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闻发布的原则与技巧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不进行新闻发布是可怕的, 但是发布不当会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灾难,一旦因此酿成真正的危机——媒体事件,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新闻发言人掌握新闻发布的原则、技巧是一门必修课。本章将详细介绍有关的内容,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新闻发布的原则

新闻发言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传播核心信息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简要、简短、简单,避免使用行话、空话、套话。

1.简要,即主题突出。在新闻发布过程中,发言人应该突出核心信息内容,重点要明确,去掉不必要的信息,避免将重要的信息内容淹没在大量无关紧要的信息之中。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时指出:“表态不要开天辟地。不要讲许多过去如何如何,人家关心的是你现在的立场。这种情况过去并不少见。有时,有些部门的表态像论文一样,面面俱到,从历史情况谈起,说了半天才绕到主题,或根本不着边际,效果很不好。”

2.简短,即简明扼要。在新闻发布中,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不要洋洋洒洒谈上一大段,能用短句说明的绝不用充满形容词和副词的长句。对于发言人来说,再精心的措辞、华丽的词藻,也不能取代一个信息的明确表达。外国记者经常抱怨中国的发言人:要么就不说,要说就没完没了。其实,发言人应该清楚:言多必失,说话太多时很容易被记者断章取义。发言人即使面临的是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问题,也要做到适可而止,以免让媒体记者找到你所说话中的漏洞或是你并不希望引起关注的问题,从而形成焦点并进行大肆的炒作。

3.简单,即语言平实。新闻发布的语言要使用老百姓听得懂、天天用的语言。这需要发言人在观念上就明确: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按照老百姓的思维方式表达意见,因为他们才是你最终的受众,忌讳使用官话、术语等,以免造成老百姓听不懂、不明白,从而产生困惑,影响新闻发布的效果。

二、新闻发布稿的写作技巧

要让你的新闻稿变成明天报纸上的头条,需要发言人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和消息写作技巧。据统计,90%的新闻稿被人看不到30秒就扔到垃圾桶里了;绝大多数的新闻稿是在短短的几秒钟里被读者枪毙的,原因就是:标题和导语不吸引人。

好的新闻稿的要素:新闻发布稿的前几行必须独立成章——有信息量、吸引力,能以最快速度抓住读者的眼球。提出这个要求还有一个原因,大多数发布稿都是电子版,发布稿在新闻中心的电脑上排列在一起,记者在清单上挑选稿件的时候,通常只能看到稿件来源和最重要的开头几句话。因此,新闻发布稿必须具有以下的特点:(1)及时;(2)结构合理;(3)清晰;(4)简练;(5)不含糊其辞;(6)完整。

新闻稿的写作顺序: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前面,细节内容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好的新闻稿可以从最后往前删。因此,如果新闻稿的开头很乏味,记者有理由猜测稿件的剩余部分毫无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也会损害公信力,公信力是公共传播的基础,失去公信力要比得到它容易很多倍。

标题:标题是吸引读者的标签。应该尽可能的简短,不超过一行,包含主动动词。

语言:要使用新鲜的语言,不要写谁都知道的道理。

段落:段落应该越短越好——一般来说2~3句话一段,分段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帮助读者把一大块文字分成小段。

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应该有趣且有力——这是文字版的“同期声”。用它们来把报道变得有声有色。因为大多数报纸上的消息都只会采用一到两句引用语,所以应该保证前两句是最好的。

在发布稿中披露坏消息:处理坏消息是对新闻发布稿写作者和发言人的考验。永远不要将坏消息藏在新闻发布稿的角落里或放在发布稿的最后。因为总会有人发现这些内容,并会很高兴地把它放进标题里。处理坏消息,首先要使用诚实的语言。自然灾害、伤亡人数之类的坏消息一定要放在导语里。对于某些敏感的、有争议的政治和人事信息,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一个可信的正面的信息做导语,但之后很快就对尴尬的内容作明确的处理。

