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自然是看不成了,皇帝也免不了要去出勤打卡,皇帝苦着脸坐上了轿子,跟在了皇太后的跟前,安德海现在都要在外头忙着工厂的事儿,所以难得在皇太后跟前伺候,今天倒是有空,于是就跟着皇太后的轿辇边上小碎步走着,只听到皇太后在低声嘟囔着,“这一天天的,就没个好消息,原本就想着玩一会,高兴的时候又来这种破事!忍着,忍着,不要急,再过几个月,就差不多不用管了,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安德海听着险些笑了出来,皇太后继续嘟哝着说了什么话,没一会,到了养心殿,太后这才恢复了仪态万千雍容华贵的样子,让安德海扶着自己的手从帘子后头进了东暖阁,皇帝也在前头坐定,梁如意就叫起,一声声传了下去,恭亲王带着军机处一干大臣到了东暖阁,太后懒洋洋地说道,“什么事儿,让你们这么兴师动众的,这可还是国婚的节庆日子。”话里的意思就是要不是什么大事儿,就各回各家自己安静的偷着乐就行,小事儿,留着以后谈。

恭亲王颇为严肃,他也知道这会子带着全班军机来骚扰帝后是非常不礼貌的,但是今个的事儿,的确是大事,“天津那里有人冲击外国教堂,如今已经死了不少神父了。”

太后瞬间清醒,“怎么回事?怎么好端端的要去冲击洋人的教堂!”

同治九年起,天津发生了多起儿童丢失失踪绑架案件,世人十分惊恐,在五月初的时候,天气炎热,外国教堂收养的弃婴和无父母儿童因为疫病死亡,于是别有用心者在坟场翻看,说是外国神父修女用小孩子的心肝炼药,所以弄死了这么多小孩子,一时间天津土人十分激动,后又有一位被当地人扭送到官府的人贩子口中牵扯出望海楼天主教堂的一个教民,到了这时候以讹传讹,局面已经无法控制,民情激愤,士绅集会,学府停课,百姓们围住望海楼天主教堂,和边上几家各国开办的教堂,群情汹涌,要他们把剖儿童炼药的西方僧侣交出来,望海楼天主教堂是法国人开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气势汹汹带着神父等人来找三口通商大臣,天津巡抚崇厚交涉此事,崇厚也没有办法,也只好派兵保护住几座教堂,虽然想把洋人从教堂里搬运出来,奈何士人盯得甚严,无法运出,幸好当地的警察署尚且妥当,如今还不算出大乱子。

“这还不叫大乱子!啊,什么时候是不是洋人们都死了才叫大乱子啊!”太后听着怒极,狠狠的拍了一下手边的明黄色万字不到头四方八头蜀绣靠枕,“崇厚此人,实在是不中用,委了他在天津,不是怕了洋人,就是怠慢了洋人!这样的事儿,不是一天两天的,怎么今天才知道,才上报!这天津巡抚衙门的人是不是都是吃干饭不管事的!”

众臣伏在地上请太后恕罪,恭亲王心里苦笑,怎么崇厚老是摊上这样的事情,“天津之地,乃是洋务的窗口,也是彰显我大清与外国通商交好的门面,这和上海一样,甚至天津乃是京畿之地,入京的必经之途,若是地位上来说,更甚于上海,所以这天津之地,也是交给了崇厚这个旗人,这窗口若是弄不好,外国瞧不起中国不说,洋务的事儿,也办不好!之前对着洋人软弱了些,皇帝说了他,如今倒是好,对着洋人不管不顾了?若是他们没犯法,如何要围住他们,人贩子,怎么又和育婴堂扯上关系了?”

这是文祥在说话了,“洋人开办育婴堂,原本是好事,可中国之人送过的弃婴不多,所以若是有人送弃婴至教堂,洋人必然拿钱酬劳,如此以来,人贩子就瞅准了这个空子,拐了儿童去教堂,家人若是在教堂找到,必然是以为教堂拐卖了各家儿童,如此起了争执,洋人的教堂名声原本就差,出了这样挖人心炼药的事情,只怕是火上浇油,无法收拾了。”

“tooyoung!”太后无奈的摇头,“这些人,怎么一点见识都没有,天主教在西方原本就是保守的教宗,叫他们解剖人身都是对上帝的大不敬,如何会什么挖人心炼药这么荒诞无稽的事情出来?你要说洋人心怀不轨,想着要在中原大行西方教,这是有的,想着要把鸦片多卖一点给咱们,这也是有的,若是说他们会要练邪术,我是一万个不信!”

