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日(3.17)谕命李鸿章先行统兵入陕,扫除入陕之回。
三月廿四日(4.24)李起程赴襄阳。四月初十(5,10)抵达。
四月廿四日(5.24)自襄阳起程,五月初八抵洛阳。五月十六日(6.14)驰抵潼关暂驻。
五月廿五日(6.23)命曾国藩前赴天津查办教案事件。
六月初六日(7.4)曾由保定赴天津办案。初十日抵津,晓谕士民,严戒滋事。
六月十二日(7.10)李鸿章自潼关启行,廿七日抵西安。
六月廿八日(7.26)以曾国藩病重派毛昶熙往津,并命苏抚丁日昌赴津,会办教案。法国兵船到津,着李鸿章移缓就急,酌带郭松林等军,克日驰赴近畿驻扎。
七月初五日(8.1)李上“遵旨带军赴直折”,称已传知郭松林、周传盛等克日分别启程。初七日,李先带亲军八营由西安进发。十一日抵潼关。十四日渡黄河,拟由晋省取道井径人直。
七月廿五日(8.21)李函丁日昌,谓津案结后,自强之策,大沽海口南北炮台及北塘等处应驻重兵,长江以炮台为经,轮船为纬。但保津畿长江自固根本,外人必不敢轻视。
七月廿六日(8.22)两江总督马新贻为张文祥所刺,翌日卒,年五十。
八月初三日(8.29)上谕直隶总督着李鸿章调补。同日,调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以李鸿章为湖广总督。
八月初七日(9.2)李鸿章行抵正定,十二日,行抵保定。十四日函曾国藩云:“鸿章冒暑远行,莅省后委顿异常,不得不略为休息。兼以初政即犯众恶,嗣后诸难设施。尊处能将凶犯议抵,依限议结。计鸿章到津接替,此外未了各事,必为一力担承。”深懂为官之道。
八月廿五日(9.20)李抵天津。九月初六日(9.30)曾国藩交卸直隶总督关防印信与李鸿章。
十月十二日(11.4)李鸿章接办天津机器局。
十月廿日(11.12)清廷准工部尚书毛昶熙所奏,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着归直隶总督经管,颁给钦差大臣关防,每年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扎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天津如遇要件,亦不拘封河回省之制。
闰十月十六日(12.8)李鸿章在天津启用钦差大臣关防,接办洋务。
同治十年(1871),辛未,四十九岁。
四月初一日(5.19)李鸿章函告曾国藩,商留操江轮(江南制造局第二号轮船,同治八年四月竣工)驻巡北洋,开派幼童出洋事宜。
五月初五日(6.22)李致函王凯泰,谓中士不能自强,处处皆我敌国,又何东西之分?天津建筑新城,顷始勘定在西沽、丁字沽之间。
五月初九日(6.26)李鸿章、曾国藩联名致函总署,宜选聪颖子弟赴美肄业,以收自强久大之效。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肄习十五年后挨次回华,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正可及时报效。
五月廿二日(7.9)李奉上谕,派为全权大臣,办理日本通商条约事务,并派应宝时、陈钦随同帮办。
五月廿三日(7.10)李鸿章函复丁日昌云:“吾弟才识心力什倍庸众,岂终为山中人哉!此等毁誉(王家璧于同治九年上奏诋毁丁媚外,谓丁有鬼奴之称),不过缘非科目翰林而起,今世乏才,岂乏翰林科目耶!”
七月初八日(8.23)李与日本使臣大藏卿伊、达宗城等议定中日通商条款。日使坚执仿照西约一体均占,李鸿章、应宝时、陈钦等多番论辩,力拒其人内地通商之请,颇见交涉之技巧。廿九日(9.13)李与伊达将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在天津画押铃印。
十月十一日(11.23)李鸿章饬凌焕集隶南洋通商成案,明年春夏间斋回天津,添入北洋各案,以为今后办理洋务参考之助。
同治十一年(1872),壬申,五十岁。
二月初四日(3.12)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以中风卒于金陵,年六十二。朝廷追赠太傅,予溢文正。子纪泽承袭侯爵。命何璟署两江总督。
三月廿九日(5.6)日使外务大臣柳原前光抵天津,要求改订上年条约。李鸿章避不接见,饬令陈钦等先与日使往复辩驳。
四月初八日(5.14)李函复黄彭年云:“日本议约甫定,忽又派人来津商改,狡黯可恶。……该国上下一心,皈依西土,机器、枪炮、战舰、铁路,事事取法英美,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积弱至此,而强邻日逼,我将何术以处之?有昆山王学博,于吴乱时避地香港,陷身异域,辑《筹海刍言》一册,因人转呈,抄奉台览,可作奇书观也。”初九日,接见日使柳原,拒改约之请。
五月十五日(6.20)上奏,称:制造轮船,不应裁撤。中国自强之道,在乎师西人之所能,夺其所恃。并论宜用西法开采煤铁,以开利源,兼可养船练兵。
六月十一日(7.16)授李鸿章为武英殿大学士,仍留直督任。
七月初九日(8.12)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由陈兰彬、容闳率领,自上海启行。
九月十一日(10.12)李函丁日昌云:“仆每恨今世学人,侈诩著述,毫无实济,误尽苍生。又自恨久霸尘网,招不学之诮,未免矫往过正。来示谓天下大局日难一日,人才风尚日坏一日,二语实已勘破机关。……电线由海至沪,似将盛行。中土若竟改驿递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闻此议者鲜不咋舌。吾谓百数十年后,舍是莫由。公其深思之。”
九月十五日(10.16)同治帝大婚,立阿鲁特氏(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为后。“时备办大婚,费已千万。”
十一月廿三日(12.23)李鸿章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分运江、浙漕粮,以利国计民生。
十二月十六日(1873.1.14)轮船招商局成立。
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五十一岁。
正月廿六日(2.23)同治帝亲政。
二月初六日(3.4)李赴天津筹办日本换约事宜。
四月初四日(4.30)李在天津与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柳原前光等互换中日修好条规通商章程。
五月十四日(6.8)函两江总督李宗羲,谓台湾生番一案,尤觉离奇,日人力小谋大,可为切近之患。
六月初三日(6.27)六弟昭庆死于天津。
六月初五日(6.29)日使副岛种臣、俄使倭良嘎里、美使镂斐迪、英使威妥玛、法使热福理、荷使费果荪,入紫光阁觐见同治帝,行五鞠躬礼,并呈递国书(公使请觐一事,议论已久,台谏纷纷陈奏,强令行中国跪拜之礼。鸿章奉旨交议,认为拒而不见,似于情未洽;纠以跪拜,又似所见不广。第取其敬有余,当恕其礼不足。惟其议立条规,俾相遵守,各使之来,许一见,毋再见;许一时同见,毋单班求见,当可杜其觊觎。至是依鸿章之议。然帝以首开“不跪之臣”之例,颇为抑郁)。
六月十五日(7.9)李函总署,日本觊觎朝鲜有年,如侵高丽则为辽京根本之忧。
九月廿三日(11.12)左宗棠克肃州,平定关内回民起事。
九月廿八日(11.17)为颐养太后,上谕重修圆明园,着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李为此慨叹。在十一月初九致陕抚邵亨豫信中称:“四方甫定,而土木游观之工,纷然井举。民力几何,徒增忧喟!”
