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新通盘考虑过了,准备把绍兴建立自己的后方兵器的生产基地。
新州地区交通不方便,只适合一些保密性高、影响大的武器试验生产。绍兴是个商业大城市,各种原料齐备,人才也容易招聘。
只要利用这次征召的二十几个袁家庄村民工匠作为骨干,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绍兴本地招用人员扩大再生产。
万一有什么不测的变化,绍兴人员可以迅速向山里转移,也方便山里武装出来接应。
两百多人暂时都安置在绍兴基地的大宅子里,不过显得很拥挤了,护卫们都是四人一间。
看来要把庭院前面的地皮一起买下来,沿着湖畔修建给一批工匠居住的房屋建筑。
这些事情,让随行的两个商业人员去做就好了。
这两个征召来的村民,一个二十几岁,叫黄冠宇,一个四十几岁,叫禹作敏。
他们对能为袁家效力充满了自豪,他们可是经过重重选拔,才确定下来的。
这几次征召,村民们都知道了,要为袁家办事,不仅要忠心,还要有真本事,否则根本选不上。
二人选上后,周围的人都羡慕了很久,他们也很自豪的和原东家接触雇佣关系,携家带口的跟袁惠新走了。
袁惠新让他俩负责在绍兴宅子外面买地,建房的各项事情;筹建绍兴客栈的事情。
又从埋藏起来的一车珠宝玉器中,拿了一箱给他们,让他们逐步卖掉之后做为开办事业的经费。
于五已经带了两个熟悉造纸原材料采购到制作的周氏妇女来绍兴,连同她们的家人都迁移到绍兴来定居。
原本用于*练的大庭院,现在成了工地。
靠近湖边的地方,建起了一排作坊,炼铁作坊、制作板甲、链甲、头盔的作坊。
靠近水渠的一边,也建起了一
排作坊,制作弓箭、神机弩、床弩。
工匠的家眷们则在两位周氏妇女的带领下,熬制纸浆。
袁惠新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如何更快的制作出好的盔甲,弓箭。
和工匠们一起学习过一段时间,袁惠新发现,工匠们都是从头做到尾,每一件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就如神机弩,一个人要做三天才能完成一把,这还是高手工匠的速度。
袁惠新心想,如果每个人只做一个部件,反复重复制作,熟练度和成品质量不是更高吗?每个人负责一个部件,高手师傅负责最后的组装调教,检查部件质量。
按照袁惠新的建议,神机弩制作小组按照这个进行了分工,几天下来后发现,制作速度提高到平均每人一天一把神机弩,整体质量还更稳定。
所有工匠都夸袁惠新有办法,袁惠新心想,这个只是后世最普通的流水化作业而已。
既然大家都接受了这个办法,其它武器盔甲也采取同样方式制作,最终质量由水平高的工匠组装把关。
经过系列威力测试,对于即将上前线队伍的武器配置,袁惠新的初步设想是:远程用神机弩,可以有效射击三百七十米。中等距离用弓箭,有效射击一百五十米。近距离用自制手雷(袁惠新研制的一种类似于火药弹的简易炸弹),投掷距离二十米。这些都是可以方便随身携带的远程打击武器。
近距离武器,五米长的三菱枪尖长枪,类似铁锤大砍刀样式的砍马刀。
防护盔甲则是头盔,标配。马刀手上半身板甲,手臂和大腿用链甲,全身盔甲重量在三十五斤。
其他兵种都用链甲外加胸甲、背甲,全身盔甲重量二十斤。
这身装备用工匠们的话说,比得上大宋的重装步兵的防护能力了,甚至更好。
而宋朝的重装步兵全身盔甲重量是五十斤。
这个进步也是这些工匠高手们全力以赴不断改进的结果。和朝廷效率低下,质量不可靠的作坊不可同日而语。
和工匠们一起耗费的一个月还是有好处的。
袁惠新不仅熟悉了各项武器、盔甲的制作,还给工匠们提出了不少细微之处的改进意见,即提高了生产制作效率,降低了对工匠的要求,新来的工匠只要熟悉自己这个部件就行了。
还加强了盔甲的防护能力,穿着舒适程度。武器利用率也有提高,神机弩和短弓的箭由整体式改成三段式,箭头、箭身和尾翼。
分段生产,更容易做到标准化,运输也方便,在上战场前,在进行组装。战斗结束可以回收,换掉容易损坏的箭头,又可以继续使用了。
这次随队的一百为抗击蒙古蛮子而训练的义勇队勇士都是专门选拔体格魁梧,力量强大的勇士。
主要武器和刘元珍的类似,砍马刀。这一个多月,在刘元珍的带领下强化训练队列、劈刀法,已经初步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了。
对瞄准要求低的神机弩,大家都学会了组装,上箭、射击,拆解等。
对瞄准要求高的短弓射击,那就很一般了,只能射中大的物体,不过大家力气大,射击的比一般人远,短弓一般能射到一百八十米。
袁惠新一行人在绍兴府治下的金坛县进行训练,金坛县是小县,袁惠新来到后又取消了城门税,派杜范整顿了一番,抓了一批地痞流氓,关了几天,如今很少有人闹事,百姓无不称赞。故而杜范每天去衙门办差都很清闲,大多数时候都在跟着刘元珍练习箭术,刘元珍虽然老迈,对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却了解很多,开始先教杜范静止射箭,逐渐才教如何在奔跑中和骑在马上射箭,这个就要难多了,杜范足足练习了几个月,力气倒是增加了不少,总算能一箭射中天空飞翔的大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