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兵相接的大米收购战

2012 年7 月,湖南益阳的“兰溪米市”。两位老熟人——坐市商王本义和前来询问收米价格的种粮大户李如海,相向而坐,抽烟喝茶,聊东扯西,貌似轻松,实则各怀心思。李如海已经走过好几家收购商了,得知今年的早籼稻市场上已经有人出价1.3~1.32 元一斤了,比去年贵出0.2 元。但他感觉价格可能还要涨,他认为也该涨。“现在农药、化肥都贵了许多,再不涨一点,种粮就更不划算了。”于他而言,生产资料涨价所带来的成本需要米价上涨来弥补,因为早籼稻生长后期有充足的阳光,再加上自己精心打理,今年承包的两百多亩地收成比去年高出不少,质量也好了很多,李如海觉得今年应该将去年种粮的损失弥补回来。因此,多走走看看,不轻易出手卖粮,正是他现在的心理。

坐市商王本义的心思就复杂得多了。他知道今年早籼稻收购价一直在上涨,再不出手收米怕会错过收米时机。特别是传闻中一些外国的大公司也委托大市商甚至国有粮库在高价收米,这让王本义更坐不住了。出手不出?今年的米价会不会再次出现“高开低走”的行情?王本义心里没数,忧虑写在了脸上。

其实,类似李如海的“惜售”和王本义的“忧买”心理同样出现在湖南其他地区以及江南其他大米产区的农民、收购商身上。暗流涌动的是,国有、民营、外资粮企对大米、小麦等主粮粮源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根据新华网2011 年11 月19 日的报道,江西抚州发生的晚米收购战。

“稻米还没成熟,就有人来定粮,确实少见。”对临川区东馆镇农民来说,源源不断到镇上来的购粮者让他们喜上眉梢,村民们对今年晚稻卖个好价钱充满信心。

有“赣抚粮仓”之称的抚州,每年产粮50 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 亿斤以上,这在产粮大省江西位列前茅。抚州市粮食局预计今年(2011 年)产中晚稻粮30 亿斤左右,商品粮达15 亿~ 18 亿斤。抚州粮食市场往往是江西省粮市的一个风向标。经历了今年早稻的“抢购忙”,抚州农民纷纷开出了比往年高出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心理价,不少农民在采访中表示“少于100 元就不卖”。而在江西新干海珠米业董事长邓库皮看来,今年的开秤价可能会比农民100 元的预期更高,因为晚稻历来供不应求,“今年早稻开秤是105 元,估计晚稻不会少于110 元。” ……更大的变数不是单纯的供求趋势,而是参与收购大米的市场主体自2011 年又多了一个,而且还是最有杀伤力的一个:外资粮企益海嘉里!往年的晚米收购市场,国企占六成,民企占四成,大家皆大欢喜。但这个新对手的加入,一开始就是带有“搅局者”的准备而来。

在收粮大战中,无论是哪一路的买家,拼的都是价格。但外资的价格战,不仅打蒙了粮企,就连当地农民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高价收购粮食,如果一般收购价是96 元,外资就出98 ~ 99 元,说有多少要多少。”

刚于2010 年6 月进入抚州市金溪县设点的外资粮企益海嘉里,2011 年早稻收购时,在金溪县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和中央储备粮金溪直属库还没有入市收购的情况下,它就在8 月1 日率先挂牌收购早稻,每百斤出价98 元,既高于当年国家制定的每百斤93 元的最低收购价,也高出头一年同期江西早稻收购价,还高于当时早稻的平均收购价。开秤早,出价高,此役让益海嘉里在抚州声名大振,它的原粮收购也因此异常顺利。而在这次抢粮大战中,国有粮企和其他中小型民企被打得措手不及,无法按原有计划的数量和价格收到大米,一些中小型粮企还因此陷入了困境,面临破产的危险。

当时,抚州市有粮食加工许可证的粮食加工企业有213 家,年加工量能力有五六十亿斤。加工能力已经超过了粮食产量,很多企业面临无米加工的境地。原私营粮食加工企业主张小英说,当时工厂每斤优质早稻加工成大米有3.7 分钱利润,但普通大米则要亏损0.3 分钱,“粮价太高,只有停工”。