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五十二岁。
正月廿八日(3.16)函复两江总督李宗羲,谓不变兵制,继今以往,营伍竟无用处,内府供亿征求,愈出愈多,实深惴惧。
二月十八日(4.4)日本任西乡从道为陆军中将,合湾生番地事务总督,准备犯台。
三月廿三日(5.7)日军在台湾南部瑯乔(恒春)上岸。
四月十四日(5.29)命船政大臣沈葆桢巡视台湾,兼办各国通商事务。李鸿章于十八日函沈云:“……洋人电报谓日本兵已有二千人在台湾东南登陆,起造土垒炮台,按兵不动,谅非虚诳。而子和(李鹤年)前辈既无奏报,总署两接来函,视若淡漠。夏小陶竟有彼自寻衅番界势难禁止之语。生番亦中国百姓,初难禁止,则后将占踞逼处,如俄之黑龙江东界、日之虾夷,骎骎焉大肆蚕食,其若之何!日本自九年遣使来津求约,厥后岁辄一至。弟与周旋最久。其人外貌峋峋恭谨,性情狙诈深险,变幻百端,与西洋人迥异……彼既兴师登岸,其办法亦不外谕以情理、示以兵威二语。”
六月十一日(7.24)李延见日使柳原前光责侵台之事。
七月廿一日(9,1)日全权大使内务卿大久保利通抵天津,得知李鸿章处口吻无丝毫松劲语气,遂不见李,而于廿五日进京与总署直接谈判。
九月廿二日(10.31)中日台湾事件专约签字,中国承认日本出民为保民义举,赔款五十万两。李鸿章于廿日致沈葆桢函称:“……今乃以抚恤代兵费,未免稍损国体,渐长寇志。……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策。勿如总署所云,有事则急图补救,事过则仍事嬉娱耳。”是月,李筹开磁州铁矿。天津新城建成。
十月廿五日(12.3)日军撤出台湾。
十一月初二日(12.12)李奏筹海防:1.选汰陆军,改为洋枪炮队,改练洋操;2.添购机器,仿造枪炮水雷;3.定造铁甲船,裁撤艇船;4.暂弃新疆,严守边界,以停撤之饷匀作海防用,并拨海防洋税,兴利开矿。暂弛婴粟之禁,加重洋药税厘;5.变通考试,另外洋务进取一格,海防省份设立洋学局,分为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数门。6.中外一心,坚持必办洋务,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才渐进。同日,李附片复奏十月廿八日文祥折,谓日本志不在小,为中国永远大患,铁甲船、水炮台船等项应速筹,并请派公使驻日,相机控制。
十一月初十日(12.18)帝以天花,命内外陈奏事件由皇太后披览裁定。
十二月初二日(1875.1.9)李被授文华殿大学士,文祥为武英殿大学士,宝鋆为体仁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居大学士之首。李以汉人而居首席阁揆,前所未见)。
十二月初五日(1.12)同治帝崩于养心殿东暖阁。“奉两宫皇太后懿旨,立醇亲王奕缳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时嗣皇帝年甫四龄,即由醇邸移居禁中,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光绪元年,仍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1875),乙亥,五十三岁。
正月廿日(2.25)光绪帝行登极礼于太和殿。
四月廿六日(5.30)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同日诏授沈葆桢为两江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事宜。
五月初七日(6.10)命前江苏巡抚丁日昌赴天津帮同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
七月十九日(8.19)李函沈葆桢,海上水师成军,无钱无人无船,从何措手。部拨四百万有名无实。
八月廿七日(9.26)命丁日昌督理福建船政事宜。
十月廿二日(11.19)盛宣怀来津谒李,建议湖北广济官山煤矿应请官为筹本督办。
十二月十九日(1876.1.15)调李瀚章为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由鄂抚翁同爵兼署。同日,李鸿章、翁同爵奏派直隶候用道盛宣怀试办湖北广济兴国煤铁矿。
光绪二年(1876),丙子,五十四岁。
二月初二日(2.26)日韩订立《江华条约》,日认韩为自主国,韩允日本通商。
二月初七日(3.2)因左宗棠拟借洋款一千万以充西征饷需,沈葆桢复奏,借洋债耗息过多,海关部库均受其害,应于各省关移缓就急。诏命左宗棠筹画具奏。
三月初一日(3.26)以西饷急迫,命户部于库存四成洋税项下拨给二百万两,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拨解三百万两,并准左宗棠借洋款五百万两,以足千万之数,李鸿章对朝廷此举,极不谓然。
三月廿六日(4.20)上奏言:外交之道与自固之谋相为表里。应及时联络德国,师彼长技。已派卞长胜等七人随德国都司李迈协于三月廿一日搭轮赴德国武学院学习。
六月初八日(7.28)命李为全权大臣,即赴烟台与英使威妥玛会商滇案。
七月廿六日(9.13)中英《烟台条约》签字,共三端:“一、昭雪滇案,赔款二十万两,遣使谢罪。另议滇缅贸易细则。二、双方官员往来会定礼节条款,各口审断交涉案件须依国籍而定,被告何国之人,即赴何国官员处控告。三、增开芜湖、宜昌、温州、北海四口通商。将来轮船能到之时,重庆亦开为商埠。
八月七日(924)李鸿章复曾国荃书,称滇案和局既成而己心力已竭。
九月十四日(10.30)函复刘秉璋,言不谈洋务则无术以支持天下,海防百年可不用,一日不可无备。
十月初,二艘购自英国的二十六点五吨炮船抵津。李命名为龙骧、虎威。
十一月十八日(1877.1.2)盛宣怀等奉沈葆桢之命与美商旗昌公司议定将该公司轮船、码头、栈房并归招商局,共价二百二十二万两。
十一月廿九日(1.13)与沈葆桢会奏,选派李风苞、日意格为华、洋监督,督率闽厂学生三十名于明年正月赴英、法学习驾驶、制造,以裨海防自强之基。
光绪三年(1877),丁丑,五十五岁。
二月末,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自英致函李鸿章,论英国富强之业,实基于交通、铁路、电报、煤矿等,关系民生军计至为重大,殷望李以先知先觉自任,采择上陈,以裨国家。
三月廿一日(5.3)函告丁日昌,俄、土开衅,欧战方始,日本萨马之乱尚无了期,乘此东西洋多事,无暇旁顾,中土厉兵练甲,事有可为。廿六日(5.9)复郭嵩焘书,论修约、设领事、烟台约批准、禁烟、翻译人才诸事。
五月十九日(6.29)函告刘秉璋,天津试设电报成功。“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廿一日致丁日昌函,亦言及电线之事:“立刻往复通信,询属奇捷。”
六月初一日(7.11)复郭嵩焘书,论自强诸务推行之困难。
七月初二日(8.10)左宗棠奏,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新疆宜设行省,改郡县,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七月十四日(8.22)上奏试办张家口外科尔沁铅矿。
九月初一日(10.7)函总署,请用伍廷芳襄办交涉,翻译西律。初三日复吴赞诚书,论“水师人才,浅薄如此。雨生日催购铁甲,有船无人,将焉所恃,可为太息”!
