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在上郡大胜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邯郸。
对此赵何也是相当的高兴,大笔一挥就给廉颇和赵奢等人批了一大堆的功劳,并且将新占领的河南地分成三个部分,最大的那一部分被命名为北地郡,而另外两个部分则分别并入赵国的九原郡和上郡之中。
如此一来,赵国虽然数量上仅仅增加了一个郡,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两个郡的领土,并且彻底的掌控了河南地(即后世所说的河套地区)。
别看河南地只是边疆区域,但是对于赵国来说,这一次的胜利其实为赵国征战天下同样也提供了不小的利好。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彻底取得了河南地之后,赵国西北三郡的领土就居高临下,对秦国的关中盆地平原形成了极大的威慑。
考虑到赵国骑兵天下第一的事实,一旦赵秦之间开战,赵何随时都可以调集边骑军团精锐从河南地三郡呼啸南下攻击秦国,而且几天就能够打到咸阳城外。
这等于是把兵力摆在了秦国人的家门口,一旦赵秦开战,秦国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要重兵把守咸阳防止赵国骑兵偷家,极为被动。
反观秦国想要打到赵国邯郸还得必须通过崇山峻岭的南太行上党郡,难度不知道要大了多少。
可以这么说,有了河南地,赵国在和秦国对抗的过程中就占据了极为明显的地理优势和心理优势。
对于赵国吞并河南地的行为,秦王虽然有心阻止,但是刚刚在粱沟大败的秦国此刻却已经无力在短时间内组织一支大军北上和赵国对抗了。
而且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秦王去处理,那就是在粱沟之战中背刺了秦国一波的韩国已经出兵攻秦,并且顺利的拿下了函谷关以东八座原本就是秦国从韩国手中夺取的城邑,开始包围并且围攻秦国函谷关以东最为重要的一座城市——宜阳。
于是,自从去年春天赵国组织四国联盟对齐国进行讨伐开始,赵国和诸国之间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战争落下了帷幕。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国率领诸侯先后在陶邑之战、高唐之战、临淄之战以及即墨之战等关键战役中取胜,打败了齐燕联军并且吞并了齐国的大部分土地,和秦、魏、楚等国一同瓜分了在战争之前还是华夏最强霸主的齐国,俘虏了齐王田地。
随后,大王赵何王驾亲政,率领赵国大军又在莒城之战中击败了楚齐联军,不但俘虏了第二位齐王田法章,同时还将楚军重创,并且占领了楚国刚刚从齐国手中夺回不久的淮北地。
在莒城之战后,赵何带着赵军主力西进,在粱沟之战中率领赵魏联军大破秦国,让韩国重归三晋同盟之中,并且使燕国不得不从赵国境内撤军然后割地求和。
紧接着就是这一次的上郡大胜,为整个赵国一年多的南征北战画下了圆满句号。
在这五百多天的时间里,赵国发动了整个国家所有的力量,转战数千里,消灭了超过四十万敌军,占领了大约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获得了超过四百万的新增人口,整体面积、人口、军力均为诸侯之冠,是当之无愧天下第一霸主强国,也是放眼华夏自炎黄以来两千多年所出现的最强王国!
