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高高的坐在御榻之上,基本上一夜未睡的她看起来依然是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半点困乏的样子。在场之人,不是三省的高官,就是执宰之臣。当然这个说法应该除了李隆空之外。

天知道武则天是哪根筋不对,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差人将小李隆空给带了过来。惹的小李隆空一阵不快,但却不敢有丝毫怨言。这可是自己的皇奶奶,未来的女皇武则天,手段之强,心性之狠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另人发指的程度了。

不只是李隆空心中奇怪,就是在场的大臣们也是心中好奇,武则天在搞什么鬼,如此国家大事居然会带一个小孩过来,而且还是皇宫中最不得宠,没有任何爵位在身的小李隆空。不过武则天不说,他们也不敢问,只是在心中暗暗的揣测着,莫非这是武则天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

天后娘娘究竟是想干什么?莫非是想辅佐他上位。不可能,不可能,先不说到目前为止,李隆空本人并没有丝毫爵位在身,单是他那混血儿的身份就已经注定了他这辈子都不可能有上位的机会。那如果不是想让他让位,为何如此大事当前,武则天又为何将他带到这儿来,莫非是在释放什么烟雾蛋。众大臣百思不得其解,不动声色的交换了一个眼神。

唯有狄仁杰的心中激荡不已,联想到昨晚武则天畅快的大笑,隐隐约约的似乎知道众大臣猜测的恐怕是真的了。众位大臣不相信,但是自己绝对相信武则天能干出这种事来,一个都有将皇位传于外姓人想法的娘娘,想辅佐自己血统不纯的孙儿上位,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抬头看到武则天那若有若无的笑容,狄仁杰生生的将内想杂念都强压了下来。

“诸位爱卿。吐蕃请婚使团来了近月了,今日你们也见到了这个使者了,该给他们一个答复了。都说说,你们是怎么个想法。”武则天说到这里,目光却在狄仁杰的脸上一扫而过,显然,君臣之间已有了默契。

官场的规矩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由大老板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开始由官小的最先表态,一级一级往上,最后再由大老板拍板。

能站在这儿的人,哪一个不是老油子,除了狄仁杰没有说话外,其余众人不出意外的都都持赞成态度。其理由不外乎就是那些老生常谈。什么隋末乱离,国内分崩离析,四夷虎视眈眈。什么以武力迫四方亦能收到效果,然国内破败,此举大费钱粮,将使百姓更为疲惫。什么为了国内休养生息,须用并多策略安顿四夷,包括和亲,其实为上策等陈词滥调。

尽管知道这帮大臣都会如此说,但亲耳听到,还是让武则天微微的有些失望。不过她也明白,大臣们之所以支持和亲,不是说他们缺乏远见,更不能说是他们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儒家的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里面。让他们觉得和亲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他们天生就有一种骄傲,这种骄傲让他们自信而且自大。其实也难怪他们会如此,当周边疆域还处在蒙昧黑暗期。华夏已经出现了光辉灿烂的诸子百家,孔子教以“仁”、墨子教以“爱“、孙子教以“兵老庄教以“逍遥”,地理环境的优势、文化上的早熟、文明的殉烂让我们的老祖宗形成了这样认知: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如今的大唐,事实上也确实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就像宴席上吐蕃使者艾尔•东赞说的那样。古罗马帝国元老院里的贵族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及长安城里一个赶马车的。这种状况让我们的祖宗们有了一种自信,以至于,他们从来没想过要去征服异域。历朝历代的对外战争除了元朝异族都是内敛的,防卫性的,恩威并施的,儒家文明自来就不带有扩张性。汉族文明自身的内敛性小农经济的自产自足的经济形式、儒家文化的温和特色都决定了中国人都未曾想到过什么征服亚州、称霸全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就不存在武力征服一说。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明更认同一种文化征服。更认同,“怀柔远人”以期“四方宾服”。

这也就是汉初力弱时要和亲,大唐鼎盛时仍会和亲的根本原因。

其实,如果和亲的对像不是她最疼爱的太平公主,如果不是吐蕃指明道姓的非要求娶太平公主,说不定武则天也会同意和亲的。然而吐蕃的态度让武则天非常的不爽,这哪是求亲啊,分别就是要强娶。以武则天的强势,又怎么可能会同意。

