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既然已经决定下来了,连诏书都给你起草好了,那接下来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大家各司其职,各自去完成各自的工作了,侯君集自然是去安排军务上的事情了,大唐这几年但凡有对外战争,一般情况都是侯君集领兵出征,而且都是百战百善,可以说俨然就是继李靖之后的第二位军神,军功卓著,盖世无双啊,有侯君集出马,大家都是很放心的。

李毅则被人领着去了礼部安排事宜去了,而被李二安排成为代表大唐的使者的王玄策则跟着李毅一起去了礼部。

这还是李毅第一次和王玄策接触呢,历史上王玄策也是一个猛人,是能够跟陈汤平起平坐的那种猛人。

陈汤大家肯定都知道,是西汉时期汉元帝时期的一员猛将,当时西域有个郅支单于匈奴单于扩地千里,势力强盛,具体位置,大概在哈萨克斯坦地区,这就离得大汉非常的远了,仗着距离远自己实力也不俗,那个郅支单于就斩杀了汉使,杀了汉朝的使者,还出言讽刺道:“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

然后就是陈汤带兵万里追击,直接砍了郅支单于的狗头,也是很畅快,写给汉元帝的奏折里这样写到:“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就是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汉朝的历史固然让人爽快,但是陈汤还不是最屌的,最屌的在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就是王玄策了。

这家伙在贞观末年曾三次出使印度半岛,而在他第二次出使的时候,中印度当时叛乱,老国王被杀了,新任的国王害怕唐朝问罪,就半路劫杀,把使臣王玄策等人都抓了起来,除了王玄策其他人都杀干净了,王玄策之所以没死,是因为他自己逃出来了。

按理说一般人这时候就该回去大唐搬救兵来弄死印度了,但是王玄策没有,他也是一个狠人,直接翻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去了尼泊尔和吐蕃,找尼泊尔借骑兵数千,找吐蕃借精兵一千,当时的吐蕃松赞干布已经是大唐的女婿了,和大唐有盟约,自然就借兵了,大唐虽然对尼泊尔的影响较小,但是吐蕃和尼泊尔是军事同盟,外加联姻状态,没错松赞干布这个人也娶了尼泊尔的公主,所以也借兵,说道尼泊尔,大家只要知道尼泊尔有亚洲普鲁士之称就完事了。

于是乎王玄策就领着这不到一万的蛮族骑兵杀回了中印度,直接给中印度灭国了,杀完了中印度之后,王玄策一想,这东天竺王也曾经帮助过中印度,那就是和我们大唐作对了,啥也没说,领兵就杀向了东天竺王,下一秒东天竺王就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宽恕,王玄策这才罢兵回去了大唐。

有些时候啊,历史比小说还要好看惊奇,并不是说着笑的。

李毅对于身边的王玄策那是相当的佩服的,当然了,比起大唐初年的其他的凌烟阁二十四臣来说,王玄策的功绩实际上还是小了点,以至于史书上都不怎么宣传他,毕竟当时天竺也就是印度,正式四分五裂的时候,如果不是喜马拉雅山挡着,打下来统治很成问题的话,唐朝早就随手给印度半岛给踩平设一个安印都护府了,简单来说印度的国力太差了,唐人基本没怎么把他们当作对手,所以王玄策的功绩在大家看来也是基本操作,没什么难度可言的。

这王玄策带着李毅来了礼部,很快就开始安排准备出使回赠吐蕃的礼物的事宜了,按照李二所说,那是丝绸茶叶,珍玩书画,这些都是大唐的特产,其他国家都想要的东西,对于吐蕃来说,也算是厚礼了。

丝绸茶叶,珍玩这些东西李毅无所谓,送也就送了,但是书画这些东西,李毅就要过问一下了,毕竟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也能改变国运啊!吐蕃后来之所以那么强,就是因为大唐嫁了公主,顺带送了一大批书籍和工匠的原因。

这次虽然没送工匠,但是送书也要看着送的嘛!

那边礼部还没列出要送什么书籍呢,边上李毅就说了,书画这些事情就不劳烦礼部来了,小王开了一家“集英社”里面书画都不少,小王来准备就好了!

礼部那边一听还有些犹豫,主要是怕李毅会送一些不符合礼节的书籍,李毅当即解释了,我就送一些儒家经典一类的书,传播我大唐文化,不是挺好的吗!绝对不会闭着眼睛瞎送的。

礼部那边还是没退让,就说了,要不我们这边准备一份,周王殿下准备一份,一起送好了。

毕竟这是人家礼部职责所在,李毅也就没强求了,答应下来。

半路上自己再去翻看下礼部送的是什么书,万一要是设计到冶金,工艺,锻造等方面的知识书籍,自己直接给他半路放下来不就完事了!

至于李毅,则回去“集英社”准备书籍去了,什么《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三国演义》等等这些小说都装上,高阳公主画的漫画也全都装上,有多少装多少!另外,一些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五经什么也都拿上,这都是妥妥的文化输出啊!

前前后后准备了两天,书籍装满了三个大车,而礼部那边也已经准备就绪了,李毅和王玄策就带着李二的诏令出发了,顺带一提,王玄策身上还装着赐婚的诏命,那是李二准备的一道保险,李毅本来说了让王玄策把这个诏令给自己装好了,那边王玄策就笑着说了,魏征大佬吩咐过了,这个诏命谁都不能给,尤其是你周王殿下。

李毅一听,有点语塞,好你个魏征啊,来这一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