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
秦王坐在王位之上,心情还算愉快。
或许是因为魏冉得到了陶郡之后有所收敛,又或许是因为太后对于老是压榨自己儿子的行为多少有些过意不去,总之一项新的共识如今已经达成,那就是义渠国将不复存在,从赵国那边获得的义渠郡土地则被封为义渠君的领土。
这个所谓的义渠君,不用说自然就是太后和那个死鬼义渠王的大儿子了。
对此秦王倒是无所谓,毕竟泾阳君高陵君穰侯新城君这么多的君候都封出去了,多他一个义渠君也不多。
秦王甚至还对太后做出承诺,等到太后的小儿子、也就是秦王最小的这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束发之后,秦王也会给出一个封君。
封地这种东西可不是几百年前了,现在的封地早就不是能够被封君们当做私人王国了,封地之中的相和官员们都是来自秦国政府中央任命,封君们也就是名义上的领袖罢了。
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魏冉,派往陶郡的官员基本上都是魏冉那一派的人,整个陶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已经成为了魏冉的私人王国。
但……那又如何?
区区一个陶郡,难道还能够独立脱离于大秦存在吗?没有了大秦的支撑,陶郡分分钟就要被魏、楚、赵乃至齐国给收回去了。
秦王咳嗽一声,出声道:“对了,那赵国伐齐的战事,如今进行得如何了?”
现在已经是秋收时分,白起所率领的秦军也早就已经回到了关中并且解散,那些挥舞着刀剑把齐国人杀得嗷嗷叫的老秦人如今正在关中的金色沃野上辛勤耕作,而他们收割上来的粮食之中将会有一部分上缴官府,作为大秦明年继续征战天下的保证。
所以秦王现在的心态是相当放松的,毕竟秦国什么好处都已经捞完了。
魏冉答道:“回大王,赵国依旧在围攻临淄,赵主父已经增兵到二十万人了,不过围城两月依旧是没有任何进展。”
芈戎笑道:“那临淄城乃是天下第一大城,城中人口没有百万也在五十万以上,再加上齐王又将几乎所有能够抽调的兵力调集到了临淄之中,如今临淄城中可用之兵应该也有十五万左右,又岂是赵主父那二十万兵马能够攻破的?”
大殿之中一片窃窃私语。
有人道:“新城君此言,未免有些过于夸大齐国了吧?那齐军数量虽多,但真正的精锐技击之士早就已经在陶邑和高唐之战中损失殆尽,如今临淄城中只不过是一群残兵败将和农夫青壮罢了,若是当真出城野战,赵军最多动用两万兵马便能一举将其击溃。”
芈戎被当场打脸,有些恼怒的朝着说话之人看去,发现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秦国将军蒙骜。
蒙骜是齐国人,照理来说似乎应该站在魏冉和芈戎这些“楚国外来派”的一边,然而事实是蒙骜直接就站在了本土派这一边,成为了秦王的忠实臂助。
芈戎最近还听到了一些风声,由于司马错之死而群龙无首的秦国本土派最近似乎有力推蒙骜上位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好像也得到了秦王的默许。
这么一想的话,今天蒙骜突然站出来说这番话,就有些值得玩味了。
芈戎在短短片刻之间脑海就闪过了诸多念头,心中立刻下定决心,脸上微微的露出了冷笑:“怎么,难道蒙骜将军觉得,赵军当真能够攻克临淄不成?”
蒙骜笑了笑,道:“若是围困个十年八年,别说是临淄,天下又有哪一座城池不能被攻克?”
芈戎冷哼一声,道:“蒙骜将军,说这种话有意思吗?本侯说的是,赵军能否在近期攻克临淄!”
蒙骜收敛起了笑容,认真的说道:“不瞒新城君,蒙骜认为,赵军确实是有可能在近期攻克临淄的。”
大殿之中一片低低的哗然。
芈戎越发的怒了,道:“怎么,难道赵军都是神仙,能够飞过临淄的城墙不成?”
