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来燕桥南端,有一处老屋。

江南风貌。河厅河房式建筑。三进两院。院内有丹桂、藤萝若干。又见蕉影婆娑。并有玲珑太湖石与之相映成趣。又有思远堂、话雨轩。轩后是妆楼。穿梭其中,仿佛时光在倒流。

一直淌回明末清初的时候。这一处,便是“李香君故居”。在李香君故居处,可见这样一首诗: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语出孔尚任的《桃花扇》。而今,秦淮河边桨声不在,灯影犹存。往来行客至此,多半是慕秦淮八艳之名。而八艳之中,李香君,则是当地佯装文化人的商贩们最热衷与摩肩接踵的游人忆说的女子。但其实,了解她的人,又有多少呢?

今次,我亦不过只是借一支拙笔,写一写从故纸堆里读来的皮毛。以此,指望自己有幸能与岁月深处沉默不语的人情和风物,靠近几许。能与轴卷之中的美人,能与李香君有隔着三千纱笼的一点缘分。

她的故事要从其养母说起。

养母名叫李贞丽,秦淮名妓。字淡如。其人美艳,又有男子一般豪侠之气,为人磊落大方,不拘小节。常与往来男宾把酒演歌,撸袖豪赌,输千金而不动声色。与当时被称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交好。

南方女子天生秀丽。若娇美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烈烈如火的心,女子如是,则最是迷人。所谓,动静皆宜,便是如此。

淡静的容貌,疏豪的举止,既可以是温柔佳人风雅在侧,也可以是举杯共论鲲鹏的知己亲朋。李贞丽的艳名,始于磊落。

明末,世事消歇,国之将亡。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间隙,总是民不聊生。唯独江南,唯独秦淮河畔,繁华残留一抹。

红牙檀板,舞衫歌扇,成了士子文人们最后的慰藉。妓女的社会职能也不似昔年那么单一,每个人都变得激烈昂扬。心怀经世之志。

其时,与李贞丽往来的多是正义为姓、节操为名的东林党人和复社子弟。以光复大明和铲除卑劣奸党为己任。所谓“人以群分”,李贞丽对来客的人品跟名声看得格外重要。在这样的女子身旁长大,李香君女随母心,势必也会变得勇毅不凡。

权奸之人,纵一掷千金,也断不与之为伍。

李贞丽又有一副好嗓子,传奇小调皆擅。对李香君的教养也自然脱离不开自己的审美趣味。因此,自幼,李香君便跟随南京的曲艺大师周如松学习演歌。又有美貌相佐,“肤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当真是佳人难得。

资质上佳的李香君,颇得师傅看重。传授技艺,分毫不虚。

日后,李香君,在唱戏方面极是出色。歌声之清越婉转,一时间难有人可与之相媲。她尤擅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和《牡丹亭》四出戏。

写《板桥杂记》的余怀对李香君也是倾慕有佳。曾有诗爱赞李香君。诗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源十二巫峰女,梦中偏来见楚王。”后来,书法家魏子中还将此诗抄录在李香君居室的挂壁之上,又有画家杨友龙依诗作画,绘幽兰奇石于上。一诗一书一画,时称“三绝”。

一时间,李香君的艳名无人不知。

只是,那时候,她还只是热烈的小小女子。从养母处习得的东西纵然再丰盛,也抵不过一样——爱之阙如。世间女子,不历经一二男子,总难免辜负了浮世清欢。不遇见那个人,也就永不会有孔尚任的经典戏剧《桃花扇》。

他是,侯方域。

是从与他相识,李香君的传奇故事方才有了开始。

彼时,有“明末四公子”。

分别是:

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

四人当中,侯方域最年轻,比最年长的陈贞慧小十四岁。

出生于公元1618 年,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是官宦世家子弟。

父亲侯恂、叔父侯恪都是东林党人,因反对奸宦魏忠贤被罢黜免官,自此家道中落。

但侯方域少时便有才名,后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家世、才华、凤仪,他皆有。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来到南京应乡试,欲以此金榜题名,重振家风。后加入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来往。

