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在逐年上升。数据显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4.25亿,全球每11个成人中就有1个患糖尿病,至2030年或超5.5亿,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29亿。
其中,3/4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低、中收入国家;2.79亿的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城市地区;3.265亿的糖尿病患者在工作年龄(20~64岁)患病。就国家而言,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1.144亿)位居全球第一,印度(7290万)和美国(3020万)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为什么我们国家糖尿病患者数量位于世界第一呢?
饥饿的遗传基因
大家是否发现身边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有的人吃一点食物就发胖?两个人年龄、身高、劳动量都一样,饭量也差不多,一个人很瘦,另外一个人却很胖?这其实和基因相关——遗传基因。
一般认为,一个人生病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些年的研究显示,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会对基因表达产生影响。1992年,英国的David Barker教授对饥荒时期的24 114名孕妇的营养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孕期营养缺乏的孕妇所生育的后代,心血管疾病、糖代谢异常、高血压病、中心性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由此他创建了健康与疾病发展的起源学说,又叫作多哈理论(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 Disease,DOHaD),主要研究内容就是人类成年期一些疾病的发生原因,结果发现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和青春期行为问题、精神疾患、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问题,与胎儿时期营养及发育不良有关。
一个人3岁以前,包括在妈妈肚子里的那段时间,如果一直处于饥饿状态,饥饿基因就会充分表达。而这种表达并不会因为饥饿状态改善就消失,它会跟随你一辈子。当生活条件好了,吃了很多食物之后,人体的代谢状态受到饥饿基因影响,依然保持在食物匮乏的状态来维持人体平衡——摄入的能量大多拿来储存,而很少消耗,久而久之,血糖高、肥胖就找上了身。就像一个人小的时候很穷,后来长大了,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有钱了,他也不愿意花,因为穷惯了,穷怕了,有点钱就存起来。
所以,越是儿时饥饿而长大后富足的人,如果不加控制,就越容易患上糖尿病。
老龄人口增多和检测手段提高
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胰岛素分泌能力降低,而且运动量也比年轻人减少很多,因此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也是我国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同时,过去人们都忙于“生计”,忙着“填饱肚子”,健康意识不够。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很多人会定期体检,而且测血糖也很方便,血糖高一点马上就会被发现,客观上也提高了糖尿病的患病率。
崇尚静养,活动量偏少
现在人们出行很方便,交通工具多种多样,生活也便利了很多,上楼有电梯,吃饭可以叫外卖。因此,很多人宁可坐着打牌,看电视,聊天,也不主动去运动,这也增加了患病风险。
当然,这不仅仅是人的惰性问题,也与咱们国家的传统习惯有关。
中国传统观念比较赞成静养,提倡安静读书,静心养神,别把身上的一点精气神消耗掉。中医说“动能生阳,也能耗阳”,就是说运动可以加强血液流通,但是也消耗人体的阳气,适合于阳气尚足但气血不畅之人,或饮食厚腻、久坐不动、思虑过度的这类人群,但是对于气血亏损严重、阳气不足的人,运动后阳气耗散致阳气更虚,所以并不适合。
由于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一直在贫困中度过,所以以前人们收敛静养,更能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没有问题。但是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食物丰富,就要与时俱进,养成运动的习惯。
好吃而不会吃
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中国人办什么事似乎都离不开吃,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吃,升职加薪的时候吃,红白事还要吃。
有一次我去农村,那里的人们听说我是搞营养学的,立即拉来一位34岁的年轻人,让我给他讲讲。原来一个月前,这位年轻人去参加朋友家孩子的百日宴,在宴会上大吃大喝,导致被送到医院抢救,被诊断为胰腺炎。我听完不禁为他担心,因为胰腺炎发病时会损伤很多胰腺细胞,如果以后不注意,他会很容易患糖尿病。大吃大喝会带来很多问题,大家一定要重视。
除了这个习惯要改掉外,还有一个我在《你是你吃出来的》中强调了很多次的问题:主食太多。
中国人喜欢吃,重视口味,然而饮食结构却不尽合理。因为中国是农耕国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地十分辛苦,所以要吃很多主食来补充能量,由此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主食一定要吃,不吃主食没有劲儿。而如今很多人已经不在地里干活,住在大楼里,躺在沙发上,坐在电脑前,其实已经不需要那么多能量,但是依然大量吃主食,甚至拿菜汤去拌米饭,这怎么能行呢?
以前人们吃的粮食基本上都是粗粮,细粮很少,现在吃的食物精细得不能再精细了,如吃面包。面包分为全麦面包和白面包,全麦面包颜色黑,很硬,口感差,所以现在的超市里差不多都是白面包,软软的、香香的,口感好,但是这种面包里的淀粉含量很高很纯,升血糖的能力特别强。
还有粥,糖尿病患者十有八九喜欢喝粥,因为咱们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粥是养人的、养胃的。过去咱们中国人普遍比较穷,家里有点杂粮,全家好几口人,熬上一锅粥,每人都能吃上一点。那时吃的杂粮粥很难消化,所以熬煮的时间要很长。如果能喝上小米粥那更是幸福,小米粥很好熬煮,烧开后十分钟基本上米粒开花。很多人都说小米粥养胃,那是因为小米好消化,消化能力差的人喝小米粥胃里舒服。说实在的,旧社会家里有粥喝已经算是不错了,许多人经常挨饿,有的人甚至饿死。如今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每天有那么多食物等着我们挑选,如果敞开来喝粥,粥里的糊精迅速地分解为葡萄糖,在肠道里被快速地吸收,造成血糖剧烈波动,胰腺的β细胞过度疲劳。
另外,很多人经常把咸味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当作菜,比如,我的一个糖尿病患者告诉我,她经常是一碗米饭和一份尖椒土豆丝搞定一餐。米饭已经有大量淀粉了,炒的菜再含有部分淀粉,就会造成摄入碳水化合物过量。土豆是蔬菜中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是把土豆当作主食。东北人喜欢吃乱炖,一大锅乱炖里面有肉,有菜,有主食(老玉米和土豆),但是大家总觉得这些是咸味的,需要再加上一碗粥或者一碗米饭,殊不知当你感觉到吃得好舒服的时候,血糖正在呼呼地升高。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多,是很多综合因素导致的,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要知道血糖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