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商、周三代,最宝贵的智慧莫过于“因”,也就是顺应和利用。如果能做到“因”,那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比如大禹治水,他疏通了三江五湖,开凿了伊阙,使洪水能够顺着沟壑流回陆地,最终注入东海,这都是顺应了水的力量。舜多次迁徙,每次都能成功地建立起新的都邑、城邦甚至国家,最后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这是因为他顺应了人心。商汤和周武王能够用少量的兵力制服夏朝和商朝,也是因为他们顺应了民众的意愿。同样地,秦国人能够迅速到达远方,是因为他们有马车;越国人能够轻松渡海,是因为他们有船只。秦国和越国虽然距离遥远,但人们仍然可以安坐到达,这都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交通工具。

周武王派人去侦察殷商的情况,回来报告说殷商已经乱了。武王问乱到什么程度,回答说奸邪的人已经战胜了善良的人。武王认为还不够乱。后来又去侦察,回来报告说贤者都已经出走了。武王还是认为不够乱。再去侦察,回来报告说百姓都不敢抱怨了。武王听后立刻告诉太公望,太公望说这是刑罚过于严酷的表现,说明殷商已经乱到极点了,可以出兵讨伐了。于是武王选了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名勇士,按照预定的日期甲子日出发,结果纣王被擒获。这是因为武王知道殷商已经没有什么能够与他为敌的了,他顺应了形势,利用了殷商的混乱,所以能够轻松取胜。

武王到达鲔水时,殷商派胶鬲来侦察周军的情况。武王告诉胶鬲他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的郊外,让胶鬲回去报告。后来天降大雨,但武王仍然坚持冒雨行军。军师们都劝他休息,但武王说他已经让胶鬲回去报告了甲子日到达的消息,如果不到达就会让胶鬲失信被杀。于是他坚持行军,最终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的郊外,并大败殷军。这是因为武王做到了言而有信,顺应了人心。

武王进入殷都后去拜访了一位长者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长者让他第二天日中时来见面但却没有按时赴约。周公旦解释说这位长者是一个君子他不能背叛自己的主公去告发主公的罪恶所以不忍心告诉武王殷商灭亡的真正原因。但他通过不按时赴约的方式来暗示武王殷商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言而无信。

最后作者列举了一系列顺应和利用的事例来说明“因”的重要性。比如观察星辰可以知道四时的变化、推算历法可以知道月亮的盈亏、大禹去裸国访问时顺应了当地的习俗、墨子见荆王时顺应了荆王的爱好、孔子通过弥子瑕见厘夫人也是顺应了当时的礼仪、商汤和周武王遇到乱世时顺应了民心才能成就功业。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说顺应和利用就可以成功而专断独行就会失败。所以能够做到“因”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即使国家再大、民众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