给编辑的备忘:供编辑参考的备忘中不应包含新闻。这些备忘仅提供背景信息,如过去发表的相关声明的细节,参考消息和网络链接等。

联系方式:和发布稿有关的联系方式应该标注在发布稿的底部。联系方式应该包含相关新闻官员的电话号码、发布机构的办公电话、非工作时间联系电话和相关网站的网址。

校对:校对工作非常重要,而且必须要两个人参与。校对稿必须用最终发布的版面格式,以查找是否有不恰当的分隔。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新闻发布稿检测方法,将它大声读给另一个人听。你应该觉得它朗朗上口,而听者也能够立刻明白它的意思。简言之,发布稿不仅要是好的文稿,还要是好的广播稿。

核心信息:新闻发布稿的目的是为了将要发布的核心信息传达到公众脑海里,并使得这些信息尽可能少受到改动。应该避免一些发言人最容易产生的错误想法,就是“如果他们(媒体)搞错了(发布稿的阐释),那是他们的问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发言人的工作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偷懒而不专业的态度,并保证新闻发布的传播质量。

三、新闻发布及与媒体交流互动的技巧

1.熟悉记者常提的问题

新闻发言人在学习如何回答记者问题之前,需要首先熟悉媒体记者通常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例如: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相关领导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知道的消息,反应如何?

◇事情发生的经过,到目前为止的进展情况如何?

◇当时首先下达的指令是什么?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对于这件事,采取了哪些对策和决定?

◇责任人是谁?

◇他将负怎样的责任?

◇调查结果何时对社会公布?

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问题。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会利用提问的机会,不失时机地表达媒体的立场和公众的立场;新闻发言人也要运用新闻的传播技巧,恰当地对媒体和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还能够巧妙地把记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所要强调的核心信息上来。

2.回答“敏感”问题的技巧

在各种问题的应对中,“敏感问题”是最难回答的,也是发言人与媒体争端和分歧的导火索, 因此,发言人要特别谨慎对待,善于疏导,能够化“危”为“机”。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判断问题是否“敏感”:第一,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第二,社会舆论意见不统一,“官方说法”还不被媒体和公众认可;第三,带有一定的挑衅性,应对不好,极易引发僵局。

在回答各类问题,特别是“敏感”问题时,有两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以借鉴:“桥梁法”和“旗帜法”。

第一,所谓“桥梁法”是发言人利用恰当的过渡性词句将记者所提的问题与自己需要表达的核心信息进行有效的对接,确保发言人始终把握话语主动权,不让记者牵着鼻子走,从而达到与记者进行顺畅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具体如下:

◇如果发言人对记者的提问没有异议,可以这样回答:“是的。但除了你说的这种情况,还有……(转移到发言人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如果发言人完全不同意记者的问题,可以这样回答:“不,情况并不是你所说的那样,请允许我解释一下……(转移到发言人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如果发言人对记者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回答:“关于这一点我还没有得到更多的信息。不过,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是……(转移到发言人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常用的“桥梁语”还有以下这些,仅供参考:

◇我要提醒大家不要忽略……;

◇有必要在这里强调的是……;

◇大家最应该记住的是……;

◇我们真正应当关心的问题是……;

◇我想更重要的一点是……;

◇你的观点,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你的观点很有道理,但除此之外,我想补充一点……;

◇这个问题太宽泛,我们来着重分析其中的一个方面……;

◇不,你误解了我的意思,让我来澄清一下……;

◇在事情没有确切结果时谈这个问题为时过早,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

◇你所说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据我所知……;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你说的让我想起了……;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实际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误解。真实的情况是……。

第二,所谓“旗帜法”,就是突出和强调新闻发布的重点,间接影响媒体的“议程”和记者的报道角度。常用的“旗帜语”有:

◇今天我谈了不少问题,我想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最为重要的是……;

◇请大家一定不要忽略了这一点……;

◇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问题……。

3.发言人说“不”的技巧

发言人要尽量不说或少说“无可奉告”,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不”。要求发言人什么都知道,什么事情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按照国际惯例,发言人所说的内容是有一定权限的,特别是一些涉及保密、未公开的、隐私、敏感等问题,不允许发言人向记者提供更多的情况或发布评论。如何说好这个“不”字,对发言人也是一种考验。以下提供一些实践中的表达方式,仅供参考。

发言人常用应对句式:

◇这个情况我不太清楚,为了给你一个负责任的答案,我愿意在了解清楚情况之后再回答你;

◇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些;

◇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说的;

◇我没有什么东西要补充的;

◇这不是某某部发言人要回答的问题,请你向有关方面询问;

◇请问你能告诉我消息的来源吗?

