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变及启示

潘健

摘要:1921~2011年的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经历了酝酿收回主权、武力解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和平发展”四个阶段,其政策演变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性,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捍卫统一、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始终贯彻的思想;强大的国力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后盾;经贸文化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统一。

关键词:1921~2011年;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启示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成立的那天开始就积极酝酿收回被日本割占的台湾主权,直至1945年10月台湾光复。但由于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败逃台湾,台湾再次与祖国大陆分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历经了武力解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和平发展”的演变,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性,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一、酝酿收回台湾主权(1921~1945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此时台湾仍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但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高举反帝旗帜,而能否解决台湾问题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始终为祖国的主权完整与民族的尊严而奋斗。当然,这个奋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还只是提出“用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者重建国家,至阶级的差别消灭为止”,尚未做出关于台湾的决议。不过,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及第一次时局宣言就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参与了反帝运动,特别是在反日的五四运动中得到了磨练,并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因此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共产党“二大”的最低纲领。最低纲领为收回台湾做了政治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中央根据“二大”确定的反帝原则所发表的第一次对时局的宣言中,特别指出要“改正协定关税制,取消列强在华各种治外法权,清偿铁路债款,完全收回管理权”,这是中国共产党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嚆矢。不久中国共产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这其中就包括废除割占台湾的《马关条约》。两年后,中国共产党又与中国国民党合作,成立联合战线,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政纲,其中第一条就是“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的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之后,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收回汉口、九江租界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收复台湾,使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团圆的奋斗目标。193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目前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日本手中收复包括东北和台湾在内的所有失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即于1937年8月25日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第一条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与日本签定的条约”,割占台湾的《马关条约》自然在废止之列。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进一步提出:“向日本军队、日本人民、向朝鲜、台湾、越南各民族,向中国沦陷区的人民进行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更广大的宣传鼓动,为建立日本内部的反法西斯阵线而斗争”等八项任务,号召人民反对日本的侵略战争。

同时,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坚决支持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1.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1927年3月“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成立。该团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为斗争目标。但“四一二”政变时因该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而遭到取缔。2.支持台湾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1928年4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援助与指导下,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成立,中国共产党代表彭荣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的政治纲领主要有: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统治;没收日本在台湾的一切财产;建立台湾地方民主政府等;并表示“中国共产党代表将以其长期领导工农奋斗的经验教导我们。我们承受其教导,应努力在台湾革命的实践运动中予以履行”。在台湾共产党的领导下,台湾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民族革命运动的新浪潮。在1931年5月31日召开的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接受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提议的决策案》。但由于日本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从1929年初开始台共就遭到多次大搜捕,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3.吸收台胞到祖国大陆从事革命,为台湾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台湾回归祖国发挥了作用。1925年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工作时设立了对台工作小组,负责接待来大陆投身革命的台湾同胞。抗战爆发后,1939年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成立,中国共产党派地下党员张毕来到义勇队担任秘书。张在义勇队中发展党员,成立中国共产党支部,对加强义勇队的抗日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关于收复台湾的主张和努力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同情和支持。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订了《开罗宣言》,指出台澎等地将归还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大陆与台湾人民。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强调《开罗宣言》的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10年25日,被日本强占了50年之久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以国民政府为代表的中国政府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二、武力解放台湾(1949~1978年)

台湾回归祖国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在台湾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简称台湾省工委),发展了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展工作。但遭到国民党的严酷镇压,组织遭到了破坏。

1946年后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的前途,奋起自卫,并于1947年10月10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这其中即包括解放台湾在内。在战争马上取得胜利的时候,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第一次在文字上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既定方针。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又提出“打到台湾去,解放台湾同胞”的政治口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湾当局坚持反共立场,奉行“反攻大陆”的方针,国共双方处于极度紧张的军事对抗状态。中国共产党除了采取武力统一的办法外,很难有其他选择。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为此,人民解放军准备组成一支空军攻击部队以掩护渡海作战,同时在福建前线大量集结部队,准备1950年夏解放台湾。可惜,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一方面派军队入侵朝鲜,将战火燃及中国东北边

境,另一方面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威胁中国东南。为避免两面作战,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推迟渡海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以集中精力进行抗美援朝的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把战略重心转向东南沿海和台湾。1954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9月,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极大地震慑了蒋介石集团;1955年1~2月,解放军实施渡海战役,一举解放了江山岛和大陈岛。这场被称为“第一次台海危机”的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台的基本方针仍坚持武力解放台湾,但1955年4月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指出“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解放台湾,包括和平解放的方式在内”,透露出台湾问题可以和平解决的端倪。5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再次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同年7月30日,周恩来总理代表政府表示,“愿意和台湾地方的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周恩来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由“武力解放台湾”到“不放弃武力解放的同时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转变。1956年8月21日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八大”政治报告做了修改:“我们希望一切有爱国心的台湾军政人员,同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八大”中“和平解放台湾”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的调整已确立。

