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 禁内,御书房。

惠帝端坐御案之后,太子封湛坐于下首的一张檀木大椅之上,两人分别阅览着各自手中的折子。

封湛速度极快地将手中的折子看完, 放下, 而后取过旁边托盘上的另一封, 一眼扫过,剑眉微敛。

这些折子上,是礼部按照旧例,为太子纳妃列出的纳采礼和纳征的聘礼。

“宋执。”

收到自家殿下的授意, 宋执向前两步, 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封册子双手递给立在书房正中的内阁大学士安世风。

“安大人。”

安世风微微躬身,双手接过后, 展开一看, 面上不掩惊讶。

“太子殿下, 这……”

大学士安世风看向太子, 似有些疑惑。

惠帝亦是抬目看了过来。

封湛缓缓开口:

“纳采问名礼,依制准备。”

“纳征聘礼,按孤的礼单来。”

安世风仍是有些犹疑。

“给朕看看。”惠帝吩咐李福全。

李福全从安世风手中接过礼单,转身递向御案后的惠帝,

“陛下。”

惠帝看后亦是眉头微皱, 看向封湛,

“太子是要按立后的规格,纳太子妃?”

封湛端起手边的茶盏,浅饮一口, 而后开口道:

“聘礼, 会由太子府私库准备。”

大学士安世风本以为圣上会驳了太子殿下如此违逆的要求, 却不曾想,圣上只是点了点头,附和道:

“也罢,届时,原定的由皇室内库准备的聘礼也一并送往昭仁郡主府,这是朕的心意。”

安世风很是惊讶,圣上和太子殿下,对昭仁郡主这位准太子妃,实在是重视非常。

-

惠帝又看向安世风:

“太子纳妃的流程准备得如何了?”

安世风回道:

“回陛下,钦天监择期,于本月初九,将太子纳太子妃奏告天地宗庙。”

“十一日,遣使团,至太子妃府上,行纳采问名礼。”

“而按照太子殿下要求,这月二十一日,在太子殿下千秋庆典之时,行纳吉、纳征、告期礼。”

“并于同日颁发赐婚诏书,赐太子妃金册,行奉迎册封礼。”

闻言,惠帝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

安世风又问道:

“陛下,太子殿下,太子妃的纳采问名礼,是在秦相府,还是在昭仁郡主府?”

大学士安世风有些无奈,若太子妃只是在寻常人家,便不会有他今日这个问题。

试问哪家姑娘不是出阁前住在父家,或是母家。

独昭仁郡主,作为圣上亲封的郡主,赐郡主府,又同其父族不亲厚,甚至不来往,才有了如此微妙而尴尬的情形。

惠帝看向太子,似乎在征求太子的意见。

封湛抬眸,薄唇微掀,轻吐出三个字:

“郡主府。”

安世风心道,太子殿下为昭仁郡主屡屡破例,当真是极纵容昭仁郡主了。

安世风又庆幸之前就将颜夕嫁入了端王府,颜夕对上昭仁郡主,没有丝毫胜算。

-

安世风又想到另一困扰之事,

“陛下,太子殿下,臣还有一事要禀。”

“纳采礼的正使和副使还未定下。”

“按例,副使可由臣来充当,不过正使,本应由亲王,或国公担任,这人选还得由陛下定夺?”

惠帝皱眉,

“近日,北境有些异动,端王必须镇守幽州。”

“而镇国公沈常山……”

安世风补充道:

“陛下,镇国公,在纳采问名那日,应在昭仁郡主府主持。”

安世风心中又是一叹,原本那日在昭仁郡主府迎接使团的应是右相秦文正,但至今日,陛下都没说要通知秦相,这是摆明了给秦相下脸子。

安世风历经两朝,很多事都隐隐知晓。

若他猜得不错,陛下此举,是因为昭仁郡主的母亲,沈时英。

惠帝思索着,这的确是个问题。

他派遣出去的正使和副使都代表了皇室给太子妃的颜面,人选定要慎重。

安世风试着道出这几日他想出的唯一合适的人选:

“陛下,太子殿下,京中唯一身份合适的,只有,宁王。”

其实,这不只是安世风的想法,惠帝和太子也立马想到了那个人。

只是,宁王……

“安大人,你先下去吧。”惠帝挥退安世风。

“臣告退。”

安世风躬身退了出去。

御书房内,静默了片刻后,惠帝问向封湛:

“太子怎么看?”