是年,子经迈生。
光绪四年(1878),戊寅,五十六岁。
正月廿六日(2.27)以郭嵩焘兼充法使,李致书慰勉,并赞马建忠“志趣尚好,人亦聪明,……可备就近驱策”,且论人才风气之固结不解,积重难返,乃由于崇尚时文小楷误之。
五月廿九日(6.29)上奏在省城建候审公所以收管被告、证人(清代诉讼制度殊欠妥善。尸亲、人证远道跋涉,无人承保,有久押拖毙之虞。李奏所设候审公所,相当于现制之看守所。唯并及于证人,仍不合理,然在当时则已属矜恤之仁政矣)。
六月初,在大沽口勘验购自英国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四炮船。
八月廿五日(9.21)致函总署,复陈华泽信局事,拟先办京城、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
十二月廿三日(1879.1.5)致任道镕书,谓伤停捐例,为近日第一仁政。
光绪五年(1879),己卯,五十七岁。
三月初八日(3.30)日本灭琉球,执其王尚泰以归,改置冲绳县。
四月初八日(5.28)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抵津,访晤李鸿章。
七月初六日(8.23)李夫人病,中医束手,延英医诊治,旋愈。以是倾服西医,聘为家庭医师。
七月初九日(8.26)致书朝鲜前相国李裕元,劝以密修武备,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备御俄国。
八月十六日(10.1)出使俄国钦差大臣署盛京将军、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签订返还伊犁条约十八条(该约使中国丧失伊犁以西以南帖克斯河流域一带沃地,使伊犁成一孤城,赔偿占领费五百万卢布,折合银二百八十万两,又界以通商,增设领事之权。签约后,崇厚不俟朝令,擅自回国复命。朝议大哗)。
九月初五日(10.19)复曾纪泽书,论琉球、购船、领事裁判诸事。
十月初六日(11.19)往大沽验收续购自英国之四艘炮船,照沈葆桢所拟船名,称为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委派留英回国的刘步蟾等四人管驾。
十月廿八日(12.11)奏报筹购快船、铁甲船,并延洋将教练。
十一月六日(12.18)两江总督沈葆桢卒。遗疏人,追赠太子太保,予溢文肃。十五日(12.27)以刘坤一为两江总督,兼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十二月廿六日(1880.2.6)英、法、美、德各国公使抗议拿问崇厚。
光绪六年(1880),庚辰,五十八岁。
正月初三日(2.12)以廷臣会奏另遣使赴俄,将崇厚所定约章违训越权之宽碍原委,与俄君臣详细剖辨,旨命大理寺少卿曾纪泽兼充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将原议章程再行商办,以期妥协。廿一日(3.1)密谕李鸿章统筹营口烟台海防,彭玉麟、李成谋整顿长江水师,左宗棠筹划新疆防务,刘坤一、何璟、张树声等布置苏、浙、闽、粤海防,曾国蒗等筹备内外蒙古及东三省边防。
正月廿三(3.3)崇厚以增减制书罪定斩监候。俄使向总署严词诘问,声称将下旗返国。
二月十九日(3.29)奏请先购铁甲船二只,以备战守。
三月廿日(4.28)复黎兆堂书,拟设水师学堂,盼饬严复赴津充任教习。
四月十一日(5.19)函总署,请宽减崇厚罪名,以固邦交。
五月初八日(6.15)左宗棠抵哈密,饬各军戒备俄国。廿日(6.27)曾纪泽电总署,祈戒边师勿与俄挑衅。
六月初五日(7.11)从李鸿章奏,另向英国订造铁甲船二只。
六月廿四日(7.30)曾纪泽抵俄都圣彼得堡,邵友濂、刘麒祥、马格里、日意格等偕行。
八月十二日(9.16)鸿章奏,请设南北洋电报。十四日旨命李鸿章筹办,明年五月兴工,十月底成。
九月,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
九月廿二日(10.25)李传见朝鲜赍奏官卞元圭,笔谈良久,劝朝鲜与西洋通商,以杜俄、日阴谋,并议定朝鲜选派弃兵来津学习机器操练章程。
十一月初二日(12.3)刘铭传奏请借洋债试办铁路,与本年议修之电线相辅而行,于漕运用兵均有利,可合十八省为一气。
十一月廿六日(12.27)李奏派丁汝昌、葛雷森(洋员)督同管驾林泰曾、章师敦、郭世昌及弁兵、舵手、水手等二百余名赴英验收新购超勇、杨威两快船,驾驶回华。
十二月初一日(12.31)李奏请依刘铭传议,建筑铁路,大利约有九端。但借洋债宜与明立禁约,不得干预吾事,不准洋人附股,不准指定关税归偿,并主张开山西泽潞一带煤铁矿,俾与铁路相济为功。
十二月廿二日(1881.1.21)复王闿运事,论变法之必要。书中有云:“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国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
十二月廿九日(1.28)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署大臣沈桂芬卒(沈与李鸿藻为中枢两大势力,且代表南北之争,沈对李鸿章颇予支持。沈卒后李鸿藻势大增,李鸿章处境日益艰难)。
是月,三弟鹤章卒。
光绪七年(1881),辛己,五十九岁。
正月廿六日(2.24)曾纪泽与俄国改定《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南路帕克斯河流域地,删去西安、汉口通商,废松花江行船,赔款九百万卢布,天山南北路俄商贸易改为暂不纳税。
三月初十日(4.8)慈安皇太后崩,年四十五。溢曰孝贞。
五月十二日(6.8)总署不纳李鸿章之意见,以留美学生洋化甚深,言语激烈,予以召回。
五月十三日(6.9)直隶开平至胥各庄轻便铁路通车。此路实为中国人自造铁路之嚆矢。
七月十七日(8.11)山东新购蚊船(小炮艇)二艘抵大沽口,命名为镇中、镇边,派李永升、叶祖侄为管带。
八月十七日(10.9)函李凤苞,第一、二舰分别定名定远、镇远。北洋水师总埠、船坞均当在旅顺口建置。
十月十日(12.1)上海、天津电线成,设电报局于天津。
十月十一日,奏保丁汝昌堪任水师提督,统领北洋水师。同日,奏报续选派闽厂学生十名出洋肄业,以储人才。
十月廿一日(12.2)法使宝海自沪过津,渴晤李鸿章,声言法无并吞越南之志。李正告法使,法如欲吞并越南,中国断不能置之不问。
十二月六日(1882.1.25)李授意粤督张树声派招商局道员唐廷庚赴越南调查法军军情。
光绪八年(1882),壬午,六十岁。
正月初五(2.22)李六十寿辰。辞谢保定吏绅之祝寿。
三月初六日(4.23)奏报在上海试办机器织布。
三月初七日以母于三月初二日病故,上“驰报丁忧折”。
三月初八日法将李威利攻占越南河内。
三月廿四日(5.11)准李鸿章开缺,仍俟穿孝百日后驻扎天津,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廿九日,军机大臣署户部尚书王文韶遵旨抵天津慰勉李鸿章,勿再固请终制。
四月十四日(5.30)李自天津启程奔丧。廿六日(6.11)迎扶母柩回籍。
六月初九日(7.23)朝鲜京城兵变(壬午事变)。十九日(8.2)以韩乱危急,谕催李鸿章即行回津。
七月初二日(8.15)复侍读学士孙铿鸣书,谢其唁慰,并论西学必有实用,要自语言文字入手。
