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越来越近了,汽车的马达声也越来越清晰了,没多久便来到三工区。钟海涛站起来一看,是五一农场场长贺志诚来了。

贺志诚从车上下来后,随手从车子里拿出一件棉大衣穿在身上,向火光的地方走去,见钟海涛正站在篝火旁边,红红的火光照射在脸上,就像被火烧云染过一样。贺志诚疾步走上前:“小钟,全场就剩下你们这儿的水稻地没有冬翻完了,白天到你们单位,听袁场长说你们单位白天晚上都在加紧冬翻施肥,我害怕你们工作赶急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白天没时间,就利用晚上赶过来看看。怎么样?天气很寒吧?要多穿几件衣服!大约还需要几天能施完?”

“场长,天气是很冷,职工冻得受不了,就烧了一堆火。目前一台机车白天晚上正常作业的话,可以冬翻两百多亩,如果这两台机车顺利的话,估计要三天就可以翻完了。”钟海涛回答说。

对于钟海涛的回答,贺志诚十分满意:“小钟呀,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施完的话,河滩地地下水位高,马上要就要全部冻住了,再冬翻就比较困难了。能在三天时间内翻完是最好不过了。”

“场长,我们争取在三天内完成全部冬翻任务,不然的话,土地上冻了,也容易拉坏五铧犁的。”钟海涛回应着贺志诚的强调。

“小钟啊,你干得确实不错。”贺志诚看着钟海涛那张被篝火映红的,显得十分消瘦的脸庞,说话的口吻十分自豪。“我没想到你们一分场五千多亩水稻地在大面积旱播水促生长的情况下,总产达到了一百七十五万多公斤,虽然平均单产比去年提高不到十公斤,但不仅缓解了集中用水的矛盾,还节约了许多成本!总体上算下来,比去年的效益要高出许多,职工们的收入也比去年要提高很多了。”

“贺场长,产量已经算出来啦?我前两天还打听,都说还没统计出来呢!”钟海涛也十分高兴。

说到具体产量,贺志诚更高兴了:“小钟呀,已经出来了,并且上报给场党委了和生产部门了,是一百七十五万多公斤。噢,说到这个问题,我倒想起一件事来,小钟呀,你将今年的旱播水稻管理方法写出来,以论文的形式在年底召开的农业理论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并作为成功经验向全场推广。七月份,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你写的《塔里木盆地旱播水稻前期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章,读了以后觉得写的不是很全面,有些数据也不够准确,这次一定要写得详细一点,把数据也一定要核实清楚,力求准确完整,否则容易误导生产管理人员。”

“贺场长,我刚管理一年旱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

钟海涛还想继续说下去,贺志诚急忙打断他话:“小钟呀,这些我都知道的,但总体上来说,管理了一年,总比没管理过也可以说没有一点管理经验的要强多了吧?所以要如实地去写,还要把存在的不足和注意的事项也要全部写出来,特别是失误部分更要写清楚。只有把失误和存在不足的原因找出来了,才能让水稻种植单位避免重走那些弯路。”

钟海涛这才点点头。

南疆农垦报社的办公楼位于市中心繁华的地段。别看这座城市规模不大,可历史却很悠久,曾经是西域的一处古都,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民族特色突出。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官洪的诗歌创作和新闻写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他的创作热情日甚一日,创作作品也日益增加,不仅是农垦报有名的“一支笔”,在兵团报社也是出了名的“笔杆子”。不仅如此,他的采、编功夫也是报社数一数二的。

这天下午,官洪赶到报社时,看见已经来了几个编辑和记者,他一一打过招呼后,就坐在办公桌前审阅着稿件。总编室主任盛卫华看到人员已经到齐了,招呼大家坐下来召开编前会议。他首先带领编辑和记者们学习了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要求各位编辑要根据当前的形势,有重点地选择稿件进行编排。

随后,副总编辑江一帆就当前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作了强调:“最近,基层单位的稿件虽然比较多,但质量较高的新闻稿也就南山农场的靳晓葵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稿件也就五一农场的钟海涛等。比较有影响力和值得推广的经验的稿件不多,先进人物的报道就更少了。我们的记者和编辑们不能坐在家里等米下锅了,要深入一线,多抓一些鲜活的人和事进行深度报道。特别在抓先进典型报道上,要以细节的打磨来增强真实性。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是鲜活的生命特征,也是先进典型的人性基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丰富实践路径与良好精神风貌。选树与宣传先进典型可以弘扬榜样精神、凝聚奋斗合力、引领社会风尚。先进典型报道对于宣传事迹、精神、形成正确导向发挥着关键作用。要想做好编辑工作,编辑必须真正用心用情用力,只有理解其内涵意义、把握传播规律,才能确保达到优质高效。”