关于“复社”,江南大儒陆世仪在《复社纪略》当中有所阐述,明以八股文取士,读书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热衷尊师交友,结社成风。江浙一带尤盛。

万历后期,明朝政治腐败。至天启年间更是宦官专权。阉党魏忠贤大权在握。江浙一带,由文人张溥、张采等人联络四方人士,集结成社,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名曰“复社”。

复社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既代表“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此,有十分广泛而坚厚的群众基础。其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两千人,声势遍及海内。

他们大都饱怀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积极参加政治斗争。成员的文字作品,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对民众来说,极富感染力。

纵是秦淮两岸烟光水色的卖笑女子也常常为其所动,与复社子弟连成一气。李香君则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自然,这与养母李贞丽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

在南京参加乡试期间,四公子来往甚密。乡试在南京城的江南贡院举行,一河之隔的对岸,就是声名在外的一带秦淮妓馆。自古文人多风流,在他们看来,耍弄文墨,若是没有美人在侧,这风雅之韵味也是减损过半了。

因此,出入妓馆,寻芳作乐是常事。

秦淮河畔,莫愁湖边。

几树垂杨,几家娇娘。

因逢科考,众才子集聚一堂。每每夜深,彼此之间的话题总是越走越旖旎,终究是要谈论起哪家的妓馆里住着哪位新出的姑娘为谁心仪。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故事也始于此。也是在这个时候,方以信将董小宛推荐给了冒辟疆。当然,这是另一段故事。

在场的侯方域也不例外,他也希望能得一淑人共枕。此时,便听张溥说对岸有座媚香楼。馆中住着陈贞慧的相好李贞丽,李贞丽的身旁有个初出茅庐的小女子,叫李香君。出落得素丽清雅,“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

侯方域一听,便起了念头。

那一厢。对侯方域的大名,李香君是早有耳闻。从养母和来往行客处知其家世清正,又儒雅有才学,和复社成员来往密切,是个仪表堂堂的君子。待陈贞慧引见二人之后,李香君极少见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热情和欢迎。

李香君本来也不作他想。她心知,青楼女子之于男子而言,是只能浅尝不能深醉的闲情罢了。没有料到的是,几番相处下来,她竟动了真心,侯方域待她也不似旁人,处处显露出一种仿佛是要与之山盟海誓的爱顾。

初见那日,他给她写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写在那把白绢团扇之上,赠予了她。

是为,定情。

这一年,李香君十六岁。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留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李香君,人美,戏好,但最擅长的是看人。她有一双慧眼,又自小跟随李贞丽迎见世间男子,对人的品性、格调,真情或是假意,总是能一眼洞穿。心思缜密如她,能对侯方域倾付真心,自然可见,侯方域待她,亦是不假。

果然。侯方域欲替她“梳拢”。

赎身不易,但梳拢不难。只要有钱就能办成的事。所谓“梳拢”,就是形同不正式的嫁娶。男方下彩礼,女方接受之后,自此此女在妓馆便只为男方一人所有,不再接其他男客。

只是,当时侯家已经败落,侯方域囊中羞涩,梳拢李香君的钱财一时间没有着落。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明末清初的著名小人阮大铖得知了此事,便借侯方域友人杨友龙之手,送去了足够侯方域梳拢李香君的银子。

阮大铖,在柳如是的故事里是个配角,在李香君的故事里却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若是没有阮大铖,怕是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也要平淡几分。原因在于,阮大铖的卑劣行径成了李香君品性最强有力的反衬。

阮大铖。

出生于1587 年。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桐城(今安徽枞阳藕山)人。以进士居官,先依附东林党,后投向魏忠贤阉党,崇祯朝终以附逆罪罢官为民。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落之后,阮大铖乞降于清。一生为世人所诟病。

