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源之争,是中外粮食产业链争夺战的缩影。事实上,针对中国粮食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跨国粮企都发起了激烈的争夺。

不止是益海嘉里,在这场争夺战中,跨国粮企ABCD 哪一家都没有“缺位”。

不止是大豆,小麦、大米、玉米、油菜籽、棉花,凡是重要的农产品,几乎都已出现跨国粮企介入的身影。

不止是收储,农业生产前端的农药、化肥、种子,农业生产之后的收购、仓储、物流、加工、销售,诸多的环节都开始出现问题甚至危机。

跨国粮企看到的是控制产业链后能够给它们带来无限利润的“价值链”,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粮食和农业产业链,实质上是一条涉及粮食的国家安全链。此链如果“掉链子”,将直接导致国家粮食的全面不安全!

一、全产业链:跨国粮企攻城略地的锐器如果说益海嘉里是跨国粮企中的新贵,那么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则是跨国粮企中的贵族。这些“巨无霸”历久而弥坚,打造的粮食帝国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有左右全球老百姓饭碗的能耐。

四大粮企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它们都是大型跨国农业集团,它们都有漫长的历史,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垂直整合农业产业链,打造一体化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在产业链的上游,它们控制了农业生产资料,比如种子、化肥等,也控制了原料来源。在产业链中游,它们掌握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在产业链下游,它们掌控了渠道和终端销售。

看到了吧,益海嘉里完全是在偷师学艺,只是它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为这样它才能够跻身跨国粮企之中,效益甚至好于ABCD 中的个别公司。

ABCD 四大粮企都是全产业链公司,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做法。

首先是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四大粮企的目标消费人群是全世界人口,因此,它们在整合全球农业资源的时候,始终站在全球的高度,发挥比较优势。比如,南美国家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高、品质好,四大粮企就充分开发和利用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比如美国的小麦和玉米有产量和质量的优势,它们就把美国的小麦和玉米销往世界其他地方。总之,它们是立足于全球资源,开展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的。

其次,以规模取胜,同时,创造出低成本的粮食生产、贸易模式。

在产品到消费者手里之前,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包括原料的获取、加工制造、仓储物流等。ABCD 四大粮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成本控制,创造出农产品的廉价生产模式。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物美价廉,它们就大规模地采购那里的大豆;中国的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它们就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之后,再把成品运输到经济发达的地区销售。四大粮企都有发达而成熟的物流体系,都拥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在物流环节,它们的成本也能控制在最低水平。

总之,通过在成本上的严苛控制,这些跨国粮企保证了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利率。

再次,四大粮企都善做长期投资,不以一时的利润指标所左右,ABCD 四大粮企看重的都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回报。比如农业一般投资规模都比较大,见效慢,四大粮企对投资都能保持很大的耐心。比如,在具体的做法上,它们并不是仅直接向农民销售化肥种子,而是试图和农民交朋友,向他们培训科学种田等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朋友自然而然会优先考虑购买它们的化肥和种子,同时,农民也能根据他们的具体要求,生产符合四大粮商要求的农产品。

最后,四大粮企都很善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比如嘉吉公司,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来管理商品市场以及农业产业链的风险,24 小时全天候研究粮食和期货价格,及时提供研究结果,并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比如路易·达孚公司,它利用期权、期货进行风险管理。当然,四大粮企本身都是产业链一体化或者多元化的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当然,四大粮企诞生的背景不同,成长的轨迹不同,在产业链的打造上,它们也有各自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四大粮企中的ADM,向来注重研发,它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来保持它强大的竞争力。它是生物燃料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是美国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ADM 和很多大的公司合作,比如宝洁、大众等,共同开发生物高科技产品。

四大粮企中的邦基,以掌握从农场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而闻名。在产业链的上游,邦基把自己生产的化肥卖给农业生产者;在中游,邦基收购农产品并进行深加工,在下游,邦基把加工的食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

这样,邦基完成了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全产业链,邦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从农田一直延伸到零售终端。