七月初七日(8.20)水师提督吴长庆率淮军六营自登州乘轮船抵朝鲜南阳,丁汝昌、张謇、袁世凯同行。十三日(8.26)吴、丁等诱执大院君李应,以兵船送往天津。十六日,吴调兵剿捕朝鲜乱党,擒获一百七十余人,戮其魁首十人。
七月廿三日(9.5)李鸿章抵天津,廿七日接署通商大臣篆务。
八月,长子经方、侄经畲(瀚章之长子)均中举,次子经述告罢。
十月十七日(11.27)李派马建忠与法使宝海商订越事办法三条:中国将滇、桂兵退回;通商事件;中法分巡红河南北。
光绪九年(1883),癸未,六十一岁。
正月廿日(2.27)奏复使德大臣李凤苞被参各款不实,使才不必专于科目中求之。
正月廿九日(3.8)函总署,得马建忠自沪来电,知法国和议有变,宜速命滇粤严备。
三月廿二日(4.28)袁保龄致李鸿藻书,推荐刘铭传可统保越之师,并论李鸿章志力宏阔,近更以亲贤远佞为务,用舍均颇精当。
三月廿五日(5.1)以法、越事急,旨命李鸿章遵秉金革毋避之古训,迅往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所有广东、广西、云南防军均归节制。
四月七日(5.13)从李鸿章之奏,命暂驻上海,统筹全局,审度机宜,再定进心。
四月十三日(5.19)黑旗军刘永福败法军于河内附近,法将李威利战死。
五月二日(6.6)诏命李鸿章仍回北洋大臣署任。
六月初十日(7.13)诏命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署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六月十四日(7.17)奏请展接天津至通州电线。廿二日(7.25)函总署,铁舰、铁道乃真实声威,祈主持大计。
七月廿三日(8.25)法迫越订立顺化条约,越成为法之保护国。
九月廿六日(10.26)函总署,照会各国迹近张皇,实无裨助。中国目下实力不足,难以推翻本年七月法越新约。后总署未采李议,仍照会各国,声明保护越南藩属之意。
十二月十九日(1884.1.16)奏报光绪元年七月至六年底北洋海防经费收支款目。共收银四百八十二万余两,共支银三百七十一万余两。
光绪十年(1884),甲申,六十二岁。
二月十三日(3.10)复总署函,请设海军部。
三月十三日(4.8)军机大臣全班尽撤,诏旨改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孙毓汶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十四日,旨命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会同醇亲王商办。俟皇帝亲政后,再降谕旨。十七日,庆郡王奕劻受命管理总署。十八日,增派刑部侍郎许庚身在军机处学习行走。
四月四日(4.28)奏报驻朝吴长庆军撤回三营,仍留三营,令记名提督吴兆有统带,同知袁世凯总理营务处。
四月十日(5.4)翰林院编修梁鼎芬劾李鸿章有六可杀之罪。朝廷以其莠言乱政将梁革职。
闰五月初一日(6.23)法军强行向谅山前进,驻守观音桥之广西提督王德榜部却之,败法军。
闰五月初四日(6.26)诏谕前直隶提督刘铭传,着赏给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
闰五月廿四日(7.16)李函复许庚身,论越事宜速设法结束。廿七日,诏授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大臣,驰赴上海与法使办理详细条约。
六月初六日(7.27)李复张荫桓书,论和局翻一回,更坏一回。同日,复周家楣函,谓当轴摇惑,前所罕见,朝令夕改,洋务愈益难办。
六月十五日(8.5)法舰攻陷基隆炮台。十六日,刘铭传及总兵曹志忠等督军击退基隆登岸之法军。
六月廿九日(8.19)法署使谢满禄向总署政最后通牒,要求八千万法郎,十年交清,限二日答复。
七月初三日(8.23)法水师提督孤拔突击福州师船,沉扬武等七舰,轰船厂,张佩纶败走。
七月初六日(8.26)清廷下诏与法国宣战。十九日(9.8)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州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漕运总督杨昌浚协办军务。
九月二日(10.20)孤拔宣布,三日后封锁台湾。
九月六日(10.24)电旨命南北洋兵舰赴援台湾。
十月二日(11.19)新疆设省,以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为布政使,定乌鲁木齐为省治。
十月十七日(12.4)朝鲜京城兵变(甲申之乱)。
十九日,袁世凯、吴兆有率兵(会同朝鲜左右两营)攻入王宫,击退日军。
十月廿三日(12.10)李电告总署,韩乱烈于越南,请将援台之船舰改驶朝鲜,以遏日谋。廿四日,命李鸿章、吴大澂规划韩事。廿八日(12.15)密谕李鸿章,韩事以定乱为主,切勿与日人生衅。
十一月廿四日(1885.1.9)日韩定立京城条约,朝鲜允谢罪赔款。
十二月十四日(1.29)英船威利号受雇运兵聂士成部八百七十人及军械、饷银到台湾卑南上岸。
十二月廿九日(2.13)法军攻陷谅山。
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六十三岁。
正月初九日(2.23)法军陷镇南关。十一日,苏元春收复镇南关。
正月廿五日(3.11)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使商议朝鲜事宜。
二月十三日(3.29)冯子材、苏元春大败法军,克复谅山。
二月十八日(4.3)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天津会议朝鲜问题。
二月十九日(4.4)金登干在巴黎与法代表毕乐签订中法和平条约。
三月初四日(4.18)李与伊藤订立中日天津条约。
四月廿七日(6.9)李与法使巴德纳在天津订立中法新约十款。
五月初五日(6.17)李上奏在天津创设武备学堂,造就陆营将弃。
五月九日(6.21)慈禧下令勘修三海工程。
七月廿七日(9.5)左宗棠病卒于福州,年七十四。朝廷追赠以太傅,予溢文襄。
七月廿八日,李函总署,请派袁世凯为驻朝鲜通商委员。
九月五日(10.12)设海军事务衙门,命醇亲王奕劻总理海军事务,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命庆郡王奕劻及李鸿章会同办理,汉军都统善庆、兵部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先从北详精理水师一支,由李鸿章专司其事。同日,设台湾行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是月,次子经述江南乡试告捷。
十月十日(11.16)李与署船政大臣裴荫森等,奏报续派闽厂学生第三批出洋肄业。次日,李往大沽口复勘新近抵华之定远、镇远、济远三舰。
十二月十六日(1886.1.20)上奏以杨宗濂总理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六十四岁。
正月十二日(2.15)函总署,日本以伊藤博文为内阁总理,求派袁世凯赴东京商和局,似可藉释前嫌,有裨大局。
