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声泪俱下

却说为了这个行署大臣的人选,内阁形成了两种意见,薛怀远提议辅国公李世勋,杨士奇建议太傅宋司岩。而皇上,并没有明确支持哪一方,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不单是晋王和柳文长怀疑这当中有文章,皇上也觉得事有蹊跷。可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早朝后,皇上单独召见了薛怀远,就这个人选问题询问他的意见。

“辅国公那么大年纪,爱卿为何还要提他?”皇上直截了当地问道,见薛怀远不语,他又接着说,“爱卿向来行事有方,这次,朕不明白。”

薛怀远抬头看了皇上一会儿,又低下头。

“究竟是什么缘故?爱卿莫非有难以言明的苦衷吗?”皇上走到薛怀远跟前,扶着他坐在凳子上,双眼注视着他,“朕,想听你的真心话!”

薛怀远站起身,向着皇上深深一躬,道:“皇上,臣斗胆,关于这个人选,皇上一定是心中有数的。”他这话,皇上听了有些意外,道:“朕心目中是有人选不假,爱卿既然知晓,又何必——”

薛怀远又是深深一躬,道:“皇上,内阁权利过大,臣的权利过大。如果皇上事事都依着内阁的决定来做,天下人的眼里还有皇上吗?今后,皇上的话还有谁会听?”

皇上惊愕地站在薛怀远面前,半晌不语。

“内阁与将军行署应该是并列的机构,互相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不管是哪一个,都只能听从皇上的旨意行事。军、政分开,各司其职,皇上统一管理,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擅权的局面。如果从一开始,有关行署大臣的任命事情上,皇上就要依着内阁的意思来做,试问今后,行署还会再来请旨吗?若是有了事,内阁和行署互相串谋、私下决定了,皇上还如何来掌控?”

“皇上设立将军行署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军事管理的机制,削弱权臣对于军队的控制,因此,这个将军行署就必须选择忠于皇上的能臣担当。唯有如此,军队才能真正掌握在皇上的手上,才不会再出现军人拥兵自重、持兵反叛的情况。”

薛怀远一口气把自己的理由倒了出来,并没有看皇上的表情。

可是,皇上万万没有想到薛怀远是为了以后,为了他才这么想的。

“皇上啊,您信任老臣,这十六年,凡是老臣说的,您极少反对,这是老臣的荣耀。可是,您可知这么一来,满朝大臣的眼里就没有您了。因为您对老臣的信任,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如今有臣在,内阁还没有越权的行为。臣怕的是,一旦内阁自我决断形成了惯例,等臣不在了,您怎么办?”薛怀远不禁潸然。

“臣愚钝,蒙皇上错爱,署理朝政十六载,臣一刻也不敢忘怀皇上隆恩!”薛怀远身体颤抖起来,皇上赶快又扶着他坐下,掏出自己的手帕给他。

“皇上啊,自古以来,为人臣者,能像老臣这般幸运的没有几人。只是,如果没有一个成熟有效的制度,一切只依靠对个人的道德约束,是无法治理国家的。”

皇上点头。

“即便是在皇上您在位时不会出现大臣擅权、独断专行的局面,却也难保后世不会出现霍光那样的臣子啊!皇上您做了许多先皇们没有做过的大事,既然您要开启一个新的时代,那么一切就要有秩序的运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才是有助于后世子孙的大事。内阁阁员扩充、分工,凡事众人商议,这样可以防止阁揆专权。那么,将军行署也要这样才行。”

皇上点点头,问道:“那爱卿的想法是怎样?”

“恕臣斗胆,皇上想的那个人莫不是前任抚远大将军廖全恩?”

皇上点头道:“正是!”他走到长案边上,给薛怀远端了杯茶,道,“他从世祖爷时期就担任大将军一职,镇守东北多年,与蒙古骑兵激战多少次,不单善于用兵,为人也是忠诚厚道。朕刚提出要设将军行署,就有不少人上蹿下跳的,要么是想让朕打消这个主意,要么就是想着安『插』人进去。”

“宋太傅其实也是个不错的,”皇上接着说道,“只是他太久没有执掌军务,朕觉得他并非最佳人选。所以,朕想让廖全恩来担任行署大臣一职。”

“皇上既然如此想,就早些决定吧!”薛怀远道,“也早点把这件事给定下来!”

皇上含笑道:“爱卿既然知道朕的想法,又何故把辅国公他老人家拿出来玩儿?”

“皇上圣明!”薛怀远道。

皇上仔细观察着薛怀远的神情,想想他刚才声泪俱下的说的那番话,这才恍然大悟道:“你是想让朕同时否决你和杨士奇的意见?”薛怀远含笑不语。

“朕,又被你给涮了!”皇上大笑。

“老臣岂敢!”薛怀远道,却也『露』出欣慰的笑意。

“你说的对呀,让人服从于制度,而非某个人,这,的确是维持朝局稳定的一个好法子。”皇上在地上慢慢踱着步,薛怀远又听他叹道,“以前有个人也这么跟朕说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