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说新语之说,心无义乃愍度所立,为得食救饥之计者。元康肇论疏引世说,并云:「从是以后,此义大行。」又引高僧传法汰传道恒执心无义,为慧远所破,「心无之义,于此而息」之语。是其意谓心无义创于愍度,息于道恒也。安澄中论疏记引法温心无二谛论并云:「道恒执心无义,只是资学法温之义,非自意之所立。后支愍度追学前义。故元康师之言为寻末忘本。」然则诸说歧异,孰是孰非?请分别论之。

(一)法温、愍度、道恒三人之时代先后

安澄中论疏记叁末引二谛搜玄论云:

竺法温为释法琛法师之弟子。

又云:

琛法师者,晋剡东仰山竺[道]潜,字法深,姓王,瑯玡人也。年十八出家,至年二十四,讲法花大品,游于讲席三十余年,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春秋八十有九焉。言琛法师者,有本作深字,或本作探字,今作深字是。余皆非也。

竺法蕴悟解入玄,尤善放光般若。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寅恪案,此神足为高足之义,与内典术语神足之义别。)

据此,竺法温即竺法蕴无疑。僧传载其尤善放光般若,其与心无义有关,自不足异。但其师法深传载其卒于晋孝武帝宁康二年(西历三七四年),年八十九。则其生年为晋武帝太康七年(西历二八六年)。

高僧传肆康僧渊传云:

晋成之世,与康法畅、支敏度等俱过江。

传中复记法畅、僧渊与庾亮、殷浩、王导诸人问答事。兹取僧传及世说之文条列之,以资推计年代之用。

世说新语言语篇云:

庾(康)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僧传作「此麈尾何以常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僧传作「故得常在也」。)

高僧传肆康僧渊传云:(此节与世说文学篇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条微不同。)

渊虽德愈畅度,而别以清约自处。常乞匃自资,人未之识。后因分卫之次,遇陈郡殷浩。浩始问佛经深远之理,却辩俗书性情之义,自昼至曛,浩不能屈。由是改观。

寅恪案,「却辩俗书性情之义」一语,若以「格义」之「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之例说之,殆即齐诗「五性六情」之义。以无确证,未敢臆断,姑存此疑以俟考。世说新语排调篇云: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晋书柒柒殷浩传浩以晋穆帝永和十二年(西历三五六年)卒。其卒在王导、庾亮薨后,故可不论。晋书柒成帝纪云:

[咸康]五年(西历三三九年)秋七月庚申,使持节、侍中、丞相、领扬州刺史、始兴公王导薨。(晋书陆伍王导传作「咸和五年薨」,劳氏晋书校勘记已正其误。)[咸康]六年(西历三四〇年)春正月庚子,使持节、都督江豫益梁雍交广七州诸军事、司空、都亭侯庾亮薨。(晋书柒叁庾亮传同。)

寅恪案,康僧渊、康法畅以晋成帝世过江。成帝在位凡十七年(西历三二六年至三四二年),以咸和纪年者九年,以咸康纪年者八年。王导薨于咸康五年之七月,庾亮薨于咸康六年之正月,僧渊、法畅能与之问对,则其过江必在咸康五年以前可知。

据世说新语排调篇「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之语,王导、庾亮皆当日勋贵重臣,必非未知名之伧道人所易谒见者。然则僧渊、法畅与王导、庾亮问对之时,必在其已知名之后,而非其初过江之年。且世说新语排调篇有「王丞相每调之」之语,则渊公、茂弘二人必以久交屡见之故,始有每调之可能。而元规必见畅公持至佳之麈尾,不止一次,然后始能作「那得常在」之问。故取此数端,综合推计,则僧渊、法畅、敏度三人之过江,至迟亦在成帝初年咸和之世矣。

咸和元年(西历三二六年)竺法深年四十一岁,以师弟子年龄相距之常例推之,其弟子竺法蕴当日不过二十余岁人。安澄中论疏记叁末略云:

疏云:一深法师本无。山门玄义第伍卷二谛章云:复有竺法深即云:诸法本无。廓然无形,为第一义谛,所生万物,名为世谛,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而生。