蒙骜道:“在我看来,赵军能够破城,原因有三。在陶邑和高唐大败之后,齐国国中士气大丧,赵军却是乘胜而来,双方士气间的差距极大,此为其一;齐国虽还握有泰半国土,但是却根本没有任何援军相助,一旦被赵军找到了突破口之后就毫无反抗之力,此为其二;赵主父用兵灵动,齐王却颇为昏聩,赵主父可使赵军越强而齐王却只能使齐军越弱,此为其三。有此三者,赵国能够攻破临淄,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芈戎一甩袖子,嗤笑道:“齐王再如何昏聩,齐国毕竟也是齐国,虽然被打败但霸主底蕴尚存,赵国再想要更进一步去攻破临淄?没有大秦和韩魏等国的协助,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芈戎的话掷地有声,一时间附和者甚众。
蒙骜微微冷笑了一下,闭上了嘴巴不再继续争辩。
从蒙骜个人的角度而言,他只需要摆出一个和楚国派对抗的姿态即可,至于对抗之后这番言论上的胜负反倒是无所谓了。
也没有人会觉得刚刚崛起年纪轻轻的蒙骜会是楚国派二号人物新城君芈戎的对手。
芈戎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依旧颇为得意。
毕竟他确实赢了。
于是他决定多说几句。
芈戎正色道:“从前线的情报来看,赵国对临淄持续用兵却误了国中秋收,实在是愚蠢之举,正是大秦的好机会。等到明年春天,大秦便可以出兵直击上郡、河东等地,届时赵国主力远在临淄根本无法回援,即便仓促回援也只会因为粮食不足、士兵们千里迢迢四处征战而士气大丧,凭空给了大秦机会!到那个时候,大秦不但有希望收回上郡拿下河东,更能够迫使赵国吐出齐国的河间地,如此一来赵国便是四处征战损兵折将却一无所获,此消彼长之下大秦只要击败赵国,这天下还有谁能够和大秦抗衡?”
说到后面,芈戎越发的志得意满,胖胖的脸庞得意的抬了起来,意气风发,倒好像他才是秦国真正的主人一般。
就在此时,一旁的穰侯魏冉突然重重的咳嗽了一声,芈戎这才会过意来,慌忙朝着秦王行礼然后坐回原位,一个踉跄还差点跌倒。
秦王眉头微微一皱,但倒也并没有说些什么。
芈戎虽然刚才多少有些得意忘形,但是他所说出来的话确实也是秦国领导层的判断。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所以秦国才会在高唐击败了齐军之后就选择了巩固陶邑接着撤军班师。
就等着赵国在临淄城下碰个头破血流呢。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又有人开口了。
“大王,其实臣觉得……赵军确实是有可能攻破临淄城的。”
大殿之中顿时又是一静。
谁啊胆子这么大,刚刚蒙骜的前车之鉴都还在这呢,居然还敢站出来?
等到看清楚说话之人后,更是一阵倒吸凉气。
白起。
居然是白起?
就连芈戎自己都愣住了。
白起和芈戎,是一边的啊。
这……
大殿中,窃窃私语之声越发的响亮。
秦王的脸上同样也露出了意外的表情,道:“大良造,你说说。”
在从陶邑归来之后,为秦国拿下又一次关键胜利的白起已经晋爵到大良造,大良造是二十级军功爵的第十六级,距离最顶级的封君封侯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白起不紧不慢的站了起来,说道:“臣这些日子以来看了不少关于临淄攻防的情报,以臣对赵主父和赵军的了解,临淄城……不应当如此顽固。”
秦王道:“大良造这是何意?”
白起道:“臣认为,赵主父在攻击临淄之时有所保留。否则的话,赵军即便攻不下临淄,也不应当让齐国如此轻易的就维持住整条临淄的防线。”
秦王明白了过来:“你是说赵军在攻击临淄的时候没有尽全力?这又是为何?”
白起道:“臣不知。但臣能够感觉到赵主父定然另有图谋,不然不至于如此佯装声势。”
一旁的芈戎几度想要开口说话,却都被身边的魏冉用眼色制止,但当白起把话说到这里的时候,芈戎还是忍不住开口了。
“大良造,单单凭借这一句另有图谋就觉得赵军能够攻克临淄,未免过于武断了吧。”
白起看了一眼芈戎,脸上露出了一个相当勉强的笑容,退回了自己的座位。
那态度很明显——你爱信不信。
芈戎见到白起这番作态,心中的怒火腾一下就冒了起来。
这个白起怕不是昏了脑袋,居然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拆本侯的台?你就算是升到了大良造又如何,难道本侯还怕你不成?