江一帆说完后,又将目光瞄向官洪:“官洪,你明天到八一煤矿去采访一下的青年职工于志林和他的未婚妻顾文姝的事迹。昨天农垦局主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王新林主任打来,说是于志林在煤矿工作,是一名电工,在前不久的一次施工作业中,电线杆倾倒下来,正好压在他的大腿上,有可能要瘫痪,于志林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的未婚妻顾文姝却并没嫌弃他,虽然她还没结婚,却住在他家里悉心照顾他。听王新林说,他们的故事很感人呢!要认真进行挖掘,用心领悟其先进性和典型性所在,更具意义的是帮助树立精神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先进典型所体现的精神,让典型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

官洪连忙点头答应下来。

编前会议结束后,官洪走到办公桌前,正要坐下来审阅稿件,突然看到桌子上有自己的一封信。官洪拆开后快速浏览了一下:“官洪同志,你写的诗歌已在我刊上刊用了。我们再向约几首……”他想起来了,是前阶段时间自己写的几首诗歌投向内地几家诗刊编辑部。他看了看约稿信,便自言自语起来:“怕是没时间写了。”

官洪抽出几篇稿件正在认真地审阅着,江一帆走过来,看到官洪还在认真地修改着稿件,不解地看着官洪:“官洪,刚才的编前会上不是已经安排你明天到八一煤矿采访吗?你怎么还不回去呢?”

“江副总,今天晚上轮到我值班,还要编辑稿件,所以现在还不能回去。”官洪放下手中的稿件,向江一帆解释着。

“你今天晚上就不要值班了,煤矿离市里很远,回去准备一下明天的采访工作吧,你的编辑稿件工作由我来做。值班的事,我马上再调整一下。”江一帆说完,将官洪面前的稿件拿起来贴近眼前看了看,然后又自言自语:“我的眼镜没带过来,我马上去拿过来。”

官洪本来想说自己可以做,不会影响明天的采访的,看见江一帆已经抽出两篇稿件贴近眼前细心地阅读着,他便起身向江一帆说了声“谢谢”后,立即返回家中做了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上路了。

八一煤矿离市区有九十多公里,位于天山支脉哈里克套山深处。官洪坐上拉煤车,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那里。

到达八一煤矿后,官洪立即紧张采访起来,先是找了几句干部职工进行座谈,又深入到邻居们中间进行走访,晚上住在煤矿招待所里,立即将碎片化的采访进行归纳,又写下了提纲。回到报社后,官洪一鼓作气,立即写下长篇通讯《已过门的未婚妻》的稿件在《农垦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随后,《新疆军垦报》报也刊用了这篇通讯。官洪觉得这组新闻还可以进行深度报道,他请示了江一帆副总编后,又连续写出了两篇报道,对于志林和他的未婚妻顾文姝的事迹进行详细挖掘。同时,他采用散文和通讯相结合的形势,写出了一些有份量的报道,并结合这一组报道,他写出了《新闻贵在美》论文在新闻内刊上发表了,提倡新闻写作应该用美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一成不变。同时,官洪通过自身经历,提出了“靠灵感扑捉新闻,靠功底提炼新闻,靠勤奋积累新闻,靠创新深化新闻”。要把新闻写活、写深。要“从一般抓特色,提升新闻性;从平凡抓亮点,提升指导性;从普通抓典型,提升贴近性;从常规抓变化,提升可读性”。

官洪的观点,得到众多同行的侧目,他的名气更大了。终于,省报向兄弟单位开口了,要调动他到省级报社工作。

江一帆舍不得让官洪走。虽然自己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了,但对官洪的成长是十分关注的。从发现他这个人才,到调进报社再到他挑起报社外出采访的大梁,江一帆没少费心血。但为了年轻人的前途,江一帆还是决定让官洪调出去。毕竟,省报的条件比地市报条件要好得多。

官洪更舍不得走。

在塔里木这片热土上,有他耕耘的肥沃土壤,有他流下的辛勤汗水,更有他成长的深深足迹。他想起刚调进报社时江副总编对他的教诲,因为农垦报社人手有限,既当编辑又当记者是报社每个工作人员必备的能力。于是,江副总编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版面编辑的要领,后来又教会他如何深入采访先进人物和突发事件,采访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等。同时,报社领导对自己也很重视,一有重大新闻线索,总要告诉他,一有重要采访任务,也会派他去。一有培训任务,还是派他去。不断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使自己的基础更加扎实,新闻写作水平提高更快,名气也越来越大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培养,更离不开众人的帮助。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五一农场,场党委给了自己走出农场参加培训的机会,使自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创作信心;参加土地承包时,工作和生活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特别是老班长李山水在自己最困难、最失意的时候拉自己一把的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当初他离开五一农场向老班长告别的那一刻,老班长竟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到了年底,自己没拾一朵棉花,却收到一千多元的超产奖。他不用打听也知道,那是老班长李山水负责组织人帮助自己拾回来返好工后上大垛的,因为官洪知道,即使单位召集人帮助拾,也要有人出面去做组织协调和返花工作的。