四大粮企中的嘉吉,因为最早从物流起步,到今天为止它的物流运输能力仍然强大,它拥有两千多辆大货柜车和四百多条平底运粮拖船等。虽然它是个传统农业企业,但是,它却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嘉吉的业务版图中,它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动物饲料和营养、化肥产业、食品产业等,它的业务甚至延伸到钢铁、金融、能源等表面上看似与农业关联性不是很强的行业。无论嘉吉的业务如何多元化,其注意力还是始终集中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围绕着核心业务,进行自然而然的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四大粮商中的路易·达孚,是唯一一家非美国籍的公司。经过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路易·达孚以农业为主业,其四大产业已构成完整的相互关联、配合的产业集群。比如,它是全球散货以及物流方面的领导者。路易·达孚是全球最大的租船实体之一,并以此为其全球商品贸易活动提供了支持,其中的很大部分集中在谷物运输领域。再如,它注重粮食等的期货买卖,以平衡风险。

ABCD 四大粮企在全球攻城略地,掌握了全球粮食贸易量的80%。它们拥有巨大的优势,比如悠久的历史、长期打造的企业文化、强大的科研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等等,但其最锐利的武器还是基于全球布局的全产业链。有了这个武器,它们就能规避风险,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而中国,正是它们眼中最大的市场,最低廉劳动力来源国。中国还有着全球最优异的投资软硬环境和基础设施,把中国纳入它们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产业链中,是这些跨国粮企蓄谋已久的想法。否则,美国政府怎么会在它们的推动下,在与中国的世贸谈判中,将农业议题放在那么核心位置,寸利必争,非得要中国将农业与粮食领域全面开放给它们不可?

这是个阳谋,地球人都知道。

二、跨国粮企冲击下,中国国家粮食安全链岌岌可危就像火山底下滚滚的红色暗流,ABCD 四大粮企和益海嘉里这些跨国巨头,借着WTO 谈判后中国农业领域贸易与投资大门无阻敞开的西风,携带着各种产业链攻击锐器,汹涌而至但悄然潜行,冲击着中国粮食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中国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粮食自给目标步步后撤而几无可撤。

根据有限的公开资料,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究竟是何种情形了!

(一)在粮食生产及其服务环节——粮食产业链的前端跨国种企对中国种子产业釜底抽薪的危机状况,我们已在上一章中做了专门介绍。此番情形,已让我们心急如焚。

还有更多看似美好的跨国粮企的投资行为,实则对我国掌控粮食生产前端危害重重。

堪称经典的案例是,嘉吉公司在吉林省松原市收购玉米深加工企业华润赛力事达后,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公司+ 农户”订单种植、收购模式,从而控制、加工了该市1/4 特供优质腊质玉米,一举成为国内最有实力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同时还占据了相应种子、农药、化肥等市场。

这是2003 年开始嘉吉在中国复制在南美成功的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地处我国黄金玉米种植带,嘉吉与华润合资前的企业设计能力为30 万吨年玉米加工量,但企业投产伊始就陷入困境。2003 年,嘉吉与华润以51% 比49% 的比例,以总额19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全额收购了该公司并改名为华润赛力事达公司。这家被当地人习惯叫作“玉米深”的公司,甫一成立就非同凡响,连放数炮而深得松原民心。

首先,“虽然每年都要排长队,但‘玉米深’的价格能比其他企业高几分钱,而且钱给得及时,送粮排队还有暖气房休息,玉米检测时农民和检验员都不能见面,很公平”。(农民邱正平原话)收购过程让农民心里觉得很温暖、很踏实。

其次,与农民签订的订单规范而又有保障。乾安县鳞子乡称子村农民宋俊福,家里有50 亩地,2008 年种了30 亩腊质玉米,平均每亩比普通玉米多收入133 元,当年12 月在“中间人”来家里落实新一年的合同时,他很痛快:“明年还种黏玉米,我要多种半垧(约等于8 亩)。”几年下来,“玉米深”已经拥有一批这样的铁杆种植户。

最后,“玉米深”不仅组织农民进行腊质玉米的生产,还不断对农民在种植、粗加工及销售方面进行培训。“种地还有人教着种啊。”农民们对“玉米深”的服务非常满意。

嘉吉参股“玉米深”,不只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设备,还带来了先进的“公司+ 农户”的新型合作关系,这使得“玉米深”迅速走出低谷,于2005 年开始赢利,且成为国内玉米淀粉、葡萄糖浆及精炼玉米油、优质玉米蛋白等的主力企业。2007 年赛力事达完成60 万吨扩能之后,其产值达到10 亿元人民币,产品出口创汇3000 万美元。