不顾一旁魏冉连连眼色不断,芈戎一张嘴,就要甩几句狠话出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一声高声禀报从殿门口处传来。
“大王,临淄紧急军情!”
大殿之中,秦国君臣顿时为之一惊。
一般来说,只有那种特别重要的情报,才会在这样的场合直接闯殿禀报上来。
换言之,临淄那边想必已经分出胜负了。
是赵国撤军,还是……
就在众多秦国大臣们各自猜测的时候,秦王已经看完了这份紧急军情,啪的一声将这张薄薄的木简拍在了桌子上,脸色难看。
“临淄,被赵国人攻破了。齐王……也被赵国人俘虏了。”
满殿哗然。
芈戎身体剧震,脸色刷一下变得苍白起来,连声道:“这、这怎么可能?”
在芈戎的身边,魏冉同样也露出了意外的表情,但却并没有多少震惊,他看了一眼芈戎,眼中意味深长。
不少目光纷纷投向白起,白起面无表情,坐在那里犹如一尊雕塑。
秦王的好心情彻底消失了。
赵国攻破了临淄,这并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归属。
临淄作为都城,在齐国接连遭遇了两场大败之后,本身就已经是齐国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可现在,这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击破了。
甚至连齐王都落入了赵国人的手中!
齐国……
秦王突然沉声开口道:“白起!”
满殿噤声,唯白起一人起立:“臣在。”
秦王盯着白起,沉声道:“你来说说,接下来战局会如何发展?”
白起犹豫了一下,道:“大王,臣能否看一下那份军情?”
秦王点了点头,示意一旁的寺人将军情交到白起手中。
这份军情其实很简略,就写着一句话“临淄城中数家反叛,赵主父里应外合破城,齐王及诸大臣被俘。”
二十五个字,挤一挤正好写满一张长条木简。
白起沉思片刻,放下木简。
“大王,若是臣所料不错的话,赵国的目标并非攻克临淄,而是——吞并齐国!”
白起话音落下,满殿大哗,惊呼声充斥着每一个人的耳膜。
就连秦王都不可避免的脸色一变:“这……怎么可能?”
白起脸色如常,道:“大王,若是臣处在赵主父的位置上,就一定会这么做。齐军主力全丧,临淄又被攻破,加上齐王和诸大臣被俘,如今的齐国虽然还剩泰半土地,但已经全无任何防守之力了。若是让臣来领兵,快则数月慢则两三年,必然能够一举平定齐国全境,尽收齐国之土地臣民。”
一阵沉默。
大殿之中所有秦国君臣的脸色都极为难看。
白起的话大家当然都是听懂了。
如今领兵的赵主父,那可是正面击败了曾经的天下第一名将匡章。
既然白起可以做到,那么主父自然也可以做到。
换句话说,赵国……可能真的会一路进军,吞并齐国!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齐国可不是宋国那种小国,而是一个当世人口最多,开战之前国力最强的大国。
一战而吞并当世最强霸主?这种事情谁能想到啊!
秦王狠狠的一拳拍在了桌案之上。
“好一个赵主父,好一个赵国!”
到了这个时候,秦王当然已经回过神来。
赵国人,绝对是早有蓄谋!
原本以为赵国增兵是为了攻克临淄,但如今看来,赵国人根本一开始就是冲着吞并齐国去的。
“绝对不能够让赵国人得逞!”秦王一声咆哮:“寡人和大秦……绝对不能让赵国这么做!”
赵国原本就是天下第二、第三级别的强国,若是被赵国吞掉了大半个霸主齐国的话,将来这天下还有谁能抵挡赵国?
秦王看着白起,冷声道:“白起将军,寡人准备让你立刻出兵中原,拖延赵国进军脚步,你觉得如何?”
这件事情已经涉及到了秦国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也顾不得什么派系之争了。
白起想了想,道:“大王,眼下不能出兵。”
秦王恼火道:“为何不能?”
白起道:“大王难道忘了关中和齐国之间的距离吗?等到臣集合了兵力并且赶到陶邑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到那个时候,臣又怎么去阻止赵军呢?况且,若是直接出兵的话,粮草后勤怎么解决?”
