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杨华基 林其屏

内容提要: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奋斗中,两岸关系不断取得进展。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潮流,又把握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厚植于两岸的经济文化合作,服务于祖国的统一大业,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把握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巨大的潜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有优势、有条件、有能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先行先试,争取在八个方面有新的突破:思想观念的突破、发展方式的突破、金融合作的突破、自主创新的突破、经济发展空间的突破、生态转化为生产力的突破、文化交流的突破、人才交流的突破。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先行先试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奋斗中,两岸关系不断取得进展。现在,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顺应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承担着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为此,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先行先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一、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6年4月会见国民党代表团时,首度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在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作的《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以坚持“九二共识”为重要基础;以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最后归宿;以深化互利双赢的合作为有效途径;以开展平等协商为必由之路,逐步建立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

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并大踏步推进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同时,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也潜藏着诸多挑战,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贯穿于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两岸同胞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成为历史赋予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职责。

二、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潮流,又把握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由之路。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提出并持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把福建发展与台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力地推进了福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格局,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这块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经济区必将成为两岸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建立共同情感和利益的前沿平台和纽带,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着与台湾的产业对接与文化交流,将不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合作与交流的模式,必将有更多的台湾民众参与、分享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带来的机遇与实惠,使两岸民众进一步加深了解、增强互信,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大陆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必将为台商投资海峡西岸经济区、参与大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央出台了许多项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也惠及台湾同胞,福建已成为大陆惠台政策的先行地、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和渠道最为密集的地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具体政策可以期盼,而且必将在更多的层次和层面上照顾到台湾地区人民的利益,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相互联动、互利共赢,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顺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三、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巨大的潜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已不再是一个泛区域经济整合的“构想”,而是业已形成海峡两岸大规模贸易投资往来、垂直与水平混合型产业分工网络,以及大陆台商产业集群与本土化初步发育的区域经济板块实体,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巨大的潜力。

1.党中央的大力支持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根本保证

2004年,当海峡西岸经济的构想提出后,党中央、国务院给以极大关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5年10月,“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海西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07年10月,“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明确上升到国家战略。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局作出的这些战略决策,是指导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根本保证。

2.福建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坚实基础

福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具有对台交往与合作的独特的“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优势。七年多来,福建经济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2004年是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05年达到6000亿元,2006年超过7000亿元大关,2007年跨过9000亿元,2008年突破1万亿元,2009年达到11950亿元,2010年为13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536.72元。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福建与台湾经济上的差距不断缩小。福建在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区位优势、对台优势等进一步突出,发展定位十分明晰,发展思路日臻完善,发展效应不断显现,发展氛围日益形成,呈现出良好的形势、态势、趋势和气势,具备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和坚实基础。

3.台湾同胞热情参与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力量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将台湾纳入中国的区域发展规划,台湾同胞是海西战略重要的参与者。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政策的有效实施,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以重大项目对接为突破口,分区域、有重点地推进了与台湾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合作对接。台湾同胞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愿不断提高。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经贸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台湾机械、电子、食品等企业纷纷登陆海西。以金融和物流为主的服务业向海西的转移不断加强。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台商在福建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台湾同胞热情参与,形成了一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力量。

4.周边地区和国家部委积极融入与支持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条件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形成了福建与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的20个设区市组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格局,福建与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八省市共同建立的海峡科技协作联盟,都是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平台而汇聚在一起。许多省市主动融入对接,新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与此同时,68个国家部委和央企也分别与福建省签署协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央的领导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凝聚成合力,形成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产生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必能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四、更新观念,先行先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有优势、有条件、有能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先行先试,争取在八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1.思想观念的突破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就必须大胆先行先试,在先行先试战略上应有新的思维,首先思想观念必须有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推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两岸双向交流与合作方面,特别是在你中有我方面取得新突破。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已开办了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火炬高新区、软件园等载体和平台,积极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现在,又将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并作为两岸合作的试点突破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基本形成我中有你。当前,迫切需要在你中有我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升两岸产业对接层次。可喜的是,2009年7月28日,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收购台湾帝普科技公司股权申请通过商务部核准,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大陆首家经正式核准的赴台投资企业。这标志着陆资入台投资正式破题,标志着两岸双向投资的新格局已拉开序幕。目前,福建省赴台投资企业累计已达20家,实际投资金额9515万美元。这是你中有我的突破,但还需要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突破。促进两岸产业互动、文化交流、情感融合,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努力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在建立两岸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取得突破。两岸和平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稳定的主题,应当从政策主导走向依法规制,从政策思维走向法律思维。这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管理方式,具有稳定的预期。为此,积极探索开展两岸区域合作试点,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探索两岸避免双重征税安排、建立两岸税务纠纷处理机制;探索促进双向投资,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简化赴台投资审批程序,加快审批和核准节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的机制。等等,都应当先行先试,取得突破。

2.发展方式的突破

发展方式突破的紧迫性日益凸现,选择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正确路径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关键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探索后发先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发展方式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要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各地区、各行业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因此,必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使现代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二是要在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取得突破。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培育产业优势,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突出项目带动和产业带动,加快产业升级;而且要求: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功能。