而根据南昌大学公管学院粮食安全调查小组当年对金溪县的调研,益海嘉里虽然进驻的时间短,原粮生产能力(150 吨/ 日)和收购网点有限,但其成品大米的出货量却领跑当地诸多企业。原因在于,一是益海嘉里依托原本应承担国家储备粮收购任务的国有粮站大量收粮,仅是其委托河源、对桥两个粮管所收购“外引7 号”一个品种,到2011 年11 月上旬就收购了600 万斤;二是很多民企为了维持生产,主动替益海嘉里加工高端大米,使其加工能力成倍增长。

“出手不凡”,外资粮企一开始就展现出巨大的企图心。

二、中储粮之困

中储粮原总经理、现董事长包克辛曾经讲过的一个事情是,一次一位粮商问他中储粮的职能是什么,他“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为了抵制你们搞投机!”包克辛是温州人,按他自己的说法,身上流淌着温州人的经商因子。他说,做商人是要投机的,市场如果没波动,他们就赚不到钱,因此即便没波动,他们也要设法制造波动。而中储粮的任务就是去抑制这个波动。包克辛归纳中储粮的三项核心工作: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中储粮)就是围绕这个展开工作的。”

事实上,国家确实赋予了中储粮这样的职责与任务。

中储粮全称叫作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政策性中央企业,它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

延伸阅读:中国粮食流通改革小史1993 年2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同年4 月,全国95% 以上的县市都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40 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

但危机随之而来,当时全国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有五十多家,上市品种有7 大类五十多个,各类期货经纪公司有三百多家,各类兼营机构多达上千家。包括粮站、粮库在内的各类炒家以及个体粮贩都加入粮食投机的行列,引起了粮价的暴涨。

这次危机让中央认识到中央强力控制粮食的重要性。国家开始建设总计为250 亿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

1994 年5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继续坚持政府定购,并适当增加收购数量。

除定购5000 万吨粮食落实到户外,还下达了4000 万吨议购计划,落实到县级政府。国家大大提高了定购价,定购综合价提高了40%。到了1996 年,政府又将定购价在1994 年的基础上提高了42%,使得定购价基本接近市场价。定购价逐渐名存实亡。

1998 年5 月19 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四分开一完善”的粮改政策,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并指出改革的重点是国有粮食企业,主要是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封闭运行三项政策。但由于保护价早已经高于市场价,所以导致保护价无法实行,以及1996 ~ 1999 年粮食连年大丰收,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增加到50838.6 亿吨,库存积压严重,市场粮价下跌,粮食收储企业也无法实现顺价销售。最后的结果是大规模的国有粮食储备仓库出现空仓现象,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挽救这个危机, 2000 年春天,经国务院批准,中储粮总公司组建,专职从事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对分布在全国的直属库、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

我国粮食储备与流通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2000 年,在其成立之初,国务院对中储粮提出明确要求,即“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即“两个确保”。所谓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就是做到国家确定的储备粮规模、品种和质量与实物库存账实相符,并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及时轮出品质不宜存和达到储存参考年限的粮食,轮入符合质量标准的新粮,做到常储常新,为社会提供放心粮源;所谓确保“调得动、用得上”,就是做到国家动用储备粮的指令下达后,库存储备粮能够高效、迅速地组织出库,能够按照政府宏观调控所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和品种向市场投放,以实现政府调控的目标。

而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政策性粮油收购储备企业,中储粮的任务是,承担国家储备粮油的收购、储存、调运、拍卖销售业务。这些均被认定为政策性收储,国家财政将为此出资,企业同时还能获得售出补贴。中储粮的这个“特殊性”,使其成为对粮食市场竞争能够保持相对超脱的调节者的角色。而其在与国家粮食局“分家”后所获得的遍布全国的众多粮库和购销网点,也使它具备了吸储粮食、调节市场的能力。

时任中储粮总经理的包克辛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现在做的事,主要就是把企业行为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高抛低吸’。价格高的时候往外抛,平息市场,价格低的时候吃进。把这个弯扭过来了,其实就和国家调控一致了。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具体来讲,”包克辛说,“针对炒作,如果把价格弄高,那我们就抛;低的时候,比如现在东北的水稻和玉米价格低,我们就收。去年(2007 年)有段时间出现了连续性的价格较低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伤农,所以,我们就大量地吃进。通过这种途径把市场的粮价稳住。”

