而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物质支持。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第一支撑。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建立起了足以支持社会文化飞跃发展的基本经济基础,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各项指标中的排名不断攀升,国民生产总产值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国外有学者认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当今世界的一个根本趋势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化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为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在当今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情况下,现阶段我国提出了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目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无以伦比的优势条件。一个时期以来的发展数据,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文化产业呈现的蓬勃发展态势,平均增速达到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6个百分点,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三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文化在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升。有的国家甚至提出,要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的轴心而展开,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战略都应当维系于这个轴心而展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文化是支持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经济与文化对于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而言,犹如车之两轮,只有二者达致均衡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光有经济的发展,没有以文化为主要载体的软力量的崛起,一个国家是不能真正崛起的。

其次,当前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进程中,人们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不仅仅是在教育水平的提高方面,也不仅仅体现在对一般文化产品的更多要求方面,而是对一种更深入本质的、对文化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和谐进步的精神力量的更多寄托与希冀。一个追求光荣与伟大的民族,必须有一个令人崇敬的价值体系、一个激动人心的社会理想、一套与理想和价值相一致的道德规范。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现在讲人的幸福指数,这其中的每一个衡量标准都与文化需求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精神文化上的丰富与满足就没有真正的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胡锦涛同志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把基本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发展经济建设方面,这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就是在今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在工业文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大面积渗透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道德的滑坡、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问题,使得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如何提升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理想变得异常突出,人文关怀、精神抚慰也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文化作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十分迫切地提了出来。

第三,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指向是为了探索和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尽管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的命运紧密相连,但是文化毕竟有别于经济、军事和政治,文

化的竞争遵循着特有的逻辑。文化一旦被人类创造出来,就具有着超越主体的客体形式,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也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线索。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借助于文化,把一代代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成果转化为观念、思想性的东西继承和传递下来,使每一代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文化的印记,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获得继承和发展。这指的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此外,文化的规律性特点还表现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的开放性,以及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等等。深刻把握这些规律性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强大动力、根本目的、战略目标等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和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基本内容的“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就是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化的结果。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告诉我们:一方面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内容,我们讲文化建设,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要看到文化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发展规律也并不是复杂到难以认识的程度,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同时在进一步的深入实践中遵循规律的要求。

二、文化体制改革不能脱离文化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既有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安排方面上的原因,亦有数十年来旧体制与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要求相矛盾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唯有深化改革一途。自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八个年头,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一,改革文化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文化,因此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进行。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来搞改革,否则改革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脱离发展环境的单纯的文化体制改革必然会造成国家和人民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动荡与混乱,其结果不仅达不到发展的目的,反而可能断送文化体制改革本身。正如厉以宁在阐述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中所强调的:“在转型发展阶段,必须懂得在运动中求平衡,在发展中求稳定的道理。走钢丝,必须向前走,才能保持平稳。”在任何一项改革事业中,如果人民群众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和自己的利益所在,就不会支持或参与到其中来,而文化建设正是满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改革事业必须是真正为民众谋求利益,否则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要使人民得利益,就只能在不断地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实施改革的各项内容,因为只有发展才会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更精致的文化生活,才能在更高水准上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们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事业中,多数是成功的,因为这些成功的改革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改革要在发展中进行,改革本身又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文化建设以及在文化建设中所进行的改革只要能给人民带来了实惠,那么这些改革就会加倍的成功。这是一条改革的辩证法,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这条由我们自己的改革实践所证明了的辩证法。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是在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之后,所出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决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工作。从世界文化领域市场份额的占有率来看,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而亚太地区这19%的市场份额中,分别为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几十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占4%。很显然,我国在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与目前所拥有的经济增长实力不相匹配;从质的方面来看,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该表现的内在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够。当前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诚信问题、幸福指数不高的问题等,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地把它们归结为民生问题,因此也主要认为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其实它们更为主要的还是文化发展不足或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民生范畴内在地包含了文化的内容。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文化体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要求还不相适应。比如: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管理体制还在制约着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事业部分规模较大而文化产业部分发育不充分;拥有主要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起来,等等。所以,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和致思广大的改革工程,它关系到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思想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关系到文化理论的新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一系列文化政策的调整与改变。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与时代节奏不相适应的制度性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我们知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这是一个国家、一种政治制度以及一系列与这个制度相关的基本价值的法理和逻辑基础,是任何国家体制和制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精神信仰和社会的基本价值。文化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推行什么样的文化理想,以及围绕这一理想进行什么样的文化体制改革,将直接起到对社会上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人们的价值选择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影响和引导社会成员建立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认同和维护现行制度和秩序,从而达到自觉遵守现行行为规范,为变动中的社会提供理想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则的目的。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各种思潮纷拥而入,资本的力量到处肆虐所导致的消费主义四处侵蚀,共同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巨大的利益分化正在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价值思想体系的分化,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和解构主流文化的发展与壮大。没有主流文化的发展的社会将是十分可怕的。要构造新形势下的更加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必要的前提之一就在于对文化领域中旧的已经变得不太适应发展了的现实的文化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尤其是在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上进一步形成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从而更加完善和加强作为我们这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是依靠某一股强力维持着表面上的“主流地位”。