春,弟蕴章卒于合肥,年五十八。
四月十五日(5.18)醇亲王奕儇、李鸿章、善庆、李莲英等自大沽赴旅顺巡察海防。是月,建博文书院于天津,招学生习洋文。
五月廿四日(6.25)函海署,船款内暂解三十万两转交内廷承修三海工程,可遵办,但请严催粤海关解还或另指他处有着之款拨付。
六月十五日(7.16)函海署,认朱一新议停学生出洋肄业为书生妄读,陋儒之见。同日,函请醇亲王大力主持海军并谢抄示航海吟草诗。
六月十八日(7.19)以帝(受帝师翁同琳之劝)及醇亲王恳求,太后旨允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七月初五(8.4)总署初次正式宴请各国驻华公使。(此举系出李鸿章之建议。)
十一月十八日(12.13)醇亲王函李鸿章,为筹南海工费,拟以创建京师水操学堂为名,商借七八十万。李复以可试商借洋款,以北洋需款为词。
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六十五岁。
正月十日(2.2)函海署商议威海卫、大连湾设防扎兵事宜。
正月十五日(2.7)光绪帝亲政礼成,太后训政。
三月廿日(4.13)刘铭传奏请借商款开办台湾省南北铁路。四月十日(5.2)准奏。
闰四月廿八日(6.9)李奏,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请准咨送总理衙门,一体乡试。
五月廿日(7.10)慈禧谕醇亲王,以光绪大婚用筹四百万(实为敛款修园之借口),户部与外省各半,拨交大婚礼仪处,派李莲英总司一切传办事件。
八月廿三日(10.9)福州至台湾沪尾水底电线成。
十月末,新购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快船及鱼雷大快艇一只抵厦门,水师提督丁汝昌前往会同洋员琅威理验收。
十二月初五日(1888.1.17)密奏黑龙江漠河金厂官督商办章程。
冬,都中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
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六十六岁。
二月初一(3.13)清廷宣示兴建颐和园颐养太后。
二月廿日(4.1)致函赫德,新译格致蒙书十六种已依嘱作序,印成并望多寄,当广为流传。
三月廿五日(5.5)启程出巡渤海,验收致远等新船。
四月廿日(5.30)因巡海积受风寒,从本日起卧病经旬,延用西医诊治始愈。是月,周馥与海军统领丁汝昌、记名总兵林泰曾、候补道罗丰禄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
五月初五日(6.14)函洪钧,谓俾斯麦在中华必为清流所攻,近代中国道理太多,不如泰西简易,询为确论。八日,以德帝威廉一世死,致函德领事樊德唁慰。
六月七日(7.15)函醇亲王,拟妥海军章程底稿,嘱周馥面禀,祈加裁核。
八月,海军衙门奏定官制,设提督一、总兵二、副将五、参将四、游击九、都司二十七、守备六十、干总六十五、把总九十九、经制外委四十三。
九月五日(10.9)津沽铁路告成,李前往查验,直抵唐山,并履勘唐山煤矿。九日,函醇亲王,请准津沽铁路公司接办津通铁路。
十月五日(11.8)太后旨立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原任侍郎长叙之二女他他拉氏封为瑾殡与珍嫔。
十月十二日(11.15)李以女菊耦妻张佩纶。
十一月六日(12.8)李以火轮车进呈太后,供紫光阁铁路之用。十四日(12.14)函醇亲王,万寿山工程集款,函商南方各省财力较佳之督抚,揣度可集足二百万之数。十五日,以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曾为左翼总兵(管带镇远舰),刘步蟾为右翼总兵(管带定远舰),北洋舰队成立。廿一日(1223)电告醇邸,万寿山工款各省共认二百六十万。
十二月十九日(1889.1.20)郑州黄河决口合龙。李于翌年正月十五日致洪钧函日:“郑工合龙,大局之幸。……清卿(吴大激)创用塞门德土(水泥)作坝,……大为得力。洋法每试,辄有奇验,惜中国限于旧法,不能全体竟用耳。”
十二月廿二日(1.23)函醇亲王,议驳体仁阁大学士恩承,吏部尚书徐桐函阻铁路。廿八日,再次致函醇亲王,议驳京僚谏阻铁路各奏。函谓:总之,铁路实为今日时势富强大计,岂可因局外浮议而摇之。天下办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贱眼,最足误事。鸿章老而报国之日短,所愿当路君子洞悉真情,勿徒务虚名,大局幸甚!
光绪十五年(1889),已丑,六十七岁。
元月廿一日(2.20)奏请以邓世昌、方伯谦等补署北洋海军新设要缺。
元月廿七日(2.26)光绪帝大婚礼成。
二月三日(3.4)帝亲政,宣诏颁行天下。廿八日(3.29)帝奉太后驻跸西苑。
三月五日(4.2)张之洞奏请缓造津通铁路,改筑芦汉铁路,以实通腹地。
四月廿日(5.19)函醇亲王,详陈创修铁路本末,兼议兴修芦汉铁路。函末云:鸿章生平只知实心办事,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祸福得失置之度外。惟以深受两朝知遇,每欲为国家建万年不拔之基。近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者,惟殿下能喻其诚。
四月廿七日(5.26)张荫桓奏请定长方式黄色龙为国旗。
九月八日(10.2)中俄接通电线条款,由李鸿章与俄使库满在天津签定草约。
十月十八日(10.10)李电劝张之洞试办大冶铁矿,提倡化学矿学堂。
十月廿四日(11.16)复珲春副都统恩泽函,论东北边务各事。
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六十八岁。
正月廿一日(2.20)李上奏,袁世凯驻韩三年期满,实心住事,操纵得宜,且血性忠诚,才识英敏,请以道员尽先备用,并赏加二品衔。
闰二月廿三日(4.12)户部右侍郎曾纪泽卒于北京,年五十二。李挽词云:执别一旬,何意遂成千载隔;抗棱四裔,此才方识九州难。
四月,北洋设水师学堂于刘公岛,招学生三十六名。
五月上旬,五弟凤章卒。
七月二日(8.17)为筹水灾工抚等款项,李鸿章上奏请推广赈捐。
九月十四日(10.27)御史吴兆泰奏请停止颐和园工程,诏命交部严加议处。
十月二日(11.13)两江总督曾国荃卒,年六十七。朝廷追赠太傅,予谥忠襄。命刘坤一继任。
十一月廿一日(1891.1.1)醇亲王薨,年五十一。子载澧袭爵。
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六十九岁。
三月十三日(4.21)诏命李鸿章督办关东铁路。
三月十七日,函告总署,据同文馆教习丁韪良之函,博来尔痛诋华人,如害黄病,新闻纸传播各国,诚宜拒其使华,方与万国公法相合。
三月廿一日(4.29)范当世抵津为李鸿章之子经迈、经进教读。
四月十六日(5.23)李率水陆营务处直隶桌司周馥、津海关刘汝翼等,由大沽乘轮出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南洋统领总兵郭宝昌率舰随同赴旅顺,海军第二次校阅开始。
六月十三日(7.18)郭嵩焘病卒,年七十四。
