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查阅古代的记载,会发现三王的辅佐大臣,他们的名声都非常显赫,实际上他们的地位也都非常稳固,这是因为他们的功劳非常大。《诗经》上说:“有云聚集,兴云密布。雨水滋润公田,也波及私田。”三王的辅佐大臣都能把公家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也能顾及到自己的私人利益。然而,那些平庸君主的辅佐大臣,他们追求名声和实际利益的欲望与三王的辅佐大臣是相同的,但他们的名声却都遭到了侮辱,实际地位也都岌岌可危,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公心。他们都担心自己的地位在国内不够尊贵,而不担心自己的君主在天下不够尊贵;他们都担心自己的家庭不够富裕,而不担心自己的国家不够强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越是追求荣耀,却越是受到侮辱;越是追求安定,却越是陷入危险。安危荣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宗庙,宗庙的根本在于人民,而人民的治乱则在于官员。《易经》上说:“回归自然之道,何错之有?吉祥。”这是说,如果本质上没有区别,那么行动起来就很容易获得好的结果。然而,现在的官员却常常荒废政务,贪婪财物,虽然接近君主却不敢进谏,率领军队却怯懦无能。这样的人却还期望得到君主的厚待,岂不是很难吗?

现在如果有人在这里,他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却被人认为可耻,他面对财物能够廉洁自守却被人认为是为了自己。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富裕起来,那么不是靠偷盗就是靠其他不正当的手段了。因此,荣耀和财富并不是自己来的,而是靠功劳和贡献得来的。现在有些人的功劳和贡献很少,却期望得到很多,这是欺骗;没有功劳和贡献却追求荣耀和财富,这是诈骗。欺骗和诈骗的道路,是君子所不走的。人们常常议论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就一定没有忧患。”然而,任用自己的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真才实学。如果自己还有不足之处,那么怎么能在国家中任用自己而没有忧患呢?自己所能控制的只是自己;放弃自己所能控制的而去争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这是荒谬的。虽然还没有得到治理国家和官员的机会,但可以先从内事父母、外交朋友开始做起。这些事情是一定可以做好的。如果一个人连侍奉父母都不孝顺、结交朋友都不真诚,那么他还没有得到的东西又怎么能做得好呢?因此,在评价一个人时,不要看他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而要看他已经得到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推断出他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了。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必须先展现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被任用;必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然后才能被接受。即使君主给予过多的赏赐,臣子也不能随意接受。《大雅》上说:“上帝降临你的身边,不要改变你的心意。”这是说忠臣的行为应该是坚定不移的。这种解释体现在郑国君主询问被瞻的意义时,以及薄疑回答卫嗣君关于无重税的问题时。这两位士人都接近于了解事物的本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