◇这个问题不属于我回答的范围,但我愿意了解后通过发言人办公室向你做出回答;

◇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刚才已经回答了;

◇对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或调查)中;

◇对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

◇我也是刚从报纸上得知此事,还需要核实;

◇这个问题是个理论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流;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我不回答假设性问题;

◇我目前还没有什么细节可以提供;

◇我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目前我对此没有什么评论;

◇如有这方面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发布;

◇我没有听说此事;

◇关于这个问题,你能向我提供更详细的情况吗?

◇我们会在适当时间发布;

◇我们的有关立场已经很明确,不想再重复;

◇我还没有被授权公布有关方面的消息。

以下是美国白宫发言人说“不”的方式,供学习参考:

◇我没有任何新的情况可以提供;

◇对这个问题,我确实再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我不觉得我能够从这个角度回答你这个问题;

◇现在

,我想我只能坚持我所说的话;

◇我们不能做出更详细的预测;

◇我今天不想进行评论;

◇我们现在还是不要走得太远;

◇这个问题我不了解;

◇我想再次说明我们现在的立场与过去是完全一样的;

◇我无法回答你这个具体问题;

◇我恐怕不能透露这么详细的细节;

◇一旦我们有什么情况,我们会向你们通报;

◇目前,我们正在考虑不同的选择,并且……;

◇我认为在……之前,我不能做进一步的推测;

◇我认为我不能说得比刚才更多了;

◇我确实不能回答这一问题,对我来说,现在做出这样或那样的推测都为时尚早;

◇我认为我不便对外国政府的观点进行评论;

◇在……结束之前,我不想以任何方式对此进行评论;

◇因为问题的性质所决定,对此我能说的有限;

◇但是,现在除……之外,我们不能提供更详细的情况;

◇目前,对这一问题,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了;

◇我们还未授权对这一问题发表评论;

◇我们还要观察,看事情如何发展;

◇我们正在研究,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结论;

◇我现在不想回答这一问题;

◇我想,我今天只能说这么多了;

◇现在我还不便对此下结论;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你去问……更合适;

◇我回答过这一问题,今天只是用词不同,立场没有改变;

◇我想今天我能说的都已经说了;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我们正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现在,我还是只回答……方面的问题;

◇我们将会适时发表有关消息;

◇我不清楚;

◇我今天对此不发表评论。

4.发言人要恰当地表达情感

在一般性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为了调节会场的气氛,常常也会幽默或调侃一下,便于与记者拉近距离,更好地互动沟通。如果是突发事故的新闻发布,特别是那些天灾人祸、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新闻发言人不仅不能够开玩笑,还应表达出难过、沉重的心情,使用语言也要格外地慎重、恰当使用每一个词语。任何违背自己身份、违背公众期待的表现,都是失职,不被允许。下面的案例对新闻发言人具有警醒意义。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祸从口出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钵吕吉雄于2011年9月10日辞职,为自己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为“死城”担责。

钵吕失言一事发生于9日上午。他当天参加完内阁会议,出席一次新闻发布会,谈及8日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非常遗憾,周边村镇看不到人的踪影,成了一座‘死城’”。

这番话引发轩然大波。日本媒体随后爆料,钵吕8日晚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后,作势将身上的防辐射服蹭向一名记者,开玩笑说“我把辐射传染给你”。

钵吕9日当天道歉,10日早些时候再次道歉,但当时称自己不会辞职。自民党高层成员、前防务大臣石破茂直言,野田应将钵吕开除。

“如果他顾及福岛当地居民的感情,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不得不怀疑他的人格。他应该辞职,要么野田将他开除。”

钵吕失言时机敏感。“3 · 11”大地震即将迎来半年纪念日,日本各地将举行纪念活动。

“死城”一说尤其犯众怒,因为日本政府尚未敲定允许居民返乡的时间表,而不少居民急于回家。

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于百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尤其是福岛附近受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影响,不少民众在悲痛和无奈中转移,离开家乡。作为经济产业大臣,钵吕关于“死城”的讲话以及“我把辐射传染给你”的言论,无异在人们的伤口上撒盐,让地震的阴影再一次笼罩在人们心头,既没有鼓舞民众士气,反而让百姓心生不快。