七月廿二日(8.26)奏报威海卫之刘公岛添建水师学堂始未及经费概算。廿五日致函总署,自来火(火柴)应由华商局自制,以敌洋产而保利源。已准津商吴崇仁创设公司,此系中国自主之政,请复德使不必干预。
八月二日(9.4)旨命庆郡王奕劻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定安、刘绅一帮办海军事务。
十一月一日(12.1)同文馆教习受命自本日起为光绪讲洋文。
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七十岁。
正月初五,李七十寿辰。慈禧赐以“调鼎凝厘”匾额、“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对联。光绪赐以“钧衡笃佑”匾额,“奎卤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勋力富文年”对联。
正月初六日,幼子经进卒。十三日,《翁同翕日记》云:“闻合肥相国之幼子(颂阁之婿,今年十五,极聪慧)于初六日病卒,三日病耳。相国初五日寿,将吏云集,致祝之物,争奇竞异,亦已泰矣。倚伏之理可畏哉!相国笃信洋医,此亦为其所误。”
正月廿六日(2.24)致电盛宣怀,嘱派员勘估肃州至乌鲁木齐电线。
六月初十日(7.3)继配赵夫人卒于天津,年五十五。
七月十八日(9.8)奏报订定中俄边界连接陆路电线条约。
七月廿三日(9.13)从李鸿章奏,增定窃毁电报杆、线罪。
十一月五日(12.23)李奏拟设新疆省城至喀什噶尔电线。
十二月二日(1893.1.19)以后甲太后六旬万寿,特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大学士张之万等,总办庆典事宜。
光绪十九年(1893),癸己,七十一岁。
二月廿日(4.6)以韩东学党诉请韩王尽逐洋人,李鸿章应袁世凯之请,电调靖远、来远两快船驶赴仁川弹压,并电告总署。
三月廿日(5.5)致总署、庆邸电,户部商借铁路经费二百万以应庆典急需,致支绌异常,难再分借鄂督。
三月廿七日(5.12)电告袁世凯,伊藤博文不致嗾韩匪起事,希与驻韩日使大石商办禁粮索赔案。
四月四日(5.19)韩依袁世凯拟稿与日使大正已议结禁粮案,韩偿日本十一万元。
七月廿一日(9.1)电复袁世凯,韩派总领事驻沪断难准行。
八月十一日(9.20)张佩纶评论时局,谓中国苟安姑息,患更甚于日本之贪,北洋将骄卒怨,合肥已老而左右又无良佐,大局可忧。
九月六日(10.15)复使日大臣汪凤藻函云:“东洋蕞尔小邦而能岁增铁舰,闻所制造专与华局比较,我铁舰行十五海里,彼则行十六海里。定镇大炮口径三十零半生特(厘米),彼松岛等四舰则配三十四特大炮并快放炮,处处俱胜我一筹。现在英订购之头等铁甲船,又是何项新式。盖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故能如此,其国未可量也!”
九月十日(10.19)奏请展设新疆北路电线。同日,上海织布局被焚。
十月廿六日(12.3)李奏派津海关道盛宣怀赴沪会同江海关道聂缉规重整上海织布局。
十一月一日(12.8)天津总医院暨西医学堂成立。
光绪廿年(1894),甲午,七十二岁。
正月廿四日(3.1)薛福成与英外部订立滇缅边界及通商条约二十款。
二月廿二日(3.28)韩新党领袖金玉钧在沪被韩人洪钟宇暗杀。同日,韩人李逸稷在日本谋刺朴泳孝未成,被捕。金、朴暗杀事件均引起日韩不睦,埋下战争引线。
二月廿五日(5.1)奏请分年添购海军各船新式快炮。
三月廿八日(5.3)李鸿章、刘坤一会奏推广上海机器织布局,以扩利源。
四月三日(5.7)自天津起程出洋巡阅海军。廿三日(5.27)还天津。廿五日奏报校阅海军经过,并请添购兵船。奏折中有云:“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而英尤胜。即日本蕞尔小国,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四月三十日(6.3)韩致文袁世凯,以东学教匪大举,请迅即电恳北洋大臣遣军速来代剿。
五月一日(6.4)李饬丁汝昌派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选淮练一千五百名分坐招商轮船赴韩。
五月四日,日外部省照复我驻日公使汪凤藻,否认朝鲜为中国属邦,并声称派兵赴韩护商。
五月七日(6.10)电袁世凯,汉城无事而日独调兵,各使当有公论,我宜处以镇静,若各调兵作声势,徒自扰也。
五月九日,袁世凯电告,与日使大乌圭介约定,双方电阻加兵。李接袁电后,乃停止增兵,日兵则愈至愈多。
五月十二日(6.15)日本阁议,决不撤兵。中国如不允共改韩政,日即独力任之。外相陆奥宗光电告大乌,藉等待调查报告之词,留兵汉城。十四日,陆奥照会汪凤藻,主张会剿韩匪,共商更改韩政,教练韩军。
汪致电李鸿章谓日志在留兵胁议善后,其布置若备大敌,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李则对总署仍表示:“日性浮动,若我再添兵厚集,适启其狡逞之谋,因疑必战,殊非伐谋上计。”
五月十七日(6.20)电叶志超,酌备三千兵赴马山浦,可壮国威,当无战事。
五月十八日,俄使喀西尼向李鸿章表示,俄、韩近邻,断不容日干预韩内政,中日交涉于俄关系甚重。望同心力持。李此后误信俄可相助,决策定计,不无偏误。同日,汪凤藻照会日外相陆奥,拒绝会剿及共革韩政,主双方撤兵。
五月廿二日(6.25)俄使喀西尼通知李鸿章,俄皇已谕驻日俄使转致日廷,与中国商同撤兵,日如不遵办,恐须用压服之法。同日,朝廷密谕李鸿章东事紧急,着即妥筹办法,俄有无觊觎别谋,当审察而勿堕其术中。同日,李电复丁汝昌,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传话勤操严防。同日《翁同翕日记》云:“朝旨屡饬李相添兵,仅以三千勇屯仁川、牙山一带,迟徊不进,嘻,败矣。”
五月廿五日(6.28)袁世凯急电,日添兵三千,照会逼韩认非华属邦。廿六日,李电告袁,劝韩王坚持,韩如畏日认非华属,华必兴师问罪,同日,袁电告李,韩决意不认属,大乌拟照公法作梗例,押送袁出境,为免受辱,拟下旗回国。廿七日李复袁电,勉以‘旧允不先与华开衅,岂能拘送使臣,要坚贞,勿怯退”。同日,李分电丁汝昌、南洋、台湾、闽、粤各督抚,日有水雷船十二只预备出口,并以重兵逼韩认非我属,意甚叵测,希密筹防。
五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论富强四大政,并言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尤患于不知之人多。
六月三日(7.5)袁世凯来电,日逼韩革政,今又添兵五千,决无和意,在此徒困辱,请准赴津佐筹和战,以唐绍仪暂代。
六月七日,俄使喀西尼遣巴参赞来领事告李鸿章,俄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撤兵,未便用兵强勒,韩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与闻。
六月十二日(7.14)日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署,拒绝撤兵,两国如起不测之变,日不任其责。同日,以事机紧迫,密谕李鸿章速筹战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并布置旅顺、大连、威海卫海防。