秦王顿时哑然。
白起说的其实没错,首先集合兵力就要至少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赶到陶邑那边又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来一去就是一个半月过去了。
从陶邑往东就是赵国占领区,秦军还要一路打穿赵国占领的几十座城邑才能够打到临淄,在冬天到来之前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还没有算上立刻出兵会极大的影响秋收的内政问题,韩魏两国究竟会不会放秦军过境的外交问题,以及秦军千里迢迢东出之后的后勤补给问题——这一次可没有赵国人给秦军当奶妈了。
总而言之就是三个字,不现实。
秦王十分不甘心的敲了敲桌子,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白起摇了摇头,道:“臣认为,即便是要出兵,也至少到明春方可。”
秦王又问道:“那么以你看来,明年春天之时,齐国方面的战事会如何?”
白起道:“若是赵国人当真是蓄谋已久的话,必然会不顾伤亡,即便冬天也要继续进攻齐国。如此一来经过秋冬两季大战之后,齐国究竟还能够剩下多少领土,臣也不敢妄下定论。”
秦王:“……”
此刻,这位秦王心中有一种很深的无奈感。
他突然觉得,这场战争从头到尾,很有可能就是有人刻意的、一步步的把局势引导到了这个地步。
这该死的赵主父……不对,不是赵主父。
秦王的脑海之中闪过了那个年轻的身影。
赵王啊赵王,这一切……真的都在你的算计之中吗?
第220章 恭喜薛王,贺喜楚王(6.7k章节,一万一更新完毕求订阅)
大梁城,孟尝君府。
苏代刚刚走下了马车,就看到了此地的主人孟尝君正在堂前等候。
苏代微微吃了一惊,赶忙上前行礼:“苏代何德何能,让君候出迎至此。”
孟尝君哈哈一笑,还礼道:“使者客气了,请吧,请。”
苏代跟随着孟尝君朝着大堂走去,心中不由自主的涌起了几分骄傲神情。
孟尝君的自负狂傲其实是出了名的,能够让孟尝君出迎自然并不是因为苏代本身,而是因为苏代这个赵国使者的身份。
赵国,如今已经是整个华夏之中最强大的那个国家了。
想着,苏代的脚步都变得轻快了几分。
两人在大堂之中各自落座,自有侍女送上瓜果等物,然后退下。
孟尝君笑着对苏代说道:“不知使者前来,究竟是为了何事啊?”
苏代拱了拱手,道:“不瞒君候,苏代此次前来,乃是为了送君候一份大礼。”
“大礼?”孟尝君忍不住笑了起来:“能够让苏代兄亲自前来相赠的,想必真的是一份很大的礼物了。”
苏代正色道:“那是自然。听说这一次伐齐之战中,君候的封地扩大了不少?”
孟尝君摸着胡须,一脸自得的说道:“也没有多少,就多了区区三座城邑罢了。”
孟尝君的封地乃是从他的父亲、曾经的齐国相邦田婴手中继承的,名字叫做薛邑。
和其他国家的封君不同,由于田婴、孟尝君父子接连两代都出任齐相,在齐国之中根基众多,所以这薛邑名义上是齐国领地,但实际上税收从来不上缴齐国国库,而且像官员的任免和当地的军队通通都掌控在孟尝君的手中,堪称不折不扣的私人王国。
为了加强对薛邑的控制力,孟尝君甚至还出资帮助自己门下的游侠们把家人都迁徙到了薛邑之中,让薛邑凭空就多了三千多户人家,但偏偏这些游侠们一来不事生产二来又喜欢好勇斗狠,搞得薛邑之中一片乌烟瘴气,让原来那些老实本分的薛邑居民凭空遭受了许多折腾。
乱归乱,但无论是谁都必须要承认,现在的薛邑实际上就等于是薛国了——事实上孟尝君在叛出齐国之后就是这么宣布的,只不过在加入魏国作为相邦后为了获得魏国军队法理上的庇护,孟尝君又将薛邑并入了魏国之中,成为了名义上的魏国领土。
在这一次的四国伐齐之中,魏国作为赢家得到了原先宋国土地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大宋郡和方与郡。
在这其中方与郡又和薛邑接壤,为了表彰孟尝君的功绩,魏王也是十分痛快的大手一挥,将方与郡之中的三座城邑划进了孟尝君的封地之中。
以现在这个的情况而言,就等于是孟尝君的这个薛国又凭空多了三座城池,也就难怪孟尝君在提起来的时候如此自得了。
这可是实打实的开疆拓土呢。
苏代顺势夸了孟尝君几句,孟尝君自然是一脸舒服的坦然笑纳,一时间宾主之间的气氛极为融洽。
苏代见状,心知也该是继续进行的时候了,当下便笑道:“君候,我也不卖关子了。这一次的大礼其实就是——君候希望薛邑的封地能再扩大一些吗?”