“2004 年粮食体制改革后,中储粮作为国家政策储备粮企业,在平抑粮价,托市收购维护粮价方面做得还算可以。”一个大型粮食企业的高层人士如此表示。这个评价应该还是公允的。

有一个典型的情形是包克辛愿意经常讲的。中储粮的平抑粮价功能,针对南方的情况表现得很明显。一场大雨或者一场台风,船不能运了,粮价就得上去,经常有十天或者一个星期的粮价高峰,这时我们就必须及时出库,把价格打下来。这样一来,作为中储粮本身,既平抑了市场粮价又有了收益,等台风过去了我们再用船运过去把粮库补上……若以全国年产粮1 万亿斤,其中商品粮为5000 亿斤,中储粮实际收储额为500 亿斤左右。作为中国粮食市场的主要调控者,中储粮以其占市场份额10% 不到的收储能力,努力实现着中央所要求的“两个确保”和“三个维护”(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但凭借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背靠着强大的库容和加工实力,中储粮仍不能高枕无忧,稳坐调控者高椅。在外资粮企介入粮食收购大战后,能不能确保收到足够的粮食,仍存在巨大的变数。

这个变数就在于,中储粮实力强大,但它制度性掣肘太多;外资粮企进来虽晚,但它们灵活多变,出手凶狠; 中储粮面“敌”无数,外资粮企只有中储粮一个“作战”对象;中储粮在明,它们在暗……抢粮战中,中储粮未必能百战百胜。一旦无粮在库,中储粮就是只“无牙老虎”,市场中那些个“狼群”还会听从它无力的调控之声吗?有远虑,更有近忧,中储粮,小心身边那些虎视眈眈的抢粮对手!

三、益海嘉里的“抢麦”故事

2005 年, 益海嘉里对于面粉行业来说, 还仅仅是个起步者。当年,它在河南周口成立了益海(周口)小麦工业有限公司, 日加工小麦1000 吨,由此进入小麦加工领域。此后, 益海嘉里陆续与山东兖州等地政府商谈有关面粉和食用油加工的投资, 并开始在当地收购小麦。从大豆加工再杀入小麦, 益海嘉里新的行动引起国内业界的警觉。对此,它的解释是:由于国内小麦加工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处于较落后水平,而发展精深加工项目, 提高附加值, 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2009 年,益海嘉里小麦粉销量已接近80 万吨,市场占有率排名为第四。

国内面粉业开始形成共识:益海嘉里很有可能在下游小麦粉市场迅速复制金龙鱼食用油的成功。而益海嘉里却认为这种担心并不存在:“相对于目前全国年加工小麦的产能达2.4 亿吨,我们的投资规模还是极小,不会成为小麦面粉加工业的主导力量。”

2012 年,益海嘉里已经形成了120 万吨年小麦加工能力,其中,东莞工厂(新增年小麦加工产能36 万吨)、藁城工厂(新增年小麦加工产能18 万吨)的扩建工程将于近期完工,并正在河南(2 家)、福建、江苏、北京(各1 家)新建3 家年处理36 万吨小麦和2 家年处理54 万吨小麦的加工厂,即将在山东(2 家)、陕西、四川、辽宁动工新建5 家年处理36万吨小麦的加工厂,规划在浙江余杭、云南昆明新建2 家年处理36 万吨小麦的加工厂。预计以上工厂将在2013 年初全部形成产能,届时在华工厂将达到16 家,年小麦加工能力将达到632 万吨。面对国内业界的惶恐不安,益海嘉里表示,自己对于加工工厂的建设不像一些媒体描述的那样主动进行“战略布局”。“我们已投资的小麦加工项目,都是在接到地方政府热情邀请之后,我集团经过详细考察才审慎确定的”。

益海嘉里的“抢麦”故事还在继续。

但也可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简单的“抢麦”了。正如人们在益海嘉里一开始杀入小麦产业时所预测的那样,这个依靠中国市场发展壮大起来的外资粮企,正准备在小麦产业复制它在大豆产业上的成功——延伸出来的品牌(金龙鱼等)、小包装的打扮、贴近产区或交通要道、与中粮等竞争对手相邻而居、进入市场前期的低价倾销……所有的策略都与其在食用油上的同出一辙。单是看它的人才战略,就出手不凡,令其国内竞争者难望项背。比如,益海嘉里能为一个制粉师提供4000 ~ 6000 元月薪(国内企业为2000 ~ 4000 元),能为一个工厂总经理提供30 万元的年薪(国内企业为15 万~ 25 万元)。此外,益海嘉里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岗位技术人员附加补偿性竞业禁止协议,即这些人如果离开本企业,只要不到中粮或中储粮等主要竞争对手工作,益海嘉里在两年内仍每月发放70%的工资。