对于“玉米深”的成功,松原当地官方并不讳言是因为引进嘉吉的结果。“作为产粮大市,松原粮食产量的80% 是玉米。‘玉米深’的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60 万吨,能够消化掉全市玉米产量的10% 以上。这是这些年松原地区解决卖粮难问题的关键因素。”当地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认可嘉吉所做的“贡献”。

感觉兴奋的自然不只是当地官员和农民。通过这个项目,嘉吉中国着手调整了其在国内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策略。利用自己在全球的客户如美赞臣、惠氏、雀巢等大举进军中国之机,嘉吉开始在这家公司发展玉米加工的高端产品,如麦芽糊精。此外,赛力事达有20% 的产品借助嘉吉的全球资源外销。

于嘉吉而言,还有一个更为可喜的附加成果——随着“玉米深”在当地的影响日渐广泛,嘉吉的名字也越来越被当地农民所熟悉。在约1 个小时车程之外的榆树村,由嘉吉控股66.5% 的美盛化肥举办的玉米种植培训会上,榆树村的谢连利指着印在美盛化肥宣传册上的嘉吉字样告诉来采访的记者,他经营的小店每年销售三百多吨化肥,其中有一半是嘉吉的美盛化肥。美盛化肥的中国区市场经理马卫民说:“每年‘嘉吉’都会举办这样的农民培训,遍布松原市二十多个乡镇,受益农民上万。”

这样的情形正是嘉吉复制其在巴西、阿根廷“成功”模式的结果。正是这种与当地政府、农户的“共赢合作”,使嘉吉与其他跨国粮企一起,完全控制了两国的大豆生产和贸易。在嘉吉们的产业链里,只要农民把粮食种出来,其他的事情它们都可以代为解决,化肥、农药、种子、销售等,一切都可以服务到家。当然,价格上也不会让农户吃亏——少许的一点钱,就可以获得农户长期的信赖,成为其忠实的粮源。

是的,它们只要稳定的粮源。

松原的农民们可以满足于每斤玉米从嘉吉公司那多卖了几分钱。但玉米原粮从“玉米深”进去,生产出来的麦牙糊精等,价值不只翻几个跟斗。

通过与农户的亲密捆绑,嘉吉不仅控制了难得的腊质玉米粮源,而且为它的化肥、种子打开了销路,确定了市场……对于嘉吉,松原这个项目仅仅是其在华34 个独资与合资公司中的一个。它的对华贸易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第一次对华投资是在1987 年。

在嘉吉的网站上,其业务被主要概括为5 个方面:农业(动物营养、化肥)、原料采购及加工(谷物油籽、棉花、糖、海洋运输)、食品配料(淀粉与甜味剂、专业食品配料等)、工业(聚氨酸)和风险管理。具体来看,这家有着141 年历史的老牌私人企业,在时间的累积和沉淀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农业到食品加工,从能源到工业贸易的庞大而交错的业务体系。这些业务在中国也已纷纷“试水”。除却谷物加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嘉吉目前在中国的业务还包括:作为世界最大的动物营养公司之一,嘉吉在中国14 个省拥有18 家饲料厂,提供普瑞纳、嘉吉、安亿科、乐恩贝等品牌产品,目前还有几家饲料厂在建;美盛化肥在中国的业务历史则更为悠久,目前嘉吉在江苏、烟台、秦皇岛以及云南都建有化肥厂。嘉吉在华投资、嘉吉及其合资伙伴在中国农业和食品行业投资约7 亿美元,与中国的年贸易额约为50 亿美元,雇佣员工超过4400 人。

自然,嘉吉在松原的故事并非独唱。

这种以“公司+ 农户”等模式,以控制粮源为根本目的,同时通过向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及种植技术等“服务”构成农户对其依赖的故事,还发生在益海嘉里在东北三省和江南诸省的优质大米、山东和河南的小麦等主粮上,发生在路易·达孚在中原各省的棉花、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玉米等上。

“大豆沦陷”的悲怆之音犹然在耳,玉米、大米、小麦三大主粮又开始被跨国粮企盯上。粮食生产及其服务环节,也就是粮食产业链的前端,已是危机突显!

(二)在粮食仓储、运输与加工环节——粮食产业链的中端粮食产业链中端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豆危机”之中。此战胜败明了,正如前文所述,2004 年之后,“原来由一千多个内资油脂加工企业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转眼间灰飞烟灭, 仅仅剩下今日的九十多家——其中64家由外资控制,外资大豆压榨产量也从占全国产量的18%,一下子飞跃到85% !”