孟尝君闻言,脸色顿时就是一动:“此话怎讲?”
苏代道:“孟尝君应当知道临淄已经被攻破的消息了。”
孟尝君的神色稍微有些复杂,但还是点了点头。
他毕竟是个齐国人,又在临淄之中多年执政,若说一点感情都没有,也是自欺欺人。
苏代咳嗽一声,道:“好教君候得知,接下来大赵不会继续收兵,而是要接着扫**齐国诸城。”
孟尝君下意识的点头,道:“确实是这么一个……”
孟尝君突然顿住了。
短暂的沉默过后,孟尝君用无比古怪的目光看着苏代:“你的意思莫非是……赵国想要并吞齐国?”
苏代用力的点了点头。
孟尝君先是一愣,随后放声大笑,小胡子一颤一颤的,好像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笑话一样。
苏代含笑而坐,脸上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
足足过了好一会之后孟尝君才收住了笑声。
“赵国真要吞并齐国?”
苏代依旧点头。
孟尝君长出了一口气:“你们的主父和大王都疯了,真的。”
苏代正色道:“臣前莫言君非,君候。”
孟尝君的心情有些难以平复,好一会才道:“是本侯失态了。”
孟尝君有些不爽的说道:“所以,你们赵王既想要吞并齐国,又担心大魏出来反对,就让你来出使大魏了?”
苏代点头道:“是这么一个道理。”
孟尝君似笑非笑的看着苏代:“然后,你不先去见大王却来见本侯,想必是希望用好处来打动本侯,让本侯在大王面前为你和赵国说话了。”
苏代赞道:“君候果然算无遗策。”
“算无遗策?”孟尝君冷笑一声:“本侯可没有算过有人居然敢大胆到想要用一战而鲸吞齐国。”
苏代道:“齐国的覆灭,无论是对魏国还是君候都是有好处的。”
孟尝君道:“你说的那是高唐之战。现在的齐国若是灭亡,除了让赵国变得更加强大之外,对大魏和本侯又有什么好处?别忘了,邯郸可是距离大梁最近的他国都城。”
苏代道:“这么说吧君候,薛邑可是和齐国淮北地接壤的,若是能够从淮北地之中再多得几座城池的话,薛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薛国了。”
孟尝君沉默了一会,道:“究竟能多得几座?”
苏代不急不忙的从怀中掏出一份帛制的地图,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君候请看,倪、休、武城、费县这四座城邑都可以划入到将来的薛国之中。”
孟尝君眯着眼睛,注视着面前的地图。
如果苏代说的确实成真的话,那么魏王那边在赵国的压力下是肯定会答应的,这时候谁敢不给赵国面子?
而这四座城邑一旦划入到孟尝君的封地之中,那他的领土可就相当惊人了。
几乎和现在的鲁国差不多大小。
虽然说鲁国现在也就是一个小国,但毕竟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啊。
别的不说,就天下这么多国家的相邦,谁能够拥有像鲁国这么大的一片封地?而且还是独立的,完全属于自己的那种,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国君了都。
真正的国中之国啊。
强国相邦和小国国君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其实还真说不好。
看着沉默不语的孟尝君,苏代再次抛出了一个炸弹:“吾王有言在先,只要君候能够说动魏王在这一次大战之中不站在大赵的对立面,那么将来即便君候和魏国闹翻,大赵会立刻承认薛国,以及……君候这个薛王。只要君候在世一日,任何国家对薛国的征伐都将被视为对大赵的挑衅,而大赵也必定会出兵保卫薛国。”
孟尝君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赵国的这些条件,不可谓不大手笔了。
这等于是直接武力支持孟尝君建国啊。
孟尝君颇为意动。
鸡头还是凤尾,这个问题的答案孟尝君早就已经有了。
即便是贵为霸主齐国的相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如何?只要一朝和齐王翻脸,那么自己还不是只能够狼狈逃出齐国,坐视自己的诸多亲信朋友被齐王屠戮一空?