走了,真的走了,又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了,调令已经送到农垦报社了,此时的官洪真舍不得塔里木这片热土,但报社的决定又不好推脱。他略微理了理思绪,把自己临走前要办的事情思考了一下,觉得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到五一农场去看看老班长。

官洪到市里的百货商店去买了些东西,虽然是星期天,农场的巴扎上有许多东西,但官洪还是认为在市百货商店里购买合适些。毕竟,城里的物品要比农场的物品丰富得多,也高档得多。

汽车很快到了五一农场。

现将踏上五一农场,官洪感到自己走出去的时间虽然没几年,但变化还是很大的。原来的一些土坯房子已经或者正在拆迁,砖混结构的房子一幢幢一排排建起来了。农垦局号召各农场要全面进行脏乱差治理,五一农场通过经常性环境治理后,变得漂亮多了。场部的街道干净整洁,公路两旁的树枝经过全面修整,条理分明。官洪走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许多事情在他的脑海里是那样清晰,但有些已经渐渐模糊了。

因为是星期天,赶巴扎的人很多,熙熙攘攘地让官洪有些目眩。他顺着柏油公路向前方望了望,想找一辆车,但没能找到。他把带来的东西放在一个认识人的摊位上,然后打听宣传科科长龚建民的住址,因为报社与各农场宣传科还是有些业务联系的,他们还时常有过联系,在五一农场场部,算是对他最为熟悉的了。

龚建民正在家中拉开桌子“筑长城”。看到官洪来了,连忙停下来。官洪也不好意思过多地打搅他,简单地向他说明了来意。龚建民一听是要他帮找辆自行车用,连忙来到院子里推出一辆半新“凤凰”牌自行车:“官洪,昨天我还骑着这辆自行车到街上去买菜了呢,气很足。”

官洪知道龚建民急着要继续“筑长城”,笑着说了句“谢谢龚科长”后,就推着自行车离开了。

走在宽阔石子公路上,官洪心里很不平静。当年来到塔里木盆地的五一农场,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塔里木农场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自己,并锻炼了自己的吃苦精神,如今自己又要离开了,何时才能再回来看看呢?

“这不是官洪吗?老远看到像你,到底还是你。怎么,到城市里去了,就不认得我们了唦?”

官洪正在胡思乱想,突然听到几个女人的声音传过来。

官洪抬头一看,见黄青英、林文蓉、郝兰香等几个姐妹们结伴去赶巴扎。他立即跳下自行车,黄青英、林文蓉、郝兰香也停下来。黄青英心直口快,上下打量一下官洪:“脸色白白净净的,头发整整齐齐的,衣服干干净净的,和过去在三分场完全不一样了唦,像个城里人了唦。”说得官洪不好意思起来。待黄青英说完了,官洪才说明自己这次是专门到三分场看望李山水的,并向她们打听李山水近来的情况。

“原来是去看望老李的,你这回过去能看清楚他,他却看不清楚你了。”林文蓉嘴更快,一听官洪说去看望李山水,脱口而出。

官洪心里一惊:“什么,你说什么?老李叔他……”

“唉,官洪,你不知道吧?你走后,老李叔年底拾完棉花后又得了一场大病,连过年都是在医院里过的。住院回来后,眼睛就更看不清东西了。没过多长时间,他的眼睛就完全瞎了,农场批准他提前退休了,现在全靠他老伴在侍候着。你也知道他老伴的身体也不好,也时常犯病。唉!他们一家人很少出门了,我也说不清楚,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郝兰香把自己所知道情况向官洪简单时行了说明。

还没到李山水家里,已经听到关于他这么多的不幸,官洪心里特别不好受。他顾不上和她们多说,骑上自行车就往三分场里赶。

官洪刚走到三分场办公室门口,见陈淑芬正在林带里砍草,连忙跳下自行车和她打招呼:“陈阿姨,您怎么在林带里砍草呢?”

官洪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那时候的每个分场都有一名林带管理职工。这些活应该由林带管理职工去干的。

“我在家呆着没事,就出来走走。看到林带里的杂草还没除掉,就找来工具帮清理清理。马上要给这些树涂石灰水了,管护林带的张阿姨病了还在医院里,我就帮她随便清理清理,免得她回来了忙不过来,找人清理这些杂草是要付钱的,她家又比较困难。小官,你怎么过来了?”

“我是回来是看看李山水叔叔的,他还住在那儿吗?”

“他不住在哪儿能住哪里呢?唉!冬灌的时候,掉进渠道里,生了一场大病后,眼睛全看不见了,很少出门,我也好久没见到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