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到“兴龙渔业厂”已经是五天以后。厂子里像过年一样,充满了欢声笑语。谢翠娥和江一龙把满船的腊鱼换成了一包包的礼物。有些是给江又信、周秀珍的衣衫鞋袜,有些是给江大龙、江甲龙夫妻的时髦香膏,有些是给板栗、毛毛他们的糖果零食,还有给杨主任带的酒、肖队长带的烟,甚至连张姐、刘姐都有小礼物。

江大龙和江甲龙只关心,“谈成生意没?长沙,我们去不去得?”

江一龙重重地点了点头,“去得!”

他把在下河街的见闻一一说了一遍,江大龙、江甲龙两兄弟听得兴致勃勃,心生向往。

“那么高的楼啊?”

“哈哈……还价要还一半啊?那还少了不是亏了?”

“别个外地的土货都卖得好,我们的腊鱼也不差啦!”

既然长沙去得,他们就加足马力干!

谢翠娥在肖队长的介绍下,终于在厂子里牵了根电话线,申请了电话号码。又在县里找了个印刷厂,把厂址、电话、合格证等信息印在了蛇皮袋上,一切都往规范里发展。

刘贵美和郝爱妹又请了两个剖鱼、腌鱼的帮手。几人一边剖鱼,一边扯些村子里的家长里短,倒也开心。

大仓库里所有的熏炉都烧了起来,木屑、谷壳等熏料都搬到了禾滩的围墙边。

江一龙现在也不再去跑市场,每天和江大龙、江甲龙早出晚归地捕鱼。

一时间,江家人齐心协力,热火朝天,雄心万丈!

“你们这发展速度,不得了啦!”杨主任和肖队长看着“兴龙渔业厂”稳步发展,欣慰地竖起了大拇指。

“兴龙渔业厂”现在每个月稳定的出货量有近两千条,那就是一万多的毛收入。

一个月一万多!

万元户!

那可是如今最响亮的头衔!

想起这个数字江一龙都紧张地咽口水。

“我觉得你们还是先把目前的客户维护好,稳扎稳打,以后再慢慢扩大市场。”这是杨主任的建议。

是的,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三兄弟都有这样的觉悟。

以前怕腊鱼卖不出去,现在怕腊鱼不够卖。江家三兄弟紧张又忐忑,索性又收了郝大麻子和陶哑巴的鱼。他们之前有收购小鱼仔的合作基础,这次的合作谈得也相当顺利。郝大麻子看在妹夫江甲龙的亲戚情分上,爽快地答应了。江家给的价格也很公道,郝大麻子很满意。他不用浪费时间在卖鱼上,一天都能多洒一次网。而陶哑巴年纪大了,打的鱼不用零卖,也省了他不少力气。

渔获足、工人足、买家足,兴龙渔业厂的生意欣欣向荣,江家兄弟忙得有滋有味,就连以前期盼的“鱼龙会”都没心思参加。

“老江,你屋崽发财了啦,连‘鱼龙会’都懒得来参加了。”有渔民打趣江又信,语气里是藏不住的酸意。

“那肯定不,人家开厂子,现在是大老板了。”

“那天看到一龙和他老婆从长沙回,买的那一船东西啊,我见都没见过的咧!”

“别个是大老板,你这个‘水叫花’能见过么子好东西咯?”

“郝大麻子,甲龙发财莫带你这个大舅子啊?”

“莫笑我咯!”

……

人啊,就怕对比。自己过得苦没关系,就怕原先的苦兄弟过上好日子。洞庭湖上的七十二连家船,虽然有穷有富,但总的来说就像湖面上的波涛,起与伏的高度都有限。然而,谁也没想到江家悄无声息地掀起了风浪,转眼间发了财。这叫其他渔民心里如何平静?

“哼,连‘鱼龙会’都不参加,还想吃捕鱼这碗饭?也不怕杨泗将军怪罪!人啊,不能忘本!”

“人家都洗脚上岸了,算什么渔民哦?”

“嘿嘿……那也要站得稳再说,哪个晓得会不会一脚踩翻了,跌到水里来咧?”

“不敬神,遭报应咧!”

“好咯,少讲两句,别个发财,莫眼红!”

……

这个“鱼龙会”江又信听尽了酸言酸语,气得一肚子火。

江大龙、甲龙、一龙送鱼回厂,竟然吃惊地发现江又信坐在厂子里。

这是江又信第一回来渔业厂!

“爷老倌,你怎么来了?”

江又信面色漆黑,一杆水烟枪狠狠地敲在桌子上。

“畜生,跪下!”