一部分人将赵国崛起的最大功劳归于赵主父的身上,认为正是赵主父果断的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才让赵国能够在短短的不到二十年时间内从一个二流弱国迅速的成长为霸主强国。
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赵国崛起最大的功劳其实在于那位年轻的赵王何身上,虽然赵主父主导了灭楼烦驱林胡和灭中山两场大战,但是灭齐败楚破秦这个真正让赵国登顶的大战是由年轻的赵王一手策划和指导的。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最大的功劳是赵主父也好赵何也罢,其他国家的国君们想到这件事情的时候终究也就只能够羡慕的长叹一声,除此之外再无他法了。
除了韩国攻秦之外,还有两场战争也在持续。
在赵国的南方,魏国大将芒卯在粱沟之战获胜之后趁势南下直逼楚国,楚国大司马屈原率军抵抗,双方在陈城一线对峙多日,难分。
而在赵国北方,另外一场更受赵国关注的战争则开始变得越发的激烈起来。
几乎是在廉颇打败了义渠的同时,燕国将军秦开由于燕国选择了向赵国求和,率领六万燕军回师燕国本土。
原本燕王是秘密命令秦开北上想要打东胡朝鲜联军一个措手不及,然而东胡朝鲜联军不知从哪里得到了风声,在秦开星夜兼程即将抵达蓟都的前两天撤退了。
对此燕王大为光火,第一时间下令统领蓟都方面守卫力量的剧辛率领四万军队追击。
剧辛一路急追,到了令支塞外五十里的地方突然被东胡和朝鲜联军打了一个回马枪埋伏,猝不及防的燕军顿时溃败,超过两万燕军将士或被杀或被俘。
燕王得知之后暴跳如雷,立刻免去剧辛的亚卿和主将之职,命秦开统领其他所有兵马继续东进。
秦开得到任命之后不敢怠慢,重新整合了八万燕军东出,一路稳扎稳打收复右北平郡,随后进入了东胡人所占据的辽西郡之中。
东胡人原本就是游牧民族,对于领土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在确认了燕国大军到来之后很快就放弃了辽西,北撤出了燕国长城的范围之外,辽西郡随之光复。
紧接着,秦开又率领燕军继续前进,攻入箕子朝鲜所占据的辽东郡之中。
箕子朝鲜也是得到周天子承认的华夏诸侯,对城池和土地的执念大大超过了东胡,因此秦开在攻伐辽东之时并没有如同辽西那般顺利,整整用了两个多月才最终攻克襄平,将辽东大部分的地区收复。
随后,这个时代辽东地区四个多月的冬季来临了,秦开所率领的燕军主力在面临着冬季降雪和后勤补给断绝的两大危机之下,不得不选择了暂时班师回转蓟都,结束了这一场战事。
燕国虽然成功的收复了被东胡和箕子朝鲜所占领的绝大部分土地,但东胡人和朝鲜人入侵之时对三郡之地以及蓟都附近众多城邑的烧杀抢掠依旧让燕国遭受了重创,再加上两年前高唐之战的损失以及攻伐赵国之时所遭受的大量伤亡,燕国自燕王大开黄金台招纳贤士以来多年苦心经营好不容易恢复的国力几乎被消耗殆尽,大不如前。
不得不说苏秦的确是个人才,因为这一切全部都早在几个月前就由他剧透给了赵何。
但这个时候的赵何却并没有什么心思去庆祝自己灭燕计划中的第一步获得了重大成功,因为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
赵国太后吴孟姚在缠绵病榻数年之后,终于还是没有抵挡住病魔的侵袭,于这一年的深秋时节去世,年仅四十二岁。
这让赵何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这位太后可以说是赵何在穿越之后最为亲密的亲人,也正是在她的坚定支持下赵何渡过了最初的难关,得以消灭了安阳君赵章和左师赵成等人坐稳了王位。
抛开这些政治因素不提,王后在生活中同样对赵何关怀备至,让赵何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太后的逝世让赵何失去了一个精神支柱,然而最为悲痛的还不是赵何,而是主父赵雍。
和其他君王不同,赵雍是一个杀伐决断,但是又极为重情之人。
君王是没有朋友的,因此吴孟姚这个唯一的亲密爱人就是赵雍心中最为珍视的对象,失去了太后之后的主父一夜白头,随后大病一场。
冬天到来了。
信宫面前,赵何走下马车,抱着小赵谦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飘飘扬扬的雪花从天而降,落在了他那厚厚的白色裘袍之上,皮靴在台阶上印出一个个鲜明的脚印,随后被雪花慢慢覆盖。
在火炉烧得极为旺盛的信宫寝殿之中,赵何见到了在殿中静坐的主父。
距离太后去世已经两个多月的时间,主父的病情也早就已经好转,毕竟向来喜欢南征北战的他身体本就十分康健,生病也只是因为心疾罢了。
然而正所谓心病难医,主父虽然身体好转,但心情却十分低落,自太后葬礼之后再未迈出信宫一步,除了接见一次肥义之外更是拒绝了所有大臣们的求见。
“大父!”赵谦刚刚被赵何放到地上,就摇摇摆摆的朝着主父冲了过去,扑到了主父的怀中。
“主父。”赵何朝着主父行礼。