虽然从现在的局面而言,孟尝君确实是复仇成功了,但那些死去的人终究是不可能再死而复生,也是孟尝君心中的一大遗憾。
这让孟尝君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保护自己和自己想要保护的人,那些依托于国君信任所获得的力量,终究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有了这个结论,接下来的决定就很好办了。
孟尝君看着苏代,沉声道:“赵王的条件就仅仅是魏国不插手吗?”
苏代笑了笑,道:“如果魏国能够出兵相助的话,自然更好不过。”
孟尝君道:“赵国吞并了齐国之后就是天下最强之国,谁能够保证赵国接下来不继续进攻魏国?”
苏代道:“齐国国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吞并了齐国之后没有个十年八年的时间,君候觉得大赵有那个余力出征吗?”
孟尝君追问道:“十年八年之后呢?”
苏代看了孟尝君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十年八年之后的事情,那就是薛王应该考虑的事了,比如说——连赵伐魏,或者连赵伐楚?”
“薛王”这两个字,苏代刻意咬得很重。
孟尝君双手拇指搭在一起,两根食指轻轻的相互敲击着,过了好一会才道:“你说的这些理由,并不足以让本侯去说服大王。”
苏代笑道:“其实是够的。请薛王想想,若是赵国休养生息十年,那么剩下来的国家之中,哪一个国家会最为激进的发动战争呢?”
这个薛王的称呼让孟尝君的脸色再度一动,但是却并未说什么,而是想了一下,道:“应当是秦国。”
苏代点头道:“正是。秦国若是发动战争的话,要么就是魏国河东,要么韩国新郑,是赵国上郡,要么是楚国郢都,薛王觉得秦国会选择哪一个呢?”
孟尝君道:“韩魏两国。但新郑毕竟是韩国首都,韩国人必定会举国之力而防守,所以……”
苏代道:“所以魏国河东郡就是那个最合适的目标。因此,魏国之患看似是赵国,但实际上在过后的几年之中,真正能够对魏国造成重大威胁的,其实是秦国。如果魏国愿意支持大赵的话,那么秦国在进攻河东的时候,大赵也不会袖手旁观的。”
孟尝君看了一眼苏代,道:“秦国是赵国最大的对手,所以赵国也不希望秦国冲出中原,是吗?”
苏代笑道:“正是如此,而且大赵还可以承诺,将来若是魏秦之间开战,那么魏国大可以直接夺走秦国的陶郡,大赵绝对支持。”
陶郡毕竟只是秦国孤悬在中原东部的一座孤岛,体量不足以支撑一支大军,所以魏国如果真的去进攻的话,确实是可以攻下的。
孟尝君道:“那些都是将来的好处,寡……本侯还需要现在的好处去说服吾王。”
苏代点了点头,道:“齐国五都之中的平陆城以及附近的九座城邑可以转交给魏国。”
孟尝君又道:“楚军已经进入了淮北地,名义上是保护盟友齐国,实际上却是趁火打劫。你如何保证给我的那些城邑不被楚国所侵占?”
苏代道:“大赵大行人仇液已经前往郢都面见楚王了,若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薛王想必很快就能够得到好消息了。”
孟尝君轻出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赵国人的确是有备而来,所提出来的条件一项项都极为针对,确实是打动了孟尝君。
孟尝君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赵王如何能够保证他一定会说到做到?”
苏代先是一愣,然后给出了回答。
“因为……大赵在这一点上,和薛王有着足够的共同利益。”
孟尝君愣了一下,随后笑了起来:“原本以为会听到一些冠冕堂皇,守礼遵信之类的句子,没想到你这个回答实在是……很有意思。也罢,使者自去便是,明日朝见之时,吾自有分说。”
……
郢都。
赵国大行人仇液恭恭敬敬的朝着楚王行礼:“外臣仇液见过大王。”
楚王眯着眼睛打量着仇液,说话的时候语气颇为平淡:“使者请起,坐吧。”
仇液落座。
大殿之中陷入了短暂的安静之中,楚国的诸位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一个个看上去都没有什么说话的欲望。
仇液见状心中也是微微一惊,难道说这楚王已经下定决心,要站在大赵的对立面了?