封湛屈指,轻叩扶手,发出沉沉的叩击声。

片刻后,封湛沉声开口,下了决定:

“那就借此机会,将人放到明处。”

-

从礼部传出消息,太子殿下的意思是太子生辰千秋庆典一切从简。

但同时,圣上又命太子纳太子妃的仪式,必须隆重,万不可出一丝差错。

足以见得,皇室对此次太子纳妃的重视,或说,对这位太子妃的重视。

而另一件令人惊讶的消息是,得益于此次太子纳妃礼的,居然有久困于大觉寺的宁王。

作为太子的王叔,宁王,将代表皇室,以圣上亲派的正使身份,前去太子妃府上行纳采问名礼。

先皇曾赐给宁王一座位于皇城以西的府邸,其占地极广,府中各处精致豪华,曾令人艳羡。

但在先皇殡天之后,宁王被太后送往万宁寺,宁王府也就此封禁。

在圣上的旨意发出后不过三日,宁王府被快速修整,北衙禁军前去万宁寺请出宁王,将其接回上京城。

宁王在入宫拜谢了圣上之后,有生以来,第一次踏入本早应属于他的府邸。

宁王封随,生于禁内,长于庙宇,如今二十有六,却这才正式开始他的皇室生涯。

封随迈进宁王府的第一刻,竟有一种时过境迁之感。

封随轻扯唇角,自己这片刻的自由,竟还是因为太子娶太子妃。

封随又立马收了笑,太子妃,会是她吗?

而萧太后得知宁王被放出万宁寺,当即派人通知惠帝和太子去见她,但都被政务繁忙回绝。

听说那之后,萧太后烧了永寿宫所有的的先帝画像,虽是大不敬,但惠帝和太子也由着她发泄愤怒了。

-

永和二十九年,冬月初九,太子纳太子妃一事,奏告天地宗庙。

同年,冬月十一。

北衙禁军设卤簿于丹陛丹墀,礼部设采舆,教坊司设大乐于奉天门外。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俱着朝服,其中也包括头戴玉冠,身着一袭素地云边青质衮服的宁王封随。

众臣都得到礼部的消息,今日是太子娶太子妃六礼中的第一步,纳采问名礼。

而纳采之日,女方的长辈需在府中迎接宫中派出的使臣,故而诸位臣僚都在观察有无缺席的同僚,太子妃就可能出自其府上。

众臣又见左相王显,和右相秦文正,都立在殿内,看来近日来大家猜测的大热门都猜错了。

叫得上名号的大臣都在,众人心中嘀咕,难道,太子妃的府上,不是京官?是地方官员?还是平民?

而虽有人注意到镇国公府的几人不在殿中,但一是近日边事频发,武将常有急令离京;二是,镇国公府这一代,也没有适婚的小姐,竟没人向昭仁郡主府方向想去。

鸿胪寺奏执事官行叩头礼毕,请升殿。

圣上至奉天殿,文武百官拜伏叩头。

“恭迎圣上。”

惠帝上御座,李福全唱道:

“起。”

惠帝授宁王封随为正使,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安世风为副使,代表皇室,向太子妃府上行纳采问名礼。

正使宁王封随,副使大学士安世风就拜位,向惠帝行四拜礼。

传制官立于殿前,宣制曰:

"朕惟储贰,天下之本。婚姻,王化之纲,法阴阳以肇人伦,礼先正始求窈窕,以承内职,思在进贤。右相嫡长女昭仁郡主秦烟,粹姿婉娩,懿德温良,毓自名门,娴习诗书,礼乐教于师氏,敬修颦悦,珩璜河洲乏声,应其谐渭滨之文祥凡叶是用,兹择为太子妃,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1】