六月十四日(7.16)李电总署代奏,现派卫汝贵统盛军六千进平壤,马玉昆统毅军二千进义州,并电商盛京将军派左宝贵部四千进平壤会合,援汉城。叶总超部亦商令移扎平壤,兵船往韩海面巡护。同日,以日韩情事已将决裂,朝廷一意主战,严令李鸿章不可意存畏葸,应迅筹进兵,如有贻误事机,惟该大臣是问。
六月十五日(7.17)礼部侍郎志锐奏劾李鸿章与总署大臣因循失机。
六月十八日(7.20)大乌照会韩外署,谓清军久驻,侵损韩之自主,应令退出境外,限三日确复。廿一日,日兵围韩王宫,掳韩王,拥大院君主政,并攻掠中国驻韩总理公署。
六月廿三日(7.25)日舰击沉中国所雇运兵船高升号于丰岛海面,伤济远、广乙两舰,俘运军械之操江炮舰。
六月廿五日,李电总署:“查华日现未宣战,日船大队遽来攻扑我巡护之船,被先开炮,实违公法。……已饬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带铁、快各船驰赴朝鲜洋面,相机迎击。”
六月廿六日,日军攻击成欢,聂士成部与战不利。是日为光绪寿辰,受贺赐宴,演戏于宁寿宫,一如承平之时。
六月廿七日,召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
七月一日(8.1)中日宣战。
七月四日(8.4)电总署,拟令袁世凯仍膺前职,赴平壤办理抚辑事宜,联络官军,协筹粮运。乞代奏。翌日,有旨从之。
七月六日,电勉丁汝昌振刷精神,训励将士放胆出力。
七月七日,英国对中日宣战宣布中立。俄、法、德、美等国亦先后宣布中立。
七月廿日(8.20)李得韩王乞援密电。
七月廿六日,日迫韩订立攻守同盟条约。
七月廿九日,李疏陈北洋海军实力,谓丁汝昌熟悉海军情形,未便更调。同日,李电告在平壤之丰(升阿)、卫、左、兵马各统领速整营规,勿稍扰民。
八月一日(8.31)御史安维峻奏阻购船。
八月三日(9.2)李奏筹款购备新械。
八月十一日(9.10)电旨饬李鸿章查军械局枪械子药用销是否相符,有无窳败不堪应用。
八月十六日(9.15)日军四路进攻平壤,总兵左宝贵力战殉国。日军旋占领平壤,叶志超、卫汝贵等败走,死伤二千余人。平壤所存大小炮四十尊,枪万余枚,乃至文电粮饷,尽委于敌。同日,丁汝昌率定远等八舰自大连到大东沟,护刘盛休军登陆。
八月十八日(9.17)中日海军黄海大战,北洋海军大败于大东沟。济远不战而逃,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致远管带邓世昌等战殁。余舰退旅顺。
八月廿日(9.19)李鸿章上“据实陈奏军情折”,谓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惟有严防渤海,力保沈阳,然后厚集兵力、再图大举。请另简重臣督办奉天军务。
八月廿四日(9.23)从李鸿章之请,命将临阵先逃之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正法。
九月一日(9.29)命奕祈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署,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
九月二日(9.30)诏命宋庆节制前敌各军。
九月七日(10.5)李奏报大东沟战状,请优恤死事惨烈各员。同日,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等三十五翰林,联名参劾李鸿章。
九月廿日(10.18)丁汝昌率舰自旅顺移泊威海卫。
九月廿七日(10.25)日军败宋庆、刘盛休军,占安东九连城。宋退守凤凰城,刘走岫岩。
九月廿九日(10.27)电宋庆,辽阳摩天岭险要,应饬刘世俊进扎。后州皮子窝来日船三十六艘,载兵陆续登岸,有分道内犯之势,旅大均吃紧。同日,电总署,凤凰城电报不通,容择要退设电局。
十月一日(10.29)宋庆弃守凤凰城。
十月五日(11.2)以畿辅大兵云集,派恭亲王督办军务,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庆亲王奕劻帮办军务。翁同翕、李鸿藻、荣禄、长麟,会同商办。七日,恭亲王奕祈访英、美、德、法、俄各使,请调停中日战事,允朝鲜自主与赔偿军费。
十月九日(11.6)日军陷金州,副都统连顺走旅顺,总兵赵怀业部不战而溃。日军旋陷大连湾。军储尽资敌。
十月十日(11.7)慈禧六旬庆典,在宫中受贺。庆典用费达千万两以上,日后京城流传“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之讽刺联。
十月十一日(11.8)李电命丁汝昌速带六船回威海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成败刮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十三日,朝廷电谕李鸿章,速命丁汝昌将旅坞定远、来远两船带出,旅顺援兵仍设法远送。
十月十五日(11.12)旨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国唁俄皇亚历山大三世之丧,并贺新皇尼古拉二世即位。
十月廿日(11.17)驻华美使田贝密报美国总统,谓:“中国以完全无准备状态而卷人战争,乃史无前例。其主要原因为统治者之无知及与人民脱节。……中国政府几乎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中国军队中贪污吃空额营私、盗换公物、扣饷以为常。鸿章之名誉为虚传,彼之左右为寄生虫。鸿章之所以有名者,为鸿章善待外人,注意物质进步而已。鸿章之政治见解,则更寻常无足取。彼允朝鲜与外人结约通商而又称为属邦,即是证明。……至于儿皇帝光绪,则深居禁中,为宦官及妇人所包围,不能生子,健康不好,对中国并无前途。人人誉慈禧为圣明,然以慈禧之主战,即足证明其不聪明,不伟大。人人谓慈禧信任鸿章而支持其权位,然其治国如此,亦难言其有见识。今日北京人人思逃,公使团认日本可能占北京,若各国公使随清廷迁移,己亦随迁。然中国之唯一出路,为无代价求和,希望总统出而主持。”
十月廿四日(11.21)日军陷旅顺,翌日起大肆杀掠,虽非战斗者之妇女幼童亦不能免。四日后,全市仅残留三十六人用以埋葬死尸。美国报纸指责“日本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十月廿九日(11.26)德璀琳携李鸿章照会及私函抵神户,伊藤博文拒与相会。
十一月一日(11.27)电命丁汝昌等固守威海卫炮台,如败逃即奏拿正法。
十一月八日(12.4)清廷命恭亲王奕祈为军机大臣。
十一月九日(12.5)李电告总署:“英国转横滨新报中日议和一节,据日本之意,现时释战,须赔偿兵费四百兆元,并将现有日本所据中国地方,仍割归日本管辖。如非照此办理,俟中国将来自行派员说和,除赔偿兵费加增外,更须将北京及某通商地方作质云。”
十一月十三日(12.9)日军陷复州。
十一月十七日(12.13)海城失守,辽沈电线为敌断阻。
十一月廿一日(12.17)旨谕拿问叶志超、丁汝昌、龚照玙、赵怀业。
十一月廿六(12.22)命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濂前往日本会议和局。
