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经常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
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汉武帝即位之后。建元二年(前139 年),继位刚满三年的汉武帝更是雄心勃勃,在发会稽兵经略东越的同时,和谋臣们计议如何对付强敌匈奴,报复雪耻,改变屈从的地位。
这时,汉武帝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到一个使他振奋的消息。他听说在二三十年前,敦煌和祁连山一带有一个以游牧为业的月氏国,人口多达四十余万。由于人多势众,国力强大,所以一向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而匈奴的冒顿单于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在月氏做过人质,后来冒顿率兵打败了月氏。冒顿单于死后,继任的老上单于更是一不做二不休,不仅再次击败月氏,而且还杀死了月氏王,并且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以饮酒扬威。
被逼无奈的月氏人有一部分被迫离开世代生活的居住地,心里充满了怨恨,但他们无能为力,只好含着眼泪朝西长途跋涉。到了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月氏人才停顿下来,得以重整旗鼓,重建家园。这部分月氏人被称作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山故地的月氏人被称作小月氏。
可是好景不长,大月氏受到了匈奴支持的乌孙人的攻击,大月氏人只好再次向西南迁到妫水流域。在那里,他们征服了大夏国并定居下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但一直苦于无人相助。
汉武帝听后跃跃欲试。他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想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断匈右臂”。所谓西域,是指后来的敦煌以西、葱岭内外的广大地区。后来由于交通益广,在葱岭以西、今中亚细亚一带,也概称西域。西域当时有36 国,人口最多的60 万,最少的只有几万人。
秦末、汉初冒顿单于侵入西域后,西域大部分国家都臣服于匈奴。
匈奴设“童仆都尉”管理他们,向他们征收赋税。这个地区南望祁连山,北濒合黎山、龙首山和大沙漠,是当时东西方往来的咽喉。当时,西域对汉王朝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未知地区。而从中原到塔里木盆地和更西的世界,必经一条东南至西北走向的狭长地带,这便是河西走廊。
为了切实地了解河西以外的情况,更主要是寻找远在异域的战略盟友,汉武帝决定派人到两部走一趟。而汉武帝就必须选派一个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大智大勇的人前往。所以汉武帝开始公开招募。
这个消息刚一传出去,朝廷内外便开始议论纷纷。面对西方那一片未知的异域和生死未知的征途,有一名默默无闻的郎官挺身而出,自愿出使,去实现汉武帝的大胆设想,这个人便是张骞。
张骞是汉中郡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 年)为郎,就此成为汉武帝近卫军的一员。但不久他就发现,郎官位虽荣显,却只处于官吏候补地位,机会较少而竞争者很多,有些人头发都花白了,却仍在苦苦期待。
不甘平庸的他正在努力寻找机会,可是他毕竟很年轻,成为官吏是遥不可及了。这时,正好汉武帝下诏募招能出使西域者,他便想,与其坐等白头,不如冒险西行。
于是,他面对这一项极为凶险的特别使命,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毅然站了出来,接受这一次希望与绝望共系、荣华与死亡为邻的命运挑战。张骞的智慧和胆识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大汉使者,出使西域。
建元二年(前139 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一个归顺的“胡人”
堂邑父自愿充当向导和翻译,率领一百多人准备出使西域。
这时,汉武帝拿了符节叫道:“张骞。”
“微臣在。”张骞应声答道。
“朕把这汉节授予你,望你一定要想法完成使命。对西域各国要以义待之,不可以大国居之。”
张骞接过一根长7 尺,上挂三把牦牛尾的竹竿,说:“微臣遵旨,决不辱使命。”然后向汉武帝行了跪叩礼。
汉武帝又将玺书递给张骞,说:“一路顺风。”张骞郑重地接过玺书。
他成为中国交往西域的第一个使者。
张骞一行西出长安后一路向西。这天,大队伍来到了黄河边,张骞站在河岸上,只见滔滔河水滚滚而下,向导堂邑父指着河西说:“大人,河西就是匈奴控地了,渡河只有在黑夜里进行。”
张骞听了说:“那就做筏子,夜里渡河。”于是大家便砍树做木筏,夜里偷偷渡过河,然后沿着河西走廊向西而去。他们昼伏夜行,终于进入了大漠。晚上,张骞骑在马上,在星光下看着茫茫大漠问堂邑父道:“河西什么时候才能走完?这大漠有多长?”
