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虽然有道德高尚的人(有道之士),但在一个国家里这样的人还是很少。如果千里之内能有一个这样的人,那已经算是很密集了;几代人中能出一个圣人,那更是接连不断。但道德高尚的人和圣人来源都如此稀缺,治理国家却必须依靠他们,否则国家的治理怎么可能实现呢?即使有幸遇到这样的人,君主也未必能识别他们,如果不能识别,那就和有没有贤人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治理得好的时代少,而混乱的时代多的原因。因此,能够长久统治的王者不多,能够称霸一时的霸者也不多,而亡国的情况却接连不断,被囚禁的君主也一个接一个。如果能够得到有道之士的辅佐,就可以避免这样的祸患。以前周朝分封了四百多个诸侯国,八百多个附属国,但现在都没有保存下来。即使有些还存在,也都曾经灭亡过。贤明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每天都谨慎小心,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就像登山一样,虽然已经登得很高,但左右看看,还有更高的山在上面。贤者与比他更贤的人相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周公旦说:“不如我的人,我不和他相处,因为他会拖累我;和我差不多的人,我也不和他相处,因为他对我没什么帮助。”只有贤者才一定要和比自己更贤的人相处。要想得到贤者的辅佐,就要以礼相待。如果君主贤明、世道太平,那么贤者就会在上层;如果君主不肖、世道混乱,那么贤者就会在下层。现在周朝已经灭亡,天子已经废弃,没有比没有天子更大的祸乱了。没有天子,那么强大的就会欺负弱小的,人多的就会暴虐人少的,互相用武力征伐,不得安宁。而谄媚逢迎的人却会得到进用。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所以要想找到有道之士,就要到江河上游、山谷之中、偏僻幽静的地方去寻找,这样或许有幸能够找到他们。姜太公在滋泉钓鱼,遇到了纣王的时代,所以文王得到了他。文王只是一个千乘之国的小国君主;而纣王却是天子。天子失去了姜太公这样的贤才,而千乘之国的小国君主却得到了他,这就是因为知道和不知道的缘故啊。

晏子到晋国去,在路上看到一个反穿皮衣、背负柴草的人在休息。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派人去问他:“你为什么弄成这个样子?”那个人回答说:“我是齐国人,名叫越石父,被人奴役了。”晏子说:“唉!”立刻解下左边的马匹来赎他,并把他带回家。到家后,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绝交。晏子派人回应他说:“我晏婴从来没有得到过交朋友的机会,现在我救你于患难之中,我对你还不够好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伸展。我因此要求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刚才我只看到了你的容貌而已,现在我看到了你的志向。我听说观察实物的人不留心声音,观察行为的人不讥笑言辞。我可以向你道歉而不被拒绝吗?”越石父说:“您以礼待我,我怎敢不恭敬从命呢?”晏子于是把他当作客人。一般人有了功劳就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了不起就会骄傲。现在晏子救了人于危难之中,却反而对他表示谦恭,他离世俗的人真是太远了。这就是他能够成就功业的原因啊。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有饥饿的颜色。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家里却生活贫困,您难道不喜欢士人吗?”子阳于是派官吏送给列子几十秉粟米。列子出门去见使者,再三拜谢后却拒绝了。使者走后,列子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望着他捶胸顿足地说:“听说做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现在我们却面有饥色,君王派人来送给你食物,你却又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的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并不是自己了解我而送给我粟米,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粟米。将来他也可能听信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民众果然发动暴乱杀死了子阳。接受别人的供养而不为他殉难是不义的;为他殉难又等于为无道的人去死。为无道的人去死是违背天理的。列子避免了不义和违背天理的事情发生,难道不是很有远见吗?况且他当初正有饥寒之患时都尚且不苟且取得食物,这就说明他已经预见到了事情的后果啊。能够预见到事情的后果再采取行动就远离了死亡的危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