主父将赵谦抱住,轻轻的弹了弹孙子脸颊上沾染的雪花,变得瘦削许多的脸庞上总算是出现了几分生气,朝着赵何点了点头。
接下来,赵何就静静的坐在一边,面带微笑的看着小赵谦和主父之间的互动。
正所谓亲是隔代亲,也只有赵谦这个长孙出现的时候主父的脸上才能够难得的出现几丝笑容了,至于赵何这个儿子嘛,有没有其实也没差。
玩了一会之后,小赵谦明显的出现了疲惫的神情,开始不停的打着哈欠,这是准备午睡的信号。
于是赵何也就站了起来,准备将赵谦带回王后那边去。
但就在这个时候,赵何却被主父叫住了。
“让下面的人把谦儿带回去吧,寡父有话想要和你说。”
赵何先是一愣,随后朝着一旁侍立的繆贤使了个眼色,繆贤立刻上来知机的将赵谦抱走,大殿之中只剩下主父和赵何父子两人。
主父沉默了好一会,随后才一声叹息,缓缓开口。
“你也知道,寡父在刚刚继位的时候,继承的是一个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赵国。那个时候寡父年轻气盛,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大赵崛起,成为当世霸主。”
“从那时候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赵国,的确是如同寡父当时所想那般,切切实实的变得无比的强盛了起来。就算寡父现在就随你母后而去,见到赵氏的列祖列宗也算是能有个交代了。”
赵何听到这里,忍不住开口道:“主父,母后虽然去了,但逝者已矣,生者还需继续前行才是啊。”
主父摆了摆手,示意赵何不要打断:“这些天来,寡父坐在这座大殿之中,想着你母后在世之时的音容笑貌,当时她和寡人一同纵马游猎的风姿还历历在目,养育你和胜儿的时光还宛在昨日,但是却……唉!”
“你说,这人啊,总是为了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像什么霸权啊、名声等等,而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寡父经常在想,这样做,真的就是对的吗?”
“如果,寡父能够将心思少一些放在处理国事之中,少一些对外率兵征战,那么是不是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你母后,是不是现在就能够少一些遗憾呢?”
赵何沉默良久,道:“主父对赵国之功世人皆知,母后在世之时也是十分为之欣喜的。”
主父点了点头,道:“这个寡父当然明白。你母后从来都是极力的支持寡父,还有你去为了赵国而战,去为了赵国而奉献。但是她却很少向寡父、向你这些至亲之人要求什么。寻常人家夫妻尚且能白头偕老,寡父却连陪伴她多一些时间都无法做到。寡父自认此生对得起赵氏先祖,对得起赵国万民,但唯独对不起的,就是你的母后啊!”
说到这里,饶是以赵主父心志之坚,也不由得红了眼眶。
赵何无言以对,唯有一声叹息。
或许在别的方面赵何干得还不错,但是在安慰人这方面赵何是真的不擅长。
大殿之中一片沉默。
良久之后,主父再次开口了:“寡父已经下定决心,从今之后隐于信宫之中,这赵国啊……以后就交给你了。”
毫无防备的赵何闻言顿时吃了一惊:“主父,这……如何使得?”
虽然说在穿越的时候对于赵国这种国有二主的奇怪现象大感怪异,但是在这几年的时间下来,赵何其实早就已经适应了这一点,甚至有时候觉得……还不错。
这几年来赵何对赵国军制、政治制度以及官员职位等等许多涉及到很多人和家族核心利益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推行而没有遇到太多困难,和主父对赵何的全力支持也是息息相关的。
也正是因为主父的存在,让赵何不需要忌惮如肥义牛翦这些位高权重又颇具威望的老臣,不用急着把这些前朝老臣给撤换,也就使得乐毅、蔺相如、廉颇等一批赵何的亲信可以慢慢的“练级”,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升职的方式积攒功劳和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和具备才能,由此慢慢的、温和的实现赵国核心高层的换血,让这种权利的换代产生冲突甚至内乱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点。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赵何虽然是穿越者,但当一国之君这毕竟还是头一遭,主父的存在等于是有一个老师能够毫无保留的对他耳提面命,让他用最快的时间进入角色。
别忘了主父可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有着无比丰富和成功的执政经验,这种真·名师教导是多少穿越者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事情啊。
最后,要不是主父镇守邯郸,赵何又怎么敢放心的率军出征,实打实的过一把御驾亲征的瘾呢?
