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研究院因为被杜春子给不小心烧毁了,李毅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干脆就将研究院搬出洛阳城去了,直接放到了格物学院边上的小山丘上,顺带还在周围布置了一片禁区,毕竟现在研究院里研究的已经早就不是家具之类的东西,而是蓄热室,平炉炼钢,火药,铁轨,水泥马路,乃至于热气球等等这些,已经关乎到大唐核心利益的东西,自然就要严格遵守保密协议了,而且还要划定禁区,严加看守。

正因为如此,研究院距离格物学院并不是很远,出门步行不到三十分钟的距离就到了,起码的话,十分钟就足够了。而在中间是已经立起来的成片的居住区,住的自然都是研究院的研究员还有格物学院的老师职工等等,当然了,研究院的职工的住所是被完全隔离开来,并且还有严格安保的,这些工匠们目前都是李毅的宝贝,可一个都不敢有损伤。

一路来到研究所,有人进去通知一下周王殿下来了,没多久就见到付四过来了,手里还抱着个布帛混着皮革缝制成的球,这个就是李毅让付四他们帮忙弄出来的东西了。

足球。

其实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兴起了一种叫做蹴鞠的游戏。人们在游戏中使用,一种实心的四片蹴鞠球,这种实心球外皮用四片皮革拼接而成,形状更接近椭圆。到了汉代就发展出了更接近规则球体的六片蹴鞠球。

而唐代的十二片蹴鞠球就更厉害了!它不仅更圆而且有了空心球胆。《初学记》中“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写的就是它啦!空心球胆大大增加了球的弹性,也与现代使用的足球十分接近了!

后来,蹴鞠从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它被认为是足球运动的起源。虽然在玩法上蹴鞠与现代足球几乎是两回事,但在制作皮球的智慧上,东方人和西方人却是相通的。

现代足球的起源是在英国,而英国做出来的皮球,也更加实用当作足球来踢,李毅让付四弄出来的这个东西,自然就是英国历史上早期的足球了。

材料很简单,动物的**。在没有橡胶制品的时代,猪和牛的**不仅能充气,还十分有弹性!为了让足球更耐用,李毅又让人给它加上了皮革外皮。空心的球胆加上柔韧的外皮,这就是现代足球的雏形了。

比起唐朝的十二片蹴鞠球还要厉害了。

那边付四抱着猪**做成的皮球就说了:

“殿下,这球呢按照您说的,大力踢出去甚至都能飞个十数丈完全没有问题的,就是味儿有点大,我们一开始想着放锅里煮一煮去去味道,但是煮过的猪泡就吹不起来了,也没什么弹性了,结果还是只能洗净了用。”

“无妨无妨,反正是放在脚底下踢得东西,也没让你放鼻子底下闻呢。”

李毅嘿嘿一笑,从付四手里接过来球来,果然冲鼻就是一股味道,虽然外面已经用皮革和布帛裹了两圈了,但是现在的材质想要完全隔绝**的那股骚味还是不太现实的。

李毅用手捏了捏,弹性还相当不错呢,放在脚底下刷刷的颠了几下,看的边上护卫们那是眼花缭乱,以付二和付四两兄弟带头鼓掌。

“好!没想到周王殿下蹴鞠也踢得这么好!”

付二那边带头鼓掌就说到了:

“不过殿下,这球拿来踢蹴鞠,会不会太弹了点啊?”

“谁说我要来踢蹴鞠了啊,我这是要拿来踢足球来的!”李毅单脚停球,踩在脚底下,解释道:“就是双方各处十一人,跟蹴鞠规矩差不多,肩膀到手不能碰球,其他部位随意,另外球门有从这到那这么大,不是蹴鞠那样的小眼,踢起来贼鸡儿带劲,回头带你们都玩玩。”

付二和其他护卫们一听都有点迷糊,听上去确实和蹴鞠很像,但是这球这么弹,球门按照周王殿下说的真要那么大的话,这蹴鞠怎么踢啊?而且十一个人一起蹴鞠……这个也没见过啊?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在两汉三国时期,蹴鞠是没有球门的,一般是用作娱乐性表演为主,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1鞠、单人蹴2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到了东汉,开始出现竞技性的蹴鞠,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就有点像是我们今天的足球场了。

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到了南朝时候,开始出现了充气带心的充气球,不过这时候的充气球并非是用动物**做的。并且出现了球门,称呼为风流眼,不过这个风流眼可不是两边各一个,而是整个鞠场都只有一个。

不过这一类带风流艳的蹴鞠比赛,大多在宫廷宴会时进行。这比此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踢准要求更高更漂亮,可以说是很花哨了。

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粉。

可以说唐朝时候的蹴鞠已经朝着表演性质发展了,少了现代足球的直接对抗,热血沸腾,考验的更多是技巧和花样,到了宋朝尤甚如此,甚至连女子都开始蹴鞠运动了。

宋朝算得上是蹴鞠的巅峰了,《水浒传》里的高俅凭借蹴鞠得宠就可见一斑了。

实际上,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李毅这一下子拿出了一手足球来,他也没想那么多,主要是想着增加学生们军训的趣味性,还有就是满足自己的趣味。

没办法,唐朝太无聊了,啥也不能干,好不容易想起了足球能踢,李毅当然忍不住想试试了啊。

拿到了球之后,李毅玩了一会,就实在是有点技痒了,这特么踢球一个人踢是真的没意思,果然这一类体育运动还是要有对抗性才行。

李毅就把护卫们喊道后面平地上去了,去干吗?去教他们踢球啊!

护卫们很轻松就分好队伍了,算上李毅,十一人为一对,李毅的是红队,付二带蓝队,随便找了四个板凳就搭了两个球门出来了。

这种街头足球除了守门员要分出来之外,也不存在什么前锋后卫的,都是一窝蜂的追球抢球,到了后面谁也跑不动了为止。

有些时候玩的急眼了守门员都没了,也是常事啊!

李毅是王爷,自然是不可能他来守门的,喜欢踢球的大多数不喜欢守门,当然指的是踢球踢着玩的人,毕竟不会玩足球的人玩足球,那不就是要追着球笑得跟那啥一样,跑个二十分钟擦擦汗回家的事情嘛!

简单的说明了一下规则之后,李毅那边就兴奋的抱着球开始了!

大唐乃至于世界上第一场现代足球赛,在洛阳的非正式场合,拉开帷幕!