江大龙、甲龙、一龙三兄弟“啪”地一声跪在地上,但是他们不晓得江又信为什么会这么生气。

“你们晓不晓得今天是什么日子?”

“什么日子?”

不怪三兄弟懵,他们这段日子不是撒网就是起网,不是给渔业厂送鲜鱼,就是给客户送腊鱼。每天忙得团团转,连在渔业厂歇歇脚的功夫都没有。

日子?他们只记得哪天要送货,哪天要收货款,其他的他们根本没精力去关心。

终于江一龙想了起来,“今天是三月十五,鱼龙会。”

“你还晓得是‘鱼龙会’啊?!”江又信手里的水烟枪猛地打在江一龙的背上,疼得他龇牙咧嘴。

“一个个数典忘祖的东西,掉钱眼里了,神都不敬了!还晓不晓得自己哪里来的?!你们是渔民!祖祖辈辈是水上人家!靠的是水神保佑,龙王庇护!一只脚还没在岸上站稳,就连祖宗都忘记了?!不敬祖宗,不敬水神,你们看哪个饶得了你!”

江又信气得火冒三丈,对着三兄弟又打又骂。不止骂他们今天不敬神灵,更是想打醒他们上岸的执迷不悟。

三个儿媳妇站在门口又着急又心痛,又不敢上前劝。

江大龙三兄弟垂着头,咬紧牙关,双手紧紧地握着拳头倔强地撑在地上。他们想辩护,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解释?

爷老倌是不会听的。

爷老倌不能理解他们想洗脚上岸的决心,就好像他们也不能理解爷老倌一定要钉死在连家船上的坚持。他们内心有委屈、有不甘,有不被父亲理解的苦闷,又有想反抗却不能的无能为力。一个“孝”字压得他们直不起腰,偏偏三个又都是孝顺的伢子。

这段时间高涨的热情好像烧得正旺的炉火被泼了一瓢冷水,湿哒哒的,只剩有气无力的轻烟。

“爷老倌,我们错了。”江大龙带头低头认错。

“晓不晓得错你们自己心里有数。今天不敬神,你们也就莫敬我这个爷了。”

江又信板着脸,丢下一句话,走了。

下午,江大龙、甲龙、一龙三兄弟在“鱼龙会”露了面,恭恭敬敬地给“杨泗将军”上了三炷香,又引起不少渔民明里暗里的酸话。

兄弟三个也不计较,打着哈哈应付。心里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其他渔民对他们的排斥。尤其是老一辈的渔民,看他们的眼神好像是看背祖的叛徒。

江家兄弟心里有些不舒服,正打算离开,一个眼生的渔民朝三人走了过来。

“你们就是那个开厂子的江家兄弟吧?”

这个人做渔民打扮,看起来却不像渔民。他很年轻,大概不到30岁,脸盘比洞庭湖上的渔民白皙些,没有洞庭湖风刮浪打的粗粝。

“你好。”江大龙兄弟友好地笑了笑。

刘卫中给三人一人递了根烟,笑着说:“我姓刘,刘卫中,是湘西那边来的。一来洞庭湖就听说你们三兄弟的威名。又是渔王,又开厂子赚大钱,厉害!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

刘卫中性格爽朗,十分健谈,没多久四人就熟络起来。

原来刘卫中本来是湘西那边的一户农民,这两年收成不好,听人说打鱼赚钱,就撇下老婆孩子,孤身一人到洞庭湖闯**。

“那你觉得打鱼好,还是种地好啊?”江一龙问。

刘卫中笑了笑,“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农民看天吃饭,渔民看水吃饭,总的来说,打鱼还是多赚的几块钱。”

“哈哈……那就好好干。有空到我们渔业厂来耍咯。”

几人闲聊了几句就各自散了。

江家三兄弟只当刘卫中是江湖萍水相逢的过客,却不知道他以后是挽救“兴龙渔业厂”的贵人。

忙忙碌碌中,一转眼就过了六月,“兴龙渔业厂”的禾滩上挂满了沥水的腌鱼,大仓库中五十个熏炉齐开,不分日夜,从不断火。每隔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就有几百、上千的腊鱼要运送到下河街、岳阳和周边的县市。“兴龙渔业厂”的腊鱼在周边镇上也渐渐打出了名气。