更重要的是,为了抢得粮源,益海嘉里不惜重金,从最细微处做起。

为了获取原料,益海嘉里收购小麦时价格一般均高于国内企业。另一方面,目前小麦加工行业利润薄弱,而为了快速开拓市场,益海嘉里又将部分产品低于市场价销售。“他们主要是战略性投资。”一位长期关注该企业的人士道出了益海嘉里在“抢麦”中的玄机——“益海嘉里试图在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小麦主产区的部分县市复制油脂及稻谷加工业务向源头延伸的成熟运作模式,即设立种业公司,构建从种子的研发、良种的推广、订单种植、订单收购一条完整链条;另一方面,在小麦主产区以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委托当地私营粮食企业等形式构建收储网络。” 有记者在山东了解到,益海嘉里委托当地私营粮食收购企业、粮食局系统改制剥离的粮库等收购主体,代收代储小麦,益海嘉里确定价格,并为它们提供资金,完成任务后再支付佣金。通过粮食经纪人,益海嘉里建成了以兖州为中心,向西拓展到菏泽、梁山一带,东到泗水,北到宁阳的粮食收购网络。

益海嘉里曾经宣称,它们加工所用的小麦,绝大多数都是从国储粮库中拍卖而来的。果如此,它们这样处心积虑地布建收储网络究竟是为何?争夺粮源,夺得产业链中最重要的资源,这正是益海嘉里们的最初出发点。

小麦如此,在江西,在湖南,在全国的水稻产区发生的“抢稻”是不是同样的情形?只有一句话,那就是:的确如此。

这已经给中储粮的收储能力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中粮及国内中小粮食加工者构成极大的挑战。

外资粮企行事低调而来势凶猛,“抢粮”大戏究竟意味着什么?

四、益海嘉里:上、中、下游通吃的真相在所谓的粮食全产业链里,粮源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也许是最重要的环节。益海嘉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延伸阅读:何谓粮食全产业链?

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赫希曼(1958 年)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他指出产业链的联系分为“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农业全产业链一词是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不同专家、学者对其理解不尽相同。农业产业链,是由两个或多个市场主体,基于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域、环境等),以农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时空关系,结成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一体化组织。

粮食全产业链是由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构成。其中生产、加工是上游环节,流通、消费是下游环节,上游环节为下游环节提供粮食产品,下游环节为上游环节提供粮食需求、消费等反馈信息。粮食全产业链每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消费),又涉及各自的相关子环节和不同组织载体。如产前环节包括种子、农机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涉及种子、农机供应商),产中环节包括粮食种植管理和农用物资供应环节(涉及农户或生产企业、农资供应商),流通环节包括产品的储运、批发、零售(涉及物流企业、批发商、零售商)。

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模式,据上海超限战营销策划公司总经理沈志勇总结,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快速、有效地追溯食品源头,从而有利于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业企业自身来说,第一,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加。通过控制上游的原料来源,可以保证中游稳定的产品加工。第二,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安全问题,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都是在食品源头上出了问题,那么,通过加强对上游食品原料的控制,就能较好地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第三,可以截取价值链的更多利润。企业通过对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面控制,就能分享每一个环节的利润,从而使企业的盈利点增加,盈利能力增强。第四,通过掌握下游的渠道和终端销售,直接和消费者接触,就能够了解一手的市场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安排生产。第五,使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全产业链公司实力更强,盈利能力更强,利润率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从而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基业长青。

它的故事还是得从食用油开始说起,从益海嘉里进入中国时开始说起。

(一)着手下游,打造嘉里粮油小包装食用油市场霸主地位市场营销课有这么一个著名案例:一个制鞋公司希望打开南太平洋上一个岛国的鞋市场,派了两个业务员去做市场调查。一个回来报告说,鞋子在那儿卖不动,因为那里没有人穿鞋子。而另一个却回来说,太好了,那里市场太大了,因为那里没有人穿鞋子。两个业务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各自得出的最后判断自然也就南辕北辙。