悲催的结果,让人不堪回首!

要知道的是,益海嘉里及其背后的ADM,还有邦基、嘉吉等跨国粮企,都曾在这次大战中抄底抢市,在大豆贸易、加工环节形成对中国油脂市场全面控制。

值得警惕的是,在2008 年国家鉴于产能明显过剩,明令控制外资企业上马大豆油加工项目时,跨国粮企邦基公司竟还置中国政府禁令而不顾,借中国民营企业振华油脂之壳,在江苏泰兴再上马一个投资额达10 亿人民币、年加工大豆200 万吨的超级项目!邦基携其在南美拥有巨大大豆粮源之便,强力扩充其在华豆油产能,挤占中国油脂市场的目的昭然若揭。

而在此之前,邦基在华已有三家大豆加工企业,投资金额分别达到5000 万、4800 万及9800 万美元,而此次第四笔投资,金额将达1.3 亿美元,足见其扩充产能心之切、力之巨。

在粮食产业链的中端,已经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新危险。

第一个动向是,跨国粮企通过购并基层粮库,或请基层粮库代收代购粮食,进入中国粮食收储环节。

自2004 年后,因为逐步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基层粮库不再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完全自负盈亏。这使部分粮库生产经营艰难,负债沉重。此时,实力雄厚的跨国粮企抛出绣球,不少基层粮库认为那是解困良方,纷纷做起为跨国粮企收购和储存粮食的业务来。“益海与当地粮库之间的合作是双赢合作,这可以解决粮库改制所面临的经营困难,因此,粮库方面非常乐意。”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还是益海集团。它的一位负责中国市场粮食业务的高层曾经这样告诉记者。可以佐证的是,2008 年8 月以前,河北省某县的一家粮库曾为益海集团代为储存了2500 吨玉米。若按照益海惯例的45 元/ 吨的价格支付管理存贮费用计算,此项业务,可给经营艰难的当地粮库带来约为12.15 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山东省兖州市大约活跃着80 家粮食“经纪人”,以前这些大多是个体粮商和民营粮食企业,都有粮食收购许可证。

益海看中了这些粮食“经纪人”的牌照和能量。通过他们的活动,益海已经形成以兖州为中心的粮食收购网络,这个网络向西拓展到菏泽、梁山一带,东到泗水,北到宁阳。而以此为基础,2007 年,益海在兖州投资建设总额达6 亿人民币的一系列项目。其中包括日处理500 吨花生压榨油项目、日处理1000 吨小麦面粉加工项目、粮油物流项目、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项目、供销社网点整合项目等。几乎在几年之内,益海已经在兖州搭建起了以粮食收储、库存、加工为一体的粮食产业链。

发生在兖州粮管所身上的故事,仅仅是个缩影。在河北的沧州、河南的周口、山东的嘉祥、陕西的宝鸡、吉林的白城以及郑州、安徽、江西等地,益海集团大规模复制了“兖州模式”,与当地粮库建立了代购代管的合作关系,甚至建设了加工厂和销售渠道。网上随便一检索,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益海招聘仓库管理员等岗位的信息。

日渐浮出水面的案例不止于益海集团,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企都通过类似途径渗透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广大领域。

第二个动向是,跨国粮企大规模进入中国粮食物流领域。

粮食物流从来就是跨国粮企的长项。四大粮商中的嘉吉,因为最早是从物流起步的,所以它一直重视物流体系建设,到今天为止它的物流运输能力依然强大,拥有1.3 万节铁路车箱、2250 艘平底运粮驳船和1200 个货柜车等。而路易·达孚则是全球散货以及物流方面的领导者,全球最大的租船实体之一,它以此为其全球商品贸易特别是谷物贸易活动提供了支持。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曾经组织过中国大豆行业相关人士,集体去大豆资源丰富的南美考察。考察后发现,ABCD 四大跨国粮企以向土地所有者发放生产贷款的方式,控制了南美绝大多数的大豆生产。同时,它们在南美大规模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完善物流配送之便,甚至达到了控制仓储运输,影响国际航运,从而控制了国际大豆资源的流通环节。