钱福来不愧是做生意的世家,手腕精、人脉广,整个岳阳县城的腊鱼生意都被他垄断不说,听说现在还往岳阳市发展了。

下河街那几家腊货店的销量也已经稳定。那边不愧是批发零散兼营的聚散地,小小的门面,走货量极大。尤其是渔业厂规范了包装之后,下河街的市场做得更加顺利。

贺贵明那几个兄弟拿了两回货,他又介绍了几个客户,这些人不跑乡下的集市、闹子,而是聚集了一批人专门在城里搞“农产品展销会”,卖天南地北的干货、海货、土特产。什么新疆的核桃、大枣,什么江南的杭菊、龙井茶,什么北方的山药、花生,什么南方的腊鱼、腊肉……一般一个地方展销个把星期,换个地方再来,等周边城市跑遍了,再来一轮,基本一年也就到头了。

毛纺厂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厂子规模扩大了,每个月拿的鱼也多了些。江一龙虽然看郭德良不来,但为了厂子的发展,没办法,还是维持了基本的礼貌。他给郭德良的回扣每个月准时准点,从不拖延。听闻郭德良喜欢吃洞庭湖的银鱼,五月枇杷黄熟之时,江一龙特意捞了些银鱼给郭德良送去,引得他连连夸赞“懂事”。

谢翠娥的账本记了一本又一本,至于挣了多少钱,江一龙不知道。除了日常支出,其余的都变成了存折上一笔又一笔的数字。

“上回张姐说城里有个打金器的手艺蛮好,等忙完这一阵,我要去打个大金镯子。”刘贵美笑着期待。

“那我给圆圆打对长命锁。”郝爱妹慈爱地说。

谢翠娥捧着大肚子,心里也在想到时候给毛毛买点什么好东西。

“兴龙渔业厂”欣欣向荣,谢翠娥的肚子也像吹了气的皮球越来越大。这一胎谢翠娥怀得极为辛苦,吃不下,睡不着。原先秀气圆润的脸盘瘦得下巴溜尖。

周秀珍几次三番想喊她回连家船住,好照顾她。但渔业厂离不得她这个财务。江一龙头一回后悔没有早点学认字,学算账,不能替代谢翠娥的工作。

江一龙心疼老婆。

各种补品当做不要钱的买,希望她多吃点,长点肉,但是,谢翠娥还是肉眼可见地消瘦下去。

“唉……真是个磨娘崽咧!以后长大要孝顺爷娘啦!”杨主任摸着谢翠娥的肚子慈爱地笑。她有经验,有些人怀孕会胖,有些人会瘦,只要身体没有大碍,也是正常的。更何况谢翠娥一天天地记账、算账,操心那么多事,哪会长肉啊?

“一龙,你是想要伢子还是妹子咧?”杨主任笑着问。

“妹子也好,伢子也好,等他出来,不听话看我打他。”江一龙笑着说,惹得谢翠娥瞪了他一眼。

杨主任笑了,“妹子像娘,伢子像爷,都好。话说回来,你们想好户口怎么搞啊?是落到小谢那边还是……”

其实他们也没得选,江一龙没有户口,只能落在谢翠娥的名下。

但是,她又懂江又信那个人。

果然,江一龙说:“爷老倌不同意。”

杨主任这就不懂了,“为什么咧?跟着娘有名有户还不好啊?”

不是她看不起渔民,而是,一个堂堂正正有名有户,一个是黑户,任哪个都晓得怎么选吧?

江一龙默默无语,表情有些苦涩。

谢翠娥叹了口气,“他爷讲他是娶妻,不是倒插门。要是崽在我户口下就要跟我姓,那就不是他江家屋人了……”

“……”杨主任张了张口,不知道说什么好。

“真的是个老古董!一个臭脾气比洞庭湖的王八壳还硬!”

忽然杨主任又想起一件事。“上回大龙讲想送板栗读书,我找了我们村子的一户人家,好不容易人家同意把板栗记在他名下,只要五百块钱一年,大龙说回来商量一下,后来怎么没找我咧?未必又是你爷老倌不肯啊?”

江一龙点点头。

“我崽挂在自己娘户口下都不行,爷娘又怎么会同意把板栗挂在别个名下?他们讲板栗是江家的长子长孙,把板栗送出去,他们没脸见江家的祖宗。”

“只是让孙子到别个屋里挂个户口,读个书,怎么就成了别个屋的人咯?不还是江家的孙啊?哎呀,这个老江真的是太古板了,一点都不会替子孙着想。不行,我要去好生和他讲一讲。”

杨主任又操心板栗,又操心谢翠娥,一再嘱咐她好好照顾身体,一有不舒服就去医院。

谢翠娥感激地笑了笑,“杨主任别担心,只有个把月了,‘卸了货’就好了。”

然而,还没等她“卸了货”,“兴龙渔业厂”就迎来了建厂以来最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