仇液心中嘀咕不已,但是脸上却是没有露出任何的慌乱,十分平稳的说道:“大王,外臣此次前来,乃是为了给大王报喜的。”
“喜讯?”仇液的话语说下,楚国君臣的脸色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楚王看了一旁的令尹熊子兰一眼。
熊子兰问道:“敢问使者,这喜讯从何而来?”
仇液笑道:“楚国开疆拓土,自然是喜讯。”
熊子兰道:“在何处开疆,哪地拓土?”
仇液道:“淮北。”
熊子兰嗤笑一声,道:“淮北?”
仇液点头道:“自垂沙之战后,楚国淮北地便为宋、齐两国所侵占,如今宋国已亡,齐国败亡在即,楚国在大赵的帮助下夺回淮北地,此非喜讯乎?”
熊子兰忍不住笑了起来:“在赵国的帮助下夺回了淮北地?”
仇液正色道:“难道不是?”
熊子兰摇了摇头,不再开口说话。
在场的楚国大臣们也多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
我们大楚能够夺回淮北地,那都是凭本事来的,和你赵国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面对着如此明显的冷遇,仇液倒也没有生气,而是极为有涵养的笑着,道:“若是如此,其实倒也不算什么,今日外臣前来贺喜,其实一共有三喜。这收复淮北之喜,其实也不过便是其中一喜罢了。”
仇液这么一说,楚国的君臣们又再次有所意动,这一次则是莫敖屈原开口了:“敢问使者,剩下的两喜又是什么?”
仇液将目光转向了屈原,道:“剩下的两喜,首先是恭喜楚国不但夺回淮北地,而且能够更进一步,拿下齐国五都之中的莒城以及周围诸多城邑。”
“莒城?”这下子,楚国的君臣们是真的动容了。
众所周知,齐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五都制”,一共设立五座首都,每一座首都各自统领一方,而临淄则为五都之中最为重要跟核心的一座。
除了临淄之外,其他的四都其实并非一直固定不变,在这场大战以前,四座首都分别是位于西边的高唐,西南边的平陆,东边的即墨和东南边的莒。
从淮北地北上进入到齐长城之后,就是齐国五都之中的莒城(又称莒都)了。
这座城池曾经是齐国用来和楚、越等国争霸周旋的最前线重镇,也是多年以来楚国国君梦寐以求的一个地方,只要拿下了这座城池,那么楚军就能够再无阻碍的一路北上直捣齐国半岛腹地了。
只可惜楚国这些年实在不给力,不但没有打进齐长城攻克莒城,反而被齐国垂沙之战一波反推拿下了原本是楚国领土的淮北地,甚至宋国都趁火打劫了一番。
也就是现在齐国大败亏输自身难保,不然别说是莒城了,淮北地都没有楚国什么事呢。
但不管怎么说,莒城的重要性,楚国君臣当然是心知肚明的。
屈原愣了一下,追问道:“莒城?赵国愿意将莒城拿出来?”
仇液笑道:“莫敖这句话就不对了,如今的莒城尚在齐国手中,若是楚国想要的话,自然是要从齐国手中夺来才是。当然,大赵可以做出承诺,只要楚国拿下了莒城,那么莒城就一定是楚国的。”
这句话听起来多少有些绕,但是楚国的君臣却都还是明白了仇液的意思。
楚王咳嗽一声,第一次开口说话:“如此看来,赵国想要一举并吞齐国的传言是真的了?”
仇液摇了摇头,道:“大王此言差矣。齐国的土地如今分别被秦、魏、楚、赵四国所得,大赵虽然能够得到其中最多的一部分,但是其余三国也同样是收获满满,又何来的大赵独力并吞之说呢?”
楚王哼了一声,道:“赵王倒是打得好算盘,可是齐国乃是寡人盟友,寡人为什么不帮助齐国,反而要坐视齐国被你赵国所吞并?”