在灾难发生后,官员与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处置过程中,面对灾民和幸存者,应该怀着一颗善良之心去安抚、慰问、鼓励,要表现出起码的同情与尊重,要让经受了灾难的人们看到希望。任何违背“善良”这一基本道德准则的行为,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自己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遵守这个基本道德,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才能鼓起灾难中的人们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温家宝总理探望汶川地震灾区的民众

2008年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和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看望在5 · 12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并在高三(1)班教室里即席发表了感情真挚的讲话。全文如下:你们很快就要考大学,或者开始工作。这是你们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国家想到了这一点,把灾区高考的时间延期了。而且,我向你们讲,一定给你们创造一个复习功课、准备考试的时间和条件。

今天是地震发生后的第12天,这12天是我们难忘的12天。现实、灾难都给你们上了一堂难忘的课。这是刻骨铭心的课,是值得每一位同学,也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铭刻一生的一堂课。我知道在座的同学,有的家庭还完好,有的失去了亲人,你们有不同的遭遇,但是你们都幸运地活下来了。

地震以后,我们应该充满希望,面向未来,奋发努力。“多难兴邦”,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我相信,受过灾难的人民,会更加努力。

将来,还会有一所新的北川中学。这不仅是一种信念,而且是受灾地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个象征。那就是说:有了孩子们,教育在继续,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

温家宝总理深受记者和百姓欢迎和爱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真诚与善良。有人总结出温总理谈话具有“五真”的特点:讲真话,不回避困难;流真情,不掩饰情感;道真况,不掩盖真相;吐真谛,不含糊其辞;敞真心,不敷衍听众。灾难发生后,温总理对同学们说的话,用一个“多难兴邦”不但鼓舞了现场的孩子,而且鼓舞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建设家园的决心,一个充满大慈大悲的善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5.发挥声音的力量

新闻发言人要善于通过悦耳的声音表达信息内容。情绪是通过语言的声音表现出来,因此,发言人要能够根据发布会不同的主题,自如地控制语调、语速,使自己所说的话能够很好地增加力度、色彩和感染力。

(1)发言人的声音特点

发言人的声音应该生动多变,而不是过于单调,要能够使自己的演讲带来力量、兴奋和激情。

第一,音量洪亮。要尽可能使声音听上去铿锵有力,以充分彰显自信。发言人在发言前可以先做一下深呼吸,让自己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听起来更有底气。

第二,语调抑扬顿挫。发言人要在挖掘自己声音的潜质上下工夫。有研究表明:当人们打电话的时候,有84%的信息是通过声音和语调传递的,而只有16%的信息是通过所说的内容传递的。实践证明,当人们紧张的时候,语速就会加快,此时呼吸到的空气就会越少,这时声音因为是从喉咙里发出而变得尖细,听上去显得缺乏底气;那些天生说话很温和的人即使提高说话的音量,也很难引起听众的注意。正确的语调既不能声音微弱,也不要尖叫,而是大声地说出来。这一点,可以通过录音反复播放、总结,摸索出最适合在新闻发布时所用的语调,扩展自己声音的范围,使其变得更加抑扬顿挫,更加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第三,把握恰当的语速。把握恰当的发言语速,有助于提高发言的效果。当语速过快时,人们无法在大脑中及时形成反应,可能会造成对发表观点的不理解或曲解;如果语速过慢,则很难让人振奋,甚至让人昏昏欲睡。优秀的发言人语速既不十分急促也不会过于缓慢,一般他们会通过停顿和换气来强调一些重要的词、句或数字。由于听众不可能记住发言人所说的每个字,所以要使用停顿和变化的语调来强调一些听众应该记住的内容。

(2)发言人训练声音的方法

◇每说完一句话,短暂停顿一下并换气一次;

◇朗读报纸新闻,学习播音员的播报,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清楚、流畅;

◇练习朗诵一些文学作品,使自己能够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并能够表达出角色在不同情绪下的声音特点,提高自己声音的魅力。

(3)发言人要避免“口头语”