60年代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向前发展。1963年周恩来根据两岸的最新形势,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具体的操作方案,即(1)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以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都由蒋介石决定;(2)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的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达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4)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周恩来还指出,当前台湾问题的首要关键在于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使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一纲四目”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统一的真诚愿望,也体现了在对台政策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从中也可看出后来的“一国两制”的雏形。

但此时支持台湾的美国和国民党当局都无意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加以195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忙于解决因政策失误而导致的内部问题,对台湾问题没有根本上改变“武力解放”的方针。遂海峡两岸的和平历程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两地依然是军事政治对峙局面。1966年“文革”的发生,更中断了两岸彼此向合作推进的进程,舆论宣传又重新回到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上.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79年以后)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罗伯瓦克时就提出:“和平统一实现以后,台湾可以保持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已经开始酝酿和平统一的思想。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也指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前景已进一步摆在我们目前。”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将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开始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表示“将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文告还建议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并第一次公开提出要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的主张。同年1月,邓小平在访美时对参众两院的议员公开宣布今后中国共产党将不再用“解放台湾”的提法了,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中国共产党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的制度;12月6日,邓小平再次强调“对台湾……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卫力量,军事力量。条件只有一条,那就是,台湾要作为中国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拥有充分的自治权”。这时期虽然“一国两制”的概念还未明确提出,但这一思想已非常清晰。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讲话,正式提出和平统一中国的“九条方针”,明确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首次明确统一后的台湾享受有高度的自治权的“特别行政权”地位,把照顾台湾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具体化为“三个不变”与“六个不受侵犯”。“一国两制”概念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基本形成。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统一的设想概括为“一国两制”。他说叶剑英委员长提出的“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的基本点是:(1)“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2)“两制并存”,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主体;台湾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司法独立,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管理。(4)“和平谈判”。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2.对“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公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提议以此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两年后,《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也得以签署,中国政府在香港、澳门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1990年4月4日、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大分别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两法始终贯穿着“一国两制”的方针,它们的通过标志着中央政府“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取得了制度上与法律上的成功。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和检验,为日后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也为解决台湾问题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和平发展”(1995年至今)

在毛泽东、邓小平时代,尽管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基本的态度仍是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主张要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并就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和看法,表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和平统一谈判可分步骤

进行,要大力发展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八项主张”是对邓小平和平统一思想的重大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对台提出了以“六点意见”为核心的对台工作基本方针和政策。这“六点意见”包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这些意见构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架构。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台湾各界人士时指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总书记重申“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指出“没有和平,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发展。而发展又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不论最后以和平方式还是以非和平方式,都要靠发展积蓄实力”,因此,现阶段坚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这个主题,有利于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2008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主席还指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任何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我们都愿意作出积极回应”。和平发展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想,丰富了党的和平统一理论,是对台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为实践“和平发展”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2011年3月又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规划》指出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于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从1921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为解决台湾问题而不断努力。从“收回主权”到“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再到“一国两制”、“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两岸关系以及国内外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现实,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对台政策,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性,又考虑到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所建立的国家结构形式应该以单一制共和国为佳,但也不排斥联邦制。中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为了国家的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把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于国家内,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存在的认识,而是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对统一战线问题,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就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把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信仰和政治主张的台湾同胞团结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来,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同时也发展了统一战线中“一国”的原则性和“两制”的灵活性。根据“一国两制”构想,中国共产党顺利地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并促进了这两个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这为未来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捍卫统一,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始终贯彻的思想。不管是在艰苦的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的建设发展年代,不论面对怎样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和民族的尊严放在最高的地位,始终把捍卫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坚持这条主线不动摇;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神圣目标,中国共产党能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从收回台湾主权到武力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一国两制”以及和平发展政策,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祖国统一,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而采取的手段和途径,其政策都是切实可行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十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由紧张对峙到松动缓和,再到今天的频繁交流,与历代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对台政策上不断坚持与时俱进分不开。

强大的国力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后盾。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国家比较强盛的时候,国家就统一,凡是国家贫弱的时候,国家就容易分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经为解放台湾而诉诸武力,却遭到美国的武装干涉。为了坚持“一个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与支持台湾的美国进行了长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谈判斗争,取得了众多的胜利,这其中,依靠的是不断强大的国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经济、军事建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建交,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与多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切都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社会日呈多元化、多极化发展,国与国之间越来越依靠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竞争,中国要减少外部势力的干涉,在国家统一这一场战役中胜出,必须大力发展国力。

以经贸文化交流促统一。在台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从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十分强调与重视对台的经贸、文化工作,积极推动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发展,以利于两岸的共同繁荣,从而带动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使两地的交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促使“台独”阴谋无容身之地,发挥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作用。2010年3月份,海峡两岸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将进一步推动两岸尤其是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而文化、教育、体育交流同样有利于两岸人民建立感情和认同感,也是反对与遏制“台独”意识的有力武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