而面对中国日益扩大的谷物贸易市场,四大跨国粮企也在加大针对中国市场的物流方面的投入。最新的报道是,邦基公司宣布将在美国华盛顿州的龙威港(Port of Longview)新建一处谷物出口枢纽,建成后谷物年装卸能力将超过800 万吨,这一枢纽可以容纳4 列铁路货车,每列火车由110 节车厢组成,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装卸。这些货车上装载的谷物、油籽和豆粕等原料的出口目的地只有一个:中国。而据了解,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作为四大跨国粮油巨头之一,邦基公司在美国从来没有因为出口而大兴土木,但是为了进一步抢占中国的粮油市场,邦基公司打破了这一历史纪录。

支撑邦基公司进行此番投资的原因是,邦基对中国粮油市场前景的看好。在邦基看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和养殖业的日益规模化,中国对饲料和豆油的需求将不断增加。2008 年,中国进口大豆3744 万吨,与2007 年的3082 万吨相比,暴增近700 万吨。根据中华油脂网的数据,2008 年进口的3744 万吨大豆中,40% 以上来自美国,邦基公司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在中国,进入涉及粮油物流领域时间最早、力度最大的,还是益海嘉里集团。

这方面最大的新闻来自郑州。

2010 年3 月,益海嘉里粮油食品加工暨铁路物流项目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该项目包含小麦加工和小包装食用油项目各一个。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项目是益海嘉里与郑州铁路局共同设立的,包含有3 条铁路专用线,建成后总吞吐容量达到年200 万吨。由此,益海嘉里将使郑州成为它雄踞中原的粮食流通、加工基地。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园名为“河南新加坡物流产业园”。

挂着益海嘉里的名号的类似“物流产业园”实际上在全国已遍地开花。

在四川成都,益海嘉里(四川、重庆、新疆)区域总经理赵红梅说:“我们正在青白江建设四川首个集大米、面粉生产加工以及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粮食产业综合基地,建成后年产值估计达三十多亿元。”在湖南衡阳,当地政府的网站非常自豪地宣称:“2009 年10 月投产的益海嘉里粮油物流园总投资2.4 亿元,一期工程投资八千余万元,建成5000 吨食用油灌区、1万平方米仓库、3000 平方米商铺和码头、铁路专用货场等设施……它的建成,将使衡阳今后成为湘南地区最重要的粮油加工、集散基地。”《盘锦日报》报道,2011 年7 月27 日,益海嘉里仓储物流与粮食深加工项目在盘锦签约,这个设立在辽滨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项目总投资18 亿元人民币,建成投产后将把盘锦打造成辽宁粮食深加工和物流重要平台……类似的报道在新闻媒体中已是屡见不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认为,跨国粮企近来的动作纷纷指向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尤其是收购地方粮库的行为,更是足以彰显跨国粮企卡位流通领域的野心。黄德均说:“外资粮企在中国广泛布局,拥有这么多工厂,它们需要稳定的粮源。”要有粮,就要有仓存,有车运,跨国粮企思路非常清楚。仓储、物流是卡脖子的环节,“圈地运动”使跨国粮企抢占了仓储、物流先机,承担着国家粮食调控任务的中储粮、中粮怎么办?将可能变得无库存粮、无车运粮、无粮可存、无车可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在粮食(食品)的销售和服务环节——粮食产业链的末端这是一个短兵相接的战场。

面对着千家万户做营销,一般都会被认为是企业在充分自由竞争。

但难道没有先来者的竞争优势吗?

有,在中国粮油销售领域,跨国粮企依然占尽了优势。最典型的还是莫过于益海嘉里金龙鱼的“一夫一妻制”销售网对中粮福临门的挤压。

在中国油脂市场上,有实力与益海嘉里进行针锋相对拼杀的,唯有中粮集团和它的福临门。在与益海嘉里旷日持久的市场争夺中,中粮很快就发现自己有一根软肋,那就是“分销渠道”,而这又恰恰是益海嘉里的杀手锏。经过早于中粮10 年开始的运作,益海嘉里通过它的“一夫一妻制”——每个经销商只能代理金龙鱼系列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在一个地区只选择一个经销商——培养了一批千万级销售额经销商。如今,嘉里粮油的独家代理制度已经推广到全国,有六百多家经销商与益海嘉里粮油保持合作。

这对中粮来说,是横在面前的致命门槛。“我们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找不到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经销商。”中粮杭州公司某位负责人这样说。