1646 年,随清军攻打仙霞关,途中病死。

当时,社会处于大明崩塌之后,南明小朝廷成了之前的一段过渡时期。阮大铖因早年背叛东林党人投靠魏忠贤一流,为东林党人与复社子弟所不容。明亡之后,阮大铖落居南京。其时,阮大铖写的戏剧竟大受欢迎。才华,阮大铖是有的。

所作戏剧《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张岱在《陶庵梦忆》当中盛赞阮大铖的戏“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而《燕子笺》犹是感人。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道:“(《燕子笺》)曲尽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指董小宛)泣下。”

不过,才华与人品又是两码事。

东林党人和复社子弟对阮大铖的存在如鲠在喉。时时伺机想要将之正法。在侯方域抵达南京之前,便在陈贞慧的策划之下,草拟了《留都防乱揭帖》,揭发阮大铖各种罪状。但其实,阮大铖之恶,也未必果真到了如复社子弟所言说的地步。

彼时的话语权掌握在东林党人和复社子弟手中。《明史》当中也说,与之意见相左者,必要招来诟谇。甚至,连中立的态度也不免有小人之嫌。社会意见氛围之失控的趋向,可见一斑。

与东林党人和复社子弟的紧张关系,致使阮大铖在南京的生活十分不安。得知侯方域欲梳拢李香君而不得,阮大铖便见缝插针,逮住机会贿赂了侯方域。当形式依然是婉转、隐秘的。怕侯方域不接受自己的资助,便借旁人杨友龙之手转赠。

杨友龙以求诗为名,将银子赠予侯方域。

梳拢行李那日,侯方域带上重金、彩礼,来到李香君的妓馆。

起初,李香君未看出端倪。直至见到杨友龙本人,李香君方才起疑。此时,在侯、李二人的逼问之下,杨友龙方才说明受阮大铖之托的真相。侯方域替杨友龙帮腔说了两句之后,李香君大怒。

说:“公子读书万卷,所见岂能落后于贱妾?”

侯方域一听,不禁心头一热。叹今生能得遇此女子,便是无憾了。但也可能,侯方域并非毫不知情,大约是假装不知。

以侯方域的见识不会不知道杨友龙的家世,如此阔绰的手笔定是有人驱使。但梳拢美人心切,他大约也是不愿深究的。

后来,侯方域落第。

岁月,不过是相遇又离别。李香君何尝不知。从一开始,她也曾寄望于某个男子。是直到遇见侯方域,她才有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念想。但到底还是要分离。侯方域家有妻室,今次落第,铩羽而归。她哪里还忍心再顾自流连,做他的牵绊。

侯方域《李姬传》曰:“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花间一壶酒,叶上桃叶渡。

酒尽人散。

她将他送走。

侯方域一去不返。

但李香君痴心不改,执迷守身。

昔日里,因为梳拢一事,她得罪阮大铖不浅。后来,马士英等人坐拥福王建立了南明之后。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再次得势。

南明昙花一现,也是命中注定。从一开始,拥立福王的一干人等便是心术不正。东林党人囿于门户之见,福王无所依傍,只能依靠武将。武将内讧,南明必毁。

阮大铖等人得势之后,也是无所作为,成日里想着的除了竭力敛财便是打杀东林党羽和复社子弟。先前得罪过他的人,多半劫数难逃。连李香君这个小小女子,也令他耿耿于怀,意欲谋害。

听闻李香君为侯方域守身,阮大铖便唆使同党淮阳巡抚田仰将之纳身为妾。重金彩礼上门,李香君不为所动,厉声拒绝。

说,“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乎?”