“大人,还早着呢,这大漠有千里呢。”
张骞说:“有万里也不怕,就是不可忘记寻找水源。”
堂邑父说:“找水源要往北走,但那里匈奴多。”
“可没有水,大家走不了,只好冒险了。”
于是堂邑父策马向前,带着大家往北面的水源寻去。在月光下,果然见到一小片水草地,大家扑了上去,忙用双手捧水喝,干得冒烟的嗓子终于得到了水的滋润。大家正拼命地饮水时,忽然,一片土岗后面出现了匈奴人的骑兵,他们看到张骞一行势单力薄,便放心大胆地挡住了去路。
“来者何人,去往何处?”
张骞见是一队匈奴骑兵围住了他们,便对为首的施礼道:“我们是过路的商旅,准备到西域去做点生意。”
“做生意的?我倒觉得你们像奸细。”
“我们不是奸细,我们都是商人。”
那为首的细长眼一瞪,高声说:“不管你们是什么人,都得跟我走一趟,去见了我们的长官再说。”
于是张骞及一百多随从全部被带到匈奴的巡逻驻地。巡逻驻地的匈奴看他们不像一般人,又把他们押到了匈奴单于的帐篷。
巡逻队的匈奴头目把从张骞身上搜到的玺书及汉节交给了单于,单于看了后问道:“你是大汉派到大月氏国的使者?”
面对单于,张骞毫无畏惧之色,他右手持节镇定地说:“大汉使节请匈奴单于让路,我们只要结交友邦,对匈奴并无恶意。”
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
于是张骞一行被圈在了几顶帐篷内,周围被匈奴人看管了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单于还把一个匈奴女子赐给张骞为妻,企图用家庭的羁绊把张骞拴住,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使汉朝和大月氏不能联合。
但是,这些始终没有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即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 年),匈奴监视渐有松弛,而张骞心里西去大月氏的想法始终没有消失,相反更强烈起来。终于有一次,他瞅准了机会,趁匈奴人不备,召集了残存的部众,纵马向西狂奔,终于逃出了匈奴控制区。
尽管张骞一行人不知道大月氏的确切位置,但他始终坚信,只要西行就一定能到达大月氏。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就这样,几十天的奔波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大宛国。
大宛王早就对汉帝国有所闻,从匈奴那边过来的人多次提到遥远东方的神秘国家,那里堆满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不完。大宛王对这个富庶的国家十分神往,只是由于路途遥远,中间又有匈奴阻隔,没有办法结交。
想不到大汉的使节登上门来,大宛王马上设盛宴款待远方来客。
张骞持汉节行过汉礼之后,恭敬地对大宛王说:“我们是奉大汉皇帝的诏令前往月氏国通好的使者,现在途经贵国,如大王能派人送我们去月氏,将来回到中原,必当上报皇上给以厚礼相谢。”
大宛王一听,要求自己所办的事很容易,且能交好大汉皇帝,便很乐意照办。为表示诚意,他还派一名能说月氏话的人给张骞做翻译。
张骞辞别了大宛王,顺利地进入康居境内。康居和大宛是友好邻邦,又有大宛王的极力推举,所以对他们十分热情,也派人护送他们到月氏。
终于,他们进入了那片朝思暮想的神奇的未知地带,那便是西域。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
张骞提出联盟,但大月氏的新王因土地肥沃,国家安宁,已经不再想复仇。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
元朔元年(前128 年),张骞决定动身返国。归途中,他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进入羌人地区。
但出乎意料,羌人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这一次,张骞又被拘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 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共出使13 年,一百多人的使团队伍最后只剩下两个人生还。
张骞这次远征,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及。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国的许多情况。
回长安后,汉武帝热烈欢迎张骞归来。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
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这才知道,在汉朝以外,除了周围的“蛮夷”世界,还有那么多文明的种族和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家。张骞这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但使汉武帝第一次知道了西域许多国家的地理、风俗、物产、政治、军事情况,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
张骞还向汉武帝汇报了一个情况:“在大夏时,曾看到中国的邛竹杖和蜀布。问他们此物何来?大夏人答,我们的商贾从身毒国贩来的。