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仅仅二十多年时间,嘉里粮油,这个由马来西亚著名华商郭鹤年一手打造的企业,借道中粮集团,以在广东建立南海油脂公司为起点,教我们中国人学会了食用小包装的精炼食用油,让我们知道了金龙鱼这个新创的品牌,同时也让我们让出了40% 以上的食用油市场,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金龙鱼是从南海油脂——这个1990 年由嘉里粮油和中粮集团下属公司合资建设的精炼厂——里“游”出来的。金龙鱼一经问世,就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上掀起巨大冲击波,“福利油”一度成为它的代名词,轻便、易用和看似的价格不高,福利和送礼佳品,是它取得认同的法宝。中国人轻易就为金龙鱼改变了原来用散装油的习惯,小包装食用油一下子成了食用油消费的必需品。

在南海油脂之后,嘉里粮油九度追加投资,炼油生产罐装基地从1 个增加到8 个,分别位于深圳、青岛、西安、成都、厦门、上海、广西防城港、辽宁营口港,只不过除深圳的南海油脂外,嘉里再没有与中粮合作过。

原因很简单,中粮被嘉里算计了!中粮虽然在合资公司中间接持有的股份总和约47%,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但它却没有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

而更为重要的是,金龙鱼商标的归属权并不属于南海油脂,而是放在了新加坡郭氏集团的名下。显然,如果嘉里另建新厂,使用金龙鱼品牌生产和销售同种产品,中粮并不能得到利益。在此博弈格局下,中粮很难分享到金龙鱼快速成长的果实。这也成为尔后中粮从1992 年起开始另立山头自创品牌,以一己之力开拓国产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缘由。

以南海油脂的金龙鱼为起点,嘉里粮油陆续在中国市场推出了16 个品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胡姬花、鲤鱼、元宝、香满园、花旗、手标、巧厨等。这种多品牌战略在中国企业中是罕见的,按照当时南海油脂总经理李福官的说法,与其等竞争对手和自己争夺市场,不如自己先设置竞争对手,根据市场需求,在不同层面,从高到低,在不同品种上,设立不同定位的品牌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嘉里粮油的多品牌策略效果明显,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调研报告,2008 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为金龙鱼,实际占有率和加权占有率分别为30.83% 和29.98%,胡姬花排在福临门和鲁花之后,实际占有率和加权占有率分别为4.84% 和4.64%,加上香满园、元宝、鲤鱼等上榜品牌,嘉里粮油旗下品牌占据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总体份额达4 成。

嘉里粮油以小包装食用油布局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老百姓以菜籽油为主的传统消费习惯,转而消费以大豆和棕榈油等进口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小包装食用油。据农业咨询机构“东方艾格”的数据,2006 ~ 2007 年度,豆油和棕榈油已经占据了中国植物油消费市场的前两位,消费份额分别为37.3% 和21.4%。

中国食用油市场消费结构的转变,为郭氏家族整合产业链中上游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郭氏家族征战中国粮油市场战略上的精彩伏笔!

(二)谋划中游,结盟ADM 促益海成为中国最大粮油加工企业现在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界,经常有人把2003 ~ 2004 年的“大豆危机”与国际四大粮企ABCD 联系在一起。其实,危机中获益最大的是郭氏家族所拥有的丰益集团直接控股的益海公司。ABCD 中的ADM 公司在危机中所获之益,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它对益海的投资上,当然,它在供应原料大豆环节上赚的钱除外。

进军中国大豆油压榨业,郭氏家族就是结盟ADM 公司一起进行的。

让我们来说说当年的“大豆危机”。

作为大豆的原产国, 大豆种植在中国已有4700 年的历史, 其他国家虽只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但是发展迅猛。美国打着“帮助穷国发展农业”的旗号向巴西、阿根廷等国积极推广种植转基因大豆。其产量迅猛增长并很快超过中国, 形成了大豆产量美国第一、巴西第二、阿根廷第三、中国第四的格局。1994 年,我国大豆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600 万吨,但仍无法弥补我国的需求缺口。自1995 年开始,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当年进口79.5 万吨, 到2000 年时,我大豆进口量突破1000 万吨。1996 年,为弥补国产大豆的不足, 国家调整大豆贸易政策,对大豆实行配额管理。当时,大豆进口普通关税税率为180%, 优惠税率为40%, 而配额内的税率却为3%。