据此,法深乃主张本无义者,与心无义者异其旨趣,今主张心无义之法蕴乃法深之弟子。可知法蕴之心无义非承袭其师法深之旧说。当支敏度与康僧渊、康法畅过江之时,法蕴尚不过二十余岁人。即能独创新说,与师抗衡,似不近情实。故安澄书中「支愍度追学前义」之语,若指愍度追学法蕴之义而言,则不可通也。

高僧传伍释道安传云:

[道安]顷之复渡河,依陆浑,山栖木食修学。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扬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世说新语雅量篇郗嘉宾钦崇释道安德问条注引安和上传,及赏誉篇初法汰北来未知名条注引车频秦书,与此略同。)

高僧传伍竺法汰传略云:

[法汰]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壹、昙贰等四十余人沿沔(沔字依元本,诸本俱作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汰疾小愈诣温。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攻难数番,问(问原作关,兹依元康肇论疏上所引)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此文前节乙章所引元康肇论疏中已有之。兹特重录,以便省览。)

寅恪案,资治通鉴玖玖略云:

[晋穆帝]永和十年(西历三五四年)三月,燕王慕容俊以慕容评为镇南将军,都督秦雍益梁江扬荆徐兖豫十州诸军事,镇洛水。

晋书壹肆地理志司州河南郡属有陆浑县。道安之南行避难,当即在是时。

水经注卷贰捌沔水篇略云:

沔水又东南与扬口合。扬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

又晋书叁肆杜预传略云:

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

资治通鉴系此事于卷捌壹晋纪武帝太康元年,胡注即引水经注之文证之。

又晋书捌壹朱伺传云:

[王]廙将西出,遣长史刘浚留镇扬口垒。

资治通鉴系此事于卷玖拾晋纪元帝建武元年,胡注亦引水经注之文证之。

又南史贰伍到彦之传云:

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

资治通鉴壹贰拾宋纪文帝元嘉元年亦载此事。

法汰沿沔东下,遇疾停阳口,当即此杨口。准之地望,与桓温驻地(江陵)不远,遣使要过,自为可能也。

资治通鉴玖玖云:

[晋穆帝]永和十年(西历三五四年)二月乙丑,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兵自淅川趣武关。

九月,桓温还自伐秦,帝遣侍中、黄门劳温于襄阳。

据此,法汰之诣桓温必在永和十年九月以后。而汰避慕容之难南诣扬州,沿沔东下,途中亦不能过久,然则其在永和十一年(西历三五五年)前后乎?道恒、慧远之辩难心无义,当即是时。上距晋成帝初年支敏度过江之岁,约二三十年。由此观之,安澄书中「支愍度追学前义」之语,若指愍度追学道恒之义而言,则更不可通矣。故以法蕴、敏度、道恒三人之时代先后言之,敏度似无从他人追学心无义之事。世说新语所载,虽出于异党谤伤者之口,自不可尽信。独其言敏度自立新义,非后所追学,则似得其实也。

(二)道恒以后之心无义者

高僧传伍法汰传谓道恒之说为慧远所破后,「心无之义于此而息」。考出三藏记集拾贰宋陆澄法论目录第一帙中载有:

心无义。(桓敬道。王稚远难,桓答。)

释心无义。(刘遗民。)

桓敬道即桓玄,王稚远即王谧,刘遗民即刘程之,皆东晋末年人。是心无义彼时固未息,而高僧传之言不可信也。

又晋书壹拾安帝纪云:

元兴三年(西历四〇四年)五月壬午,督护冯迁斩桓玄于貊盘洲。

晋书玖玖桓玄传云:

[冯]迁遂斩之,[玄]时年三十六。

据此,桓玄生于晋废帝海西公太和四年(西历三六九年)。上距穆帝永和十一年(西历三五五年)前后,道恒、慧远在荆州辩难心无义之岁,已历十四五年。玄之心无义不知受自何人。晋书玖玖桓玄传云:

玄在荆楚积年,优游无事。

殆道恒、慧远辩难之后,荆土心无义原未息灭。玄以无事之身,积年久处,遂得渐染风习,扬其余波欤?尤可异者,刘遗民有释心无义之作。其文今已不传,无从窥其宗旨所在。但其题以释义为名,必为主张,而非驳难心无义者。慧远既破道恒义后,其莲社中主要之人,犹复主张所谓「邪说」者。然则心无义本身必有可以使人信服之处,而迄未为慧远所破息,抑又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