这样的情况不仅在杭州出现。北京的朝批渠道覆盖河北省,上海南浦销售额上百亿,广州的华鑫也成为华南大腕。对于中粮来说,优秀的渠道几乎全部被益海嘉里给“专营”了。

局面似乎显而易见,每个城市里最好的渠道平台公司均捆绑到益海嘉里,而益海嘉里产品系中第二大、第三大品牌胡姬花、鲤鱼等接着也通过其“第二梯队”分别“占领下一级位置”。益海嘉里在覆盖渠道上,规模已非中粮可企及。全国接近300 个城市全面覆盖,代理商在当地都是实力名列前三的“地头蛇”。

这样的布局,对中粮的阻碍很大。益海嘉里的最大代理商一年销售额达12 亿元人民币,这对于中粮当前的代理商来说根本无法做到。益海嘉里小包装油的年销售总额300 亿元人民币,而中粮才60 亿元人民币,这样的市场较量存在明显落差。

渠道与终端“高地”被对手牢牢占领,这成了中粮必须直面的问题。

产生在粮食产业链末端的这些风险和压力,其实还体现在跨国粮企们多层次、全领域的市场之中。有些中国企业还无力应对,有些中国企业已经早早放弃,但留下的无穷后患却是国家不得不正视的。

比如,跨国粮企掌握了最先进科技。ADM 公司将其科研优势转化为谷物和油籽原料深加工后在食品业、饮料业、保健品业和畜牧饲料市场中的多种产品, 她几乎每十年就为她的农产品业务增加一个盈利中心。

例如亚麻、面粉加工、大豆加工、各种增值产品、运输业、玉米甜味剂、工业乙醇、花生加工,以及近来开发的发酵产品——氨基酸和营养保健品、功能性食品以及饲料添加剂。而这些是中国国内企业用多少年都无法达到的。

再如,跨国粮企拥有超强的研究能力和信息发布渠道,能够直接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走向。还是再看ADM 公司,经过70 年时间的锤炼,它打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团队。在它们所建造的www.e-adm.

com 网上,提供了极佳的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在那里,客户可以看到实时的交易和天气情况,ADM 特定区域的谷物报价和市场信息,以及顾客在何地开发票、支付清单,存货管理和物流服务等都一目了然。

从中收益者包括数以万计的农场主、顾客和全球的最终消费者,它也使ADM 自己成了世界农业综合企业的领导者。

还如,跨国粮企的产业链延伸到金融领域,它使其协作者,包括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均能得到周全的涉粮金融服务,同时,它们也能借此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更大收益。ADM 围绕“金融+ 农业”搭建了这个涉及信托、银行、期货、投资咨询的金融体系,既延长了价值链,又为其他业务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撑和资本后盾,可谓一举多得。路易·达孚是最早就开始使用期权、期货的公司之一,它充分利用期权、期货进行风险管理。在中国,它充分利用现货与期货两种手段,在芝加哥和郑州两个期货市场兴风作浪。

“做棉花当学路易·达孚”,成了中国普通棉农都知晓的道理。

依靠这些假以时日才能学到的东西,跨国粮企目前已在中国粮油市场上占尽优势,它们已经成为横亘在中国粮企面前的高山深坎,吞蚀着中国粮油市场的丰厚收益,形成我国粮食产业链中巨大的风险。

中国粮企们,要正视挑战,更应奋起发起反击!

三、中储粮、中粮的全产业链,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如果哪家国内粮企不说说全产业链,那它都不好意思在中国粮油市场上混了!

知道这个道理,一是在于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收取全产业链各环节所带来的收益,或者说,尽量避免产业链某个环节的失控而导致利润的流失;二是在于在食品安全问题迭出的情形下,将食品从地头到餐桌全部让自己看得见、摸得着,自己也放心,或者说,告诉消费者们自己这样做了,消费者也会放心;三是在跨国粮企咄咄逼人、国人对任何敢于与它们对抗的行为施予赞誉的情形下,“咱也做全产业链”会是一个极好的广告词。

已经有许多国内粮企这么喊、这么做了。

翻开报纸,重粮、豫粮、京粮、“北大荒”等,都已经把打造一个粮油全产业链作为自己的使命。

但真正能够与ABCD 四大跨国粮企和益海嘉里在中国版图上、在全领域范围内相抗衡的,唯有中储粮、中粮两大集团。这种抗衡使命,它们不应只是“能够”,而应该是“必须”!

