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通达的人,能够明白生与死的区别,因此利害关系和存亡问题都不能迷惑他们。所以,晏子与崔杼结盟,但没有改变他的道义。延陵季子被吴国人愿意推举为王,但他却不肯接受。孙叔敖多次担任令尹的职位,但并不因此沾沾自喜;多次被免去令尹的职位,也并不因此感到忧虑。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有所通达,有所通达的话,外物就不能迷惑他们。
在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得到了一把宝剑。他返回时渡过长江,到了江中央,有两条蛟龙绕着他的船旋转。次非对船夫说:“你曾经见过两条蛟龙绕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的吗?”船夫说:“没有见过。”次非挽起袖子,伸出胳膊,拔掉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舍弃宝剑能保全自己,那我还吝惜什么呢!”于是就跳入江中刺杀蛟龙,杀了蛟龙后又回到船上,船上的人都得以存活。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就任命他为执圭。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真是太好了!不因为腐肉朽骨而舍弃宝剑的人,大概就是次非吧!”
当大禹在南省巡视时,正好渡过长江,一条黄龙背负着船。船上的人脸色都变了,没有了主意。大禹仰视着天空叹息说:“我受命于天,竭尽全力来养育人民。生是自然的规律,死也是天命所归。我对龙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龙于是俯下耳朵,低垂着尾巴游走了。这表明大禹明白了生与死的区别,以及利害关系的常理。大凡事物都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阴阳是由天造成的。天有衰败的时候,也有兴盛的时候;人也有困顿的时候,也有顺利的时候。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和必然的趋势。古代的圣人不会因为个人的感情而伤害自己的精神,他们只是安然地等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结盟时,誓言说:“如果不与崔氏同心而与公孙氏结盟的,将会遭受不祥之兆!”晏子低头饮下血酒,仰天长叹说:“如果不与公孙氏同心而与崔氏结盟的,将会遭受不祥之兆!”崔杼听了不高兴,用矛直刺晏子的胸膛,用带钩的兵器钩住他的脖子,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的话,那么我和你共同享有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的死期!”晏子说:“崔先生,你难道没有学过《诗经》吗?《诗经》上说:‘葛藤蔓延在树枝间,快乐的君子求福不回旋。’我难道可以因为回旋而求福吗?你考虑一下吧!”崔杼说:“这是个贤明的人,不能杀他。”于是撤兵离去。晏子抓住车上的绳子登上车去,他的车夫要快速赶路,晏子按住车夫的手说:“慢慢来!不要失去节奏!快不一定就能活命,慢不一定就会死。鹿生在山上,但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里。现在我的命也掌握在别人手里了。”晏子可以说是真正了解命运的人了。命运啊,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而它却这样了的事情。人们用智慧和技巧来处理事情,却不能与命运相抗衡。所以命运啊,你追求它未必能得到它;你不去追求它也未必会失去它。那些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是这样的所以他们会按照道义来做出决定并安心地处于其中。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请教说:“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晋之事这些都是天下豪杰英雄所关注的事情。他们在晋国生活却接连不断地听闻晋国的事情从未听说过践绳之节、四上之志。我希望能够听听您的看法。”夏后启说:“我只是个鄙陋的人啊哪里值得您来请教呢?”白圭说:“希望公子您不要推辞!”夏后启说:“如果认为某件事可以做所以就去做了做了之后天下没有人能够禁止他;如果认为某件事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了不去做的话天下也没有人能够使他去做。”白圭说:“利益难道不能使他去做吗?威严难道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如果生命都不足以驱使他去做那么利益又怎么能够驱使他呢?如果死亡都不足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能够禁止他呢?”白圭无话可说了。夏后启告辞而出。凡是使用贤能和不贤能的人的方法是不同的:对待不贤能的人用赏罚来驱动他对待贤能的人则用道义来引导他。所以贤明的君主在驱使他的下属时必定注重道义、审慎地施行赏罚这样才能使贤能和不贤能的人都为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