十二月二日(12.28)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山海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同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参李鸿章通日主和、跋扈不臣,请明正典刑。皇太后遇事牵制,李莲英干预政事,如果属实,律以祖宗法制,李莲英岂复可容。复诏以其肆口妄言,命革职遣戍。
十二月十五日(1895.1.10)日军陷盖平。
十二月廿一日(1.16)卫汝贵以临敌败退、贻误军机,斩决。
十二月廿五日(1.20)日军陷山东荣成。
十二月廿七日(1.22)上谕:荣成失守,览奏殊深愤感……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等船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一策,着李鸿章速筹调度为要。
十二月廿八日(1.23)命云贵总督王文韶充帮办北洋事务大臣。同日,日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书丁汝昌劝降,丁不为动,将其书缄上李鸿章。同日,李命令丁,水师力不能支持,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
光绪廿一年(1895),乙未,七十三岁。
正月五日(1.30)日军陷威海卫南帮炮台。李电示丁汝昌:“万一刘岛不保,能挟数舰冲出,或烟台,或吴淞,勿被倭全灭,稍赎重愆。否则事急时,将船击沉,亦不贻后患,务相机办理。”六日,威海卫北炮台守军逃散,翌日北洋海军大炮轰毁炮台、弹药库。
正月七日(2.1)张荫恒、邵友濂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会于广岛,日方代表以张等全权不足,拒与谈判。
正月十八日(2.12)丁汝昌、张文宣等自杀,威海卫海军及刘公岛守军降,北洋舰队覆灭。
正月十九日(2.13)清廷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议和约。
正月廿四日(2.18)李致电张荫桓,请代筹聘熟悉公法条约,智略文笔者襄助。张回电举荐李经方。
正月廿七日(2.21)李到京。次日,光绪召见李,讨论议和原则。
二月八日(3.4)日军陷牛庄,湘军魏光焘、李光久部伤亡近半,吴大澂自田庄台夜奔石山站。营口、田庄台旋继失守。
二月十六日(3.12)裁撤海军衙门及海军内外学堂。
二月十八日(3.14)李鸿章乘德轮离津赴日,随员有参议李经方、参赞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等三十三人。廿三日(3.19)李鸿章一行抵日本马关。廿四日,李与伊藤博文举行第一次会议,请乞停战。廿五日,伊藤提出休战条件,要求中国交出大沽、天津、山海关及铁路、军需,限三日即复。
二月廿八日(3.24)李与伊藤第三次会议,不提休战,但商媾和条件。伊藤允诺明日交阅和款。散会后李遇刺,伤左颊骨。李以和议重要,恐稽延时日,拒医生开刀取弹之请。而日本朝野震悚,日政府旋;决定无条件休战。黄遵宪马关纪事诗五首,其二日:“卅载安危系,中兴郭子仪。屈迎回纥马,羞引汉龙旗。正劳司宾馆,翻惊力士椎,存亡家国泪,凄绝病床时。”
二月廿九日(3.25)日军陷澎湖。
三月五日(3.30)中日停战条约成立,二十一日内,中日在奉天、直隶、山东境内暂停战斗行动。
三月七日(4.1)伊藤提出和议条款:朝鲜自主,割辽东、台湾、澎湖,赔款三亿,重订商约等。
三月十四日(4.8)因奉旨让地以一处为断,赔费以万万为断,李复电谓不敢轻允割弃台湾,让地限一处,不知将来能否办到?敌所已据处,争回一分是一分,未据处丝毫不放松。赔费一层,伊藤复函谓中国自家为难之处,不在应议之列。
三月十六日(4.10)李、伊第四次会谈。伊略让步,割地划出辽阳,赔款减为两亿,限三日内答复。
三月廿一日(4.15)李、伊第五次会谈,承诺日本条件。
三月廿三日,(本日适为甲午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廿四日,李离日返国。廿六日,抵天津,奏报和约已成。奏折中有云:“伏维皇上灼知时局,许息战争,简界微臣,任以专使。臣何暇为一身之计,以重九重之忧,惟是汉刘敬之赴朔北,当时本属从权;宋寇准之盟澶渊,同朝或以为辱。臣适当事机棘手之际,力争于骄悍不屈之廷,既不免毁伤残年之遗体,复不能稍戢强敌之贪心。中夜以思,愧悚交集。所最疚心者,赔款虽减,尚有二万万两;奉天迤南虽退出多处,而营口至金、复一带不肯稍让。台湾兵争所未及,而彼垂涎已久,必欲强占。……臣昏耋,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四月八日(5.2)清廷批准中日条约。同日,御史易顺鼎奏劾李鸿章父子权奸误国,不可姑容,请罢和议,建迁都、拒守二策。
四月十四日(5.8)伍廷芳、联芳与日本代表伊东美久治在烟台互换和约。
四月廿四日(5.18)李接总署来电,告台民决留唐抚(景崧)仍理台事,刘永福镇守合南,死守拒日。
五月二日(5.25)台湾民主国宣布成立,推唐景崧为总统。国旗蓝地黄虎,年号定为永清。
五月六日,日军在台湾澳底开始登陆。同日,李电告伊藤,台湾已为自主岛国,中朝实难遥制,仅能照约交出,余均无从过问。
五月十日(6.2)李经方与日本桦山资纪会于基隆口外三貂湾,签订台湾交接文据。
五月十二日(6.4)唐景崧逃离台北赴沪尾,十四日,复走厦门。十五日,日军进占台北。
闰五月十四日(7.6)中俄在圣彼得堡订立借款合同,由俄法合借四亿法郎,即一亿两,年利四厘。用以偿付对日赔款。
七月九日(8.28)命李鸿章人阁办事,调王文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七月廿九日(9.17)英教士李提摩太访晤李鸿章,请介绍往见恭亲王。李记李鸿章谈话要点如下:(一)帝听信师傅翁同翕之话;(二)大臣昧于外情,无人读过《泰西新史摄要》;(三)六部尚书均称西学为鬼子学。朝廷对明晓西学之士,未予重用;(四)上海出版之新闻报,可能得张之洞津贴,对李鸿章大肆攻击。
八月十九日(10.7)日本外相西园寺公望与俄、德、法三使商定交还辽东半岛,由中国增付赔款三千万两,交清后三个月内撤兵。
八月廿六日(10.14)清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林董商交还辽东事宜。
九月二日(10.19)刘永福乘英轮自安平赴厦门。
九月四日,日军陷台南府及安平,台湾民主国亡。
九月廿二日(11.8)中日订立还辽条约七款。同日,李鸿章致函新疆巡抚陶模云:“……详察当路诸公仍是从前拱让委蛇之习,若不亟改,恐一蹶不能复振也。兄抚膺衰疾,蒿目艰虞,独居深念,仰屋窃叹,亦思竭囊底之智,以助局外之谈。然尔缕指陈,亦何以易君贤之所云邪!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固非口舌所能分析矣。……
十月三日(11.19)督办军务处恭亲王、李鸿藻、翁同翕、长麟等商定以胡燏棻督造铁路,袁世凯练新建陆军,荫昌选八旗兵人武备学堂。
十月十三日(11.29)中日互换交还辽南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