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出关

据统计,历代西去求法的高僧有两百人左右。自魏晋到隋唐时期,高僧西行求法越来越盛行,梁任公、梁启超称之为“一千五百年前之留学生”,而玄奘无疑是其中声誉最佳、成就最为突出的。

西行求法的人大多都选择陆路,据梁任公的统计,循陆路者约一百一十人,循海路者约三十四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陆路在当时较为安全。玉门关以西有很多佛教国家,沿途寺院极多,食宿都比较方便,各国君臣也很尊敬僧侣,不会有政治阻力。

第二,西域处在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之间,是参学的好场所,有很多僧侣没有走到印度,最终就在西域就地学习,我国第一个出家的和尚朱士行就是一个先例。

第三,有人觉得沙漠危险,但其实沙漠只是很小的一段路程,自汉朝以来通西域,中原和西域的往来已经长达几百年了,这是很大的鼓励。

第四,当时的海上交通还不发达,唐朝中期以前,海路甚为危险。

第五,僧侣们可以在西域练习梵文,西域相当于是留学生的语言训练班。

古时的西域,大致范围从今日的新疆起,西至中亚细亚,南至印度等地。所谓的西域各国,在玄奘所处的时代有不少是属城邦形态的,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隶属于大国的小国也被称为“国”。

汉朝以来,大体有南、北两条通道通往印度,南道是由敦煌越沙漠至古鄯善国故地,然后沿阿尔金山到于阗,再转道西北至莎车。从巴达克山(阿富汗西北境,与新疆接壤)南下翻越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就可以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了。

北道也是从敦煌出发,向西北至伊吾(今哈密),一路经过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和疏勒,再绕过葱岭向西南行,最终进入克什米尔。大体言之,两条路都是沿着天山山脉之南的大戈壁沙漠的边缘,只不过南道是沿南缘;北道是其北缘。两道最终都从帕米尔高原向南进入克什米尔。其中北道的库车、南道的于阗,以及克什米尔,自汉以来就是中国通印度的三大交通重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长安一带关东、河南及陇右(陇山以西)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霜害,庄稼颗粒无收,各地百姓都遭遇了饥荒,甚至有卖儿卖女的情况发生,朝廷最后无计可施,只得下诏“准许饥民随丰四出”,就是准许饥民到各处自由觅食。

这对于玄奘来说是个好机会,当时有一位来自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僧人孝达,到长安研究《涅槃经》,正好准备返回秦州,玄奘就和他一起上路,共同走了一程。到了秦州后,玄奘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又遇到了要去兰州的客商,就和他们结伴同行了。在兰州,玄奘又恰巧认识了一个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他要送官马去兰州,于是同意和玄奘同行。

凉州是河西走廊的第一个重镇,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集散地,各族商人往来穿梭,很是热闹繁华。与此同时,凉州也是防备吐蕃、回纥的军事要地,朝廷在此设有都督府。

玄奘应僧俗两界的要求,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为他们讲经解惑。这些讲座无形中为玄奘的壮举作了有力的宣传,来听他讲座的都是来来往往流动性很大的人,他们把玄奘西去取经的计划带回故乡或其他地方。于是,西域诸国的国王都已经准备好了迎接玄奘,等待着他的到来。

玄奘也会接受信者们施舍的财物,但只留下自己需要的一部分,其余则转施给当地的寺庙。

然而玄奘想要偷渡出境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凉州都督李大亮的耳朵里。他传讯玄奘,问他为何想偷渡出关,玄奘如实回答,是为了到西方求法取经,但李大亮并不打算通融。玄奘曾经两度申请出关,都被驳回,但他仍然坚持出关,李大亮则勒令他立刻回京。

幸好,在凉州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高僧慧威法师,他对玄奘的求法心志极为钦佩,想帮他出关。当时李大亮没有下令逮捕玄奘,慧威就暗中指派了两位弟子慧琳和道整,偷偷地护送玄奘,夹在饥民队伍中,逃出了凉州城。

在离开凉州的途中,三人尽量夜间赶路。经过张掖,在这年的冬天来到瓜州,这里是古月氏族的领地,汉朝时为敦煌郡,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安西县西南,是河西走廊最靠近西域的城镇。

瓜州之北有瓠芦河,河水很深,水流湍急,又无船可渡,唯一的渡头在上游,附近建有一个鼎鼎有名的关卡,即与阳关同为通西域要道的玉门关。

关外西北设有五座烽火台,上面筑有高土台,一旦发现敌人或紧急状况时,为了示警,士兵白天燃烧狼(粪)烟,晚上则举烽火为号。每“烽”之间相距一百里,过了烽火台就是大沙漠,只要大风一起,沙漠里就沙尘满天,人若从中穿过,有被埋没的危险。白天,沙漠热风如火,晚上,又寒风如刀,可以把人活活冻死。

瓜州剌史名叫独孤达,这是胡人的姓氏,他们接受佛教思想较早,因此独孤达也是个笃信佛教的人。玄奘受到了独孤达的热情款待。

玄奘在此打听了出玉门关的种种情况,了解了自己即将面临的一些危险,不由得心头蒙上一层愁云惨雾。更糟糕的是,从长安一路与他同受苦难的马也在此地死去。玄奘心中为旅途的不顺利深感忧心。

缉拿玄奘的通报已经送达瓜州,不过因为承办的州吏李昌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通报中说要捉拿僧侣已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他很快就联想到一个多月前来到这里的僧人可能就是玄奘。

李昌思虑再三,决定暂不上报,把通报公文藏在了自己的怀里,亲自到玄奘寄宿的寺庙中去拜访他。李昌拿出了通缉玄奘的公文,说:“请恕我冒昧,请问您是不是通报中所说的僧人?”