谢长渊执佩刀立于殿前右侧,在听见传制官念出那个名字时,胸中是一阵止不住的揪疼。

终究还是定下了……

而殿内众人皆有些惊讶,偷偷瞥向面色精彩的右相秦文正。

若说秦相府出了太子妃,对秦相来说是个莫大的殊荣,但这纳采的使官即将出宫,秦相作为太子妃的父亲,却没有提前得到消息。

左相王显面上不好看,他本以为就算自己的女儿不能成为太子正妃,但也会有一个侧妃。

而他提前没得到礼部知会,心中已是有数。今日见右相秦文正也在殿中,心里稍微平衡了些,至少也不是秦文正的女儿。

但,居然还是她,昭仁郡主。

宁王封随眸眼低垂,掩住眸中的一丝厉芒。

竟真是她,那道曾蛮横地闯入他心中一束光亮,那道不属于他的光。

封随收敛情绪,同大学士安世风,再向御座行四拜礼。

鸿胪寺奏礼毕。

正副使取节制书置采舆中,仪仗大乐前导,纳采礼随出,诣昭仁郡主府行礼。

-

待圣驾离去,众官员立马竞相恭贺秦文正:

“恭喜秦相。”

“贺喜秦相。”

……

秦文正略带尴尬地敷衍了几句,拨开人群,快步出宫,回了秦相府。

而由宫中出去的去太子妃府上纳采的使团,径直出城,往西而去。且奉天殿的消息,也紧接着以极快的速度传便了上京城。

众人都肯定了之前猜测。

太子妃已定,是昭仁郡主秦烟。

-

西山,昭仁郡主府。

皇室的纳采正使宁王,副使礼部尚书安世风至郡主府大门外,仪仗大乐分列两边,采舆置于正中,设制案于采舆北。

镇国公沈常山着朝服出迎。

礼官唱道:

“奉制,聘昭仁郡主秦烟为太子妃,遣使行纳采问名礼"。

正使宁王,副使安世风捧节及制书先行,镇国公沈常山随行,至郡主府正堂,置节及制书于已设好的香案之上。

宁王立于香案左侧,安世风立于香案右侧,镇国公沈常山至拜位,行四拜礼。

镇国公沈常山递交太子妃节表于正使宁王手上。

而后沈常山命人端出酒盏,以劳正副使。

饮毕,使臣俱出郡主府,镇国公沈常山送客于郡主府大门外。

使团回城,将太子妃节表交由司礼监官,奏闻,复命。

至此,皇室给太子妃的隆重的纳采问名礼便完成。

-

皇室的这桩喜事,却令有些人食不下咽。

比如秦相府老夫人;比如秦夫人宋眉;比如左相府二小姐王静妍;又比如贺府长媳秦念。

又有些人黯然神伤,如永定侯府世子谢长渊,明威将军谢照,端王府世子妃安颜夕。

端王府,安颜夕怔愣地坐在镜前。

丫鬟进来,急道:

“世子妃,奴婢方才听府中的下人在议论,说世子前几日有一晚没有回府,他们说……他们说世子是在外头养了外室。”

安颜夕依然是怔怔地看着镜中,丫鬟的话她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世子妃,世子妃……”丫鬟连声唤道。

安颜夕终于回神。

“什么?”

丫鬟担忧地将她方才的话复述了一遍。

安颜夕神色逐渐清明。

外室?

安颜夕心中一冷,封肃北竟然……

是自己晾着他太久吗?

安颜夕心中突然有些犹疑,若太子注定可望不可即,那么自己是否应试着接受封肃北……

而同在端王府的封肃北正展开方才收到的,远在幽州的母妃的来信。

信中母妃表达了对封肃北这场婚事的担忧,母妃建议封肃北,纳侧妃。

侧妃……

封肃北脑中闪过那个清雅聪慧的女子。

但侧妃吗?

她恐怕不会接受。

作者有话说:

【1】《明代宫廷典制史》,“朕惟储贰……行纳采问名礼。”第290页,紫禁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