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几千里,面临大海,风俗与大夏同,其地卑湿暑热,百姓骑象作战,臣据此估计,身毒国应离我蜀地不远。如果从蜀地去身毒,路近,又无寇盗。”
张骞的这个估计大体上是正确的,只是他还不可能了解,在四川和印度之间有比沙漠更难通过的崇山峻岭。汉武帝对张骞的这个意外发现非常感兴趣,这是中国第一次了解到印度的情况。
张骞的西域之行使汉武帝开始酝酿一个伟大的计划:沟通西域,开发西南,扩大汉朝的影响。汉帝国将广地千里,威德四播。由于张骞等人的功勋,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出使西域的丰功伟绩。而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同时,西汉王朝也对匈奴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其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元朔二年(前127 年)、元狩二年(前121 年)、元狩四年(前119 年)所分别进行的三次战斗。元朔二年,卫青大败匈奴,控制了河南之地;元狩二年,匈奴在霍去病的打击下产生分化,浑邪王降汉,河西走廊完全为汉朝控制;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又分道出击匈奴,匈奴大败远遁,退至漠北。
经过这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反击,西汉王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前往西域的道路也已基本畅通,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诸国同西汉王朝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王朝的反击战只是肃清了匈奴在漠南及河西走廊的势力,西域各国仍然被匈奴控制着,依然威胁着西汉王朝西北边境的安全。这时,张骞建议汉武帝联系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张骞说:“乌孙王叫昆莫,大月氏杀其父,夺其地,人民才投奔匈奴。
昆莫长大后,报父仇,攻破大月氏,占其地,兵力强盛,不肯再寄居匈奴卵翼之下。今匈奴为我所败,如能在这时以厚礼贿赂乌孙,把汉家公主嫁给乌孙王为夫人,乌孙就成为我大汉亲戚,这就等于断了匈奴右臂。
联结乌孙后,其四面大夏等属国,都能归附汉朝。”
汉武帝为了能够彻底地铲除匈奴势力,实现开疆拓土的雄心大略,派张骞率领一个特大使团第二次前往西域。而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
元狩四年(前119 年),张骞带领300 人,每人马2 匹,并携带着牛羊万头和价值数千万的黄金、币帛,持着汉节出发。
张骞一行人刚刚出陇西,远处传来了塞外优美的乐曲。这时有一位老人赶着羊群来到张骞面前,张骞看他的穿着并不像是塞外人,便问道:“请问老者是何方人,为何在这儿牧羊?”
老汉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张骞,回道:“我原本是在函谷关居住,因为大水冲走了家,所以官府把我们都迁到这儿来了,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
张骞一行人便来到了老人的家。老人热情地招呼了他们。张骞落座后,主人端来了酒菜。老人说:“我姓李,今年六十多了,那年函谷关发大水,要不是皇上差官府把我们70 万人安排到这儿,那我们真是无家可归了,皇上真是英明啊。”
张骞说:“圣上是一代明君啊,他下令让卫青、霍去病把匈奴赶跑了,当年我路过这儿的时候,这个地方还很荒凉。这次皇上派我们去西域,就是为了与西域各国联合起来,这样匈奴就不敢来了,陇西、塞外的人就永远保平安了。”
“啊,那太好了。”
第二天,张骞一行人继续赶路。老百姓听说后,都来为他们送行,还给他们带来很多吃的东西。张骞顿时觉得内心激动万分,真正感受到了这次出使的重大意义,于是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次的任务,一定要打通西域邦交,要让大汉的西疆更加安定繁荣。
就这样,张骞一行很快便到达了乌孙国。乌孙,都赤谷城,人口63万,是个高原地区,多雨寒冷,人民多畜牧,逐水草为生。乌孙国老国王接见了他们。张骞行了礼,呈上了汉武帝的书文。国王展开文书,请翻译看了。老翻译说:“他们是东方的大汉帝国派来的使臣,他们的皇帝要与我们乌孙国结为兄弟盟邦。”
国王笑着点了点头,说:“欢迎远方的贵客。”
张骞一摆手,随从们便依次高托着黄金、钱币、丝绸等进来,乌孙国王见了,高兴地笑了起来。晚上,国王为张骞一行举行了欢迎晚宴,桌上摆满了烤羊肉、葡萄酒和瓜果。
乌孙国王向张骞等举杯:“祝东方的大汉天子身体健康。”
张骞一饮而尽,他也举杯祝国王身体健康。
张骞举杯敬大家:“愿大汉国与乌孙国世代相好,永结盟邦。”
歌舞表演开始了,优美的异国乐曲响了起来,一队美丽的乌孙国姑娘们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头披纱巾出场跳了起来。
张骞小声对乌孙国王说:“乌孙如能回到东方故地,我大汉朝将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结为亲戚,共同抗拒匈奴。这样,匈奴是不经打的。”
乌孙国王听后,在帐中转了几圈,一时不能决断,便叫张骞等人暂居帐中,自己去召集部众商议可否。由于汉朝和乌孙相距太远,素无往来,因此大臣们谁也不清楚汉朝究竟是大还是小。