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的改革事业一开始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体制方面,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方面的改革步伐一点也没有迈出。文化领域的改革其实是与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一直相伴随的。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深刻论述,就为划

清政治问题与文艺问题的界限奠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改变了过去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属性的简单认识;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党的十七大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举措的不断推出与实施,突出地显示了执政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要把握好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理想,突出自己的文化方向,体现自己的文化力量。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国力的情况下,更是要深入思考在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之后我们的进一步发展目标问题,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从而真正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与竞争优势。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繁荣与发展之灵魂。一个积极发展中的社会,决定其文化前进方向和内在规定性的最根本的因素,是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强调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提升斗志,另一方面又要求充分体现时代潮流,突出反映大众特点,拥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将核心价值体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众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之中,为大众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常识。在当代社会意识日益活跃、创造力持续释放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坚持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化”与承认、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相矛盾,是当前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改革传统的僵化模式,更多地在与其他社会意识之间建立起一个既支配又融合,既冲突又协商,既威权又对话的场域。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它要求得到广泛的积极赞同和主动认同,但在形式和渠道方面也并非不可调整和更改,在一定范围里不同声音是容许甚至是欢迎存在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需要的是说服、引导以达到遏制对立面的效果,而并非斩草除根式地实现所谓洁净的思想文化环境,从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形成最普遍的社会价值共识,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民间社会生活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同时也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思想道德过程。

第二,科学发展——文化繁荣与发展之路径。走科学发展之路,便是充分体现和遵循了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集中体现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因此,文化领域里的改革与发展就应该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格局。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深入把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入手,找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在发展格局上形成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战略。与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文化领域同样需要在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发展的布局上,需要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文化结构上,需要改变目前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内容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在发展文化产业上,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文化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在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过程中,依靠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作用,下大力气去解决。以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按阶段分步骤地不断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经济发展较慢地区有效倾斜,通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新兴产业,形成良好的文化发展布局和优化的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文化活力的进一步迸发和文化发展效益的大幅提升。

第三,创新机制——文化繁荣与发展之源泉。无论是从文化体制改革动力来说,还是从文化竞争的特点来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根本无法离开创新机制的。文化创新机制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引进消化吸收观念和技术的再创新等等。创新是文化领域一切活动的本质特征,说到底纷繁复杂的文化竞争实际上就是一场在充分展示创新能力基础上的争夺交流或沟通标准的战争。一方面文化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姿态,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份,这是文化的兼容性;另一方面更要坚持自身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以独一无二的文化创意来确立竞争优势。即使是国家内部区域之间的文化建设,同样显示着创新机制的重要意义,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在同样的国家政策和资源环境条件下,一些区域之间的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会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当前,无论是为了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创新的途径掌握他人无法掌握的理论,没有办法形成独特的文化发展创意,就算在数量上建立再多的文化产业,那也是无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的。

第四,文化生产力——文化繁荣与发展之基点。我们知道,文化生产力指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文化生产与文化服务的社会能力。从具体的竞争态势来看,发展文化生产力不能忽视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生产力天生代表具有“低碳经济”所要求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因此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现实中的文化生产力是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不断循环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因此文化体制、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互动机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文化生产力自我更新的程度等等,决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效率;(3)把握好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不断推动最新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自觉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达到用先进技术建设和加强先进文化的目的。(4)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良性运行的竞争性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全民文化发展意识是基础、集中统筹是基本措施、战略性行业的政府一体化管理是条件、规模化的文化企业集团是目标的落实者。(5)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我们应该看到,发展文化生产力既直接奉献于国家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保证和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在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不断取得革命性变化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在更高效率和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下实现大繁荣与大发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