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对台方针政策调适及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贡献

单玉丽

内容提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党矢志不移的历史使命和宏伟目标。我党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阶段。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始终不变,充分体现了我党尊重历史现状,立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的胸怀和智慧,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效促进了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结束了两岸60年的隔离,实现两岸“大三通”;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厚植了两岸的共同利益;增进了两岸人民的同胞情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全面交流。实践证明,我党所采取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符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开辟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了卓著贡献。

关键词: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两岸关系;贡献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党矢志不移的重要历史使命和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四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朝和平发展的轨道上前进,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一贡献将成为我党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历史也将铭记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进程中所做的伟大贡献。

一、我党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溃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祖国大陆进行对抗,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从此,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历史使命和战略目标。60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环境和两岸关系状况,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台方针政策,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的政策调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武力解放台湾”时期。1949年3月,毛泽东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就是要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同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金门的战斗。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关于武装入侵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声明,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谬论,声称中国解放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美国的部队,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8月22日,中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了《解放台湾联合宣言》,宣告“为了保障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为了保障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11月,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浙江沿海一带的江山岛、大陈岛等岛屿。然而,美国为了自身利益,继续插手两岸关系,与台湾于12月2日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规定以“自助或互助”的方式,共同“抵抗武装攻击”及“共产颠覆活动”,并规定美国拥有在台湾、澎湖及附近为防卫需要而部署海空军的权利。这一时期尽管有朝鲜战争和美国的恶意介入,台湾问题趋于复杂化,但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略彰显了誓死保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

第二阶段,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时期。朝鲜战争之后,鉴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为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政府首脑会议上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5月,周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使大陆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台湾”转为“和平解放台湾”,标志着我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围绕这一政策,中央开始展开进一步的工作。1955年7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指出,“只要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将会继续增长。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政府愿意和台湾地方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1956年1月18日,中国外交部重申中国政府愿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平解放台湾。4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的基本原则。6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明确表示了与蒋介石当局立即进行和平谈判的诚意。1957年4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苏联客人时说,“国共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次日,《人民日报》以“毛主席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为标题,将合作意图向外公布。“第三次国共合作”主张的提出是“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具体化。1963年,根据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周恩来将中共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原则问题,不容商量;“四目”系指: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台湾所有军政费用和经济建设一切费用的不足部分,全部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再进行;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情。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和诚意,对台湾方面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仅一些著名的国民党要人或者毅然返回大陆或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和平统一的支持,而且国民党政府也曾经有过松动。此后因大陆发生“**”,台湾问题被迫搁置。

第三阶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上来,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再次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开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删掉了“解放台湾”词句,代之以“和平统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即“叶九条”)的讲话,呼吁两岸实行“三通”(通航、通邮、通商),提出“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国家民航总局、邮电部和外经贸部相继提出随时准备同台湾有关部门洽商“三通”事宜,表示对两岸经贸给予方便和优惠。1983年邓小平发表《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此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新时期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988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即“22条”)。在中国共产党政策感召和民间推动下,台湾于1987年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1989年5月原则允许有条件地开放对大陆间接投资,并开放民间团体赴大陆参加国际商展与活动,1990年7月颁布《对大陆地区间接输出货品管理办法》,开放24类共2500项产品赴大陆投资。20世纪90年代,大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改革开放蓬勃发展,投资

环境逐步与国际接轨,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逐渐完善,为两岸经贸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同年,两岸启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并于1993年4月达成《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即“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1994年3月全国人大在“22条”基础上制定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从法律层面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支持。1995年元旦,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深入阐释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条主张,对发展两岸关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1996年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交往抛出所谓的“戒急用忍”政策,但大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两岸经贸合作很快从试探性、局部性向稳定性、多领域的方向发展。

2000年台湾民进党上台,加紧推行“台独”路线,大肆鼓吹“一边一国”论,在岛内实施以政治压经济、拼选举的政策,使台湾经济一路下滑,投资环境严重恶化;在两岸关系上民进党当局通过严格的“许可”制度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极力限制两岸经贸合作。但是,由于祖国大陆经济发展迅猛,使得大批台商在岛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纷纷突破台湾当局限制,投资祖国大陆。

