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新闻”

关于什么是“新闻”,定义有很多种。在媒体记者眼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原因很简单:前者经常出现,不吸引人;后者是罕见的,是引人关注的。其实生活中,不存在本来就是“新闻”的东西,它是被人为地设定的。本章将从探讨新闻的定义着手,就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种类及表现形式展开梳理,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加以分析佐证,力求使读者对“新闻”的本质有一个较为明确而完整的认知。

一、什么是新闻

1.新闻的定义

“简单地说,新闻就是发生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件事或一种趋势,可以是忽然发生大的事件,也可以是正在进行中的事件。它可以是某人获得了某样东西,或失去了它;可以是冲突的爆发或结束;某样东西被构建或摧毁;某人的失败或成功。”

2.对“新闻”定义的解读

新发生的或看上去是新的东西。当然这要取决于媒体认为呈现给观众、读者的信息是否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媒体也可以将一些过去的故事加上新的内容,使之成为新闻; 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记者试图为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作出新预测,通常这种预计越悲观,得到刊发的机会越大。

有冲突的故事、有争议的人物。正常的生活总是单调乏味的,只有那些打破诸如起床、上班、回家、睡觉,平静、团结、和平等常态的事情,如罢工、辩论、暴力、凶杀、丑闻、战争等,才是记者追逐的“新闻”。

能够与受众相互产生关联的人和事。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为了锁住自己的受众群,会考虑所发的“新闻”将和哪些人相关,会给谁造成影响。例如,猪肉、奶粉、蔬菜、水果这些是公众生活所必需,如果发现了有毒,必定会关联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报道自然会成为“新闻”。

重大的国内和国际事件。这是由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因此,诸如美国总统和中国领导人的互访和高峰会,将会对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自然是新闻的内容。

合乎新闻报道周期规律的事件。新闻媒体一般都有自己的报道周期:电台、电视台的新闻内容一般是今天的事件,日报的新闻说的是昨天的事件,周刊、月刊报道的事件必须具有自身的发展趋势走向,例如我国嫦娥三号卫星升空及其在月球表面的运行状况、中日钓鱼岛之争的事态发展等等,否则进不了新闻议程。

特别人物,尤其是名人的言论或故事。由于公众乐于知道他人的故事,如政府官员的作为、艺人的花边新闻、儿童遭虐、女性被侵害等等内容,能够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成为新闻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还有,记者也常常利用名人效应来述说新闻,例如,“布什和布莱尔入侵伊拉克以推翻萨达姆”的说法,就比“美国和英国联手入侵伊拉克意图改变政权”要更有冲击力。

个人隐私、丑闻。媒体和受众都对“打破常规”的东西有兴趣,通过了解名人、有钱人和大权在握的人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看到别人,特别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的堕落,庆幸自己在道德上高人一筹。

容易讲述的简单故事。记者喜欢那些用简单的线条讲述就能够讲述清晰的故事,而像政治发展、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观念复杂的内容,媒体干脆就不去报道。

可以预测到结果的事件。如果媒体知道某事将要发生,他们就会安排相关报道。一般来说,安排做此报道的记者不会转移去报道另一则消息,除非另一则消息能够保证产出更加重大的新闻。

过去某一新闻的后续报道。记者认为,对于昨天刚刚报道过的新闻继续追踪,受众更容易理解这些事件,而记者的跟进采访也相对容易。

不可预测的事件。例如突发事件,打破常态的事件,则最能让记者兴奋,并抓住受众的注意力。2004年底,曾经有一个统计数字:当年中国公路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3万人,但是,这条新闻在各个媒体上很难上头条。而在2004年11月,东方航空公司一家客机在包头坠毁,53人丧生的事件,被许多报纸在头条连续炒作了好几天。

有关国家发展建设的信息。广大人民群众和媒体特别关注于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闻,特别是那些有关物质资料供给——学校、医院、高速公路、电站的新闻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家人的福利及地区未来前景。

娱乐界、体育界及奇怪的人物和事件。新闻媒体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的受众群,因此新闻素材中除了严肃的内容,也有轻松、愉快的内容,例如国内、国际演艺界动态、体育界的赛事。还有稀奇古怪的事件也能吸引公众的目光,如:《四川来的男孩生吃活蛇“因为肚子饿了”》, 《广东一名妇女获得了“丑女大奖”结果发现是男人》,等等。

3.媒体对“新闻”的自定义

媒体在运营过程中,自身总结出一些对新闻的新定义,这些定义成为操作中的实际规则,如:

◇新闻是冲突,不是团结;

◇新闻是战争,不是和平;

◇新闻是猜测,不是报道;

◇新闻是观点,不是事实;

◇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

◇新闻是对世界的意识形态的解释;

◇政府试图掩盖的是新闻,试图宣传的是谎言。

新闻发言人掌握媒体对于新闻的注释和理解,有利于和媒体打交道时有的放矢,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媒体的运行规律为政府、组织或企业的活动

有效地服务。

二、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实际上就是在新闻稿的写作中须回答的六个问题:

1.什么时间(When)?

