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全球思维促进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思维的角度强调,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系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他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全球思维拥有全球视野

全球思维的定义很多,至今还没有学界公认的权威说法,但是全球思维的诸多定义中比较普遍的因素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不同文化、不同经济体制保持开放、了解和尊重的态度;二是善于接纳那些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模式,并将其视为与本土文化一样重要来学习;三是对多文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具有适应性;四是拥有全球范围的网络体系;五是应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同理性。可能这些因素说起来比较学术化,简而言之,全球思维就是要求我们拥有全球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具体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全球思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思维方式。全球思维并不是仅考虑某个国家或局部地区个别存在的思维方式,而是把某个问题放到整个人类利益中去考虑,因此全球思维是具有全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思维方式。全球思维有助于领导干部解读在跨文化环境下发生的事件,以及如何在正确的形势下采取合适的行为。

虽然我国现今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深化,但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期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与全球思维相反的封闭思维方式,而且这种封闭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存在的时间非常长,其主要表现为

思路狭窄、信息封闭、思维定势僵化。没有全球思维,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将视野不断缩小,只局限于自己或周围的狭小范围,甚至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没有全球思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会产生局限性。在空间上,缺乏全球思维的人就会向内看不向外看,坐井观天、画地为牢;在时间上,缺乏全球思维的人就会向后看不向前看,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在国与国之间,或是在国内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缺乏交往和交流,缺乏横向联系和信息反馈。

目前,领导干部面临的全新挑战是:他们必须在跨越不同文化的环境中领导自己的团队,通过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来实现全球化战略。他们的影响不再局限于管理直属人员,而必须扩展到一个综合的关系网。关系网越来越全球化,这就对领导干部的全球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领导干部培养全球思维必须了解国际大势。从国际形势看,虽然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仍然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从世界政治、军事的角度看,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冷战思维方式的终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再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国家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将不断激化摩擦,成为困扰世界的紧迫问题。另外,发展中国家过度贫困,必然导致它们过度地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这样就会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波及其

他国家和地区,从而使全球的生态环境面临的种种问题更为严重。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作为生命在地球上生存保护屏障的臭氧层,由于大气污染逐渐变薄,物种灭绝加速,同时自然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人口增长的角度看,人**炸及其所带来的人口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炸给世界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激增,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加剧了耕地、森林、淡水等一系列危机,使许多人面临着饥饿和失业的威胁,并诱发社会动乱。就其严重程度而言,它不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般问题,而是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相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其解决的方式而言,全球性问题必须运用全球思维进行解决,这种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只有具有全球思维,才能协调一致和相互合作。

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中至今还缺少全球思维。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顾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自己本地区的利益为主,闭关自守,搞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市场的自由发展。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球思维方式,要以全球的眼光看待问题,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统一起来,把国内与国际结合起来,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积极吸取和引进有利于本国发展的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