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用言辞来相互交流,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但如果只是随意地使用言辞,就会产生混乱。在混乱的言辞中,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言辞不欺骗内心,那就接近真实了。所有的言辞都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想法。如果言辞和内心相互背离,而且没有人来调和,那么下面的人就会说一套做一套,做的和说的完全不一致。言行不一致,这是最不吉利的事情了。

有一次,秦国和赵国相遇,两国互相约定说:“从今以后,秦国想要做的事情,赵国要帮助;赵国想要做的事情,秦国也要帮助。”没过多久,秦国出兵攻打魏国,赵国想去救援。秦王不高兴,派人责备赵王说:“我们约定的是‘秦国想要做的事情,赵国要帮助;赵国想要做的事情,秦国也要帮助。’现在秦国想攻打魏国,赵国却想去救援,这不是违反约定吗?”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又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说:“我们也可以派使者去责备秦王说:‘赵国想去救援,现在秦王却不帮助赵国,这不是也违反约定吗?’”

孔穿和公孙龙在平原君的家里进行辩论,他们的辩论非常深入,涉及到了藏三牙的问题。公孙龙的言辞非常犀利,深入到了藏三牙的本质。孔穿无法回应,过了一会儿,找了个借口就出去了。第二天,孔穿上朝的时候,平原君对他说:“昨天公孙龙的话非常犀利。”孔穿说:“是的,他几乎能够说明藏三牙的问题了。虽然很难,但我还是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您觉得藏三牙非常困难,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或者您觉得藏两牙非常容易,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您会选择容易的那一方,还是选择困难的那一方呢?”平原君没有回答。第二天,他告诉公孙龙说:“你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

楚国有个叫庄伯的柱国,他命令他的父亲去看太阳,说“太阳在天上”;问他太阳像什么,说“像正圆”;问他现在是什么时候,说“现在”。他让传令官去驾车,说“没有马”。他让侍从去拿帽子,“呈上来”。他问马的年龄,马夫说“牙齿有十二颗,牙龈有三十个”。

有个人担保另一个人不会逃跑,但那个人还是逃跑了。庄伯判决这个案子,担保的人没有罪。

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他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他在路上寻找,看到一个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拉住她不放,想要拿走她的衣服,说:“我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妇人说:“你虽然丢了黑色的衣服,但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说:“你不如快点把衣服给我。我丢的是一件纺丝的黑衣,而你穿的是一件单衣。用你的单衣来赔偿我的纺丝黑衣,你难道不觉得赚了吗?”

宋王对他的宰相唐鞅说:“我杀的人已经很多了,但群臣却越来越不怕我,这是为什么呢?”唐鞅回答说:“大王所惩罚的,都是不好的人。惩罚不好的人,好的人当然不会害怕。大王如果想要群臣害怕,不如不分好坏都时不时惩罚一下。这样群臣就会害怕了。”没过多久,宋君就杀了唐鞅。唐鞅的回答,还不如不回答。

惠子为魏惠王制定了一部法律。法律制定完成后,他展示给民众看,民众都认为很好。惠子把法律献给魏惠王,魏惠王也认为很好,于是又展示给翟翦看。翟翦说:“很好。”魏惠王问:“可以实施吗?”翟翦说:“不可以。”魏惠王问:“既然很好,为什么不能实施呢?”翟翦回答说:“现在抬大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呼喊号子,后面的人也跟着应和,这对于抬大木头的人来说是很好的。但难道没有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吗?当然有,不过那种音乐并不适合抬大木头。治理国家就像抬大木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