2.在什么地方(Where)?

3.什么人(Who)?

4.发生了什么事情(What)?

5.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Why)?

6.都做了些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How)?

这5个“W”和1个“H”组成了新闻的要素,也是发言人在新闻发布时的要点。当然,媒体记者不会满足于这些,还会问:

这个事实是否具有故事性?

有没有惊人的数字?

这是最新的“新闻”吗?

我能够到现场采访吗?

你所提供的信息我的读者能懂吗?

……

新闻的六个要素就像是新闻的骨架,发言人还需往里面添肉,最好再撒上一些调味料,媒体会更加乐意品尝。媒体对那些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不同寻常的、非法的、不符合道德伦理的、可怜的、耸人听闻的内容特别感兴趣。“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他们需要爆炸性的事件与危机、需要正反方的斗争与争议、需要好看好听的画面与引语,媒体特别关注的是新闻背后的故事。人们喜欢戏剧化的故事,厌烦平淡无味的人和事。那些罕见的、奇怪的、不合常理的事件,才有新闻的价值。这也是每当有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性丑闻、恐怖袭击、毒奶粉、黑心棉等突发事件出现后,媒体蜂拥而至的原因。

因此,新闻发言人应尽力把你的信息烹制成媒体爱吃的“食物”,把最诱人的部分率先端出来,剩下的可以作为辅料提供给媒体。

三、新闻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1.突发新闻(硬新闻)

这是最硬性的新闻,也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新闻。它是刚刚发生的事情:飞机坠毁、抢银行、沉船、战争爆发、地震、火山等。例如2013年关于湖南省“6·2”矿难的新闻报道。

邵东县司马冲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6月2日19时50分,邵东县周官桥乡司马冲煤矿发生瓦斯爆炸。该矿本次下井人员39人,截至6月3日3时40分,安全升井29人,确认死亡10人。

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分别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查明事故原因,核实清楚遇难和受伤人数,及时救治受伤矿工,保证生命安全;扎实做好遇难矿工的善后工作;对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吸取教训,加强煤矿安全检查,再次细化工作责任,落实关键措施。副省长盛茂林立即率安监、煤监、煤炭等部门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率邵阳市矿山救护队和市煤炭局、安监局主要负责人赶赴现场全力抢救。

目前,井下人员搜救工作已结束,事故原因调查和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中。

2.新闻分析(完整报道)

新闻分析是对新闻事件的完整阐述,需要记者在事件仍在发展的过程中写出更多事件的细节和解释,这不仅要收集事实,还要跟进快速发展的事态。例如:重大交通事故,发生时有现场的伤亡数字,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产生新的数字,而且必须向公众交代清楚事件的前后关联,但不能有太多分析。直至事件尘埃落定之后,才能对前面的所有消息报道加以总结,写一篇单独的分析,而这篇“分析”可能只不过比原来的消息多了几句引语和上下文而已。

分析文章需要找到有说服力的人物,如政客、军队指挥官、救援人员和专家学者等人的观点,展现出他们对事件本身、事件起因的看法, 以及他们对事件的现实和未来意义的研判。要试图做前瞻性的分析。

带毒的快递夺命事件

2013年12月20日山东焦女士网购鞋子,圆通快递送至家中,没想到丈夫接触到包装上的有毒物质,不治身亡……经查,是一家化工企业委托圆通运输化学品,中途泄露,污染了部分快件,目前已致1人死亡9人中毒。寄件化工企业已停产,寄件相关责任人已被刑拘。

带毒的快递

受害人的妻子痛不欲生

新闻分析:“夺命快递”里的生死时速

收个快递把命都搭上了,其行为之小之平常与后果之严重,让人震惊。

东西不应该被寄出,收件的企业不应该收件,收了件出了问题没有及时上报……一连串的错误,最终酿成了一死九中毒的悲剧。

从事发开始,用了将近5天的时间才将问题控制住。另一方面,危险品走的却是生死时速。刘兴亮收到快递是在11月29日上午,当晚10点多,他就在医院永远闭上了双眼。这其中,因为快递企业和发件企业的错误,浪费了很多时间,铸成大错,管理部门理应对其作出最严厉的处罚。

但是,应对机制的反应就够快了吗?至少从相关部门接到报告的11月30日11点到12月2日下午,这么长的时间里,除了污染源,对那些散落在外的快件,有关部门到底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还值得追问一下。

第一,有关部门有没有及时责令快递企业在第一时间里作出回收处理?而且这种回收处理必须由专业人士做,一家快递企业显然已经无法独立完成,有没有要求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接手处理?