“可如今天津局势十分不好了。”恭亲王说道,“法国大使已经对总理衙门发出照会,要求我们保护在天津的法国公民,若是中国保护不力,在暹罗湾的法国远东舰队可以随时北上来保护自己的子民。”

“洋人们这是想着借东风啊。”太后冷笑道,还想着要来沾染海上之事,或者来一个天津驻军?这些事儿想都不要想,“打发了回去,中国之事,中国自然会处理,一个词,秉公执法,若是教堂有问题,绝不姑息,若是土民有错,自然也要罚。不劳他们的军舰费心,我听说他们最近和普鲁士摩擦增多,怕是要打仗吧?还不如赶回去加油助威呢。”反正赶回去也是输。

普鲁士?马上要到了?太后突然想到了这事儿,来不及细想,“有北洋舰队在,无需他们操心了。”

“总理衙门派人去天津了,有了铁路,快得很,也已经要崇厚务必保护好洋人的教堂。臣等请旨,既然法国人说了舰队的事儿,怕也不是没影,请北洋水师警惕提防。”

“可,命北洋水师巡视渤海湾,拦截军舰,商船轮船例外。此外,诏令神机营第十三指挥、健锐营马步官军连夜去天津,我怕就靠着崇厚的那些抚标没什么用。”慈禧太后下诏,“天津不许乱,不许洋人们无辜遭殃,若是有不法事,自然有三法司在等着,也不许乱了洋务大事,告诉崇厚,只要是死了洋人,中外失和,乱了大局,就不是罢官那么简单了!”慈禧太后杀气腾腾地说道。

“嗻。”

“报纸那边我会叫高心夔说明一番西洋教堂的事,不至于大家都是什么常识都不知道。”太后继续说道,“免得大家伙都做傻事。”

“是,臣等商议了一番,崇厚虽然是北洋通商大臣,可没有钦差大臣的身份,怕是指挥不动太后排下去的军队。”

太后冷笑,“崇厚办的好差事,难不成这会子我有过不罚,还要先赏他钦差大臣的体面吗?”

恭亲王抢着说道:“自然不是,只是还需重臣领钦差大臣来代表中枢,这才有重视法人之意。”

“那你们说说,叫谁出去才好。”

“李鸿藻久在军机,政事熟稔,是文渊阁大学士,又是皇上的师傅,十分尊贵,若是去天津,自然不虞有差,奴才举荐李鸿藻。”宝鋆抢着说道。

李鸿藻微微不悦,却似乎明白了什么,对着此事也就不拒绝,“恩?”太后微微疑惑,宝鋆的意思,就是恭亲王的意思。

这些人闹什么幺蛾子?想把这个清流招牌人物赶出京师去?让他去办这些洋务的事儿?和洋人交涉?别开玩笑了,他不把这件事办砸了,那就辜负了他作为清流的尊贵身份!

办砸了这件事?难不成?太后一下子心里透亮,果然呢秉政多年,这些人的各种小心思,自己好好想想总能揣摩到一二,也幸好是隔着帘子,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的皱眉思索或者偷偷打量众人的脸色。

“这可不妥。”太后干脆的否了宝鋆的提议,当然,理由必须是冠冕堂皇的,“皇帝马上就要亲政了,学问还要加强学习,不管怎么说,总要有人看管着的,弘德殿里头的师傅,倭仁太老了,听说这些日子身体一直不好,徐桐讲课太枯燥,只有翁同龢还堪用,可惜又丁忧回家守制去了,皇帝的师傅这么几个,能当大用的就李师傅一个人,我还指望着他继续教导着皇帝功课,这去天津是方便,到底也是要办事的,若是有一点事儿不妥当耽搁在那里,岂不是耽误了皇帝的功课?再说了,洋人的事儿,和朝政的事儿比起来,到底也是小事,这样要堂堂军机处的中堂担任钦差大臣去出马,未免也是小题大做。”

恭亲王等人暗暗腹诽,刚才那样说死一个洋人就要崇厚好看的话,也是你说的,怎么转眼之间,这会子就说洋人的事儿不重要了呢?“可如今皇上刚刚大婚,朝中的事儿大家一时半会都是挪移不开,挑不出别人了。”