因此,当主父说出退隐的时候,赵何并没有因此而大喜过望,反而是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劝阻。
然后又被主父拒绝。
“王儿啊,你不用再说了,寡父意下已决。过去这么多年,寡父的心思一直都用在了赵国身上,现在,让寡父好好的歇息一下,好好的陪伴一下你的母后吧。”
主父的目光落在了大殿之中新近摆放的一块牌位之上,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温柔起来。
木牌正中央刻着“亡妻吴孟姚之位”几个字,右下角则刻着“夫赵雍”。
赵何看着这一幕,心中一声暗叹,知道主父的心意再也无法扭转,只好站了起来,行礼告退。
宫门之外,雪越发的大了。
赵何一步步走下台阶,感受着雪花贴在脸颊上的微微冰凉,心中的责任感越发沉重。
当大雪和冬季过去,新的一年就会到来,赵国和这整个世界的历史,也将随之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283章 双线开战,授计乐毅(第三更,一万三爆发完毕求订阅)
又是一年春来到。
春秋战国时代战争的频繁程度是后世华夏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匹敌的,根据史料统计,公元前321年以后的战国最后100年间,秦国有80年在打仗,赵国有47年,魏国有38年,韩国有31年,楚国有27年,齐国有20年,燕国有19年。
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来,越强大的国家发动战争的次数就越多,人们对于战争的承受能力同样也远超后世,赵国作为当世最强的霸主国,在半年的休整之后已经完全具备了再次发动战争的条件与能力。
不过赵国倒也不是第一个开战的国家,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赵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是春天的时候,燕国那边的冰雪都还没有解冻呢。
首先爆发战争的是秦国和韩国。
韩王虽然是个懦弱的性格,但是韩国新任相邦暴鸢却是一个相当果断之人,加之秦国粱沟大败之后魏冉将大部分能战之兵都带回了关中,因此在数月的围攻之后,韩国人赶在冬季到来之前收复了宜阳。
宜阳的收复对韩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座城市是韩国除了都城新郑之外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韩国最大的铁兵器冶炼基地,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意义都极其重大。
在得知宜阳光复之后,大喜之下的韩王甚至暂时忘掉了暴鸢自作主张在粱沟一战中站到了赵魏联军一边的事情,君臣之间暂时变得和谐了起来。
然而秦王从来都不是一个愿意吃亏的性格,在得知了宜阳城被攻占的消息之后,秦王在咸阳之中也是大发雷霆。
强大的赵国奈何不了也就罢了,难道大秦都沦落到连韩国都对付不了不成?
于是,春天才刚刚到来,性格强硬的秦王甚至都等不及春耕完全结束就已经调集了十五万兵马,由蒙骜作为主将东出函谷关,杀奔韩国而来。
对此韩王自然是大惊失色,然后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使者前往邯郸,向赵何这个三晋同盟的盟主求援。
赵何十分爽快的接见了这位韩国使者。
在龙台正殿之上,韩国使者的言辞十分恳切:“大王,韩国乃是赵国之臣属,这秦国伐韩,不仅仅是想要夺取鄙国之地,更是无视了鄙国和大王之间的盟约,大大的驳了大王的面子。还请大王务必要出兵助韩伐秦,让天下人知道赵国之威,也好让鄙国将来更加心悦诚服的侍奉大王。”
赵何听着听着,笑容渐渐浓郁。
请求援军嘛,态度肯定是要低声下气的,但是韩国的姿态居然摆得这么低,还是有些出乎了赵何的意料之外。
看来,那位韩王是真的很需要一支援军啊。
赵何沉思片刻,十分痛快的做出了答复:“使者,你回去告诉韩王,让他把心好好的放在肚子里。韩国是寡人的盟友,秦国想要随意的欺辱韩国,夺取韩国的土地,寡人是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理的!”
韩国使者闻言顿时大喜过望,连连谢恩之后离去。
使者离开之后,一旁的相邦高唐君肥义忍不住开口道:“大王这是想要双线作战吗?”
在场的都是赵国核心重臣,对于赵何打算今年灭燕的计划一个个都是了然于心的,如今赵何又答应援助韩国,可不就是双线作战?