而且长期以来,乌孙一直服从于近在眼前的匈奴,恐怕因和汉朝交往得罪匈奴而受到攻击,所以没有一个人赞成东迁。乌孙国王见状,不得不独自望着长空,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
日子在等待中度过。张骞害怕耽误时间,就打发副手们拿着汉节,带着礼物,分头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和于阗等国家。乌孙王对于这一类活动倒也比较积极,他很热心地推荐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张骞苦等了几天之后,见始终得不到乌孙王的确切回报。乌孙王对张骞敷衍一番,献上几十匹好马,答谢汉朝的馈赠,并派使者送张骞回国,同时察看汉朝国势。这是《史记》《汉书》记载中,西域人首次到中原。张骞拜为大行,岁余卒。
元鼎二年(前115 年)夏,乌孙王派遣的使者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看到汉帝国国土辽阔,物产丰饶,特别是对京都长安的繁华富裕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盛赞汉帝国是东方大国。这使得乌孙王增强了对汉王朝的信任。于是,乌孙王开始重视与汉朝的关系,见汉朝军威远播,就更重视了。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通使,要攻击乌孙,乌孙于是下决心与汉朝建立正式关系。
元封三年(前108 年),乌孙国选送了1000 匹上等的好马作为和汉朝结亲的聘礼。1000 匹马在进入长安城时,围观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对这种体格异常高大、雄健、线条优美的好马啧啧赞叹不已,更有甚者率先喊出了“天马”。
汉武帝夜不能寐地等待着这一天,他收下昆莫的和亲之马,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待圣旨一到,刘建父女抱头痛哭。
细君公主生性淑慧,才学过人,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笔好画,哭后却也认命,父女从此天各一方。
新婚大喜,举朝皆庆。这日临朝,昆莫喜滋滋刚刚就座,就听有人禀报:“匈奴单于使者到!”不善掩饰自己的昆莫倒吸一口冷气,看看群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圣上只管传他进见。”群臣道。
匈奴来使个头不高,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们两国相邻,我匈奴一贯保护着像你们这样的小国,两国百姓都希望安居乐业,你我永结秦晋之好,单于大王命我前来商讨联姻之事,大王想把他最美丽的女儿嫁给您,想您不会拒绝吧?”
说完,使者仰头望着昆莫,二目如电,直射对方。可怜的昆莫大气不敢出一声,国小可欺,无论是汉还是匈奴,一天之内就都可把他的乌孙踏为平地、鸡犬不留。自自然然,匈奴王的女儿成了乌孙王的左夫人,想象不出他的后宫到底成了什么样子。
贤淑的细君公主变得善于交际,她把自己带来的钱财和丝绸赐给乌孙王左右的贵官们,借以在他们当中扩大汉朝的影响。果然这些人都说大汉和汉公主的好话,为此,细君的心略有惬意。
可是由于言语不通,吃的和穿的都有很大的差别,公主很不习惯乌孙人的生活,只好自建一座宫室,孑身自居。想想遥远的故土,看看眼前形如枯木的老夫,细君忧伤已极,常常以泪洗面,哭断衷肠。乌孙老王死后,其孙岑陬继位,要娶公主为妻。公主不答应,上书长安。汉武帝指示她:“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公主才同意。
细君公主只生了一个女儿后便去世了。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初张骞派往大夏等国的副使,都陆续领着那些国家的使者来到长安。汉武帝对这些使者热情招待,出巡各地时都带着他们。所到之处,让西域使者参观仓库的丰富收藏,赏赐给他们丰厚的财帛,以丰盛的酒席招待他们,让他们观看汉朝的“角抵”戏——这是一种杂技。
西域的人看到后,惊叫连连。通过这些活动,让西域的使者有机会更广泛地了解中国的文明。这些使者回国后,纷纷对那些“不知有汉”
的西域国王和大臣极力宣传在汉朝的见闻。这样,就促进了西域各国与汉帝国的往来。
张骞两次通西城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是打通了中西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非常重大的。
这条通路的开辟使得汉朝第一次将声威扬于西域并逐渐建立起宗主的统治地位,这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表明早在西汉时期广大西域地区就逐渐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条被18 世纪欧洲学者冠以“丝绸之路”美誉的东西方友好往来、贸易的国际通道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开通了。正是通过它,中国文明以丝绸等商品为媒介,远播万里,向全世界展示了西汉帝国的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友好往来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