玄奘心中一惊,答不出话来。李昌看了感到于心不忍,说:“您尽管说实话,没关系,如果您真是玄奘法师,我不会逮捕您,我想要帮助您!”

玄奘闻言便把如何誓愿西去求法、如何混入饥民潮中来到瓜州,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昌。出乎玄奘的意料,李昌对他去印度取经的计划非常赞赏,为了表示他支持玄奘的决心和诚意,李昌当场就撕毁了通缉令,这对一个官员来说是违法的。李昌说:“大师您应该赶快上路,免得又有什么状况发生,那就非常危险了,快走吧!”

当时凉州慧威法师派来护送玄奘的两位僧侣中,道整已在几天前离开他去了敦煌,慧琳还陪着他。玄奘觉得自己偷渡出关实属犯禁,行动有诸多不便,又怕慧琳无法走过万里沙漠,所以索性让他回去,为了方便赶路玄奘赶紧买了一匹马。

一切准备停当,只缺一个引路人,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没有引路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玄奘又不知道怎样去找适当的人选,无计可施之下,他只好跑到所投宿寺中的佛像前祷告,请求庇佑。

在祷告的时候,玄奘发现身旁有位胡人也在那儿参拜,但却频频往自己这里看。没过多久两人就攀谈起来,胡人高兴地说:“我姓石,名叫盘陀,想请大师为我受戒。”

玄奘立即为他受了五戒,五戒是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应遵守的戒条。胡人很兴奋地回家,不久又带了饼和水回来献给玄奘。玄奘看这个胡人长得相当强壮,为人谦恭有礼,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心想,会不会这就是菩萨的安排?一想到此,玄奘就把自己的计划和志愿告诉石槃陀,请他当引路人。石槃陀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不过只答应护送玄奘通过沙漠,剩下的路他自己也不熟悉。于是玄奘为石槃陀买了一匹马及一些衣物,两人约好次日黄昏在城外草原会合。

第二天,玄奘充满期待地出了城,在约定的地点等候,石槃陀依约而来,不过让玄奘感到意外的是,他同时还带来了一位骑着瘦赤马的老人。

石槃陀告诉玄奘,这位老人三十多次往返北方的伊吾国,经验非常丰富。老人对玄奘说:“去西域的路又远又凶险,很多人都是结伴而行,像你这样单枪匹马恐怕走不出沙漠,怎么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啊!”

这番话并未动摇玄奘的意志,他说:“不论多大的危险都不会改变我的心意。”

老人很感动,点点头说:“请法师骑我这匹马吧,它经常去伊吾国,是个识途的老马。”

看老人郑重推荐那匹看来毫不起眼的瘦赤马,玄奘不由对它打量了半天,却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玄奘随即想起了一件事。

从长安出发之前,玄奘想知道西去求法是否可行,就请一位算命先生何弘达为他占卜,看看吉凶如何,何弘达说:“你将会到达目的地,不过你要骑一匹瘦弱的老赤马,这匹马配着油漆马鞍。总之,你要靠这匹马才能顺利西行。”看着眼前的老马,玄奘想起来这正是何弘达所说的马。

于是玄奘把在城里买的马与老人交换,老人欣然进城。玄奘和石槃陀两人就向玉门关出发。

由于他们不能正式出关,玄奘打算涉过只有一丈多宽的河面,再经过对岸茂密的树林出去。石槃陀砍下一些树枝,然后架在两岸间,再盖上草及沙石,驱马过河,两人就在林中休息过夜。

当晚玄奘差点发生意外,半夜,他莫名其妙的惊醒过来,竟发现石槃陀提着剑,一步步向他走来,玄奘在黑暗中不敢妄动,只静静地看着石槃陀的步伐,等到两人距离约10步时,玄奘发现石槃陀似乎有点犹豫,索性坐了起来,不停诵念佛经,石槃陀于是退回原来的位置睡觉。

第二天清晨,石槃陀就向玄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对于前往五烽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会被驻军射杀。石槃陀力劝玄奘回头,玄奘执意不肯,石槃陀说:“我不能再走了,我有妻儿家人,触犯国法的事我不敢做。”

玄奘答应放他离去,但石槃陀仍不放心,说:“法师您很可能到不了伊吾国,万一您被捕,我岂不也被牵连?”玄奘这才明白石槃陀昨夜的举动是何原因,他坚决地向石槃陀保证:“即使是粉身碎骨,我也绝不会提到你一个字。”

石槃陀放下心来,骑着玄奘送他的马开始往回走。这样一来,玄奘又成了孤身一人,他回头看看玉门关,毫不迟疑地走进了漫无边际的大沙漠。前途难以预卜,只有那匹老瘦的马能给玄奘一点鼓励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