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价值观

支撑党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精神支柱

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因为人有理想和追求。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理想和追求?就是因为心中有值得追求的东西,这种“值得追求的东西”成为一个人不怕困难和风险、坚持不懈奋斗的动力。可以说,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精神支柱。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共产党员的价值观是共产党员对于人生价值或共产党员自身价值的根本观点。当前,面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发展转型与人的观念更新多元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阶段,也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经济上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轨。但在实现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还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要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性的改革和转变。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并进,一方面双方可以相互推动、交替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相互制约,使得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结构冲突、体制的摩擦、多重利益矛盾、多角色转换、价值取向的冲突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转型期的难度。加之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国有企业改革艰难、工人下岗、大学生就业困难、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人们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困难,又要看到前景,决不能丧失信心。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观念日新月异,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从社会思想的内容上说,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既有进步向上的思想,又有反动落后的思想;既有正确科学的思想,又有偏颇谬误的思想;既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又有消极腐朽的思想;既有高尚文明的思想,又有低级庸俗的思想。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形形色色的有害思潮乘虚而入,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从社会思想的性质上说,呈现出多元的格局: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有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还有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从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说,呈现出多变的特征:一方面,经济在发展,体制在转轨,现代社会变化的节奏和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普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就更大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思想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应该看到,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滋长。比如,有的人国家观念淡薄,集体意识淡化,个人欲望膨胀,追捧极端个人主义;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信念动摇,悲观失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信仰危机;有人甚至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多党制,主张照搬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这些错误思想虽然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扰乱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整个社会思想。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首先要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要把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一条最根本的政治原则,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此,党中央强调,要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尽快形成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

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前进。

用“一元化”引领“多样化”,必须对社会思想状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的矛盾很多,人们的思想困惑也很多。特别是各种社会思潮也风起云涌,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着影响。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关键是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

面对社会思潮的纷繁多变,要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群众的特点和需求,作出深入分析和回答,把疑惑说明白,把道理讲透彻,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在对社会思潮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要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清是非,明确界限,努力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最大追求

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站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高度,对共产党员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的选择做了正确的回答。

共产党员的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一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共产党员特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因此,共产党员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价值目标,并把今日的努力同实现远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实践着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二是把劳动创造、无私奉献作为价值实现的条件。劳动创造是价值的源泉,为社会多做贡献是价值的真谛,不能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就毫无价值可言。共产党员对集体、对社会贡献越大,他的个人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劳动创造、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价值观和共产主义实践的结合点,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劳动和奉献才能实现对共产主义的实践功能;三是以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融合作为价值实现的标志。共产党员把个人利益融合在整体利益中,把个人利益的实现融合在人民利益的实现之中;四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标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共产党员衡量人生价值必然要以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质量、效果为尺度,每个党员价值的大小、正负都系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这是共产党员价值观不同于其他任何剥削阶级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它在指导共产党员的价值行为时像一盏不灭的指路明灯,引导共产党员在价值取向、价值评判时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共产党员从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出发,以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把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党的性质集中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它决定了党除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决定了“共产党员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无数事例表明,共产党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自愿地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才能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才能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锻炼共产党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做到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

共产党员能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好立党为“公”的问题。只有坚持一心为“公”,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才能具备坚强的党性和牢固的精神支柱,做到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

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尊重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并不矛盾。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仅在于他的发展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把自己的活动汇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洪流之中,看他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事业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共产党员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具有伟大理想、坚定信念、顽强毅力和崇高品格的先进战士,总是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造福全社会、全人类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就失去了应有的光辉和意义。

毛泽东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中,把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献身的精神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道德价值观与党的历史使命及每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准则联系在一起,从而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把这个宗旨表述为:“共产党员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依靠发扬革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现代化建设中依然需要发扬这一精神,而且把为人民服务置于共产党员价值追求的中心地位,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社会价值取向。它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唯物史观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自己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把自己的利益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现实途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并强调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党的宗旨高度结合的重要结论。

(三)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体现正确价值观

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发展时期,党的各项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可以说,共产党员只有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员的价值观。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干革命,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搞建设,也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虽然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工作任务有所不同,但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没有变。胡锦涛强调,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党的全部工作真正体现出“以人民群众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共产党员不同于其它阶级和阶层的价值观。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当然是共产党员价值观的体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是,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包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为生产而生产,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发展才有根本的动力和正确的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在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发展的各个方面。一句话,就是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过程中体现共产党员的价值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