赵何哈哈一笑,点头道:“高唐君所言甚是,放眼天下,唯有秦国才是那个寡人一统诸国的最大阻碍,所以寡人是绝对不可能让秦国有任何机会做大的!”
虽说在吞并了齐国之后,赵国现在是明显比其他的五国都要强出一档,但赵何的内心之中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秦国的警惕。
这倒不是说什么历史不历史的,毕竟都穿越这几年了,赵何所熟知的历史早就在这个世界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人。
秦昭王嬴稷和将军白起,只要这两个人一天还活着,秦国就一天是赵何心中的头号大敌。
因此,当听到秦国东出的消息之后,赵何这么爽快的答应出兵救援韩国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肥义想了想,提醒道:“大王,若是这样的话,恐怕在兵力上会有些吃力啊。”
肥义所说的兵力,倒不是指赵国的可用兵力不足,以赵国如今超过七百万的人口而言,分分钟就能够凑出一支四五十万的军队。
但这军队的数量虽然够多了,战斗力却又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开战之前,赵国能够用来投入战斗的常备军总兵力也就二十万左右,这还是把边骑军团以及好几个强郡的郡兵都算进去的结果。
在这两年的战损和补充下来,由于需要分兵驻守各地,所以赵国能够动用的兵力其实并没有变化,还是二十万左右。
二十万的兵力,如果用来灭燕自然是不成问题,但若是用来同时执行灭燕和破秦两个防线的战事,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打败一个国家和灭亡一个国家是两回事。
根据赵何以及赵国众多智囊的推算,想要灭亡燕国至少需要动用十万部队,十五万才是最为保险的数字。
那么在灭燕作为最高优先级目标的情况下,剩下来的十万或者五万赵军投入到对抗秦军的战场,未免就太少了一些。
那毕竟是秦国,就算不考虑历史,秦国也是如今的天下第二强国。
于是又有一个问题,之前不是说随便凑四五十万吗,怎么这又变成二十万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二十万之外,赵国就必须要在齐地之中征召士兵了。
当然,作为战争的一部分,赵国肯定是会在齐地之中征召大量民夫青壮随军的,这部分的民夫青壮数量往往会和赵国的主力部队相差无几甚至更多,但是让这些之前的齐人来当运粮喂马和安营扎寨做饭之类的苦力可以,用他们来攻城作战的话显然还是不太行的。
毕竟这些人对于赵国的认同感不够,打仗的时候也不可能指望他们为赵国拼命,甚至上了战场不反过来给赵军帮倒忙就不错了。
赵何所能够信任的,眼下还是只有那些“老赵人”,也就是这么二十万的常备军,而不是来自于那些刚刚被征服不久的土地上,还说着齐国、林胡、燕国语言的“新赵人”。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大,只要赵国的法令推行下去,在齐地诸郡之中的统治安稳个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慢慢的民众自然就会归心,到时候赵军的数量也就不成为问题。
像秦始皇灭六国用了十年,前230年灭韩国也就出动了二十万,等到八年后的前222年灭楚之时已经能动用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将来归将来,眼下赵国的总兵力确实不足以支撑两线同时开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事实。
面对着肥义的这个疑问,赵何显然也是胸有成竹,笑道:“高唐君无忧,寡人早有计划。”
肥义看着赵何自信满满,知道自家这位年轻的大王是从来不吹牛的,当下不免也多了几分好奇,问道:“敢问大王是何计划?”
赵何嘿嘿一笑,将目光投到了一旁赵国新任大将军乐毅的身上,道:“乐毅,寡人欲使你率军十五万,即日起北上攻燕,务必要一战而覆灭燕国,你可有信心?”
虽然说历史上廉颇的名气无疑更大,但是赵何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还是选择出头更早,而且也更加稳当一些的乐毅来作为这个灭燕的人选。
对于一名穿越者而言,这其实也有一点小小的恶趣味在里面。
乐毅自然是欣然领命,其他人也没有任何的意见,这种灭国之战让作为最高军事首领的大将军去打那太正常不过了,总不可能又让大王亲征吧?
但是在赵何这个任命之后,包括肥义在内的几名赵国重臣反而越发的好奇了起来。
要知道能用的就这二十万,赵何一下子就派了十五万出去,难道真的想凭借剩下的五万去对抗秦国?
赵何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来人啊,宣郎中令乐乘上殿!”