1997 年,国际大豆价格见顶。由于南美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增长、全球气候条件良好, 大豆产量和可贸易量节节升高,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全球大豆价格一度持续大幅下跌。豆贱伤农, 使得中国与美国都减少了大豆的种植面积。但南美国家大豆种植面积却逆势而上, 此消彼长,大豆价格在震**中不断攀升。

2003 年8 月, 美国农业部以出现严重旱情为由,连续4 个月将大豆库存数据调低; 同时,美国以不满中美间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中国多方施压, 迫使中国向美国开出了150 亿美元巨额订单, 其中包括购买美国大豆。

两大因素导致国际大豆价格不断上涨。

2004 年3 月,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抵达美国, 在国际炒家哄抬下,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CBOT 大豆期货指数,从220 美元/ 吨暴涨到391 美元/ 吨。经验不足的中国商家在恐慌心理的作用下疯狂加大采购力度, 在折合人民币4300 元/ 吨的高价下抢购了数百万吨大豆。可是当中国采购团回国后, 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美国农业部居然表示之前公布的数据失真,2004 年将会是一个大豆的丰收年!随即,大豆价格急转直下, 仅在当年的4 月份,国际大豆价格暴跌50%, 中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由原先的全行业盈利一下子转为全行业亏损。

当价格差距变得如此巨大的时候, 国内部分加工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无力消化高额的成本或者清偿银行贷款,不得不选择违约, 放弃了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和定金(如果按合同价格进口大豆, 每生产一吨就要损失500 ~ 600 元)。此即所谓的“洗船事件”。对此,美方采取了凶狠的反制措施,包括向中国进口商提起诉讼,索赔金额达到60 亿元人民币;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了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一律不再报价;同时,他们还联合修改对中国大豆出口的合同文本,加入许多针对中国大豆进口商的苛刻条款。目前,相关诉讼案还余波未了,对中国民营豆企影响依旧。

但美方的这些所谓反制措施只是对中国大豆压榨业浮在水面上的影响而已。2004 年这次“大豆危机”真正的危害在于,它致使中国许多油脂加工企业处于万劫不复的困境。除要承担美方的各项“制裁”外,雪上加霜的是,危机期间恰逢国家正在进行银行业改革, 中小型民营豆企贷款困难, 绝大多数企业无力继续经营,在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而在此时,虎视眈眈的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所谓的ABCD)借机大举低价介入对这些企业的并购, 一年之后, 原来由一千多个内资油脂加工企业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转眼间灰飞烟灭, 仅仅剩下今日的九十多家——其中64 家由外资控制,外资大豆压榨产量也从占全国产量的18%,一下子飞跃到85% !

这就是悲催的中国“大豆危机”。

人所不知的是,在这场中国的危机中,得益最大的并不是那ABCD 四大粮商,而是原本低调潜行于中国油脂市场的嘉里公司的兄弟企业——益海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3 年到2005 年的短短两三年期间,益海收购了中国国内不下10 家中型榨油厂,相继在烟台、秦皇岛、周口、连云港、福州、武汉、泉州、昌吉等二、三线城市建立了粮油生产基地。2006 年上市的丰益国际的公告中,对此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益海虽然进入中国市场较晚,但其发展、布局非常之快,从2002 年开始,益海通过新建、收购老国有企业、设备改造等方式在两三年内迅速扩张,在防城港、连云港等地已合资建立了十多家生产厂家和二十多家销售公司,在合并时(指2007 年6 月)总投资近5 亿美元,拥有七百五十多万吨的大豆、花生、棉籽、菜籽的加工能力,年可生产各类大豆油两百多万吨、花生油十六多万吨、菜籽油二十多万吨、棕榈油六十多万吨。在中国市场控股或参股的知名食用油品牌包括‘口福’、‘鲁花’、‘丰苑’、‘四海’等”。数据显示“截至2006 年,‘益海大豆’日加工能力达到3.5 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了16%”,益海一举成为中国油脂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

