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的新小说,就在贞观十六年十月中旬的某一天开始正式动笔了,这本小说未来会在大唐引起怎样的反响,我们现在还犹未可知,但是当魏王李泰握着笔开始码字的时候,小说的主人翁,我们的周王李毅殿下,此时此刻正坐在荒郊野岭的空地上唉声叹气,边上是正在安慰他的武媚娘。

“夫君也不用太过伤神,自古以来黄河之水喜怒无常,夫君既然有心治理,此时更应该振作精神才是。”

“唉,媚娘,你说的我又何尝不懂呢,只是看着良田千亩,尽成泽地,房屋万栋,皆为残垣断壁,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无家可归,这也就算还好了,那些家中有人丧生在洪灾中的,才是最惨的,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好好的美满家庭,转瞬间家破人亡,人生无望,我心里……难受啊。”

李毅低着头又叹了一口气,那边武媚娘继续安慰着。

这种事情其实安慰也没有太大用处,最主要的是李毅也知道急是急不来的,黄河治理必须要讯息渐进,分步骤来,上来就建造堤坝,蓄水,之前已经分析过了,是行不通的。

李毅这几天一路上沿着黄河水患最严重的灾区走过来,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重建,有些地方却只能彻底的放弃了,官府衙门到现在都还在收敛着被水冲到黄河岸边的尸体,有些泡了很久的尸体,看上去很是渗人了,但是一旦确认了身份之后,前来认领的家人还是会扑上去哭的稀里哗啦,当然了,很快又会被边上的官员们给拉开。

防疫的说明很清楚了,尸体是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行掩埋,特别是这样子受灾以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的尸体,并且要禁止与生人进行接触的,看上去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为了防止瘟疫的发生,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因为走黄河走的缘故,这一路上耽搁的时间就比预想的要长了一些了,特使虽然一直想催,但是也知道周王殿下不是在玩乐,而是在做正事,赈灾救民这种事情,他肯定是不敢去拦着的,回头陛下要知道了,自己铁定玩完。

时间悠悠转转的过了一个月,到了十一月下旬,李毅这才终于走到了齐州的地界了,贞观十六年冬季的第一场雪,在李毅抵达了齐州之后,飘然落下。

画面悠悠转转,跨国中国大地属于齐国领土的海岸,跨国渤海,越过辽东,在那白雪覆盖的极北的领土上,此时还名为高句丽的国家。

大雪在十一月来到之后,就已经覆盖了从辽东到长白山一带,大片的堡垒,村庄都陷入了白雪的覆盖之中。

在高句丽的这片土地上,就算是高句丽人,到了冬天,也只能龟缩在家中,特别是下大雪之后,还能出门的,那绝对都是一个个兽皮裹得跟熊猫一样的,不然根本出不了门的,这天气里,你手伸出去马上就给你冬紫了,不赶紧想办法保暖的话,你手也就别要了,辽东到东北这一块的冬天,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事情。

而在这漫天的白雪之中,竟然还有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牵着马匹,从都快要到小腿的积雪之中,朝着一座大学中的城镇走去。

守门的侍卫穿着裹着兽皮的铠甲,抱着大戟,缩在墙角里,这么大的雪,就算是经验丰富的猎户,也不可能在外面闲逛的,所以当他们看见有人从城外朝着这边走过来的时候,一个个的都目瞪口呆的,这人哪里来的,最近的村落城镇,走过来也要两三个时辰吧,这个天气根本骑不了马,马在雪地里根本跑不动的啊。

但是这走两三个时辰,你这还不都冻僵了啊?

那些守卫的高句丽侍卫们,赶紧就迎了上去了,用这高句丽与就对着来人呵斥了:“你是什么人?报上名来!”

高句丽的侍卫们走近了才看清楚来人的长相,来人裹着厚厚的兽皮,牵着一匹马,腰间挂着一把剑,不过最奇怪的还要数背后背着一个裹着白色布匹的长兵器,白布裹得很用心,似乎是担心那长兵器会受到损坏一样。

光从外形来看的话,倒是看不出来背的是个什么东西,似枪非枪,似棍非棍的。

那人也不言语,就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腰牌来,高句丽的侍卫们凑进来了一看,当时就有人人出来了:

这是城主的腰牌吧?

边上人纷纷吃惊了:什么?城主的腰牌?不会吧?

这人有城主的腰牌,那这些高句丽的侍卫们自然就不能怠慢了,虽然这人不说话,但是既然有腰牌的话,那肯定就是城主的贵客了,或者说干脆就是城主请来的人,看这个打扮,应该是世外高人的模样了,当即就有高句丽的侍卫对他说了:

“还请随我来吧。”

那人似乎听得懂高句丽话,只是不说话,点点头,跟着那些侍卫们就离开了。

高句丽的地方长官,地方上叫做城主,以前的话是叫做部落酋长的,有点类似于满洲的渔猎制度那种,不过伴随着和中原王朝的沟通交流的加深,渐渐的就改成城主了,而在城主之下,则是“邑”或者“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镇子,再往下一级别就是村了。

而城主自然就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了,统管着军政大权,此时有人拿着城主的腰牌过来,自然是要抓紧时间通知城主的。

这一座城的城主,是一个身材干练的男人,随身陪着一把刀,看着做工,很明显是出自中原的武器,一般情况下,可能有人叫他唐刀,不过准确来说,那把刀叫做隋刀可能更合适一些,因为是出自隋朝年间,曾经的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候,这个城主当时还是一个上战场的小贵族,在战斗之中缴获的战利品。

此时整个高句丽中,这样子的战利品那是比比皆是,毕竟曾经的隋朝,那可是真的倾尽全国人力物力,三征高句丽大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