是,为了此生相见未可期的侯方域,她拒绝了所有。说那日田仰来强娶,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浓墨重彩地铺陈了一笔。自然,它是文学作品,不足为信。但读起来,却又实在凄美至极。后人据此改编的传奇小说《桃花扇》里更是细致入微。

写得是情真情细,令人哀伤。可惜作者不详,当真遗憾。

书中说,李香君自与侯郎相别,便推绝众人,终日在楼上守定诗扇,盼望侯郎回来。十月,田仰求亲不成,经阮大铖等人在马士英面前挑拨,一群走狗去往媚香楼抢亲。

杨友龙虽与阮大铖同流,但待李贞丽、李香君母女二人不薄。那日,是由他打头前来。抵达之后,是李贞丽开的门。走狗情急叫嚣,说马相爷的家人替田老爷来讨人。见此光景,李贞丽便将扯住杨龙友速速去了李香君楼上。

李香君知情后对杨友龙说,你平日待我们尚好,为何今日为虎作伥。杨友龙辩解道,不干他事,只是迫于马士英之**威的无奈之举。并劝李香君还是速速收拾为妙。李香君闻言大怒,说道:“杨老爷说哪里话?当日是你作媒,将奴嫁与侯郎,现有诗扇为证!”

说时,取出扇子伸向杨友龙。

又道:“这首诗老爷也曾看过,难道忘了不成?我与侯郎既成夫妇,举案齐眉,固是万幸,即生离死别,亦当矢志靡他!

如何再嫁人?以伤风化!”还未说完,楼下一干人便齐声催喊。

见此情状,李贞丽跟杨友龙只能勉强李香君打扮。却不料李香君手持诗扇,一阵反抗。不及杨友龙将之抱定安稳好,她便向楼板上一头撞去,血溅团扇。

所谓:奸臣要泄旧愤,哪管美人花容?

后来,杨友龙也是心生恻隐,灵机一动,便让李贞丽假扮了李香君嫁去田府。李贞丽也是不情愿,说自己与女儿年纪不相若,但又实在无法了,心疼女儿要紧,便只能替女儿走上一遭。语毕,李贞丽连忙收拾完备,将马相爷替田老爷送来的彩礼交与李香君收存,再三叮咛嘱咐后与之相别。下楼,上轿,往田仰船上成亲。

所谓:一时舍了笙歌队,不知今夜伴阿谁?

李香君之贞烈,虽未必全如戏剧、小说所描摹得那般铿锵有力,但终究是有迹可循的。后世欣赏她的人不在少数,连大家林语堂说到李香君也是赞不绝口。关于李香君,林语堂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吾人又可观李香君之史迹,她是一个以秉节不挠、受人赞美的奇女子,她的政治志节与勇毅精神愧煞须眉男子。她所具有的政治节操,比之今日的许多男子革命家还为坚贞。盖当时她的爱人侯方域迫于搜捕之急,亡命逃出南京,她遂闭门谢客,不复与外界往来。后当道权贵开宴府邸,强征之侑酒,并迫令她歌唱,香君即席作成讽歌,语多侵及在席的权贵,把他们骂为阉竖的养子,盖此辈都为她爱人的政敌。正气凛然,虽然弱女子可不畏强权,岂非愧煞须眉?”

甚至,林语堂还为李香君作了一首歪诗——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

甚为有趣。

据侯方域《李姬传》所说,桃叶渡一别,此生二人再未相见。但孔尚任写《桃花扇》,不知为了将李香君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更立体,还是只为了了却一己私愿,他让她们在历史的另一度空间里,再相逢。说南明灭亡之后,二人重逢。经一张姓道士一声棒喝,这对痴男怨女便醒悟入道。出家去了。

还有一些版本,说二人毁扇相诀。大致说,两人再见时,是在李香君病中。侯方域已变节,委身参加大清科考,入仕为官。长辫乌纱,令李香君心灰如死。取扇,撕毁,与之长诀。

侯方域变节倒是确有其事。

毕竟,世道再变,水煮的日子总是不会决断的。用旁人的话说,“眼看着天崩地裂、山河破碎,痛感是有的,也许还动过采薇首阳的念头。久之,见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鸡栖于埘,羊牛下来,老百姓的日子如流水,重重地颠簸了一下之后,依旧是晃晃悠悠地朝前淌去了。”

