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乱局、存亡续绝、安危强弱,都必须要遇到合适的时机,然后才能成功。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比如,桀和纣虽然不贤明,但他们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商汤和周武王。遇到商汤和周武王,这是天意,不是桀和纣本身不贤明导致的。同样,商汤和周武王虽然贤明,但他们之所以能称王,是因为遇到了桀和纣。这也是天意,不是商汤和周武王本身贤明就能达到的。如果桀和纣没有遇到商汤和周武王,他们未必会灭亡;同样,如果商汤和周武王没有遇到桀和纣,他们也未必能称王。这就像是一个好的农夫,虽然懂得如何耕作,但未必能丰收,丰收需要遇到合适的雨水。遇到合适的雨水,这是天地自然的事情,不是农夫自己能决定的。
越国遇到了大饥荒,越王很害怕,就召来范蠡商量对策。范蠡说:“大王不用过于担心,现在的饥荒对越国来说是福,对吴国来说是祸。吴国很富有,他们的国王年轻、智慧少、才能轻,喜欢追求眼前的名声,不考虑后患。如果大王用重金和谦卑的言辞向吴国请求购买粮食,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了粮食,越国最终就一定能战胜吴国,大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购买粮食。吴王打算给越国粮食,但伍子胥进谏说:“不能给!吴国和越国接壤,道路相通,是仇敌之国。如果不是吴国灭掉越国,就是越国灭掉吴国。如果给了越国粮食,就是帮助我们的仇敌。吴国的财富会耗尽,人民会恐慌,后悔就来不及了。不如不给他们粮食而攻打他们,这才是正确的策略。”但吴王说:“不对。我听说,仁义之师不攻打已经臣服的国家,仁爱的人会救济饥饿的人。现在越国已经臣服了,我们如果攻打他们,就不是仁义之师;看到他们饥饿而不救济,也不是仁爱的行为。不仁不义,即使得到了十个越国,我也不愿意。”于是就给了越国粮食。不出三年,吴国也遇到了饥荒。吴王派人向越国请求购买粮食,越王不给,反而攻打了吴国,吴王夫差被擒。
楚王想要攻取息国和蔡国,就先假装和蔡侯友好,并和他商量说:“我想要得到息国,怎么办?”蔡侯说:“息国的夫人是我的妻子的姨母。我请她和息侯一起来我这里赴宴,大王你也一起来,然后趁机袭击息侯。”楚王说:“好。”于是就和蔡侯一起以赴宴为名进入息国,趁机袭击并占领了息国。然后又回到蔡国,也占领了蔡国。
赵简子生病时,召来太子并告诉他:“我死后已经安葬完毕,你要穿着丧服登上夏屋山远望。”太子恭敬地答应了。赵简子死后,已经安葬完毕,太子穿着丧服召来大臣并告诉他们:“我想要登上夏屋山远望。”大臣们都劝谏说:“穿着丧服去游玩是不可以的。”但太子说:“这是先君的命令,我不敢违背。”于是就登上了夏屋山远望代国的风俗,觉得非常快乐。太子说:“先君一定是想要用这种方式来教导我。”回来后就开始考虑如何取代代国。他先和代国交好,然后因为代君喜欢美色,就请求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代君答应了。姐姐去了代国后,太子就和代国更加友好了。后来太子用计策在马郡引诱代君前来赴宴并杀死了他,然后趁机占领了代国。太子的姐姐听到消息后自杀了。所以赵氏至今还有刺笄之证和反斗之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