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取向

——兼谈如何理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叶世明

摘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的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党对台政策方针内涵的极大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观察和分析时代特征、正确估量和把握时代主题的宏远哲思,展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辩证思维、建构主义的新思维以及以人为本的理论思维范式。它是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不仅要从指导思想层面看待两岸和平发展对台工作方针,同时还应从现实工作层面来思考如何落实它,当前,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取向基本上形构出了两岸交流、沟通、协商和合作机制、福建先行先试的大致框架。两岸和平发展自身的内容与内蕴的理念、思想,方针的贯彻、政策的执行是党建创新的取向,也丰富了党的政治、理论与思想建设内容,使党能够从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领导上为两岸和平发展赋予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党建

一、两岸和平发展理论思维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对两岸和平发展认识的发展轨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新阶段我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的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自2005年4月在“胡连会”《新闻公报》中首次提出两岸和平发展以来,始终坚持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央为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提出的重大主张和方针政策。构建了党中央“对台新战略”的系统內容,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外事务、军事互信等各个方面具体描绘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目标。关于两岸和平发展思想的系统阐述抓住了历史的真相、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回归争议的原点。使我们对台湾问题和两岸对立的起始、来由和演变,能够看得更加清楚,进而对问题的性质和定位有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判断和说明,确立起两岸经由长期的经济文化融合逐步实现最终統一的正确道路。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矢志不渝的历史使命。为此,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党中央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2005年3月4日胡总书记对两岸关系发表的重要意见(“胡四点”),体现了对台方针的一贯性、延续性以及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并提出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通过和平谈判,共同发展,共同遏制“台独”等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思路,重申了“四个决不”,又提出了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现阶段奋斗目标。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新进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维,逐渐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稳步推动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

从上述中国共产党对两岸和平发展认识的发展轨迹看,两岸和平发展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思想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和平统一问题上是实事求是的,又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两岸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指导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指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观察和分析时代特征、正确估量和把握时代主题的宏远哲思。是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谋求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和时代背景下提出、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它对于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中国统一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两岸和平发展思想的哲思内涵与思维范式

1.哲思内涵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的含义,就是要在和平的条件下,推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发展,并且在和平的条件下,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向前发展。着眼于丰富两岸和平发展内涵、创新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关于两岸和平发展的系统理论,是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所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和平发展”概念的提出,抓住了和平这一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及追求发展、繁荣、和谐的普世价值,对于和平统一的思想是创造性的丰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表现在:(1)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顺利实现经济的发展。(3)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目标,和平与发展、“遏独”与“反独”是对台工作的核心主题,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与主题的基础。把握住发展两岸关系的主题,也在台海和平、亚太安全等问题中掌握了道义的“制高点”。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和平发展理论框架的组成部分。而建立两岸和谐、互利、双赢的良性关系,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两岸和平发展思想明确阐述了两岸关系发展、和平统一的政策与立场,以远大的目光、丰富的智慧、坚毅的勇气、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揭示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走向和出路。包涵对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关系的崭新的辩证论述。对两岸文化关系和两岸同胞的精神联系也有开创性的重要论述,不仅从政治、法理方面论述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和观点,而且从文化、精神方面论述两岸双方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关系。它既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发展理念。把它看作思想体系,是因为两岸和平发展包含着丰富的内内涵。把它看作一种发展理念,是因为它是代表一种发展性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的跨越密切联系,指向的是党和政府

对台工作的领导。这不仅明确了两岸和平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范畴中的科学理论,而且将其与其他理论并列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逻辑序列和递进关系,是今后党中央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做好对台工作、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行动指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在这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共同利益大大增加,和平发展成为两岸继“九二共识”后又一重要共识。

2.两岸和平发展的理论思维范式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中国共产党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立党的哲学基础,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岸和平发展这样一种从全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的全新思维,超越了历史恩怨、党派利益和双方的固有矛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未来的豁达境界,如“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充分自信、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在新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挑战。必须看到,两岸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以及“统独”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外国势力对台湾问题的插手干扰也不会停止。两岸关系的实践,存在着大陆与台湾在国家认同、实力较量、经济合作和社会交流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容。随着时局的变迁,不同要素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相应的变动。这需要中国共产党根据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和理论设计相应的政策体系。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的思维,全面深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客观实际情况、两岸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局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祖国统一理论。

