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与党的对台政策探究

陈萍

内容提要: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为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与时俱进。基本脉络:逐步扬弃并超越了对抗性的对台政策,以维护和提升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为决策之宗旨;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理论探析历程;提出研究台湾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两岸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与改革开放有着紧密关联,从最初的“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从“叶九条”、“江八点”到“胡六点”的政策宣示,基本脉络是逐渐扬弃并超越了对抗性的对台政策。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虽然两岸政治关系依然僵持、时有摩擦,有时矛盾还十分尖锐突出,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道路,为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局势的演变,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

从1955年到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是从武力解放调整到和平解放。

1963年,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将和平解放台湾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如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均委于台湾当局;军、政、经部门费用和社会改革等亦有所安排。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建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同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党的对台政策亦作相应调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当年12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将祖国统一大业作为新时期全党的重大任务。1981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即“叶九条”:

1.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2.双方在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协议。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4.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与同其他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5.台湾政界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6.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予补助。7.台湾人民愿回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到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与利润。9.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间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统一的建议,共商国是。

“叶九条”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包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意涵。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时,进一步阐述了“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具体构想,即“邓六条”:

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2.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4.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现实。6.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至此,“一国两制”的内容更加明确和系统化。“一国两制”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构想。

1993年8月底,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首次阐明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随之,台湾和大陆相继成立了“海基会”和

“海协会”,分别达成了一些“协议”和“共识”。但是,由于李登辉以“两岸分裂分治”、“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为名制造“一中一台”,致使两岸关系再降至冰点。

为了突破两岸僵持的局面,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出了八项看法和主张,即“江八点”: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5.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6.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

“江八点”继承并具体深化了“一国两制”构想。2002年11月8日,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可以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快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在2003年3月11日党的十六大一次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台湾代表团时提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四点意见: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要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三是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四是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3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表了《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积极务实推进两岸“三通”》的政策说明书,以“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共同因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来阐明两岸“合则两利,通则双赢”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新思维。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四个“决不”,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简明扼要地显示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台工作的新构思,丰富了对台工作指导原则的内涵。当年的4月29日,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会谈时提出四点建议:1.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2.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3.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4.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会后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成为此后指导两党交流对话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两岸关系的新主张与新论述,时代特征鲜明,对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重申两岸关系的主题是和平发展,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胡六点”全面把握两岸关系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矛盾,体现对台工作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胡六点”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对台工作的重要方针。

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与时俱进的历程,充分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获得两岸人民的积极支持和拥护。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思想探析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与时俱进,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实现的,并且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一)“一国两制”的思想体系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叶九条”到“邓六点”;从“江八点”到“胡六点”,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与时俱进。随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证明这一科学构想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实事求是、分阶段实现和平统一的思想

随着岛内政经局势的新变化,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提出“分步走”和“过渡阶段”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的新闻公报中,提出两党共同促进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尽速恢

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二是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三是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四是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五是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2008年4月胡连会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十六字”方针:“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此后,进一步把统一过程的内容具体化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创双赢、共促振兴、共议统一”。

三、确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确定了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与主题。一是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二是把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注重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奠定两岸统一的基础。三是以“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方针,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首先,以“积极主动、发挥优势、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为指导原则,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发挥催化与杠杆的有效作用。其次,发挥福建对台优势,赋予福建“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两岸关系的恢复与发展始于闽而后泛沿海再广腹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实施的“同等优先、适度放宽”与“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与“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再者,“保障台湾基层民众共享两岸交流合作成果”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经商、兴办实业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加以推动”。2011年5月10日,胡锦涛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时提出“新四点意见”,即“要继续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要继续维护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良性互动;要继续稳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要继续保障台湾基层民众共享两岸交流合作的成果”。其关键点之一就是,只有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四是追求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人民心灵的沟通、互信的累积、共识的凝聚,乃至于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台湾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大创举。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时代潮流。但是,目前两岸共识薄弱、互信不足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从客观上对两岸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对台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全党全民不断努力,为两岸人民的长远福祉而谋篇布局。

(一)完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理论体系

与时俱进地丰富并发展“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内涵,以解决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中所衍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为此,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总结“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第二,研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与机制化建构;第三,研究当代世界有关国家统一的理论与模式及经验教训,深入探讨构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相关理论,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累积更多经验。

(二)提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思想的论述能力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由阶段。提升解决台湾问题理论思想的论述能力,是未来两岸关系有序、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加强“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共同家园”等理论内涵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二是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方法,使两岸同胞的命运真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走向常态化与制度化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两岸因人为障碍中断文化交流近50年,两地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影响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文化认识问题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应引起全党的关注并付诸实践。全面、深入、细致的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早日签订两岸文化合作框架协议,应作为今后两岸交流合作的重项。目标是:凝聚共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深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拓展交流的领域;加强产业合作,提升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两岸同胞应致力于创建美好幸福的共同家园,为最终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