无论换了哪一朝,官依然是那么些官,老百姓依然要过白水青菜似的日子。那么,侯方域辗转一想,也终究是忍不住参加了大清的科考,入了仕途,做了新朝的官。只是可惜,官职太小,经世之志终是不能如愿。不久,侯方域便抑郁而终。

至于李香君的下落,不明。

我忽然觉得,她仿佛就是《金陵十三钗》里的墨玉。是出家为尼,还是客死他乡,又或者从烟花巷里脱身,做了半世的寻常布衣。谁也不知。但到底,她与侯方域的故事,在桃叶渡一别的那日,便已然戛然而止。侯方域的《李姬传》都未能写完,又怎能指望他真能将那女子记得到死。

只是可惜,女子终究要动情。

有时,

这人世,

只容得下你,

深夜时分抽一支烟。

惟叹:

世爱千万种,

哪一种爱,

不是千疮百孔?

/ 碧梧夫人 / 《咏李香君媚香楼》秦淮烟月板桥春,宿粉残脂腻水滨。

翠黛红裙竞妆裹,垂杨勾惹看花人。

香君生长貌无双,新筑红楼唤媚香。

春影乱时花弄月,风帘开处燕归梁。

盈盈十五春无主,阿母偏怜小儿女。

弄玉虽居引凤台,萧郎未遇**侣。

公子侯生求燕好,偷金欲买红儿笑。

桃花春水引渔人,门前系住游仙棹。

奄党纤儿相纳交,缠头故遣狡童招。

那知西子含颦拒,更比东林结社高。

楼中刚耀双星色,无奈风波生顷刻。

易服悲离阿软行,重房难把台卿匿。

天涯从此别情浓,锦字书凭若个通?

桐树已曾栖彩凤,绣帷争肯放游蜂?

困愁久已抛歌扇,教坊忽报君王选。

啼眉拥髻下妆楼,从今风月凭谁管。

《柘枝》旧谱唱当筳,部曲新翻《燕子笺》。

总为圣情怜腼腆,桃花宫扇赐帘前。

天子不知征战苦,风前且击催花鼓。

阿监潜传铁锁开,美人犹在琼台舞。

银箭声残火尚温,君王匹马出宫门。

西陵空自宫人泣,南内谁招帝子魂?

最是秦淮苦渡头,伤心无复媚香楼。

可怜一片清溪水,独向门前呜咽流。

出处:《随园诗话》卷十(二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 侯方域 / 《李姬传》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

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乎称善, 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出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年

/ 余怀 / 《板桥杂记·李香》

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人题之为“香扇坠”。余有诗赠之云:“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武塘魏子一为书于粉壁,贵竹杨龙友写崇兰诡石于左偏。时人称为三绝。

由是,香之名盛于南曲。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以为荣。

出处:《板桥杂记》(外一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 余怀 / 《板桥杂记·李贞丽》

李贞丽者,李香之假母。有豪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

与阳羡陈定生善。香年十三,亦侠而慧。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梦》皆能妙其音节,尤工琵琶。与雪苑侯朝宗善。阉人儿某者,欲内交于朝宗,香力谏止,不与通。朝宗去后,有故开府田仰以重金邀致香。香辞曰:“妾不敢负侯公子也。”不往。

盖前此阉儿恨朝宗,罗致欲杀之,朝宗跳而免;并欲杀定生也,定生大为锦衣冯可宗所辱。

云间才子夏灵首作《青楼篇》寄武塘钱漱广。末段云:“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风弦不动新歌扇,露井横飘旧舞衣。花草朱门空后阁,琵琶青冢恨明妃。独有青楼旧相识,蛾眉零落头新白。梦断何年行雨踪,情深一调留云迹。院本伤心正德词,乐府销魂教坊籍。

为唱当时《乌夜啼》,青衫泪满江南客。”观此,可以尽曲中之变矣,悲夫!

出处:《板桥杂记》(外一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