益海与嘉里粮油虽同为粮油企业,但在中国内地的业务拓展布局正面竞争很少,互补性很强。在产品的定位上,益海以口福品牌以及为家乐福等大型卖场贴牌等低端产品为主,主要以价格策略占领小包装食用油低端市场,嘉里粮油则以金龙鱼引导中高端产品线,以鲤鱼及部分区域品牌占领低端市场,而胡姬花则在部分地区以花生油稳坐高端市场,产品的定位上双方体现了高端与低端的有机组合;在生产企业地理布局方面,益海11个生产基地位于安徽芜湖、河南周口、河北秦皇岛、四川广汉等二、三线城市,而嘉里粮油的8 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天津、上海、深圳等航运方便、消费水平高的国内一、二线城市,二者交叉覆盖不同市场;在产业链上,益海侧重于产业链中游,嘉里粮油则聚焦产业链的下游。

通过益海与嘉里粮油,郭氏家族已在国内粮油市场形成了高、中、低端产品,覆盖一、二、三线城市的全方位布局。

产业链中、下游通吃,益海嘉里在中国用不到20 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但这远不是故事的全部。

(三)打通上游,靠向中国出口油脂原料赢取最大利润很少有人会想到,益海嘉里在中国油脂市场凶猛拼杀,挣到的只是1.5% 到4% 的利润率。

事实确实如此。中国油脂市场刀光剑影,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挣到垄断利润断乎难矣。

但这正是包括益海嘉里在内的国际粮企们所期待的:把利润打得极低,逼迫中国企业退出竞争!

因为它们不怕。它们在海外握有大豆、握有棕榈油的原料,钱可以在原料这头挣到!

上、中、下游的跨境布局,使“益海嘉里”们有足够的空间利用各国不同的税法进行避税。合并了益海嘉里在新加坡上市的丰益国际披露,其海外种植企业的利润率高达约24%,远远高于其在中国终端市场的1.5% ~ 4%。

这正是益海嘉里在中国油脂市场上、中、下游的完美布局和攻城略地所带来的“产业链”——“价值链”收益。

我们来看丰益国际是如何接通这上中下游、通吃中国油脂市场收益的。

益海与嘉里粮油在中下游的全方位布局迅速增加了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为此,在布局中国粮油市场的同时,郭氏家族企业加快了在产业链前端棕榈油种植与生产环节的开拓。

丰益控股成立当年,便收购了印尼7100 亩土地,建立油棕种植园。

2006 年,丰益控股旗下丰益国际联手ADM 花费580 万美元,一举并购5家印度尼西亚种植公司,其种植土地储备因此增加了8.5 万公顷。之后通过一系列并购,丰益控股种植园面积迅速增加,截至2008 年底,丰益控股已将油棕的种植面积提高到22.33 万公顷,其中在印尼拥有16.08 万公顷,在马来西亚拥有6.25 万公顷。此外,通过Plasma 计划,在印尼管理3.39万公顷土地。

作为郭氏家族旗下另一家上游企业,PPB 油棕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商之一,扩张速度更是惊人。2002 年,PPB 集团旗下的“PPB 油棕”

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油棕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7 万、2.57 万公顷,总计超过10 万公顷;到2005 年底,PPB 油棕总共拥有约36.32 万公顷土地储备,其中约8 万公顷位于马来西亚,28.32 万公顷位于印尼,增加了近3 倍之多。

在增加油棕种植园面积的同时,郭氏家族也加大了棕榈油产能的扩张。自1995 年丰益控股建立第一家棕榈油压榨工厂起,之后便在棕油研磨、压榨、精炼等生产环节不断扩张,产能得以迅速提升。2006 年,丰益国际将郭氏家族系内公司——马来西亚主要的棕榈油及棕榈仁油精炼商与出口商——PPB 集团旗下的PGEO 公司(简称PGEO)收归囊中。并购公告显示,2006 年,该公司35% 的产品销往中国。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到2008 年,丰益国际加工的棕榈原油达到150.52 万吨,比上年提高了26%,棕仁加工达到了35.03 万吨,比上年增长了25%。2007 年,丰益国际的棕榈油和月桂油贸易从2006 年的790 万吨上升到1340 万吨,而2007 年销往中国的棕榈油达到400 万吨以上。而中国粮油信息中心的信息显示:2007 年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不超过600 万吨。此外,公开行业数据显示,益海嘉里占据了中国棕榈油市场约70% 的份额。

也就是说,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布局,郭氏家族得以将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油料作物种植的优势与中国广阔的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实现了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但事情远非仅仅如此。

(四)借原料优势,全面分享中国油脂产业成长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谁,都能够轻易感受到金龙鱼与福临门缠斗时的烽火硝烟,有时我们还能听闻到福临门略胜一筹的消息。

事实上,在益海嘉里等外资粮油企业在华业务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国内舆论对其在中国垄断布局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就不绝于耳,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内资粮油企业的发展。2008 年9 月3 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业,引导内资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 吨/ 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而对外资进行了限制。《意见》提出,外商兼并、重组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及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办理。因此,尽管金龙鱼和它的姐妹品牌仍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中粮、中储粮等的强力介入,国有食用油品牌越来越响亮,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金龙鱼等的市场不断趋于稳定甚至开始有所萎缩。

郭氏家族会因此而落败,且将收益拱手相让吗?