虽然跟着赵何出去打了一圈大战并且捞到了一个下大夫的爵位,但乐乘的官职依旧还是负责保卫赵国宫城的郎中令,所以很快乐乘就出现在了赵何面前。
赵何看着乐乘,沉声道:“乐乘,寡人命你为主将,率两万边骑自北地郡南下袭扰关中。你的目标是牵制秦军的注意力,让秦国人将重兵布置在你的前方守卫咸阳,寡人不要求你能够有多少战绩,只要吸引到足够的秦军就是大功一件!”
乐乘闻言大喜过望,直接拜倒:“臣多谢大王!”
乐乘激动得说话的时候都带上了两份哭腔。
这些年,看着自家兄长乐毅、还有当年不如自己的廉颇和赵奢一步步的都爬了上去,乐乘也是分外的焦急。
终于,这个独自领兵坐镇一方的机会落到了乐乘的头上,这如何不让乐乘感激涕零?
他太想进步了。
乐乘领命离开之后,赵何对着肥义笑道:“高唐君你看,这驰援韩国的兵力不就有了吗?”
肥义先是一愣,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大王就用这两万骑兵南下?可这两万骑兵就算能够吸引不少秦军,剩下的秦军也不是韩军能够匹敌的。”
赵何点头笑道:“这一点寡人当然知道。所以呢……”
赵何微微拉长了一下音调,将目光落在了大行人苏代的身上:“苏大夫,你就辛苦一趟,走一次大梁城,让魏王依据三晋之间的盟约发兵助韩吧。你去大梁之后先找一下薛公田文,告诉他这一次魏国至少要出兵十万,否则的话寡人是不答应的!”
苏代起身应是。
赵何再次将目光转回肥义,笑道:“高唐君你看,这下子问题不就解决了?韩魏联军加起来都差不多二十万人了,再加上乐乘的牵制,又不需要野战只需要守城,难道还守不住秦国人的攻势?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真的守不住秦国人的攻势,只要能守个一年半载,让寡人能安心灭掉燕国,事情不也就都全部解决了嘛!”
肥义这才恍然大悟,心悦诚服的点头道:“大王果然多谋,老臣佩服。只不过若是如此去做的话,恐怕韩王那边也会有一些意见吧?”
赵何哈哈大笑,道:“韩王有意见是正常的,谁让寡人不直接派兵正面帮他打退秦军呢?但话又说回来了,等到寡人灭掉燕国之后,韩国说不定就要成为寡人接下来的下一个目标了,到那个时候寡人难道还要去在乎他韩王心里舒服不舒服吗?”
众臣由此再无异议,又商议了一些诸如出兵日期的细节之后,这一次的廷议就结束了。
在廷议结束之后,赵何单独留下了乐毅。
“大将军啊,这一次的灭燕之战,寡人有一些话想要跟你说。”
几年的锻炼下来,乐毅如今整个人看上去成熟而稳重,可以说拥有了真正的大将之风,当下十分沉稳的说道:“请大王赐教。”
赵何笑了笑,道:“主要是两件事情。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寡人在燕国之中有两名间谍,过去的几年里这两名间谍以及他们手下的人为大赵出了不少的力,他们两人将来也是要和你同殿为臣的,你明白寡人意思了吗?”
乐毅点头道:“明白了,臣一定不会让这两人及其心腹受到任何损伤,不知这两人名讳是?”
赵何道:“邹衍、苏秦。”
乐毅大吃一惊。
一直以来,邹衍和苏秦的身份都是作为最高机密,只有主父、赵何、肥义等寥寥几人知道,即便是刚刚出任大将军的乐毅也不知情,因此在听到赵国的间谍居然是在燕国之中位于权力顶层的上卿邹衍和亚卿苏秦之时,乐毅依旧极为震惊。
赵何看着乐毅失态的模样,忍不住愉快的笑了起来:“这件事情寡人相信你能够办得很好,那么就说说下一件事情吧。”
赵何朝着一旁的繆贤示意了一下,繆贤立刻走到乐毅旁边,并将一封信放在了乐毅座位的桌案之上。
看着有些疑惑的乐毅,赵何笑着伸手一指那封信:“看看吧。如果寡人所料不差的话,你只需要按照这信中之言去做,灭燕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