仇液笑道:“因为齐国灭亡,楚国能够安安稳稳的获得淮北地和莒城,获得数千里的土地和数十万人口。但若是齐国不灭的话,这些都和楚国没有任何关系。”
一旁的莫敖屈原突然插嘴道:“虽然大楚眼前却是能够得到这些利好,但是焉知将来不是养虎为患?赵国终究得到了最多的好处,而且也必然会成为将来天下诸侯最大的威胁,这一点使者总不能够否认了吧?”
仇液摇头,道:“不瞒大王和莫敖,大赵虽然得到了诸多好处,但是想要消化掉齐国如此多的领土和人口,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此长久的时间之中,任何的变数都有可能发生,强大如齐国尚且会一夕而亡,谁又能够保证十年八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到时候若是楚国复强为诸侯之首,同样也是不会让任何人意外的时间。”
屈原冷笑一声,道:“巧舌如簧,无非是想要为你赵国谋利罢了!吾王圣明,岂会被你这些言语所蛊惑!”
仇液看了看屈原,又看了一旁沉默不语的楚王,心中突然有些明悟。
看来这个屈原,应当就是楚国之中反对和赵国联合的主要人物,至少也是主要人物之一了。
仇液不慌不忙,反驳道:“莫敖此言差矣,要知道此乃赵楚两国互惠互利之举,赵国在伐齐之战中出力最多,获益最多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楚国不发一兵一卒,静观其变至今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淮北地和莒城,难道莫敖对此还有不满不成?不瞒莫敖说,若是事先能够得知如今之事的话,让大赵和楚国易地而处,大赵必然是无比乐意的。”
屈原还待继续说话,这个时候楚王却已经开口了:“好了,莫敖不必多说了。使者,寡人问你,你方才说有三喜,那么剩下的最后一喜呢?”
仇液道:“最后一喜,乃是恭喜大王能够重获南阳郡。”
楚王顿时动容,道:“此话又是怎讲?”
所谓的南阳郡,就是楚国之前失去的方城地区,以宛城、邓城两座大城为主,原先是被韩国和魏国瓜分,在前两年的大战之中又被秦国夺取。
这个地方是楚国的北部门户,失去了南阳郡之后楚国郢都和鄢都就都直接暴露在了秦军的兵锋之下,这让楚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地理位置。
而且南阳郡还是楚国最为重要的铁矿产地,南阳郡的郡治宛城是楚国最大的炼铁基地,失去这个地方对于楚国的兵器冶炼也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
所以,也就难怪楚王动容了。
仇液道:“方才已经说过,大赵一旦灭了齐国,必定会休养生息,然而秦国却不会。秦人残暴而嗜好扩张,此乃众所周知之事,三晋之间相互结盟,秦人东出的唯一方向便只有征伐楚国了,敢问大王……楚国能够独力应对秦国吗?”
楚王脸色一变,重重的哼了一声,道:“有何不可!”
这当然是场面话,其实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打了这么多仗,楚国君臣之中早就已经明白楚国对上秦国已经是非常非常难赢了,说是“恐秦症”也不为过。
仇液道:“大王所言极是,楚国乃是当世强国,对上秦国确实并非毫无胜算,但若是想要从秦国手中夺回南阳,想必还是颇为困难的。可是,只要大王愿意和大赵共同进退,届时赵楚联手,不但夺回南阳易如反掌,甚至攻入关中平分秦国之地也非难事。如此,淮北、莒城、南阳三地,便是外臣给大王所带来的三喜,不知大王对这三喜可还满意?”
楚王沉默良久,抬头看了一眼令尹熊子兰,道:“令尹觉得如何?”
熊子兰显然已经想好,当下十分干脆的说道:“臣弟以为,赵使之提议,颇有可行之处。”
屈原急了,道:“大王,赵国此举不过是为了自身之扩张,齐国灭亡对大楚长远而言完全是有害无益,还请大王三思!”
“莫敖不要再说了!”楚王打断了屈原的话,沉声道:“寡人已经下定决心,就依照使者所言吧。来人,上盟约三牲,寡人今日就在此和使者定盟!”
仇液大喜过望,朝着楚王深施一礼:“大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