第二,快件上都是有收件人电话的,打个电话把问题说清楚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是不是在人

没死之前,有关部门还抱有某种侥幸心理?

第三,当地有没有针对此类情况的一整套应急机制呢?或者更直接一点,这种监管体系有多少时间是浪费在了程序之中?

12个小时与5天,这是一对不成比例的数字。还原这个过程很重要,它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在已经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危害。不出问题是管理的至高境界,但出了问题能将伤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样也是一种境界。

3.预定新闻

这类新闻通常可以被预测,是围绕着预先计划好的事件,例如“两会”上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某个公司公布去年的成绩、体育赛事等。媒体都会有自己的计划发稿日志。如国内的新华社、国外的美联社都是离不开每天的新闻采访日志。但记者必须知道,在这样的事件中常发生意料外的事情:突发新闻打断了预定新闻。例如以下是美国白宫普通一天的工作日志。

美国白宫新闻办公室普通一天的工作日志

4.新闻特稿

这类新闻也称为背景性的新闻,通常发表在加长新闻节目或特稿版面上,为当天的硬新闻提供背景信息和上下文。周年纪念就是播发背景特稿的好时机,如:组织成立10周年回顾、灾后10周年纪念等等。

激活阵地 强化文化服务力

【新闻镜头】“能坐在这么大的礼堂里看演出,太舒坦喽。”濉溪县百善镇黄新庄中心村93岁的老人姜尚龙说。今年7月,黄新庄中心村纳入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后,建起了讲堂、礼堂、文体广场等设施。“天气好,我们把文化活动放在广场上,下雨天,我们就在礼堂里办大事喜事,方便得很。”村支书谢现强介绍说。

村史村情展览墙上,“爱集体、正德行、敦孝悌……”的村训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村的一位老教师写的,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谢现强说。崇德尚贤展览墙则展出了该村的各类好人、优秀学子和成功人士等。谢现强指着不远处说:“我们这个地方离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很近,那里正在建民俗展览馆哩。”

【亮点点击】今年7月,我省启动了农民文化乐园和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新机制。农民文化乐园工程旨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加大与相关惠民工程整合力度,在中心村打造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具备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通过配备村级宣传文化员、定期开展文化志愿培训辅导等措施,进一步激活基层文化阵地。2013年至2014年,我省将完成20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任务。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旨在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县域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让基层群众不仅有书看,还能常看新书、好书。今年,金寨、太湖、繁昌、青阳、五河和当涂县先行试点;2014年全省铺开。

【记者点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点在农村、弱项在基层。我们要以农民文化乐园为载体,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5.调查性新闻

调查性新闻通常利用连续不断地披露信息来揭露问题,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一种积累效应,记者通过挖掘信息的活动,将信息变成了新闻。例如,由《IT时代周刊》刊发的报道《淘宝腐败黑幕调查:商家行贿小二做大销售额》掀起了轩然大波,记者经过发现、调查、取证,终于挖掘出了这个“黑洞”。

6.趣闻特稿和人情故事

这类新闻可以说是最有趣的,也为记者提供了许多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类特稿不一定有“硬新闻”。它们可以同时提供信息和娱乐,例如关于政治领袖性格描写的文章,或一篇有关旅游和食物的特稿。体育和娱乐是常见的主题。这类新闻常被称为“人情味”故事。生产这一类特稿的关键首先是好点子和认真的研究。在写作和编辑之前必须仔细选择素材,并将素材用引人入胜的方式组合起来,必须有逻辑性强的结构和惊人的结尾。

林清玄:一句话改变一个人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中二年级时,他的学业和操行都是学校的劣等,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被留校察看,甚至还被赶出了学校的学生宿舍。

许多老师对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没有嫌弃他,常常把他带到家里吃饭,有事请假时,还让他给同学们上国文课。

王老师告诉他“: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感动和震撼。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他从此发奋努力,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几年后,已经做了记者的林清玄,在写一篇报道小偷作案的文章时,有感于小偷思维之缜密,作案手法之细腻,情不自禁地在文章最后发出感叹:“像思维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他不曾想到,这无心为之顺势而来的一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20年后,当年的小偷已经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了!

在一次与林清玄的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点亮了我生活的盲点,它使我想到,除了做小偷,我还可以做正经事呢!”

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

林清玄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句话可以成为温暖他人一生的阳光,能够给他人一辈子的暖和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