谁还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太后微微冷笑,恭亲王的意思,趁着皇帝马上要亲政的时候,把这个军机处的刺头打发出去,这样一来,皇帝亲政,太后撤帘,外朝,起码是军机处的事儿,那就没有李鸿藻等人说话的份,没有李鸿藻说话的份儿,糊弄几下皇帝还不好说?再说,按照李鸿藻的尿性,自己还不知道,他去天津,第一个就要摆天朝上国清贵大臣的倨傲谱子出来,到时候别说解决问题,不把洋人们给激怒,才叫有鬼……

再说,李鸿藻会老实把这件事儿办下来吗?要知道,他是最见不得洋人的,若是真的看到洋人们的那些教堂什么,他就算不跳起来要亲自烧了教堂,也会对着已经义愤填膺的天津百姓们的过激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将来出了乱子,李鸿藻难辞其咎,起码这个军机大臣是保不住了,那么眼下的情景……

李鸿藻为什么不反对,那是因为他知道,不用争于一时,自己去天津办砸了,不要紧,皇帝还要靠着自己这个师傅,就算皇帝忘了师生之情,可只要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就不会允许朝中只存在一个人,只存在一个声音。

反正两方都认为,天津的事儿办砸了,没事儿。

太后老神在在,“那么。”微微思索,这件事儿最后该交给谁处理?

穆扬阿?这个倒是个合适的人选,天津是他亲手创立的,人情世故熟稔,且和各国在宁波起就交好,对付这些事儿,想必是易如反掌,可他是交通部尚书,去管这件事儿,似乎有些多管闲事淡操心了,且他去,天津地方官员必然心思浮动,是不是穆扬阿这个老上司要重返天津了?崇厚是不是马上要失势了?不然怎么把他给派出来了,自己虽然很不待见崇厚,可也必须维护他作为督抚,在地方上的尊严,不然如何治理地方。

派亲贵大臣吗?亲贵大臣尊贵体面是有了,可能当差的没几个,能当差的还不够资格,这次去天津,不是享福的,是要细细查明回访上奏来龙去脉,以来定下和法国交涉之策的,不是去装腔作势的,这去的人必须有主见,有威望,有才能。

这样的人嘛,也只能是金陵的那位了,“就让曾国藩去,他是督抚之首,才干了得,这会子听说北上了?”

文祥想了想,“是,今年是同治九年,曾国藩要进京述职了,沿着海路北上,也是要到天津的。”

“如此一来,最好,让他办了这事儿再进京,也免得其他人费工夫。”慈禧太后点点头,拍了板,“叫传旨的人在天津等着他就是,想必用不了多少时候曾国藩就能接到这趟差事了。”

恭亲王等人无功而返,只好怏怏退下,李鸿藻没想到自己想办砸这件事儿的机会都没有,也只好磕了个头跪安而出,太后心里给自己一个欢呼,又一次打败了这些外头人的盘算,十分得意,等到皇帝迫不及待的去看戏之后,太后传召了高心夔和王恺运两个人,说着报纸上澄清一番的事儿,高心夔犹可,只是准备去发报纸的相关事宜,王恺运微微思索,皱眉对着太后说道,“太后,这事儿不对劲。”

太后突然心里就怦怦跳了起来,“怎么不对劲?”

“天津乃是通商口岸之地,就单单从同治元年以来,多少洋人在天津生活,多少人知道洋人们的习性,西部内陆之地百姓,若是不识洋人的事儿就罢了,可天津的人,洋人的行事还不清楚?”

太后竖起耳朵细听,“一定有人在其中煽风点火,兴风作浪,不然何以会有如此风波?”

太后点点头,“依你之见,这曾国藩去,能不能处置的好?”

“这事儿如今还简单。”王恺运说道,“毕竟洋人还没死了人,可若是死了人,依照洋人无理还要搅三分的性子,必然不肯善罢甘休,若是赔些银子还是小事,到时候万一因为这种小事再起战端,岂不是因小失大,把这兴盛的局面毁于一旦?”

“到时候,娘娘以为,这天津的事儿,去料理的人,有什么好果子吃吗?万一影响到中枢……”王恺运闭口不言。

“请娘娘传德龄公公问天津的动向。”高心夔连忙说道。

“叫德龄。”太后心里有些窝火,虽然自己没给宣礼处多少经费银子,怎么宣礼处最近这些大事都没禀告到位?实在是失职,皇帝突然发作的事情自己没好意思问,想必宣礼处也不知道内情,可天津的事儿,怎么会还没消息来?

德龄来到了养心殿,磕了头,从容不迫的听着皇太后发问,也不慌张,从红色袍服的袖子里头把一本册子拿了出来,“请娘娘过目,这里头是最近几日奴才在天津打探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