(一)中储粮:由“大粮仓”向“大粮商”的转变正如第一节所述,2000 年,在中储粮成立之初,国务院对其提出明确要求,即“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即“两个确保”,做到“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从理论上讲,只要调控机构有足够的调控储备粮,局部地区粮价的过快攀升都可以被平抑,但问题是,不断释放储备依赖于调控者能够不断吃进市面上多余的粮食——2008 年,农产品出现全球性牛市,中储粮调控的可持续性就显得有些脆弱了。它用以调控的“临时存储粮食”来自于每年的托市收购,而当时直到现在,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普遍对米价看涨,农民惜售心理和米商们的囤积欲望都很强烈,由中储粮代行的政府托市收购对市场的调控力正在受到挑战。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中储粮以其占市场份额10% 不到的收储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粮油市场调节任务。

中国粮油市场在发展,中储粮的思路也在改变。2007 年4 月从贵州省副省长调任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的包克辛说,“中储粮服务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效率,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向前直接惠及农民,向后直达终端粮油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中储粮的业务仅局限于储备环节,产业链条太短”,势必影响中央对粮价调控的成效。

支撑包克辛思路的理由至少来自两个实例。一是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间,中储粮总公司应国务院要求,从各省市储备库向灾区调动大批原粮。但是粮食运达时才发现,当地粮食加工企业受灾严重,无法对原粮进行处理加工,而调往灾区的成品粮数量有限,灾民吃饭一时仍成了个大问题。此次教训使国家粮食管理部门和中储粮总公司形成共识:需要筹建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对国内成品粮市场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调度能力。二是某年豆油上涨过快,在国务院的要求下,中储粮拿出20 万吨大豆原油投放市场,结果发现市场无动于衷,原来,这些原油被某跨国粮企全部吃下囤起来了。这样的被动局面只是在中储粮向中粮等国内粮企定向投放储备豆油,由它们按调控价出售小包装食用油后才得以改变。

这些情况使中储粮更加坚定由“大粮仓”向“大粮商”的角色转变。

2010 年,因受到中储粮模糊了“政策性”与“经营性”定位的质疑,当年的夏粮收购,国家引进了中粮、华粮和中纺参与其中,中储粮执行收储的特权一时被打破。此后10 月,因牵涉到助推粮食收储市场价格影响粮价调控之议,中储粮又被叫停了“储备吞吐轮换”粮油之外的所有商贸业务。

此一波折虽打断中储粮角色转变的步伐一年时间,但波折过后,中储粮专储地位得以重新确认,它的步子迈得更大,经过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中储粮全产业链轮廓已经开始显现。

在上游的收储,中储粮开始主动向前延伸,通过为农民提供无息生产资金,购置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到秋收农户交粮时再用粮款抵扣的方式,大范围开办“三农服务社”。据中储粮内部人士介绍,仅在河南省范围内,中储粮就开办了超过2 万个“三农服务社”,基本上覆盖了河南的所有乡村。目前,中储粮的订单农业面积已经超过了1130 万亩,正计划将这种方式在全国主要产粮大省推广,以进一步控制上游粮源。

在中游的加工环节,中储粮积极与各地方粮企合作,积极扩充食用油、大米、小麦等的加工能力。以食用油加工为例,按照2008 年国内公开的油脂加工企业排序,在前10 位益海嘉里、九三油脂、中粮、嘉吉等公司中,还看不到中储粮的影子,而据中纺集团的一位高层说,目前(2012 年)中储粮年粮油脂加工产能已经上升至接近300 万吨,排名上升至第6 或第7 位。

在下游的销售环节,中储粮在上海正式推出中包装的海上花食用油,2011 年年底则推出小包装食用油,与金龙鱼、福临门等小包装品牌食用油竞争市场。

截至2009 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74 家,业务范围涉及大米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玉米加工、油脂加工等多个领域,其大米年加工产能已超过150 万吨,面粉超过100 万吨,植物油超过150万吨。据了解,中储粮不仅从粮油仓储扩展至下游加工、贸易、物流等环节,还开始进军种业,培育自己的种企实体。

中储粮的全产业链转身,是不是值得国人期待?作为中国粮食领域的调控主体,它能否担当如此大任?我们拭目以待。

(二)中粮:打造全产业链,向跨国粮企看齐?