2002年10月,中共召开“十六大”,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为21世纪的重要任务,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和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根据两岸关系及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对台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把和平发展确立为两岸关系的主轴。2005年2月胡锦涛主席发表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提出“以人为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进一步丰富了对台工作方针的内涵,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5年4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连会”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向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彼此分歧,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架构,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工作报告中再次就对台工作主张作了深刻论述:(1)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结束敌对状态,以“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问题都可以谈。2008年5月28日胡锦涛在会见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提出了著名的12字主张,即“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接着又于同年12月31日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更加清晰地展现了对台工作的灵活性和诚意,成为新时期大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纲领性文件。

我党对台方针政策的发展历程显示,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60年来中国共产党所作的不懈努力,反映出统一祖国的艰巨性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充分显示我党对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始终不变,同时在对台政策上又与时俱进,体现出党和政府在对待和平统一上的最大诚意。我党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的演替,充分尊重历史现状,立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展现了对台政策的灵活性、务实性及前瞻性,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我党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贡献

在我党对台方针和相应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推动下,“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逐步在两岸形成广泛共识,极大推动了两岸的和平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长期以来,岛内外“台独”势力一直千方百计阻挠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即使在我党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以后,台独势力也没有放弃“台独”主张和分裂活动。自1996年李登辉执政,“台独”活动开始表面化,尤其是2000年5月民进党上台以来,推进“台独”的步伐明显加快,“台独”分裂活动日渐猖獗。陈水扁当局通过推动所谓“宪政改造”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入联公投”、“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台独”分裂活动,对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严重危害,严重威胁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在事关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意志和民族的利益,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一次次挫败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图谋。2005年3月14日,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精神,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既充分体现了我党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又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对“台独”势力活动起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中国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和支持。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纷纷表示,反对陈水扁当局企图改变台海现状的“台独”冒险活动,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2007年9月,第62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否决了陈水扁当局唆使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提案。我党对台的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效也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和态度。长期以来,美国出于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主导力的需要,以人权、自决权、宗教自由等为借口,干预中国内政;在两岸关系上,以台湾为筹码,以《与台湾关系法》为依据,不断加大对台军售,遏制中国发展,在大陆和台湾之间予取予求,干扰两岸关系发展,可见,美国害怕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而改变世界政治生态格局和经济格局,并不乐见两岸关系走得更近,以保持其国家利益最大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反华势力不得不正视现实。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与中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双方均不支持任何势力破坏这一原则的任何行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美国表示,欢迎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更积极稳定的关系。

(二)结束了两岸60年的隔离,实现两岸“大三通”

两岸隔绝自1950年开始,前30年一直处于战争和对抗状态。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此后又历经近30年的努力,“三通”都未能实现。直到2008年6月13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恢复了中断9年之久的商谈,期间“两会”就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协议,才使两岸“三通”再现曙光。2008年11月4日第二次陈江会,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为两岸全面“三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意味着《告台湾同胞书》所首倡的两岸“三通”主张终于经两岸制度化协商而搭起了框架并进入实质性阶段。此后两岸通航通邮逐步展开。通航方面:据资料,从2008年7月4日到2009年7月4日的一年时间里,两岸从周末包机到定期航班,再到不断增开的定点直航,合计飞航超过4千架次航班,搭载160万名旅客。目前,两岸航空公司已

在大陆数十个城市与台湾间经营定期航班。2008年7月台湾正式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旅游,2009年大陆游客赴台人数突破60万人次,大陆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台湾第二大客源。2010年两岸旅游大交流大合作格局进一步显现,大陆31个省区市赴台团体旅游市场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井喷式增长,全年达122.81万人次,同比增加102%,累计超过434万人次。据台湾方面统计,2010年大陆游客为台湾带来约618亿元新台币的经济效益,为台湾经济取得20多年来最高增幅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自由行的即将开放,将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与此同时,大陆也成为台湾民众赴外活动人数最多的地区。2010年台湾同胞赴大陆人次首次突破500万,达514万,增长14.64%,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11月,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6056万人次。通邮方面:根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从2008年12月15日起,两岸邮政正式开办信函、包裹、特快专递和汇兑等业务,实现直接通邮。2009年2月26日从大陆向台湾的邮政电子汇款业务开通。由此,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了双向邮政电子汇兑。目前,大陆有2000多个网点可以办理大陆汇往台湾的邮政电子汇款业务,2万多个网点可以接收台湾汇入大陆的邮政汇款。同时台湾有92个“中华邮政公司”网点可汇款至大陆,所有储户皆可接收大陆汇款。