(2)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思维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台湾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台湾问题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结合起来,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振兴,第一要发展,第二要统一。”在发展与统一的问题上,发展应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发展与统一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胡总书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蕴涵了“三个兼顾”的思想。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统一与兼顾的思想,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关系间的协调发展与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对台工作中坚持“两岸和平发展”理论与在实践中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理论兼顾的思想。

(3)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辩证思维

胡锦涛总书记对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做了极为富有创意和新意的论述。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论断。他指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潮流,又把握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和平统一是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提出和平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和平统一的内涵,是对台政策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提出和平发展,也抓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本质,引导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而且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有效密切衔接的新时期。应该说,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是辨证的关系,是互相紧密衔接、有效递进的关系,而不是其中一个取代另一个的替代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和平统一是我们在国家战略上的终极目标,而和平发展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基本过程和必经阶段。事实上,恰恰是和平发展提供了两岸进行有效整合的历史机遇,和平发展成为走向融合统一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又是一对重叠性的概念,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关系,而不是具有相互排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和平发展是为了和平统一,而和平统一又是为了在统一后促进两岸间的和平发展,也就是促进两岸通过有效整合达到建设一个富强发达、社会进步、具有高度文明和政治修明的强大国家的目的。这样,和平统一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过程,和平统一才是一种有质量的统一。毋宁说,和平发展提升了和平统一的境界,丰富了它的内涵,提高了它的质量。

(4)建构主义的新思维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的新思维,逐渐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稳步推动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它不是强权的约束,也不是收益/成本的计量,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和集体认同,为国家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希望通过两岸合作机制的建设,促进两岸民众共同生活圈的形成,渐次消弭两岸之间各族群的矛盾,在共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从而奠定两岸之间的集体认同,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对台政策体系,呈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新思路。

(5)以人为本的思维

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平符合两岸民意,发展也符合两岸民意。和平发展的提出是从两岸人民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出发的,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的合理愿望与诉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实现和平发展要依靠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岸同胞都是参与者、合作者,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依靠力量。形成了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呼吁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以此把统一、和平与台湾同胞的利益结合在了一起。胡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论述,这说明把团结大多数台湾同胞,看做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贯彻“以人为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疑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热诚为他们到内地投资、经商、求学、就业等提供服务。希望得到两岸民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和参与,更多地站在全民族利益高度思考问题,更多地考虑到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显然,这种主张不是暂时性的策略性的调整,而是和平发展理论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诚恳、务实态度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二、实践的取向

两岸和平发展从我们时代的主题着眼,从人民需要、国家利益、民族振兴、世界和平出发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到一个指导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可资遵循的高度。我们不仅要从指导思想层面看待两岸和平发展对台工作方针,同时还应从现实工作层面来思考如何落实它,这样未来的实践路径才能更加明晰。30年来,我们党采取一系列措施,打破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努力推动两岸直接“三通”,积极推进两岸协商谈判,促成两岸政党交流对话特别是促使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争取国际社会理解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两岸已经形成了双轨、多元和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民间交流、经济合作、政党交流平台和两会协商机制的结合,基本上形构出了两岸交流、沟通、协商和合作机制以及福建先行先试的大致框架。

(一)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商谈

民间交流凝聚共识,两会协商确定政策,是目前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模式。通过民间交流达成共识之后,用两会协商的形式以制度性和约束性的文件把这些共识固定下来。两岸协商谈判不仅是推动两岸关

系改善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有效方式。2008年6月中旬,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了中断近10年的制度化协商,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11月,两会领导人首次实现在台湾举行会谈,开启了两会制度化协商的新里程,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以及《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等四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邮、通航,便利了两岸同胞往来,扩大了两岸经济合作,维护了两岸消费者健康权益,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规模增加,台湾方面宣布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等。两岸经济关系日趋正常化并稳步迈向制度化和机制化。