三是要在推进与台湾产业深度对接方面取得突破。包括:推动放宽台商投资项目的股比限制,落实增加对台合作的用地指标等政策措施;加快台商投资项目审批,吸引国家禁止之外、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各类台商投资项目落地;以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创意、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合作关联度,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和进一步集聚。

3.金融合作的突破

长期以来,相对于持续扩大和深入的两岸投资、贸易关系,两岸金融合作明显滞后,成为制约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应加快整合两岸金融资源,促进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在与台湾金融合作上取得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开展两岸金融服务方面取得突破。包括:积极推动开办对台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建立两岸资金清算中心,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促进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推动两岸银行卡通用和结算;推动保险业机构、证券业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引进台湾金融服务中介来闽设立机构,推动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

二是推动厦门成为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方面取得突破。争创厦门特区发展新优势,加快把厦门建成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

4.自主创新的突破

自主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提高综合实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应主要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要在鼓励和保障创新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规体系,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健全的法规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支持创新的财税金融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学传播体系;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的创新孵化、中介服务、园区集聚等有效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协同、结构合理的创新投入方式和增长机制,等等。综合运用政策、投入

、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各类创新要素流向企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是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区的作用;加快推进省级高新区二次创业和整合升级;积极推动区内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中的比重;鼓励和支持台湾科技界、企业界参与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成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

5.经济发展空间的突破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延伸经济发展的空间,十分必要。福建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是福建一大特色。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拓宽福建经济发展的空间,而且可以为内陆一些省份增加出口通道,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延伸到海洋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要在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必须在发展海洋资源加工业和临海重化工业,特别是油气资源开发和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重化工业集群,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在捕捞、精养、深加工协调发展以及外海和远洋捕捞业、港湾和近海网箱养殖业、海产品精深加工业、热带海水养殖苗种培育业方面取得突破,保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再一方面,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突破。包括:加快培育海洋药品和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推广与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二是要在两岸海洋产业开发的合作方面取得突破。闽台相隔一条台湾海峡,共同开发海洋产业不仅是双赢,而且有很大的优势,应该在多方面的合作取得突破。包括:建立海洋教育、科研、信息、环境生态保护的联系协作机制,促进海洋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环保技术等重要领域的科研攻关;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合作,联合勘探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加强渔业技术交流,扩大对台渔工劳务输出,开展远洋捕捞、苗种繁育合作,建设海峡两岸渔业合作区。

6.生态转化为生产力的突破

福建林业用地面积为1.37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29%,其中有林地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3.1%,继续名列全国首位。福建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好的省份。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应该取得突破。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在生态旅游方面取得突破。福建旅游资源丰富,如何遵循生态适度性原则,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把以往的观光旅游逐步调整为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为代表的复合型旅游,把旅游产业发展与促进全省生态建设和农民致富、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护生态为己任,以“旅游”促进“生态”,加快生态旅游产品建设,推进旅游富民事业。

三是要在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从食品安全角度看,如果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比作金字塔的底部和中部的话,那么,有机食品就是塔尖。台湾发展有机农业比较早,积累了许多科学成果和经验。福建全省现已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应当利用生态优势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优势,扶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有机食品开发,做大做强有机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7.文化交流的突破

海峡两岸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体。与此同时,台湾文化也兼具自身的一些特色。例如:台湾文化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当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使得台湾文化既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面,又有其多元化的一面。为维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两岸文化交流应有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促进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取得突破。以促进两岸文化繁荣、共创双赢为目的,努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包括: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放宽台商投资文化产业政策,推进新闻出版、影视动漫、会展业、文化旅游等的双向对接,建设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形成一批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

二是探索建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取得突破。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应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安排,达成文化交流的共识,签署文化交流协议,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常态化、正常化。例如:探索建立两岸教育合作园区,开展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试点,积极推动闽台院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方面的机制;推动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医疗技术、中医药等方面交流合作,支持台商投资建设医院和相关设施方面的机制;推动两岸新闻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推进两岸出版交流试验区建设,深化闽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方面的机制。让两岸同胞携起手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8.人才交流的突破

按照“海西先行、人才先行”和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支撑体系的总体要求,对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必须进行系统谋划和规划,抓紧机遇推动人才交流合作取得两个方面突破。

一是要在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方面取得突破。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着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人才交流和产业对接,特别是IT、创意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合作和人才交流;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着力提高海西人才竞争力,努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把扩大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中长期规划,加紧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平台,把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逐步转化为人才优势。

二是要在台湾地区来闽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业、创业服务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来闽就业、创业的台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重视解决他们来闽就业、创业的专业资质问题,是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使命所在。目前,福建已在全国率先开展台湾地区居民申报工程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工作,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开展台湾地区居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认真做好取得祖国大陆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来闽就业有关工作,突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特色。

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布局和海峡两岸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福建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加快发展、服务全局的责任使命更加重大,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和后发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