或许是受父亲武则天的影响,李治内心倾向于铲除吐蕃给子孙留个朗朗乾坤,但是性格诺弱的他却也下不了决心;另一方面,和亲可以说是朝中绝大部分臣子的意见。皇帝虽然至高无上,但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所以,是战还是和,李治难以决断。于是他就又软弱下去了,一切都推给了武则天。

看着呈现一边倒局势,武则天微微的看了狄仁杰一眼,示意现在该你上场了,否则自己之前的现在的这些安排都成多余的了。

狄仁杰心里开始思索,自己该怎么做?他明白,和亲是基本定下来的事了。因为武则天即便再不爽,但眼下也必定会答应和亲,一个人再强,也不可能与满朝文武做对。但是和亲的对像绝对不能是太平公主。武则天的态度在上次见面时已经表露无疑。否则也不会让自己来处理此事了。

他如今所能争取的就是拖延时间,也就是以苛刻的条件让艾尔•东赞无法做主,必须派人回去请示赤松德赞。一来一回,就得一年,到时即便赤松德赞能答应条件,两年的时间,天知道武则天能干出什么事来。而且以他狄仁杰的眼光当然能看的出来,恐怕高宗皇帝时日无多了。

但即便是这样,他也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眼前的这些大臣。

“狄爱卿啊,众爱卿的话可曾听清楚了?你不是一直反对和亲吗?今日既然让你来了,也不会不给你说话的机会,说吧。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果然。”在这些宰辅之臣都说完过后,武则天没有急着表态。而是朝着狄仁杰说道。

众大臣看着狄仁杰,虽然心中想法各有不同,但脸上大都带着宽厚的微笑龄。

“得!”一句话就被武则天给扣上了反对和亲的冒子。狄仁杰微微的苦笑,武则天说他反对和亲,他却不敢接这个茬,以免一下子就把自己推到众人的对立面去,让他们心生抵触。

没有办法,狄仁杰开始侃侃而谈。

他先介绍了吐蕃的详情。由吐蕃的过去直说到吐蕃的现在,逐一介绍了它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地貌特征、风土人情,以此揭示了吐蕃这个新兴王朝靠战争来进行经济掠夺的特性,着重指出了吐蕃的扩张带着自身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不是由哪位君王的意志决定的,更不是靠和亲就能改变的,而是由其经济方式,由其政权体制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

随后狄仁杰又介绍了吐蕃的现状以及其周围的各国、各族,由此预测推断,由于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吐蕃扩张的最主要的目标,只能是大唐。

接下来,他纵论大唐的边患。把高丽、突厥等各国和吐蕃进行了逐一的比较。李隆空道出了他的结论,吐蕃将是大唐未来最大的,也是最可怕的敌人。指出一旦吐蕃强大成患,河陇就将成为其向外拓疆、掠夺的必争之地,而河陇一旦失守,那么大唐就彻底失去和西域间的联系;所谓的丝绸之路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河陇也将成为吐蕃进攻亲信地域的跳板。

狄仁杰的这一番话足足说了一个多时辰,不带有丝毫的个人情绪,也不拿民族感情来说事,更不提和亲公主个人的痛苦。只以实情和合理的推断说事。所有的论述,都紧扣着“吐蕃威胁”这一主题。

一开始,众大臣都带着一种姑妄听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但到后来,脸色都显得有些凝重,直到他说完,整个大殿静悄悄的,都各自沉思不语。

小李隆空听的是心下暗赞,看着狄仁杰的双眼直放光。狄仁杰就是狄仁杰,难怪能成为千古名臣,见识果然是非同一般,如果大唐的众臣都能如狄仁杰一般,何愁江山不移,社稷不定。要不是因为自己年纪小,不便插话,他都要忍不住为狄仁杰鼓掌了。

过了好一会儿。武则天才打破了沉默:“狄爱卿,这些情况你都是从何得来,确切吗?”

“回娘娘,臣不敢欺君。臣自小喜欢游离,曾经到过边境,知道吐蕃的一些情况,而且,臣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吐蕃的了解。那可是一只缩在高原上的猛虎。自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以来,吐蕃的国力日胜,隐隐约约的已经可以与我天朝相抗横了!”狄恭身,一揖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