如果发言人的语言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语气词,即“口头语”,不仅让人听上去不够专业,还会影响新闻发布的效果。例如:“嗯”、“啊”、“实际上”、“然后”、“你知道”、“坦率地讲”、“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么”、“我的意思是”等等,它们会使发言人听起来准备不足和语言表达贫乏。

还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如“也许”、“似乎”、“大概”、“我认为”、“我想”等等,会削弱语言的气势,听起来底气不足。“我认为”和“我想”这样的词有时是可以使用的,但只在需要的时候采用。

将自己的讲话录音播放一下,就会发现自己说话中使用的“口头语”都有哪些,比如很多人总是使用“嗯”来开头,而不是用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来开头,要努力去避免再次发生。可以尝试停顿一下,来代替这些不必要的语气词。

6.表情要真诚

真诚的表情,如眼神、笑容、皱眉等,在公众见到发言人的10秒钟之内就给他下了定论。因此,保持自然、真诚的表情,会容易让受众产生亲近感,放松心情,从而利于接受发言人所传达的信息。

克林顿否认与莱温斯基有染

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成为情人,这段亲密关系维持了数月。可是,莱温斯基并没有对这一切守口如瓶,她告诉了自己的闺蜜琳达。她不知道的是,琳达把她们之间的对话秘密录音了。

数年后,琳达把录音带拿给了负责调查总统的特别检察官史达。克林顿一开始极力否认与莱温斯基有染,甚至把他的智囊团都蒙在鼓里。智囊团告诉克林顿,既然他与莱温斯基没有性关系,那就应该在公众面前公开澄清这一点,所以就有了如下一幕。克林顿斩钉截铁地对美国大众说:“I did not have any sexual relations with that woman, Miss Lewinsky (我与莱温斯基小姐没有发生过性关系).”虽然是言之凿凿,但是克林顿讲话时的微表情出卖了自己。

第一,克林顿说这句话的时候伸出右手食指,用以强调说话的内容,但是他手指的方向却和说话的方向不一致(如下图),这是因为他心口不一,导致手眼动作配合不协调。

克林顿接受记者电视采访

第二,当克林顿说完这句话时,额头上露出了额纹,这个额纹迅速出现,又迅速消失,这是说谎的微表情。因为克林顿对自己说的话没有任何信心,所以紧张之下扬眉导致出现额纹。我们可以对比他没有出现额纹的状态,会看得更清楚。

克林顿接受记者电视采访时细微的表情变化

7.保持挺拔的站姿

发言人应该保持端正、挺拔的站姿,并使自己养成习惯,从而在新闻发布时表现得更加完美。

(1)发言人正确的站姿

第一,双肩、手臂和手掌完全放松,双手在体侧自然下垂,头部和颈部也要放松

。这种基本站姿,穿插一些手势和肢体动作,可以使发言人显得自信和放松。

发言人还可以保持两臂肘微微弯曲,双手轻轻握在小腹前,双肩自然下沉,身体不要前倾或后仰。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站姿,给人感觉态度认真,显得谦逊、专注。

第二,当面前有发布台时,发言人的双手一般放在台面上。

(2)发言人要避免错误的站姿

第一,双手插兜。显得拘谨,不自信。

正确的站姿

第二,双手叉腰或双臂体前交叉。显得傲慢,目中无人。

第三,双手后背。显得漫无目的,精力不集中。

第四,如果站在发布台后,身体保持直立,双肩保持水平,不倚靠台子。

8.保持正确的坐姿

正确的坐姿给人一种安详庄重的印象,新闻发言人作为部门代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保持正确的坐姿尤为重要。

(1)正确坐姿的特点

第一,发言人在坐下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舒服的姿势。

第二,发言人要把双手和大部分前臂放在桌子上。手掌的位置至少距离靠近自己那侧桌子边缘20~25厘米,把前臂放在桌子上还能够增加发言人说话时的气势,同时双手还可以做各种手势。

