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向岐伯请教:“我想了解卫气在人体内是如何流动的,它何时离开身体,何时又回来?它的循环路径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道:“我们可以将一年比作十二个月,一天比作十二个时辰。子时代表正北方,午时代表正南方,连接南北的线我们称之为‘经’。卯时代表正东方,酉时代表正西方,连接东西的线我们称之为‘纬’。天空中的星星按照这些线路循环移动,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有七个星宿,总共是二十八个星宿。东方的房宿和西方的昴宿构成了纬线,北方的虚宿和南方的张宿构成了经线。
“太阳从东方的房宿开始,沿着黄道经过南方到达西方的毕宿,这段时间包括卯、辰、巳、午、未、申六个时辰,也就是白天,属性为阳。然后,太阳从西方的昴宿开始,沿着黄道经过北方抵达东方的心宿,这段时间包括酉、戌、亥、子、丑、寅六个时辰,也就是夜晚,属性为阴。在一个昼夜中,卫气在人体内流动五十周,白天在阳分流动二十五周,夜晚在阴分流动二十五周,并且在五脏之间循环。
“早晨,卫气结束了在阴分的循环,阳气上浮至眼睛,我们就会醒来。然后,卫气从眼角向上流至头部,顺着脖子后面流到背部,最后到达小脚趾的外侧。同时,有一部分卫气从眼角分出,沿着手臂流至小手指的外侧;另一部分则从眼角分出,沿着腿部流至第四脚趾。接着,卫气又向上流至手臂,流至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在耳朵前方,所有的卫气汇集在一起,流入脸部,再向下流至脚背,分散至中脚趾之间。另外,还有一条分支从耳朵下方流至手臂,注入食指和大拇指之间,再流入手掌中心。到达脚部的卫气,进入脚心,从内踝流出,注入肾经,在阴分中流动。然后,它沿着肾经分出的阴脉向上流动,再次汇集在眼睛,最后在睛明穴会合。这就是卫气在人体内的一周循环路径。
“卫气的流动与天体昼夜的运动是同步的。太阳每移动一个星宿,我们称之为‘一舍’,卫气在人体内就流动一周又十分之八。当太阳移动两舍时,卫气流动三周又十分之六,以此类推。当太阳移动完半个天空,白天就会变成夜晚,卫气也从阳分流入阴分。
“在阴分中,卫气从肾经开始,依次流过心、肺、肝、脾,最后回到肾,完成一周的循环。夜晚,卫气在阴分中流动的次数和白天在阳分中流动的次数相同,都是二十五周。因此,夜晚太阳每移动一舍,卫气在阴分中也流动一周又十分之八。当卫气在阴分中流动满二十五周后,就会从眼角流出,再次进入阳分。在一个昼夜中,卫气在人体内流动的总次数是五十周。但是,按照上述的计算方法,太阳移动二十八舍后,卫气流动的总数会是五十周又十分之四。这是因为人的作息时间有所不同,所以在计算上会有一点差异。
黄帝又问:“既然卫气在人体内的流动时间和太阳的运行时间都不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该如何选择时机呢?”
岐伯回答道:“虽然太阳的运行位置和昼夜的长短会有所不同,四季的节气也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将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这也是卫气开始在阳分中流动的时间。通过计算铜壶滴漏的时间,我们可以知道一昼夜中水减少了一百刻。因此,当水减少二十五刻时,就表示白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卫气就是在这样的时间推移中不断循环流动的。当太阳落山时,就表示白天结束,夜晚开始。我们可以根据太阳的升落来判断昼夜的长短,进而判断卫气的流动情况,并以此作为针灸的标准。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我们一定要等到气到来后再下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如果错过了时机,或者没有按照气的运行规律进行针灸,那么就无法治愈疾病。从实症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在气到来时进行针灸,这属于泻法;从虚症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在气运行过去后进行针灸,这属于补法。换句话说,我们要根据气的盛衰情况和疾病的虚实情况来选择针灸的时机。因此,对气的运行部位进行仔细慎重地察看后再行针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疾病发生在三阳经,我们应该在阳分时进行针灸;如果疾病发生在三阴经,我们应该在阴分时进行针灸。从清晨开始,每过一刻钟卫气的流动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例如水减少一刻卫气流动至手足太阳经;水减少两刻卫气流动至手足少阳经;水减少三刻卫气流动至手足阳明经;水减少四刻卫气在阴分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时间表来选择针灸的时机。
“虽然卫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非常复杂但是它却非常有条理周周相接终而复始,在一个昼夜中卫气恰好流动五十周次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奏保持一致。这就是卫气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