在中国粮企中,全产业链提得最早、喊得最响的莫过于中粮集团。

这家老牌国有粮油贸易企业,在2004 年以前的周明臣时期,就已经在国资委主管的一百多家央企中崭露头角,转变成为粮油贸易加工一体化企业,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粮油贸易、粮油期货与金融服务、酒店房地产业四大核心主业,并通过香港借壳上市及股权多元化,在完成中粮生存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中粮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周明臣之后,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掌管中粮。宁高宁延续其在华润时期惯用的扩张手法,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截至2010 年11 月,中粮旗下已形成中国食品(0506.HK)、中粮控股(0606.

HK)、蒙牛乳业(2319.HK)、中粮包装(0906.HK)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和丰原生化(000930.

SZ)三家内地上市公司。在中粮庞大的资产体系中,只剩下土畜产品业务等少部分资产尚未打包上市,但近期也传出消息称,中粮已经着手对土畜产品业务资产进行评估。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中粮系正式露头。

2009 年,中粮正式抛出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

在中粮自己的官网上,关于全产业链,中粮给出了自己的标准答案——“作为高度关联一体化的产业,粮油食品行业涉及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流通、金融等不同领域。我们通过全产业链这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以参股、控股、联盟、上下游整合、合作等诸多方式,通过控制或可影响的资产,实现链条的整体可控,最终把整个行业组织起来。”

事实上,中粮也的确往全产业链的方向上去努力。中粮先后两次进行了集团组织系统的变革。2006 年,中粮集团按照“业务单元专业化”的要求,将原有的43 个业务单元调整为34 个,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业务单元;2007 年1 月,中粮集团又按照商业逻辑,将集团34 个业务单元调整成9 大板块,集团仅负责总体战略、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策,其余经营管理等具体工作均由业务主体自行决定。

全产业链概念抛出之后,虽然在每个板块上面,中粮几乎都遇到一个泰山压顶式的对手,如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方便面、果汁不如统一,巧克力不如德芙,肉食不如双汇等。但中粮在每一个板块上的出现,都使得其原来的行业领先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2009 年,外资粮企在粮油加工上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国家在国内粮油市场上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以益海嘉里集团为例,在食用油领域的强势出击姿态开始收敛,转攻大米、面粉领域。此外,益海嘉里还计划利用香港上市转换其外资身份,并将其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这种中外粮企在国内市场主导角色的悄然变化,固然与国家政策的限制与引导有关,以中粮为首的国内粮企的强力挤压式竞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中粮的快速成长,包括其全产业链的打造也面临着诸多的质疑甚至不满。从其内部管理层面看,中粮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终端销售市场上的压力,而是如何平衡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激励,如何选择最有激励作用又符合国资委规定的激励工具,如何权衡总部与业务板块的业绩指标。

中粮会变成一只老虎,还是一头大象,宁高宁本人也深为忧虑。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们只是增长了规模,把负债比例提高了,一个瘦子变成了胖子。当然这个胖子不是通过他真正的骨骼和肌肉成长起来的,他的脂肪比较多,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而其全产业链战略也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整个的企业组织比较混乱,企业组织内部的界限太分明,小团体利益很多;另外一个就是产业链自身在上下游之间不是完全对接。

中粮能否如其所展现的成为一个像ABCD 那样实力超强的跨国粮企,还存在许多的变数。但广阔的中国市场、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无疑为中粮目标的实现延展出光辉的道路。

但政府、学界和民众对中粮要求的不只是它自身的成长。作为“共和国嫡子”,央企中的中粮,其发展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代表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行使话语权,进而掌握中国在粮食领域的控制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不仅在粮食定价权上始终没有发言权,而且在四大粮企步步为营的紧逼下,中国粮食产业面临重重的围堵。虽然中粮目前的粮食进口权有所削弱,但其仍然控制着中国90% 的粮食进出口业务,但“(包括粮食等的)核心业务没有做强,在对外掌握中国粮食的话语权上无所作为,中粮难辞其咎”,一些了解和关心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国内人士心急如焚地表示。

中粮集团在打造全产业链的过程中,能否由“象”变“虎”,成为中国的ABCD ?它与外资粮企进行正面竞争时,作为国家粮食领域的国家队,能否担当夺取粮食市场话语权的如此大任?我们同样拭目以待!

而且,我们还期待:更多的中储粮、中粮能成长起来,关键时刻像个男子汉样地站出来,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承担起应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