不会,它也不必。

因为在中粮和它的福临门里,郭氏家族以丰益国际的名义,同样收获着巨大的利润。它向福临门高价供应着棕榈油,且占有中粮诸多油脂加工企业实实在在的股份。

故事是这样的。

自中粮1992 年另立山头自创品牌以来,中粮与ADM、丰益控股就开始了全面的合作。1992 年,三者合资的北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天津建成,此后十余年间,位于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山东的黄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广东增城的东洲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等相继投产,主要产品包括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四海牌”

豆粕等。2000 年11 月,中粮、ADM、丰益控股三家又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福临门牌小包装油的统一销售和推广。

在这些合资项目中,中粮显然吸取了在与嘉里合作中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了控股权,不过丰益控股也持有数量不少的股权。在中粮另外两家合营企业莱阳鲁花及山东鲁花浓香当中,中粮持有24% 的权益,丰益控股则透过香港嘉银(莱阳)有限公司在此两公司持有25% 的权益,合营企业旗下的鲁花目前是中国花生油领域的第一品牌。

既然是你死我活的敌手,中粮如何又引狼入室,不惜与郭氏家族乃至ADM 合资建厂,甚至将自己核心品牌福临门、鲁花等拿出来与对手分享收益呢?

关键在于原料掌握在人家手里!

中粮之所以选择ADM 为合作伙伴,是因为ADM 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及贸易商之一;选择丰益国际进行合作,是因为丰益背靠马来西亚、印尼的棕榈油生产基地,很大程度上掌控了棕榈油的种植、压榨和销售环节,是全球最主要的棕榈油供应商。中粮国际曾在公告中坦言,“本公司的合营公司安排,令本公司受惠于合营伙伴(ADM 和丰益控股)在油籽加工业的丰富经验及良好信誉、原料购买和供应实力以及先进技术及管理专才,有助提升本公司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说得很明白,要想让人家保证你的原料供应,你就得把人家拉进来,一起来“赚钱”。

也就是说,在益海、嘉里粮油布局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同时,郭氏家族通过丰益控股参股中粮系旗下油脂企业,以及向中粮等供应原料,已经最大限度地分享着中国食用油行业成长。

益海嘉里在自己的官网上如此宣传:益海嘉里是领先的农产品和食品公司,在中国经营业务已经超过20 年。

“我们以极具竞争力的成本将油籽、谷物、食用油、棕榈油和月桂酸油加工成多种高品质的食品、饲料原料和油脂化学品。我们的产品包括食用油、饲料粕、大米、面粉、麸皮、谷物、特种油脂、油脂化学品和大豆浓缩蛋白。我们在43 个战略地理位置拥有170 个以上大型综合加工厂,并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和分销网络,我们能更有成本效益地分销产品,并能在最短时间内上市。”

“我们的垂直一体化业务模式跨越了整个价值链,从原料采购和加工,到营销、品牌化、销售和分销。这种模式使我们能够在每一个环节减少生产、管理和物流的成本,并深入加工我们的副产品带来更多的收入。”

“垂直一体化”,这个益海嘉里引以自豪的业务模式,使郭氏家族在中国油脂市场上上、中、下游产业链环环相扣,构筑了一条完美的价值链。

这条价值链保证了郭氏家族能够将从原料到加工,再到营销等所有环节的利润尽揽入袋。而其最微妙处,乃是在以低利润目标下做大中国食用油规模、拼抢其中下游市场份额、占尽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坐享原料供应的超级利润!如此精炒的产业链、价值链安排,岂是一个号称“侨资”的企业、口口声声中国是其“祖国”的丰益国际所为?也许它自己想努力忘却自己是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超额利润只是流向它的外国投资者(主要是它的郭氏家族)的真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