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转向研究
- 奈恩唯物史观的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 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研究
- 吉登斯社会哲学思想研究
- 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 “一带一路”投资风险防范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思想到行动
- “一带一路”与新发展格局
-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 科学人本主义:马斯洛存在心理学的哲学研究(修订版)
- 汉家的日常
- 《资本论》与当代社会发展道路
- 我的高考,我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77、1978级校友文集
-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梦的解析
- 理解人性
- 阿多诺的社会学
- 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基础:积极自由
- 黑格尔的社会哲学:和解方案
- 认识资本主义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 史学的时间之维
- 为历史而生:马克·布洛赫传
-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
-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 从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
- 明清社会和礼仪
-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 《走进哲学丛书》(套装共10册)
-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 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
- 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
- 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
-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语言分析方法与当代科学哲学
-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 生存论研究
- 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教育社会学卷
-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比较教育学卷
- 政治经济学中的辩证法与解构
- 马克思的社会学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高等教育学卷
-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套装共10册)
- 费希特、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传统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教育史学卷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德育原理卷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套装共12卷)
-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 吕贝尔马克思学文萃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课程与教学论卷
- 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与激进社会理论的起源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教育哲学卷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总论卷(上下)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学前教育学卷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成人教育学卷
- 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
-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特殊教育学卷
-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都市与农村
- 关于婚姻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下册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十卷)20世纪的教育思想(下)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II):伦理学限阈:道德与宗教上册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19世纪的教育思想(上)
- 关于先祖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II):伦理学限阈:道德与宗教下册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20世纪的教育思想(上)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Ⅳ):伦理学前沿:道德与社会下册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套装共八册)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Ⅱ):伦理学主题:价值与人生上册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东方的教育思想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19世纪的教育思想(下)
- 城市的想象性结构
-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17世纪的教育思想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18世纪的教育思想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版)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Ⅳ):伦理学前沿:道德与社会上册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I):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上册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Ⅱ):伦理学主题:价值与人生下册
-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中古时期的教育思想
- 女性的力量
- 城市、公民与技术:都市生活与后现代性
- 桃太郎的诞生
- 最好的旅行
- 资本主义的未来
- 庄子的思想世界
- 众声喧哗:近年中国文艺评论热点透视
- 中国民间文化概论
-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关键词
- 政治与美德
- 哲学与现象学
- 哲学人类学
- 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
- 迎候马克思
-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 学习方式的变革
- 幸福心理学
- 新形势下的女性传媒
- 武器心学:武器意象的心理临床
-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 同情感与他者
- 视与思:德国造型艺术史
- 世界观与政治领袖
- 师生沟通
-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 生命直观:形而上学四论
- 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1917—1991)
- 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844—1917)
- 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1978-2016)
- 社会发展的全球审视
-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 认知诊断评价理论基础
- 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
- 青少年与网络游戏:一种互联网心理学的视角
- 亲子沟通
- 评歌德的《亲合力》
- 女性心理学
- 梦想行动:自我教练实践手册
-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
- 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
-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 互联网心理学: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
-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
- 儿童阅读的世界Ⅳ: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实践研究
- 儿童阅读的世界Ⅲ:让孩子学会阅读的教育理论研究
- 儿童阅读的世界Ⅱ:早期阅读的生理机制研究
- 儿童阅读的世界Ⅰ:早期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
-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 催眠术:原理、方法与应用
- 创造性心理学
- 城市贫困家庭儿童心理研究
-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 2018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改革是民生发展动力之源
- 2018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
- 资本论的哲学
- 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
- 作为学科的文学理论: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研究
- 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
- 中国圣贤启示录
-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增订本)
-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 章开沅口述自传
- 印度独立运动
- 艺术哲学
-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
- 学问的敬意与温情
- 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 新航路的开辟
- 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
- 现代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系统
- 戏剧小工具篇
- 吴天墀文史存稿(增补本)
- 文学创作问题六章
-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 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
-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 王富仁先生追思录
- 晚清人物与史事
-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 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
-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 市场如何形成:从清代食盐走私的经验事实出发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 史学调查与探索: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论丛(2017)
- 史林探径
- 食物与心脏
-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 深沉隐藏在表面:霍夫曼斯塔尔的文学世界
- 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
- 清末国会请愿风云
- 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
-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 木棉以前
- 莫言小说文体研究
-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
-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 民国北京婢女问题研究
- 美国人文主义:传统与维新
- 脉延的人文:历史中的问题和意义
- 论语导读
- 论史诗剧
- 来自东方的他者:中国古诗在20世纪美国诗学建构中的作用
- 镜像中的历史
- 镜像与流年:一个人的美学史
-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
- 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英美卷)
- 海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