两岸协商谈判集中体现了两岸同胞要接触、要交流、要合作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愿。两岸协商谈判不仅是平等协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双方加深了解、增进互信的有效方式。两会协商结合了民间的灵活性和政府的公权力,确保了经由民间达成的共识有足够的公权力为基础得以实施。这是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二)民间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两岸各界尤其是基层民众要进一步扩大交流。消除两岸人民之间的心理隔阂和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这就需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并化解分歧、累积共识。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从1979年以来所开启的两岸民间交流之路,是一个“打破隔绝、加强交流,结束敌对、增进了解,化解分歧、累积共识,实现融合、完成统一”的过程。其中,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累积共识的过程,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为促进两岸民间大交流,自2009年起举办海峡论坛,来自台湾各界,尤其是台湾基层、中南部的普通百姓最广泛参与同大陆民众交流。面对面的沟通,误解可以消弭;心与心的交流,偏见可以遁形。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发展,并开始由经济、金融向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

(三)福建的先行先试

福建是两岸交流合作的结合部、大通道和大平台。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积极探索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新模式。两岸交流合作,如果是暂时难以齐头并进、一步到位的,可以在闽台之间先做做看,做的过程好商量,有什么不足好改进,做好了可以全面推行,从而为两岸相关领域合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福建在先行先试加快推进背景下,充分利用闽台“五缘”优势,着力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不断提升两岸交流合作的规模和层次。福建正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海西建设,并把平潭开放开发作为闽台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抓手。这将是两岸深度合作的一个范例,两岸在制度等方面有取长补短的需要和潜力,平潭若能先走一步,对两岸之间的融合有积极作用。在密切交流合作中实现互利双赢,增大共同利益。2011年4月9日,国家发改委全文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对重大台资项目用地指标实行单列,支持在平潭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规划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福建先行先试模式进入了一个新实践的阶段,也表明两岸和平发展实践进入新进程。

三、两岸和平发展理论与党建的关系

(一)两岸和平发展理论丰富了党建内容

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90年来,时代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充分显示了党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使党的建设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党的建设能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纲领、任务和目标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时代问题,精细地考察时代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站在时代前列推进时代发展,相应地制定或调整纲领、政策,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关于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论述,就是党敏锐地顺应时代主题变化的要求提出的战略思想,是我党对台政策方针内涵的极大丰富,促进了我党对台政策和国家统一战略思想的深化,是在理论和思想等上的重大创新。

两岸和平发展自身的内容与内蕴的理论、理念、思想,方针的贯彻、政策的执行就是党建创新的取向。两岸和平发展包涵了宏观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建构策略,而且开辟了微观的政策执行等具体实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把它所蕴含的理念与精神,运用党建过程之中,使理论、理念转化为契合于党建的工具、方法、手段等。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对台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举措:如两岸定位为“共同家园”、“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两岸关系的实质是“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确定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过程论”等。这些都丰富了党的政治、理论与思想建设内容。

(二)两岸和平发展与党建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党的思想和政治建设上,也表现在党的组织建设上

在台资企业中推进党建工作的新尝试表明了两岸和平发展与党建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党的思想和政治建设上,也表现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党建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对台工作总方针,以争取人心、为台湾人民谋福祉、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为灵魂,以促进台资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为主线,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组织促进和谐作用为重点,坚持遵循政治利益、渐进、灵活、服务、同向的原则,有利有节地推进台资企业党建工作,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党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确立和落实两岸和平发展

两岸和平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也不能脱离党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定的理论和路线的落实而孤立地进行,必然是同当代党的中心任务相联系,围绕党为实现的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来展开,保证这些理论路线的贯彻落实。而且,党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确立和落实两岸和平发展,认识和解决面对的新情况、新课题,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按照时代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任务要求,努力发挥自己先锋队作用,才能始终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前列,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总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未来两岸关系大的解决方式,比如说政治安排、走向统一的步骤,两岸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处理,双方法律的衔接以及政治文件的整合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与我们自身的发展相关联的,具有宏观的哲学思维,如何从大陆自身政治民主、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去作长远决策,努力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民主法制,建设生态文明等;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一个新的更远大的中国统一的前景。对这些问题的求索本身就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过程。两岸和平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既给党的建设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必须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适应世情、国情、党情、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从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领导上为两岸和平发展赋予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综上所述,两岸和平发展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立足于对台工作长期的丰富实践,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现阶段指导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指针。两岸和平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黄河九曲,终流向海。两岸双方应该面向未来,再创新局,共同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