第三,坐下时后背要保持笔直,抬头挺胸、下巴微收、平视前方,这会使发言人看起来更有热情。

第四,坐住上衣的后摆,以免衣服在肩膀上拱起来。

(2)应避免错误的坐姿

第一,不能显出懒散和过于放松。

第二,不要出现用手托着下巴休息的动作。

第三,不要将双手缩在桌子的边缘,那样会使发言人看起来紧张局促。

第四,腰部不要过于用力,否则会显得僵硬。

第五,当发言人每次调整自己肩膀和身体方向的时候,不要随意转动座椅。

第六,坐着的时候不要把背部重量全都压在椅背上。

9.恰当的手势

科学家研究发现,恰当的手势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使用手势,手势与人们的日常交流和表达关系紧密,一方面为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提供一种视觉上的辅助,同时可以帮助受众记住更多的信息。通常来说,人越是处于活跃的状态中,使用手势就越频繁。当人们在兴奋、生气或者下定决心的时候就很难控制手势的使用。科学家认为:人们更容易记住他们所看到的而不是所听到的。

(1)使用手势的有效方式

第一,手掌式。手掌五指自然微张是最常见的手势。这是发言人在新闻发布的时候较常用的手势,它让发言人看上去很放松。这个手势既可以在站立时也可以在就座时使用。当发言人在挂图或屏幕前时,这个手势再加上灵活伸展的手臂,可以使发言人在与观众保持眼神交流的同时,让自己的上半身看上去十分自如。

乔布斯在新闻发布会上

第二,手指式。在提到数字时使用手指做手势。例如:“我今天要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我要阐明的两个要点……”; “我们下面要实现的3个目标……”; “我们从现在起要完成的四项工作……”等等,一般只是在5以内的数字时用。

第三,握拳式。单手或双手握拳,表示决心、力量、示威、报复;高举过肩或挥动或直锤或斜击,表示愤怒、呐喊等。这种手势有较大的排他性,新闻发言人不宜多用。

握拳式有助于表达情感

总之,发言人的手势可以说是各具风格,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新闻发言人,应认真观察生活,在平时谈话中经常使用一些手势,反复进行练习,利于让手势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否则这些手势会显得非常不自然和僵硬。

需要强调的是,在正式的新闻发布会或其他采访活动中,发言人不要太多地在意自己的手势,否则会令人分神。当发言人在朗读一份已经印发给听众的讲稿时,就不要过多地使用手势了,那样会显得不自然。

(2)手势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手势使用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节;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手的动作过多或者是不由自主地抖动,证明发言人十分紧张;摩擦、抓挠、玩弄手掌,表明发言人感到不安或者在试图隐瞒什么。因此,如果发言人希望受众相信他所讲的内容,那么就要在发布过程中消除一些看上去紧张或坐立不安的动作。

第二,动作要稳重,不要着急。太快的手势是毫无作用的。把每个手势都保持2~4秒。做完手势之后,将双手放回到身体两侧。

单手的手势

双手的手势

第三,必要时,可以尽量使用双手来做手势,以显得手势更加坚定、有力量,有助于增强传播的效果。

第四,手势不宜过多,恰到好处为妙,否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忌讳使用被公众认为不文明的手势,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第五,单手手势与双手手势交替使用,互相补充,正确使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

10.用眼睛与观众交流

发言人应该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形成自如地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的习惯,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可以使其更加集中注意力,倾听你的谈话。

(1)发言人应使用正确的眼神

第一,身体随着眼神一起转动是一种有效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即发言人在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的同时也要随之转动肩膀和整个身体,这样不但可以使发言人看上去更加尊重对方,而且可以防止身体出现晃动、摇摆的动作。

第二,如果发布会的来宾很多,发言人应向会场的不同方向转动肩膀和身体,照顾到各个方向的观众,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在和他们进行亲密的私人对话,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发言人在新闻发布过程中应和所有记者进行眼神的交流,最好将目光锁住对方3~4秒钟。

第四,在记者提问的时候,要盯着对方,表示你在认真倾听对方的问题。

第五,如果受到对方质疑时,发言人的眼神要看着对方坚持住,不要主动移开眼神,目光坚定而友善。

(2)发言人应避免错误的眼神

第一,不要总是低着头不看观众,特别是发布会一开始,不停地翻阅发言稿,就无法与观众形成眼神的交流,也就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第二,应避免眼睛乱看,眼神游移不定,甚至是看天、看地,就是不看人,这是不确定或者缺乏信心的表现。

