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两仪之理

4.两仪之理

“水火匡廓图”或“三五至‘精’图”,也是值得分析的。后两图传为五代彭晓为诠释《周易参同契》而画的图,而经查《正统道藏》,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并没有这两幅图,而只有一幅“明镜图”。

退一步说即使彭晓作过这两幅图甚至哪怕《参同契》中就有这两幅图,也不能断定它就是太极图的源头,其道理同上述一样,从这两幅图的图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极图的痕迹,但却有思想渊源关系。《参同契》首章说:“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特别强调坎离,坎离为日月、日月为“易”。坎为‘阴’中有阳,离为阳中有‘阴’。“水火匡廓图”正是对坎(水)离(火)二卦的形象表示。

这种‘阴’阳相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流变的思想不正是太极图的基本思想吗?从袁桷等人所叙流传谱系看,太极图道教是很有关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隐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并不等同于图形上的渊源关系。看来要考察太极图源自于什么图是很困难的事。

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内为‘阴’阳鱼互纠图案、外为八卦或六十四卦环形图案。至于陈抟所传的“龙图”、“先天图”是不是这种图形,已无法考证。

因而难以判断陈抟就是作此图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隐者是否作此图,同样无考。检索现存文献资料,发现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

张行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绍兴(113l~1137)进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进呈易学七书,其中《翼玄》即载有此图。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其理由有四点:(1)张行成的“太极观是具体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与后来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图》环中之‘中间虚者`为太极的宇宙论是不同的”。(2)洪迈没有提及,朱熹也没有评论。(3)邵雍并不以浑天术言天。(4)《翼玄》是注释《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号系统《太玄》的书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号系统的图呢?”

第一,无论是“形而上”太极观还是“形而下”太极观,与‘阴’阳鱼太极图都没有直接关系,郭氏说:张行成“既不以先天图中间虚处为太极,就不会有此《易先天图浑天象》之图”。真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阴’阳鱼太极图中间并不是虚处,而恰恰是实处(由黑白两‘色’‘交’互构成),如按郭氏的说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极观演变出“形而下”的图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吗?倒是“中间为虚处”的所谓“形而上”太极观只能派生出空心圆太极图,而难以派生出“‘阴’阳鱼‘交’互”这种“形而下”太极图。

第二,说掌管国史图书的洪迈如果见到‘阴’阳鱼太极图就不会以黑白半圆表示两仪(“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这种推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无论洪迈是否看见‘阴’阳鱼图,都没有理由强迫他不许采用黑白半圆太极图,他可以不喜欢‘阴’阳鱼图而更偏爱黑白半圆图。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偏爱黑白半圆太极图的,因为它简单明快地表示了太极生两仪之理。

如朱熹评论:“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朱子语类》卷六十五)“图左一边属阳,右一边属‘阴’”。(同上)再说朱夫子无论怎样“博学多识”,也可能有未见到的东西。以此作为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而事实上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寻找易图,蔡从蜀之隐者手中求得三图后,可能给朱熹看过,因为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给蔡季通的信中说:“前日所说磨崖刻河、洛、先天诸图,适见甘君说阁皂山中新营‘精’舍处,有石如削,似可镌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须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图须作篆,乃有古意,便当遣人送伯谟处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六十、六十一)这里说的“先天”图很可能就是这张“先天太极图”(外套六十四卦的‘阴’阳鱼图)。可是到了次年(庆元三年,1197年)刻在阁皂山的图都只有“河图”、“洛书”两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