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衰微的印度

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印度半岛原先的居民是皮肤黝黑、鼻梁塌陷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后来与拉丁、希腊、日耳曼、斯拉夫等同为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在数千年前或更早以前来到这里,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当地的居民就渐渐被雅利安人从北部逼退到南部,后来玄奘在游南印度时曾经看到很多达罗毗荼人,当时他们已经与白种的雅利安人混居在一起。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印度社会产生的等级制度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复杂且更稳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手工业者或商人)及首陀罗(奴隶、农民、雇工等)构成了当时印度社会的主要的四个阶级。这种等级制度与民间流传的灵魂轮回的观念紧密联系,人们普遍认为今世的现状是前世的结果,只有安守本分、多行善事才是改变来世命运的唯一方法,因此这种等级制度下的统治是牢不可破的。

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半岛的初期,就由原来的酋长制度的组织结构发展成了多个小王国。第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是由孔雀王于公元前325年建立的,他战败了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西北部后留下治理当地的马其顿驻军,最后统一了印度,成为了帝王。

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君主就是孔雀王的孙子阿育王。阿育王原本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君,后来一朝醒悟而成为佛教的庇护者和传教者。他兴建了大量的佛寺,派人到世界各地去传教,将佛的教义宣传到了锡兰、缅甸、波斯、埃及和希腊等地。玄奘在印度各地巡礼,发现有不少佛寺和佛像就是在阿育王的那个时代建造的。

不过印度在阿育王死后就又回到了复杂的分裂局面,经过五六百年后,才又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即笈多王朝,这一时期可说是印度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佛教却在这时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再次兴起。所以玄奘到印度时,印度佛教已经是一片衰败的景象。

五世纪后期,笈多王朝为哒人所灭。六世纪时北印度的超日王赶走哒人,并逐渐臣服了中、东、北三印度的许多小国,创立了乌苌王朝。玄奘到印度取经时,正是乌苌王朝戒日王执政时期。戒日王曾用五年时间,征服了除南印度外的大部分地区,国势强盛。

至于宗教方面,当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衰微了几个世纪,用胡适的话来形容,就是已经到了“末期的烦琐哲学与咒术宗教”的地步,有些地方甚至已经不再信仰佛教。

虽然那里的佛教衰微,但令玄奘感到欣慰的是,信仰佛教的国王及臣民还是保有高度的热忱的。戒日王以护教者之姿态,使佛教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短暂复兴,当然这也离不开玄奘的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