(三)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厚植了两岸共同利益

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我党充分尊重历史现状,立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台一系列惠及台湾人民的政策措施,同时也促使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采取更务实、理性、开放的政策思维,实施广泛松绑的两岸经贸政策,以“活水计划”取代“鸟笼政策”。如2008年以来,台湾开放两岸“周末包机”到目前的定期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逐步开放两岸资本市场等等。在我党主导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大促进了两岸经贸的交流与合作,厚植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一是促进两岸经贸依存度不断提升。上世纪80年代,两岸贸易占台湾对外贸易比重在3%以下,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低于10%。1990年后,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开始上升,1990-1999年共增长6.89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使得两岸的经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上升加快,平均每年至少上升2个百分点。到2008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依存度为40.42%,2009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出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至41.1%。截止目前,两岸贸易额累计超过1万亿美元。

二是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模式不断演进,并从功能性向制度性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祖国大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政策措施,揭开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序幕。30多年来伴随着两岸投资和贸易的进展,两岸经济合作模式不断发展完善。在贸易方面,推动了以“调剂余缺”为目的的海上“小额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两岸民间往来,两岸民间贸易化暗为明,以资源互补为特征的产业间贸易经香港转口而迅速发展,并在投资带动下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目前,投资性贸易成为两岸贸易的主要方式。在产业分工方面,促进了两岸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再到混合分工的多种模式并存和演进态势的形成。在两岸产业合作模式中,创造了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及一批由地方政府主导、名称各异、规模不等的两岸经济合作基地、合作园区。除园区外,大陆政府和民间为了更好服务台商企业,设立了基础条件服务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台商提供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这些园区和平台是大陆政府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而设计的独特模式和有效方式,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这些模式只是大陆单边的政府行为,单向的资源流动,没有两岸公权力协议的约束,影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2005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共产党与国民党恢复往来,以两岸共同利益为准绳,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制度化。2010年6月底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于2011年1月正式生效。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从功能性向制度性转变的重要标志,使得两岸经济关系迈出历史性步伐,开启了两岸经贸全面深化合作的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贡献,为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走出低谷,维护台湾人民利益作出的重大贡献。

三是推动两岸投资从单向向双向发展。由于两岸经贸依存度的不断提升,两岸面临共同的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往两岸经贸合作不对称、不平衡、不稳定的关系限制了两岸合作的深化。因此,2005年以来,我党积极推动两岸投资双向均衡发展,国民党当局也为台湾利益着想,并在民间推动下,于2008年8月份,一方面放宽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同时放宽台商投资大陆的管制项目。2009年6月30日公布“大陆地区人民赴台投资许可办法”,开放大陆资本投资192项台湾发展成熟的产业项目。尽管“陆资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对开放陆资入岛的项目有限且有持股比例等的限制,高科技产业也未在开放之列,但允许“陆资入台”终结了长期以来两岸投资单向、间接、不对等的非正常局面,开启了大陆资本进入台湾的序幕,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标志。此后台湾又于2011年3月开放第二阶段陆资赴台投资项目42个,两岸经贸活动日趋正常化。资料显示,至目前台商赴大陆投资项目已经超过8.1万个,大陆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超过510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对外投资地。

(四)增进了两岸人民的同胞情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全面交流

人类社会史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如果长期与母国分离便很容易产生新的本土意识,随着世代交替,这种本土意识将会上升为族群认同,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政治乃至主权的诉求。我国台湾地区400年来先后经历了荷兰、西班牙、郑成功、清朝、日本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近代独特而悲惨的历史经历造就了今日台湾民众的独特心态,形成了强烈的“台湾情结”“台湾意识”。特别是日本50年的“皇民化”教育和国民党50年的反共灌输,加上李登辉、陈水扁近10年的“去中国化”,沉重的历史经历给台湾民众心理留下的伤痕不是一时可以抚平的。根据这一特殊情况,长期以来我党坚持“以人为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持续推动两岸人员交往,努力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以“共同家园”理念拓展台湾人民生存发展空间。

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两岸交流合作30多年来,民间交流交往不断扩大,交流形式不断创新,建立了各种交流平台。大陆方面以民间为交流主体的两岸综合性大型交流平台——“海峡论坛”,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参与人数的规模化,成为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促进两岸各界大合作、开展两岸基层对口大联谊的民间交流合作平台。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也通过开放大陆游客到台观光、开放个人自由行、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学习,举办各种民间交流活动等举措,促使两岸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便利,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关系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从文化教育的高层互访到影视作品的合作拍片、共同发行以及鼓励台商参与大陆影视事业、创意事业建设等的交流合作,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两岸在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党所采取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符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坚信,以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定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