第三,在记者提问的时候,眼睛看别的地方,而不是提问者。

四、新闻发布会场座位安排的技巧

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要将和你关系最近的媒体记者有意识地安排在一个区域。这些人一般能够准确、完整地领会你的意图,并及时、突出地刊播你的新闻。这样的媒体可能是与你同属一个系统,比如你所在部委的机关报,或者你是它的广告客户。他们在现场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发言人想要发布的内容,可以由他们来提问,便于发布会围绕主题进行。

第二,当遇到场内有不熟悉或不够友好的记者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造成气氛紧张时,发言人可以穿插向这些关系最近的媒体记者提问,便于缓解场内的尴尬。

第三,如果新闻发言人是新手,缺少实战经验时,往往会比较紧张,这时可以从关系近的媒体记者开始提问,他们一般不会提刁难性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发言人树立自信,尽快进入角色。

新闻发布会的四种模式

在西方政治传播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一个长效的研究课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切入点主要包括新闻发布机制研究、新闻发布效果研究、新闻发布过程控制研究等多个层面。而目前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是新闻发布机制研究。

对于新闻发布会的分类是新闻发布机制研究中的一个部分。研究者认为,新闻发布会分类是确立新闻发布意图、考察新闻发布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不少学者在观察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之后,根据不同的案例,对政府部门发布新闻进行了归纳。而本文介绍的主要归纳方式则是通过发布者的发布目的进行归纳。

美国政治学传播学者罗森菲尔德通过研究美国总统的新闻发布会,将新闻影响舆论的目的归纳为“塑造”(shaping), “影响”(influence)和“修复”(restoration)3种类型,伯奈特则重点研究了“修复型”的新闻发布机制,并且对美国总统历次修复型新闻发布会的修辞进行了考察。英国学者麦克奈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0世纪50—70年代的英国首相府和媒体的关系,并提出新闻发布者的发布动机有塑造形象、传递信息和抵抗谣言等几种类型。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新闻发布会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新闻发布归纳为“塑造型”、“传递型”、“回应型”、“修复型”4种类型。下面对这4种类型逐一说明。

塑造型的新闻发布会。这是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正面信息,塑造自身形象的一种新闻发布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新闻发布者所需要发布的内容,是对自身形象有利的信息。而这些内容既有可能是事实,如取得的建设成就;也有可能是媒介事件,如国家和地方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等。新闻发布者希望广大公众能够充分了解这些正面信息,从而树立自身的正面形象。

传递型的新闻发布会。这是一种日常信息披露机制的体现。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有责任定期公布经济增长数字、公共安全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相关的内容,这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主要作用体现在政府一方面要完成信息告知的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开披露信息,建立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形成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回应型的新闻发布会。这是新闻发布者面对不实信息时,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消除舆论误解的一种新闻发布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新闻发布者需要回应的内容,基本上是捏造或者有意妖魔化的假信息。在目前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西方媒体常常根据一些谣言对我国政府或者某项政策进行诬蔑,回应型的新闻发布会正是处理此类信息的发布活动。

修复型的新闻发布会。这是新闻发布者在出现决策失误,或者责任事故时进行的一种新闻发布活动。这个活动的特点是,新闻发布者在新闻事件中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过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通过修复型的新闻发布,来修复自身在舆论中被伤害的形象。在这个类型的新闻发布活动中,新闻发布者往往要面对舆论的批评,最大限度地表达歉意和说明立场。

对上述4种新闻发布机制研究来说,存在着这样一个“主动—被动”的新闻发布谱系。新闻发布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于新闻发布内容的认定,在新闻发布会之前对发布会活动有一个心理预期。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新闻发布活动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的,比如既有塑造的需要,也有回应的需要。如果能够通过设置议程,将一个相对被动的新闻发布活动,开成一个相对主动的新闻发布活动,那么这种新闻发布会本身就是十分成功的。

举例来说,当我们召开一个传递型的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向媒体传递信息之外,也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说明来完成形象塑造。而召开一个修复型的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我们除了表达人文关怀,用于承担必要的责任之外,也应该适当考虑采取主动的语言和政策,澄清事实,回应某国舆论对于中国的无端指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