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这么多年是有一些洁癖的。

不然也不会,去皇宫加班半个月坚持每日回来沐浴更衣。

鹅肉在掌心触感感人。

箫景戎额头冒出一个黑色呈现实质的十字。

看着满脸无辜的少女小心翼翼地用帕子捡开鹅肉,讨好过来拉他入座。

他重重冷哼一声。

甩袖坐在石凳上。

少女眼神谄媚,拉过旁边的水盆帮她洗手,屁颠颠撒娇道,“王爷,来洗手。”

“现在知道喊王爷了。”

箫景戎叹气,将掌心油腻洗干净,一点办法都没有。

午膳是铁锅炖大鹅打边炉。

不伦不类但最有烟火气息。

他们吃的火热,来朝露阁吃惯了柳依依手艺的王爷也觉得不错。味道很好。

吃过午膳,红红火火的小阁楼来了许多下人开始做日常的扫洒和过年过节收拾屋子,摆开年货。

少女停不下来,手里没活就觉得无趣。

缩在床榻上,看着窗外每到饭点又飞来叽叽喳喳的麻雀,心里觉得有趣,伸手将旁边的红果子喂给它们吃,是野樱桃。

下午时间过半,她靠着床边小榻。

昏昏欲睡。

下面的人也各自在房中休憩,就当这是最普通最寻常的一天。

忽然,楚昭王府门口传来马匹啼鸣,四面宫人跟着,马车声势浩大停在王府前面的一幕。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

箫策来了?

柳依依在后院能听到大门传来齐刷刷高声跪下的参见声音。

箫景戎正在书房。

她心中奇怪,但作为王妃她也要去前面迎接。

大门口,洋洋洒洒跪了许多人,宫中来的仆从下人便装收拾整齐。

三辆大型马车紧跟其后。

可谓是天子出门,仅限尊容。

楚昭王来的快,他近日和箫策心中有所不满,所以格外冷淡,但箫策已经被皇宫繁杂的事务扰得心烦。

亲亲热热下马车,好一顿聊天,箫景戎冷透的脸好受许多。

柳依依请过安,站在王爷旁边。

看着府中小厮将他们的东西一样样往外拿。

她悄悄问最旁边的钟伯,“这是怎么啦?”

钟伯低头,气音回答她,“回禀王妃,是钦天监算出天子要提前请神,正备了人马立刻赶往青龙山准备祭祀,特意绕道前来告诉王爷,收拾收拾即刻出发呢。”

即刻出发。

柳依依脸囧囧的,看着前面坐进王府马车,室内围绕的箫景戎。

难不成她也要去?

钟伯点头,

“王妃无需担心,衣食住行,都有宫中人安排好,您与王爷先去,后面的东西由下人拿着再送去,断断不会不舒服。”

柳依依看着王爷冲她看过来的目光。

抿唇。

不由自主往马车走去。

后世的红木色马车宫铃摇晃。

她还没换衣服就被拉上马,箫景戎拿上文书正襟危坐在厚实的马车垫上。

他将车内的熏香熄灭,换成药香,点点头示意她坐在旁边。

柳依依无措地看人。

“王爷?我们这就走了?”

不是,她才刚出朝露阁啊!一点点防备都没有就被打包上车?

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

箫景戎看她呆楞住的样子,难得好心,讥讽道,“钦天监那群整日没事干,只知道请神祭祖的老道,是看了今日皇兄一直不传召他们,特意给自己找点存在感呢。”

“原本是后日去青龙山,现在去也好,早请完,早回来。你阁楼中装扮没浪费,正好回府过年。”

后日去?

少女愕然看着他。

痴呆道,“我怎么不知道?”

这感觉就像过年要去亲朋好友家吃饭但什么行程都没告诉自己的老妈,突然和她说,现在就要走一样匆忙。

她不是当王妃,在当家作主吗?

她怎么还是坐小孩那桌,什么都不知道?

好奇怪!

箫景戎扶额,“往年去都是这几日,整个上京城的女眷都清楚,没想到你竟然不知?”

女眷都知道。

柳依依举一反三,“难道祭祀她们也会去?”

箫景戎真是对她无语了,男人摇头看着文书,靠在车厢内壁,“自然,祭祀一半是五日,前三日沐浴更衣以示虔诚,第四日皇帝带着器具静心请神一日,第五日就是大典。”

“京城中和周围的百姓女眷,都会带着上供的信香供品,前来青龙山请神,祈祷新的一年,万事顺遂。”

柳依依因为往年都在府中摸鱼偷懒。

最喜欢的地方不是无聊的山上,而是热闹好玩的城隍庙会,加之她后娘林茹也不愿意带她去山上请神。

导致在京城四年多,每年都恰恰好错过请神活动。

她来了兴趣催箫景戎多说些。

眼睛炯炯有神,悄悄掀开帘子看车窗外,马车往京城北门驶离,两侧的百姓看到车架,无不跪下叩首。

马车左右皇城大内士兵保护,重骑坐在马上带着头盔腰间配刀,前后开道。

威风凛凛,真是霸气。

青龙山在京城外面三十里开外。

直线距离不是很远。

远的是,青龙山陡峭,即便是冬日白雪皑皑,其中山谷依然绿意盎然,到山脚要半日,爬上山又要半日。

上坡的雪压倒枝头,一路上下面铺满稻草,树上枝干挂着可爱俏皮的红灯笼。

她扫过去,有数千盏之多。

箫策出门是意外之行。

这完全是昨日宫中知道后,礼部开始连夜忙活,讨好天子特意做出来的啊。

不得不说是好看。

就是不知道消耗多少人力物力。

她放下窗帘,车内颠簸,颠得少女屁股疼,不得不说,皇宫真有钱啊。

一行人的目的不是山顶的祭坛,而是山腰的青山书院。

往年来祭祀的皇上、太后,由于祭坛冷清,庙中只有主持和少量钦天监的人打理,他们大都选在半山腰,条件更好的青山书院。

青山书院隐约成为四大书院之首的名号也是这么来的。

天黑之前,两侧红灯笼在从树林间不显得喜庆,乌压压的树枝交错,风吹动灯笼,马蹄踩雪,山间反倒有些诡异。

他们终于到了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